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美在意象
  • 葉朗
  • 1718字
  • 2019-11-29 15:03:05

本章提要

美感不是認識,而是體驗。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關系(“主體—客體”結構),不是把人與世界萬物看成彼此外在的、對象性的關系。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與世界萬物融合的關系(“人—世界”結構),是把人與世界萬物看成是內在的、非對象性的、相通相融的關系。美感不是通過思維去把握外物或實體的本質與規律,以求得邏輯的“真”,而是與生命、與人生緊密相聯的直接的經驗,它是瞬間的直覺,在瞬間的直覺中創造一個意象世界,從而顯現(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這是存在的“真”。

王夫之借用因明學的一個概念“現量”來說明美感的性質。“現量”的“現”有三層含義:

一是“現在”,即當下的直接的感興,在“瞬間”(“剎那”)顯現一個真實的世界。只有美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現在”,只有“現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二是“現成”,即通過直覺而生成一個充滿意蘊的完整的感性世界。所以美感帶有超邏輯、超理性的性質。美感的直覺包含想象(原生性的想象),因而審美體驗才能有一種意義的豐滿。三是“顯現真實”,即照亮一個本然的生活世界。

審美態度(審美心胸)就是拋棄實用的(功利的)態度和科學的(理性的、邏輯的)態度,從主客二分的關系中跳出來。這是美感在主體方面的前提條件。布洛用“心理的距離”來解釋這種態度。“心理的距離”是說人和實用功利拉開距離,并不是說和人的生活世界拉開距離。

“移情說”的貢獻不在于指出存在著移情這種心理現象,而在于通過對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對象的對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對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美感是一種精神愉悅,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個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況下,在精神愉悅中可以夾雜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況下,生理快感可以轉化為美感或加強美感。

人的美感,主要依賴于視覺、聽覺這兩種感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覺、觸覺、味覺等感官)獲得的快感,有時可以滲透到美感當中,有時可以轉化為美感或加強美感。在盲人和聾人的精神生活中,這種嗅覺和觸覺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

人類的性愛(性的欲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內涵,它是身與心、靈與肉、情與欲融為一體的享受。性愛的高潮創造一種普通生活所沒有的審美情景和審美氛圍,這是一種高峰體驗,也是一種審美體驗。有了這種性愛,人生就在一個重要層面上充滿了令人幸福的意義。

馬斯洛提出的“高峰體驗”的概念,是對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時刻的概括,是對心醉神迷、銷魂、狂喜以及極樂的體驗的概括。馬斯洛把審美體驗列入高峰體驗。馬斯洛對高峰體驗的描述,對我們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點大有幫助。特別是馬斯洛關于高峰體驗會引發一種感恩的心情,一種對于每個人和萬事萬物的愛的描述,指出了美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同時又為很多人忽視的特點。

綜合來說,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無功利性。在審美活動中,人們超越了對象的實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考慮。這意味著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種自由的關系。直覺性。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邏輯)的性質。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

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說,在“詩”(審美直覺)中滲透著“思”(理性)。創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個意象世界,這是不可重復的,一次性的。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體驗中超越主客二分,從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

這種超越,使人獲得一種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這種超越,使人回到萬物一體的人生家園。

愉悅性。美感的愉悅性從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籠,回到萬物一體的人生家園,從而在心靈深處引發一種滿足感和幸福感。這種滿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種色調的情感反應結合在一起,構成一種非常微妙的復合的精神愉悅。這是人的心靈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個宇宙的共鳴和顫動。

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層次即宇宙感這個層次上,也就是在對宇宙的無限整體和絕對美的感受的層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這個層次上的美感是與宇宙神交,是一種莊嚴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是一種謙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種靈魂的狂喜。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這個層次上,美感與宗教感有某種相通之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塘沽区| 山西省| 霞浦县| 威宁| 南昌市| 交口县| 泸水县| 高邑县| 金阳县| 灵寿县| 靖江市| 福贡县| 固始县| 乐都县| 济源市| 揭东县| 会泽县| 苏尼特左旗| 义马市| 台前县| 孝感市| 沿河| 东台市| 孙吴县| 梨树县| 乌鲁木齐县| 库伦旗| 周至县| 澄迈县| 兰州市| 连平县| 衡阳县| 合江县| 厦门市| 锦屏县| 郑州市| 南部县| 衡阳县| 柳州市| 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