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圍魏救趙
- 三十六計(國學大書院)
- 佚名
- 4540字
- 2019-11-15 14:54:24
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譯文
攻打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這樣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分有效。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流;弱者塞其虛,如筑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文
用兵作戰,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樣:對于來勢兇猛的敵人,避開其鋒芒,如同治理洪水要導流一樣;對于來勢虛弱的敵人,就要堵住他、殲滅他,這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堤壩一樣。所以齊國派田忌為將援救趙國之時,軍師孫臏對田忌說:“要想解開紛繁雜亂的絲線,不能用拳頭去捶打;要勸解打架斗毆者,自己就不能動手參加。對敵人要避開勢頭擊其要害,使對方的形勢受挫而不能發展,趙都之圍自然而然也就解決了。”(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計謀精解
“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運用最成功的軍事謀略,因而被歷朝歷代屢屢采用,并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此計被運用在政治斗爭中則表現為圍攻第三者,解救陷入困境的人。它被廣泛應用到了各個領域,并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此計適用于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時候,對于來勢兇猛的敵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與敵死拼,必然會碰得頭破血流。在這種不利于我方的情勢下應當避其鋒芒,采用分導引流的辦法,或者攻擊敵人的薄弱之處牽制它,或者襲擊敵人的要害部位威脅它,或者繞到敵人背后打擊它。敵人被這么一折騰,必然會丟棄到手的肥肉,轉主動進攻為被動防御。
在運用此計時,必須明確“圍魏”是因,而“救趙”是果,不論“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救趙”。如果“救趙”這一目的不能實現,那么“圍魏”則毫無意義。
我們在運用本計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巧妙地選擇突破口。突破口的選擇是此計謀得以成功運用的關鍵,在選擇突破口時,必須注意是否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它是否比“趙”容易進攻,從相對容易的地方下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從容易的地方突破不但能鼓舞士氣,而且能形成破竹之勢,如果難易程度相差不多,則應選擇從對全局影響較大的地方入手。二是“魏”一定是敵人的必救之處,否則“圍魏”便徒勞無功,無法實現“救趙”的愿望。
(二)要采取迂回進攻的策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竿子捅到底”,有些事情,如果直接去辦,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繞一繞彎或增加一些中間環節,就可以把困難避開或者化解掉。
(三)要避敵鋒芒,直捅敵人要害。我們都知道敵人是強大的,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向敵人橫沖直撞,其結果無疑是頭破血流。對于氣勢強大的敵人,要巧妙地選擇進攻的部位,比如主動地避開敵人的實處,攻擊其虛處。這樣不但自己可以免受重創,而且可以保全實力進攻敵人的要害部位。
當敵人運用此計謀時,我們應采取以下防范策略加以應對:
(一)要迅速攻取眼前的目標,不可延誤,以防留下后患。對于到手的肥肉要迅疾吃掉,以防被狼叼走。所謂“夫兵久而利國者,未之有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因此,對“趙國”,我們應該迅速攻取之,以防其被救走。
(二)提高警惕,以防身后遭襲擊。當我們正在忙于追逐一個目標時,往往無暇顧及身后的禍患,這時就給了敵人可乘之機,正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我們在做事情時,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以防敵人突襲。
(三)要分清輕重緩急,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哲學上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說要求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可不分輕重同等看待,況且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的問題都兼顧。在不可兩全的情況下,我們要分清輕重緩急,有重點地突擊,否則,什么事也做不成。
智慧謀略案例
一、政治謀略
曹操巧解東武陽之圍
曹操曾經在袁紹的手下,負責殲滅黃巾軍。袁紹對曹操既利用又拉攏,為了讓他幫自己守住冀州的南大門,并利用曹操使自己的勢力伸展到黃河以南,他又熱心地加封曹操為東郡太守。而曹操對袁紹也巧妙地加以利用,他很順從地接受了袁紹給他的職務,做起了東郡太守,并將治所從濮陽遷到東武陽(今山東莘縣南),意圖借機經營兗州、青州。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春,義軍于毒率部準備進兵東武陽,曹操決定立即派兵攻擊于毒西山的大本營。眾將不解:東武陽正告急,為什么不回救東武陽?
曹操對眾將解釋說:“東武陽和于毒的大本營,哪一個對他更重要?”眾將都回答說,當然是于毒的大本營更重要。曹操接著說:“這就對了,他們攻打我武陽,我們攻打他的大本營,他必然發兵回救,這樣一來,東武陽之圍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各位將領恍然大悟,奮勇向西山攻來。于毒果然回救,東武陽之圍不救自解。
曹操在這場爭斗中,運用的就是“圍魏救趙”的策略。“圍魏救趙”這個策略能夠運用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一定要“攻其所必救”。曹操正是抓住了攻打于毒的大本營這個關鍵,東武陽之圍才不救自解。
二、軍事謀略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魏王以龐涓為將,率兵八萬伐趙,很快就兵臨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抵擋不住,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當時田忌主張直接進軍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配合趙國里應外合夾擊魏軍。可是,孫臏認為不可與魏軍直接交戰。田忌不解,孫臏解釋說:“魏國現在將所有的精兵強將都調集到了邯鄲城下,國內只剩下些老弱病殘之士,如果直接派兵攻打魏國國都大梁,龐涓必然率軍回救,而自動撤離邯鄲。這樣,不僅解了邯鄲之圍,而且還可乘機狠狠打擊魏軍回救的疲勞之師。”田忌采納了孫臏的建議,率軍直撲大梁。龐涓得知這一消息,心急如焚,立即回師救援。魏軍長期攻城作戰,此時又長途回奔,人困馬乏,疲勞不堪。而回師途中又遭齊軍伏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
孫臏通過圍魏而達到了救趙的目的,為什么呢?因為孫臏此計做到了“攻其所必救”,試想,對于魏國來講,是攻下別人的城池重要,還是保住自己的國都重要?毋庸置疑,當然是后者重要。所以龐涓急令回師救援,可是卻又遭受伏擊,幾乎全軍覆沒。孫臏此計,近乎完美,可謂登峰造極。
揮師外線,克敵制勝
1931年7月,第三次反圍剿開始了,當時的情況是:蔣介石親率“進剿”軍30萬人,兵分三路,長驅直入,妄圖逼迫紅軍于贛江殲滅之。而紅軍當時只有3萬人,完成第二次反圍剿僅一個月時間,未休整、未補充。在敵強我弱、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主力繞道千里,回到贛南興國一帶集結,敵人進入中央蘇區后,20余日找不到紅軍主力,直到7月底才發現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于是分路疾進,暴露了其側后富田、陂頭、新安一帶防守力量的薄弱。紅軍決定避實就虛,先在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后由西而東,向敵之后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使敵撲向贛南根據地的主力不但不起作用,還要回過頭來救援。但是,當紅軍向富田開進時,被敵發覺,不得不回到興國的高興圩,此時,敵人主力已逼近興國城。紅軍用一部分兵力將敵主力引向萬安、良口;主力集中一天之后,趁黑夜轉到蓮塘,消滅孤立之敵一個旅十一個營,并接連打了幾仗,每仗皆勝。紅軍的這一舉動,迫使向西之敵主力掉轉方向,一齊向紅軍撲來。紅軍發現敵軍之間有一條20華里長的大山澗是個空隙,又向西猛撲。此時,紅軍已休整半個月,敵人則筋疲力盡,無力進剿,只得退走。紅軍又乘機消滅蔣介石的一個師和一個旅,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總結紅軍抗日軍民反圍攻的作戰經驗時指出:在我方處內線作戰、敵方處外線作戰的情況下,若我方兵力優裕,可使用次要力量于外線,在那里破壞敵人交通,鉗制敵人之增援部隊。如果敵方在根據地內久踞不走,我方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據地內圍困該敵,而用主力進攻敵人的后方或老巢,在那里大肆活動,引致久踞之敵撤退出去打我主力。這就是“圍魏救趙”的方法。
1947年8月,當蔣介石大舉進攻解放區時,毛澤東同志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讓主力打到外線去。劉鄧大軍逐鹿中原,千里躍進大別山,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一舉扭轉了整個戰爭形勢,揭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可以說,這是對“圍魏救趙”戰法的又一運用和發展。“圍魏救趙”作為一種軍事策略和方法,為歷代軍事家所贊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蔣介石對紅軍進行了五次圍剿,前四次都被紅軍粉碎了,主要是因為紅軍多次在軍事指揮上采取了圍魏救趙的謀略。
三、商戰謀略
變形金剛以迂為直打入中國市場
商戰中,出于各種原因,有很多時候無法直接達到經營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采取“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策略。這種策略看似迂回曲折,其實它的最終目的仍然是為了更有效、更準確地達到經營的目的。
很多人都熟悉孩子們的玩具——變形金剛,它那造型各異、變化多端的形象連大人們都覺得新奇可愛。變形金剛是由美國玩具巨頭“孩兒寶”公司生產的兒童玩具。1988年,它一投放中國市場,立刻就掀起了一股“變形金剛熱”的旋風。20世紀80年代初,“孩兒寶”投放美國市場后,一下子就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成為美國玩具市場的暢銷產品,“孩兒寶”公司也因此發了財。可是到了1986年,“孩兒寶”變形金剛卻漸漸變得滯銷。公司于是決定開拓新的產品市場,最后選中擁有3億兒童的中國市場作為主攻目標。他們先對中國市場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中國父母很注重對子女進行智力投資,而變形金剛又是一種智力玩具,因此斷定它在中國大中城市一定擁有廣闊的市場。確定了目標市場,“孩兒寶”公司便開始實施一系列推銷戰術。他們首先將自拍的變形金剛動畫片無償贈送給我國一些大城市的電視臺播放。每晚6:30準時播出,數以萬計的小朋友坐在電視機前,欣賞著那奇形怪狀、變化多端的變形金剛的畫面,這在他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變形金剛成了他們形影不離的屏幕伙伴。“孩兒寶”公司見時機成熟,立刻讓變形金剛走下了屏幕——把大量多姿多彩、活靈活現的變形金剛投放到中國市場上。就這樣變形金剛一舉打入了中國市場,而且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孩兒寶”準備開拓中國市場,他們并沒有急于投放產品,而是采取了“以迂為直”的戰術,首先讓變形金剛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中國兒童的腦海里,然后趁勢出擊,結果大獲全勝。
盛田昭夫的“間隙理論”
索尼公司不斷地實驗開發新產品,卻都無法長期獨占市場,其主要原因是當索尼生產了錄音機時,其他公司會跟上,而當索尼更進一步研究制造晶體管收音機時,其他公司也會紛紛仿造、生產、銷售,與索尼爭奪市場。
盡管索尼公司不斷地研究開發新產品,但是,一旦三菱、松下這些大廠商也加入生產行列,索尼這家小公司的市場就很容易被攪亂甚至被吞沒。這就是為什么小企業的產品無論多么優良,都無法長期獨占市場,而被大組織吞并的原因。
處在這些大廠商的重重包圍之下,盛田昭夫不斷地謀求著生存之道,他最后終于發展出一套“間隙理論”,也就是在這些無數的大廠商包圍之中,還存在一些空隙,也就是仍有一小部分的市場尚未被占領,只要看準這些空隙,立即行動,再發現并占領其他小空隙,必定可以組成一個大的市場。
索尼公司就在國內市場競爭之際,用這種“間隙理論”向國外發展,在世界各地成立銷售據點,形成一個銷售網。到1961年,全球登記銷售SONY商品的國家多達一百多個。索尼公司用這種“圍魏救趙”的方法,確保了一個龐大的銷售網點。從此,索尼公司逐漸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器企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