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止于至善

1.民為邦本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注析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居住。

譯文

《詩經》說:“京都之地廣闊千里,那是百姓居住的地方?!?

歷代論引

朱子說:“事物各有所當止之處?!?

札記

民心是決定因素

人民是國家存在的根本,沒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政權都不可能長久存在。所以,國家鞏固的基礎在于民心,只有依靠人民,得到百姓擁護,國家才有可能強盛。強權與暴行是得不到民心擁戴的,只有仁德才是民心所向往的。

戰國時,齊宣王曾發兵攻打并占領了燕國,但對燕國原來的統治制度并沒有什么改變,在生活上也沒有給燕國人民帶來什么好處,反而使政局動蕩不安。這時,其他的諸侯國也在虎視眈眈,以救助燕國為借口,謀劃著進攻齊國。齊宣王向孟子請教說:“各諸侯國都在謀劃著要來攻打我,我該怎么辦呢?”孟子回答說:“我聽說,從前商湯憑借著方圓七十里的國土就統一了天下,卻沒有聽說過擁有方圓千里的國土者害怕別國侵略。《尚書》說:‘商湯征伐,從葛國開始?!煜氯硕忌钚挪灰?。當他向東方進軍時,西邊國家的老百姓便心中感到失望愁怨;當他向南方征討時,北邊國家的老百姓就感到憂慮不堪,在心里祈告說:‘為什么把我們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來解救,就像久旱盼霖雨一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湯的征伐并不驚擾百姓,只是誅討那些暴虐的統治者,撫慰受害的百姓,就像天上降下的及時雨一樣,老百姓非常高興。《尚書》中有句話形象地說:‘等待拯救我們的王,他來了,我們也就復活了!’如今,燕國的國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軍隊去征伐,燕國的老百姓以為您是要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出來,所以獻上飯食和酒漿歡迎您的軍隊??墒悄鷧s殺死他們的父兄,抓走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宗廟,搶走他們的寶器,這哪里是在救助他們?這種強盜的暴行怎么能夠使他們容忍呢?況且,天下各國本來就害怕齊國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又擴大了一倍,而且還不施行仁政,這就必然會激起天下憤怒。大王您趕快發出命令,停止正在做的一切不得民心的舉措,選立一位燕國人民擁戴的國君,然后立即從燕國撤回齊國的軍隊。這樣或許還可以來得及制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避免更加嚴重的戰亂發生?!泵献拥脑捳纭对娊洝分兴f:“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泵窈萌识鴩埠停窈昧x而國無亂臣,民知恥而國有禮儀,民知是非而國無憂患。因此,無論國家強弱,城市大小,興衰存亡,一切取決于民心所向。一切的政略舉措,都應當根據人民的心愿來推行或是停止。

史例闡釋

為民興利,務在富之

召信臣,字翁卿,西漢九江郡壽昌(今浙江省建德縣西南壽昌鎮)人,水利專家。初以明經甲科,任職郎中,后遷南陽太守。他為民興利,教化大行,深受百姓愛戴,被尊稱為“召父”,遷河南太守,治行第一。終官少府,位列九卿。他為官一生,“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稘h書》將其列為西漢“治民”名臣之一。

召信臣任南陽太守期間,著力開發治理唐白河流域,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了勸說百姓重視農業,安心耕作,召信臣經常深入鄉村,出入田間,晚上住在農家,親自勘查水源。他組織民眾開鑿溝渠,修筑堤壩,建造水閘,建成水利工程數十處,灌溉面積年年增加,最多時達到三萬公頃,使當時南陽地區成為全國富庶地區之一。在所修筑的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六門堨、鉗盧陂、馬仁陂等,其中有的一直沿襲使用了兩千多年。召信臣在大力興修水利工程的同時,也注重管理,制定了灌溉管理制度,“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紛爭”。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好處,家家有余糧,年年有結余。出外的百姓也紛紛返回家鄉,戶口成倍地增加。偷盜及紛爭的現象一天天減少,秩序安定。同時,召信臣倡導節儉辦事,使當地民風敦厚,百姓安居樂業。

東漢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陽太守杜詩在召信臣興建工程的基礎上擴建修治,廣開農田,大興灌溉,效益顯著,當時的百姓稱贊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2.舉止所宜

原文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注析

[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聲。止:棲息。隅:角落。

譯文

《詩經》又說:“鳴叫著的黃鳥,自由地棲息在山丘邊的樹林里?!笨鬃诱f:“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不如鳥兒嗎?”

歷代論引

朱子說:“人當自知所當止之處。”

札記

馱在黃鳥翅膀上的箴言

各得其所,意思是個體(包括人和物)在整體中應正確地、安分地處于自己合適的位置或地位,不要抱有非分的想法。個體的行為,更應當依據集體的行為規范,行所當行,止所宜止。宋代理學家程顥說:“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治理天下沒有別的,只要使萬事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就行。

人對自己的行為,哪些是適宜的,哪些是需要立即停止的,該如何確定?怎樣才能做到適度,達到盡善和完美?這是困惑我們一生的難題。小小黃鳥可以自由地飛翔或棲止,可以選擇自己停留的樹枝和飛去的方向,而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卻總是不能恰當地做出決斷。但是,以個人修養來說,順義則行,悖德則止,這應該是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的。因此說,人豈能不如小鳥嗎?

只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盲目自大的人類總是不能有效地做到“知止”??偸菍⒆约旱囊庵緩娂佑谌耍瑥娂佑谖?,結果在表面上征服自然的同時,卻破壞了生態平衡,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同樣,一個企業、一個單位內部,上下級之間、各部門之間,也都要各自遵循既定的秩序,既不能超越權限、越俎代庖,也不應互相推諉、逃避責任。應當各司其職,和諧共事,做好自己該做的,在不該占有的權利上縮回自己伸出的手。

史例闡釋

在人生最美的時刻留下我們的背影

疏廣(公元前?—前45年),字仲翁,祖籍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人。少年好學,治學嚴謹,深通《論語》《春秋》大義。本始元年,初征博士、太中大夫,后為太子太傅,在職五年辭歸。

疏受(公元前?—前48年),字公子,是疏廣的侄子。疏受少時跟其父和叔父疏廣學習儒家經典。疏受才思敏捷,言辭邏理縝密,精于《禮》的奧微。疏廣人恭謹,以賢良方正被任命為太子家令。疏受策對應答、行為舉止,都中規中矩,合乎禮儀法度,因此被提拔為太子少傅。

在封建家天下的時代,“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的成長與對太子的教育,是舉國矚目的大事。當時太子的外祖父許伯被特賜為平恩侯,許伯以太子年幼為由,稟報皇上讓他的弟弟中郎將許舜監護太子?;噬弦源嗽儐柺鑿V,疏廣回答說:“太子是國家的繼承者,他的老師朋友必須是天下的英俊之才,不應該只親近外戚親族。況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也已具備,那么又讓許舜監護太子,這樣的做法未免會局限太子的視野,不能夠廣布太子的美德于天下。”皇上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把這個意思和丞相魏相講了,魏相免冠致禮,謝罪說:“這樣的高見,是為臣所不能達到的?!笔鑿V從此更為皇上器重,多次受到皇上的賞賜。太子每次上朝進見,都由師傅引導,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叔侄同為太子師傅,朝廷上下也感到這是一種榮耀。

疏廣任職五年,皇太子十二歲,就已精通《論語》《孝經》,學有所成,見識日進。疏廣就對疏受說:“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者不受辱,知足而止者不會遭受危險),老子也說‘功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然后退隱,這是天理)?,F在,我們叔侄做官至二千石,應該算是功成名立了,何況天下有更多高明的才俊,是該給他們讓出位置的時候了。如果現在還不辭去,恐怕就沒有比這更合適的時候了。我們叔侄相隨出關,回歸故里終老一生,這不正是一個很完美的結局嗎?”疏受致禮說:“我聽從叔父您的意見。”

于是,二人同時以年老多病為由上表辭職,請求退休回家頤養天年。宣帝批閱他們的表章時,讀著他們懇切的文章,為他們叔侄在年高體衰的狀況下,長期為教育太子殫思竭慮,辛勞奔波,積勞成疾,深深感動,便加賜黃金二十斤,詔準兩人的請求?;侍右操涃n黃金五十斤,致謝師恩。

二人離家那天,朝中公卿大夫、摯友故舊都來到東都門外設筵餞別。前來送行的人乘坐的車有好幾百輛。路上圍觀的人感嘆道:“真是賢良的兩位大夫?。 ?

疏廣、疏受回家后,都以壽終。他們在歷史上稱為“寧邑二疏”,其故里分別被命名為“東疏”和“西疏”,以紀念這兩位寧邑先賢。

三百年后,陶潛路過寧邑,賦五言《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游睚漢庭中,二疏復此舉?!?

在人生最美麗的時刻,及時地抽身,毅然轉身離去,留下那些美好的回味,供我們共同回憶。

3.找到自己的位置

原文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注析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引自《詩經·大雅·文王》。穆穆:儀表美好端莊的樣子。緝:繼續。熙:光明。

譯文

《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光明磊落,始終莊重謹慎?!弊鳛閲蛻斪龅饺蕫?;作為臣屬,行為就要做到恭敬;作為子女,就應該做到孝敬;作為父親,就應當慈愛;與他人交往,就應當遵守信用。

歷代論引

朱子說:“圣人之止,無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

札記

做最好的自己

自己是誰?負什么責任?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什么事情該做?哪些利益不該得到?這一切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能夠“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應該停在什么地方,然后,才談得上“止于至善”。人是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生存的。對于為政者來說,是否有德,不僅關系到個人的修養素質,更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國家的興衰。古人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而對于平凡的我們來說,我們并不只是自己,我們承擔著諸多的角色,在任何一個方面,我們都必須做到最好。我們沒有理由回避應該承擔的責任。

對于我們大多數個人來說,作為普通的一員,就應當恪盡職守、盡責敬業。因為職業帶給我們的是生活的需求,沒有職業,我們的生活就將陷入困境。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升為負有一定責任的主管,我們就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努力提高自己的才能,在處事中體恤他人,不要苛求,因為自己也并不完美。而作為下屬時,就應當謹慎恭敬,努力做好自己承擔的事務,不出紕漏,對待上司,尊敬誠篤。回到家中,我們作為女兒,對父母就應當盡孝盡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贍養老人,使父母能夠頤養天年。因為我們自己也必有老來的日子。而對自己的兒女,我們作為父母,就負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就必須以深沉的愛來對兒女的未來負責。因為兒女是承續我們未竟事業的希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更應當信守承諾,遵守信義。這一切,構成了我們的生活現實,也組成了我們自己的人格和人品,我們只能盡力做好,義不容辭。

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該何去何從?所止何處?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對太多,“知其所止”,就是知道自己應該“止”于何處,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有不同的“所止”,關鍵在于認識自己,確定最適合自身的條件,最能揚長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這是最為重要的。

史例闡釋

孝義傳家遠

鄭文嗣,字紹卿,元朝婺州浦江(即今浙江省浦江縣)人。他治家有方,十世同堂,計歷二百四十多年,和睦相處,平時家庭成員連一文錢、一尺布都不私自占有,元朝至大年間被朝廷賜匾予以表彰。

鄭文嗣去世以后,他的叔伯弟弟鄭大和主持家事,治理更加嚴格,同時對家庭成員也更加關懷,使家庭成員心悅誠服。他的家庭管理嚴格得如同官府,如果子弟中誰犯有過失,不分年紀老幼,即使是頭發斑白,也仍然依據家規進行懲戒,決不輕易放過。

鄭大和治理家政十分注重禮儀的教化作用。每到年節,他就對子弟進行考評。大和端正地坐在堂屋正中,全家的眾多子弟按照輩分,都穿著新衣服,戴著新帽子,排著整齊的隊列分列在左側的屋檐下,依次進見,行拜、跪之禮,并舉酒杯祝壽。然后,拱手從右邊退出。整個儀式莊重嚴謹,沒有人喧嘩談論、影響隊形,保留著上古遺傳下來的古樸家風。這種儀式令看到的人為之感嘆、羨慕。

大和為人正直而且遵守法度,不信仰佛教和道教,每逢遇到冠禮、婚禮以及喪葬大事都按朱熹規定的禮儀進行。每逢葬禮,全家哀痛,三年不吃肉喝酒。全家眾多子弟都受到教育感化,行為孝道謹慎。即使是曾經做過官吏也不敢對家法有絲毫違犯。眾多婦女只做婦女應該做的事,從來不允許干預家政。親族鄉鄰都因為受到過恩惠而懷念。有《家范》三卷流傳于世。

朝廷得知后,免除了他們家所有的租稅和徭役,并派來使者書寫了《東浙第一家》的匾額,對他們進行表揚和鼓勵。

據傳說,他們家曾喂養過兩匹馬,其中一匹馬外出,而另一匹在家則不吃草。人們認為這是被他們的家風感化的結果。

傳承至明代,世代同堂已近三百年。家族中人人孝順長輩、為官清正。自七世祖鄭綺(《宋史·孝義傳》載有其事),傳至鄭文嗣、文融,又皆載入《元史·孝友傳》。后有鄭濂享有盛名,仍以孝義載入《明史·孝義傳》。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曾問鄭濂:“你們全族人幾代不分家,和睦相處,有什么方法嗎?”

鄭濂回答說:“沒有別的,只是不聽老婆的話而已。”皇帝不覺大笑。當時正趕上河南進貢香梨,皇帝就賜給鄭濂兩個梨。皇帝命人跟隨鄭濂回到家鄉。

鄭濂召集全部家人,向上叩首謝恩。然后準備了兩大缸水,把兩個梨打碎放入,所有家族的人都得以飲用。朱元璋聽到回報,十分高興。后來有持不同政見的人向皇帝進言說鄭家與權臣暗通,太祖說:“鄭家沒有這種人,必定是誣告?!庇窒轮剂钹嶉T子弟,凡三十歲以上都應來京任官,并建一大門,御賜“奉天門”,太祖親書“孝義家”三大字賜之。后又題為“江南第一家”。

4.詩意人生和人生的詩意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析

[《詩》云]這幾句詩引自《詩經·衛風·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水邊,水流彎曲的地方。斐:斐然有文采的樣子。瑟兮僩(xiàn)兮:莊重威嚴而胸襟開闊的樣子。赫兮喧兮:顯耀盛大,光明煥發的樣子。諠:《詩經》原文作“諼”,遺忘。

譯文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鮮美的綠竹郁郁蔥蔥。有位文質彬彬的君子,敬德修業,精益求精,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舉止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一位修養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堅持精神;“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儀表堂堂”,是指他舉止威嚴;“這樣一位修養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是指由于他的品德高尚,人格修養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歷代論引

朱子說:“切以刀鋸,琢以椎鑿,皆裁物使成形質也。磋以鑢鐋,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澤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復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緒,而益致其精也。”又說:“引《詩》而釋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學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

札記

本于人性的靜美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人對修養也會有一些新的更廣泛、更全面的認識。在讀古人書籍、與古人對話的過程中,你就會很強烈地感到那些思想深邃、學識淵博的人多么有修養!在閱讀人物傳記的時候,又會感到那些寵辱不驚、淡泊寧靜的人是多么有修養!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又會感到那些平易近人、尊重別人的人是多么有修養!那些有修養的人,又曾經給我的心靈帶來過多少震撼?。∷麄兊男摒B,有時就是啟迪你智慧的心曲;有時是照亮你思想的明燈;有時是慰藉你靈魂的詩韻。

人總是在不斷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過去。在這種不斷的否定之中,你會逐漸明白和懂得修養的真正內涵。修養其實就是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胸懷,一種“會當擊水三千里”的膽略,一種“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執著,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韌,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信和一種“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決心……

古今有多少名詞佳句流傳千古,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后樂,普濟眾生”等,這不僅僅是文字的魅力,更多的是一份人性魅力的傳承。修養是一杯香茗,需要細細地品嘗,那份高貴典雅、清新透明的品質,在潤物無聲中浸潤進心扉,在裊裊的氤氳中盡顯光輝和美麗。修養是一束溫煦和暖的陽光,令人心胸開闊,激情洋溢。修養是一縷和煦的春風,讓你陶醉,讓你飄逸,讓你歌唱。

世界是美麗的,生活是美好的,但一切皆因良好的修養。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沒有金錢,可以沒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但是我們不能沒有修養。

史例闡釋

以教化改變人的命運,也使家國興隆

李訢,字玄盛,后魏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西南)人。由于聰明機智,太武帝十分信任倚重他。初為助教博士,高宗即位升其為儀曹尚書,不久他出任相州刺史,興化重教,頗有政績。

公元439年,北魏消滅北涼統一了北方,在重視中央官學教育的同時,也十分注意恢復和發展地方普及教育,以此作為漢化政策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書·李訢傳》記載,當時任相州刺史的李訢上書獻文帝:請求在當地設立學校。上書說:“我聽說治理一個國家使其興隆,除了發展文化教育,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要想使一個國家興盛發達,除了優秀的人才,沒有其他什么能夠幫助皇上來達到教化的。所以,從前英明的君王都在京師建立大學,在州、縣建立學館。教授子弟學習文化以及各種專業技藝,然后挑選其中才德優秀的人擔任各級重要職務。如今,皇上英明,國家發展走向正途,百姓渴望著接受良好的德義的教化。然而,在我所任職的這個地方,竟然還沒有設立學校。我雖然愚鈍,但是愿意全力辦好這件事,使當地的青年后生能夠受到教育,懂得經史典籍,明達道德禮儀,使孩子知道圣人所要求的做人的基本道理。我曾蒙受皇上的信任,掌管中秘時,注意培養學有所成的人。其中德業優秀的,已經得到朝廷的擢用。如今我又受到皇上重用,出任相州刺史,執掌地方,因此很想讓皇上的德澤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宣揚??墒?,自從到相州任職以來,經過調查訪問,發現原有的文化人已經年老,年輕一代卻沒有能夠進用的。每年地方官按照已有的規定推薦的人,經考查問詢之后,發現其中很少有合格的,不堪擢用。我準備按照以前的慣例,在州郡的首府所在地設立學校,讓那些有志于讀書的士人以及官員子弟得到學習的機會。我想其中必然有優秀杰出的人會學有所成,然后推薦給王府。那么,這里的文化事業自當得以承續而不至于出現衰落。”李訢的奏疏,闡明了設置地方學校的意義。獻文帝同意了這一建議,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詔諭漢族大臣高允參議制定郡國學制,不僅加強了地方教育與中央教育的聯系,而且也加速了漢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北魏社會的文明進程。

5.歷史,永遠寫在人民的心里

原文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析

[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譯文

《詩經》說:“呵,前代的君王永難忘記!”這是因為有德的貴族們尊重有賢德的人,親近親族;一般的平民百姓蒙受恩澤,安享歡樂,獲得利益。所以,前代的君王雖然已經離世,但是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歷代論引

朱子說:“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能使天下后世無一物不得其所,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

札記

立身修德,永垂青史

那些能夠永遠留在我們心里的,除了德行,還能是什么呢?

作為一個人,總想在有生之年有所作為,以惠及后世而令后人懷念,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于是,“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無論是誰,無論你在人生歷程中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歷史自有公論。為政者,順應歷史,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子孫萬代負責的態度,替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那么自然會在人民的心里永遠傳承。

史例闡釋

寧可丟掉官職,也當為民承擔

程大昌(公元1123-1195年),字泰之,北宋徽州休寧(今安徽省休寧縣西)人。他天賦聰穎,十歲能屬文,紹興年間進士及第。孝宗時累官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等,后出知泉、汀諸州。他一生勤奮好學,古今事靡不考究,是宋代著名學者。他研究領域廣泛,著述頗多,在經學、文學、歷史等方面都有突出建樹,著作有《禹貢論》《詩論》《易原》《易老通言》等。他曾創辦“西山書院”。慶元元年卒,謚文簡。

程大昌任浙東提點刑獄,恰逢這一年大豐收,百姓收入有所增加。有的官吏依仗朝廷命令,主張成倍地增加酒稅。程大昌堅決反對,拒不執行。他說:“酒稅已經很重了。若再借故增加,恐怕百姓難以承受。我寧肯因為這件事承擔責任,甚至被罷掉官職,也絕不增加酒稅?!彼惨虼吮毁H為江西轉運副使。程大昌說:“可以興利去害,推行我的政舉,實現我的志向了?!彼谌蝺刃迯颓褰h破坑、桐塘二堰,造福人民。

當官本來是為百姓辦事的。為民辦事,當以民生為本,首先必須體恤民疾,而不是為了成全個人的政績;更不能為了彰顯個人的政績,做出損害民利的行為。對于那些有擔當的當政者,歷史總會銘記他們的功勛,人民總會感念他們的德澤。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州市| 五常市| 务川| 遵化市| 松原市| 通江县| 汉沽区| 邹城市| 三台县| 青海省| 洞头县| 肇庆市| 新沂市| 凌源市| 沈阳市| 滦南县| 万源市| 新兴县| 公安县| 赣榆县| 明星| 阿鲁科尔沁旗| 龙山县| 湘乡市| 吕梁市| 宜良县| 九江市| 洛浦县| 安溪县| 剑川县| 长宁区| 延津县| 澜沧| 靖安县| 翁源县| 县级市| 米易县| 板桥市| 竹北市| 唐山市|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