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都有一點進步
原文
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注析
[《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稱頌功德或警戒自己的言辭。盤:指沐浴用具。
人物簡介
湯,即成湯(生卒年不詳),又稱武湯。他是契的后裔,姓子,名履。他也是商朝的創建者,在位三十年。他初居亳,為夏方伯,專主征伐;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滅夏,放桀于南巢,遂有天下,國號商。
譯文
商湯在洗澡盆上鐫刻的銘文是:“如果今天能夠洗除污垢以自新,那么就要天天自新,并且每日不間斷地自新。”
歷代論引
朱子說:“湯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言誠能一日有以滌其舊染之污而自新,則當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間斷也?!?
札記
茍日新,日日新
“明明德”是人在靜處時的道德修養境界,要求弘揚天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捌埲招拢杖招?,又日新”則是從積極的角度強調德行的修養必須堅持不斷革新,一天天向著那個目標趨進,日積月累,漸成大德。商湯王在生活用具上銘刻警戒,以時刻警醒誡惕自己,在德行的修養中每一天都取得新的進步,就像洗去身上的塵垢一樣,每天都蕩滌去污漬,使自己保持潔凈,從而使自己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就如曾子每日三省其身,改過自新一樣,今日改掉一點過失,明日又改正一個錯誤,以內心的至誠砥礪自己,以修養成就自己美好的德行為最高境界,從而保持精神的純粹與高潔,固守人格的完美與高貴。人可以在肉體上被打倒,但是,精神是永遠站立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展示的是一種革新進取的姿態,是自覺棄舊圖新的道德升華。
精神的洗禮,品德的修煉,思想的改造,人格的鑄造不正是如此嗎?
史例闡釋
學行識見,在于日積月累的勤謹修持
甄琛(公元?—524年),字思伯,北魏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縣)人。孝文時,舉秀才,官至車騎將軍、侍中。去世后,謚號孝穆。
甄琛年輕時聰慧機敏,不拘禮法。他遍讀經史群籍,考中秀才以后便進京候考。但他每天只是下棋,甚至通宵達旦,不眠不休。為了夜間下棋,他指使仆人執燭照明,仆人偶爾瞌睡困盹,即遭致棍杖體罰。天長日久,仆人叫苦不迭。最后仆人實在忍受不了,就與甄琛講論道理說:“少爺您辭別父母來到京城,是為謀求功名,服侍你讀書我們執燭照明,實在不敢懈怠。然而你卻日夜沉溺棋陣,為了下棋令我們夜間執燭,稍不合意,既遭毆打,這是進京的本意嗎?而且這樣嚴厲地責罰似乎也不合情理吧?!闭玷÷牶箢H受感動,心里也感到非常慚愧。于是他決心不再下棋,毅然借書攻讀,日夜不輟,進步很快。因此學問日益豐富,識見超群。太和初年,甄琛拜中書博士,遷諫議大夫。他陳述時政,切要中肯,多被采納,頗為皇帝賞識。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甄琛為中散大夫兼御史中尉,依附趙修。趙修奢暴,侵公害私,屢諫不止,后來趙修罪行敗露,甄琛因與趙同黨被劾免職,回歸原籍。
當初,甄琛以父母年老為由,請求解官服侍;及至顯貴通達,就不再請歸;至此才回鄉供養父母。
甄琛的母親曹氏是鉅鹿人,有孝行。每得魚肉菜果珍美佳釀,必先奉敬公婆。
甄琛還鄉后喪母,服孝未滿,父親又亡故了。
甄琛就在雙親墳塋種植松柏,蔚然成蔭,發誓終生守候,專心從事農圃,不再出山為官。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冬,甄琛棄世,謚號“文穆”。孝明帝親臨祭奠,撫其親屬。
“行成于己,名生于人?!辈徽撟鋈诉€是為官,惟在于致力躬行。那種“座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的夸夸其談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更不可能成就事業。
2.公民必需的覺悟
原文
《康誥》曰:“作新民。”
譯文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做新的道德的人?!?
歷代論引
朱子說:“鼓之舞之之謂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札記
革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是歷史的繼承者,也是現實的承擔者,更是未來的開創者。因此,不應停留在單純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的階段,而應當以自己創造性的進取精神,確立和發展新的思想,創造和發展新的文化,從而做對歷史負責的新人。
今天對于昨天來說,是新;現實對于歷史來講,同樣是新。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的振興,民族的進步,其動力就在于不斷地創新。但拋棄歷史的創新是空想,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為的標新立異的所謂創新,更是一種倒退。
史例闡釋
生具奇異之貌,必有驚世之才
龐統(公元179-214年),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他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志。龐統年輕時,為人質樸魯鈍,不為時人所識。只有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十分看重,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于識人的名聲。龐統二十歲時遇到司馬徽,與之交談。司馬徽甚覺驚奇,稱龐統為“荊南士人之冠”,更評他為“盛德”,對他十分推崇,認為他有安邦定國的才能。
龐統與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等人為友。時人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只是因龐統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為當權者所重?!妒勒f新語》中說:“顧劭曾經與龐士元通宵長談,顧劭問:‘聽人們說,你有知人之名,那么我與你相比如何?’龐士元說:‘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坐而論道,我不如你。但是輔佐君王,制定治國安邦的王霸策略,我比你似乎有所特長?!欅空J為他的這種評論是恰當的?!?
赤壁之戰后劉備占領荊州,任命龐統為耒陽令。但他在縣不治事,后來經魯肅、諸葛亮推薦,任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這才提出了西取漢中的方略,并一力付諸實施。龐統跟隨劉備征蜀,進兵成都,曾計擒蜀將楊懷、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圍攻雒城的戰斗中,龐統中流矢而死,被追贈為關內侯。
龐統喜歡講論道義德行。據《世說新語》記載:“龐士元去到東吳,吳人引以為友。見陸績、顧劭、全琮,對他們評價說:‘陸子就像一匹老馬,有捷足遠行的才用;顧子則如一頭老牛,可以負重致遠。’有人就問:‘按照你的這個評斷,是不是陸子勝于顧子?’龐統說:‘老馬雖然長于迅捷速行,但只能致一人遠行。老牛雖然一日行走百里,但是其所致達的則不只是一個人?。 瘏侨艘詾樵u價精當?!彼谛摒B方面總是給予人們過高的評價,當時的人們都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這樣做。他說:“當今天下群雄并起,戰亂頻繁,倫理道德觀念日趨衰微,好人善行得不到褒揚,壞人罪惡不能清算。我正是為了以此倡導好的風俗,振興合乎道義的事業,從而使有志向善的人們受到勉勵。那么,就不能不這樣做。語言不動聽就不能感動別人,也就引不起別人的羨慕?,F在,如果能有一半人崇尚倫理、教化,那也是值得欣慰的?!?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諸葛亮稱贊龐統:“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陳壽評論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于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3.改變命運
原文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注析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語見《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
譯文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由祖先傳承的舊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
歷代論引
朱子說:“《詩經·大雅·文王》之篇,是說周國雖舊,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
札記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
面對客觀現實,我們是無奈的,是渺小的,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無從擺脫,也無力改變命運的約束。但是,我們的心靈卻是自由的,我們可以修養自己,讓心靈充滿快樂,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努力。
大凡人們習慣沉浸于舊有的秩序之中,安于眼前的安逸,而不思進取,既自限于自己的發展,也于事業無益。回顧歷史的發展,人類的每一次創新,不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或是在社會哲學方面,都必然會引起相應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邁進,從而使人類從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走向自由的新天地。
社會惟在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推動歷史的發展,進而改變人類的命運,同時也改變個人的命運。
史例闡釋
出身牧野,擔當大任
王尊,字子贛,漢代涿郡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舊城)人,歷官東平相、京兆尹、徐州刺史等。
王尊年少喪父,由幾個叔父撫養,叔父讓他在草澤中放牧羊只。王尊一邊放牧一邊暗自學習,求取學問,竟然無師自通,能讀史書。后來他拜當地的文學官員為師,學習《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大義要旨。
初元年間,王尊被舉薦為直言,升任虢縣縣令,調任槐里,兼任美陽縣令政事。后來因政績考核為優等被提拔為安定太守。到任后,王尊立即整頓吏治,發布教令,通告所屬各縣所有官吏忠于職守,以身作則,威勢震動郡內。因此,盜賊也不敢在境內作案,紛紛逃往鄰境,當地借勢橫行霸道的豪強劣紳大多受到嚴厲的懲處而順服。但是,王尊也因此而被訴告免去官職。
后來經涿州太守徐明薦舉,朝廷又起用王尊,讓他出任益州刺史。據說,先前任命瑯琊人王陽為益州刺史,王陽巡行州內區域來到邛郟的九折坂,看到如此險惡的地勢環境時,感嘆說:“奉先人遺體,奈何乘此險?”于是返車而歸,以病辭?,F在王尊作為刺史,來到這個陡山坡,他問隨行的官吏說:“這里不正是當年王陽所畏懼的路途嗎?”隨從的官吏說:“正是這里?!蓖踝饟]鞭驅馳,說:“王陽是孝子,王尊則為忠臣?!?
王尊升任東郡太守時,黃河暴漲,淹沒大堤,情況十分危急。附近居住的人們驚恐萬狀,爭相奔逃。
王尊急往察看,遠遠已聽得河流咆哮如雷鳴,驚浪奔涌。及至近旁,但見一片汪洋,水勢湍急,波浪如山,向堤撼來,堤身為之震顫。平時金堤高出水面數丈,如今不過數尺。眾人無不心寒膽戰。
原來東郡地近黃河,當年武帝時,車駕親臨,始行治理,筑堤固防,附近一帶大堤,名為金堤,意為堅固如金。此堤關系黃河流域的安全,若有毀壞,不但東郡成為澤國,且下游吳楚諸郡都將遭災。
為了安定民心,王尊親自率領官吏百姓,搶險護堤,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絲毫不懼,寧愿用自己的身體填堵大堤,誓與金堤共存亡。
王尊到了晚上也不回官府,就在大堤上搭起帳篷露宿,指揮群眾救險,始終不肯離開半步。水勢愈漲愈高,離堤面不過三尺,沿堤土石被水沖擊,漸漸剝落,眾人各自奔走逃生,只有一位主簿守在王尊身旁,而王尊凝立不動。
……
不久,洪水漸漸退去,官吏百姓陸續回來,王尊便指揮人們將堤身受損之處進行加固搶修。過了一兩天,河水稍退,金堤得以保全。
白馬三老朱英等人把這件事上奏朝廷,朝廷派人核實后,頒下詔書,說:“東郡河水暴漲,淹沒大堤,百姓恐慌,爭相奔逃。太守王尊身擋洪流,不避危殆,面臨生命危險而不退后,終于穩定了百姓,眾人同心加固堤防,致使河水不能為害。特此進行嘉獎。王尊升為中二千石,另外再贈送黃金二十斤?!?
4.接受新思想的陶冶和洗禮
原文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譯文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修養自新方面無時無處不追求完美。
歷代論引
朱子說:“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
札記
修養無小事
人生的機會是由自己的長處創造的,但能否取得成功,卻往往受限于自身的缺陷。修養自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修養無小事,在乎點滴的積累。
很多時候,我們不能確定自己的心靈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令我們不安,更無法說清我們因為什么而浮躁。我們總是心存旁騖,不能決然地平靜下來??傆幸环N奮然而行卻又不知何往的無措,使自己蠢蠢欲動,卻又沒有明確的方向,就像迷途的羔羊。誰是引領我們走出迷惘的向導?
歲月如葉,落滿地,當驀然回首之時,只剩寥寥落落的幾片,搖搖欲墜地掛在枝上。對未來,我們充滿神往,而又深懷忐忑,但是,我們生活在現在,這是不可輕視的事實,所以肩負的責任和義務一刻也不能放棄,對自己的修養一刻也不能松懈。
史例闡釋
以義理為本,以躬行為務
耶律有尚(公元1235-1320年),字伯強,遼東丹王十世孫,元代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他天資聰穎,器識超絕,受業于許衡,精通性理之學。歷官國子祭酒,遷昭文館大學士。卒年八十六歲,謚“文正”。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許衡升任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專門負責教育王公大臣的子弟。他奏請皇上批準,把他的十二名學生任命為齋長,作為伴讀,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許衡年老,回歸鄉里后,朝廷任命耶律有尚和他的同學作為助教,接管學校的全面事務。擔任助教很長時間之后,耶律有尚出任監察御史,但他沒有上任。緊接著,他又被任命為秘書監丞,出知薊州。耶律有尚在薊州任上時,為政寬簡,深得民心。裕宗在東宮時,召耶律有尚為詹事院長史。自從耶律有尚離開學校后,學校的事務就再也沒有人接管,諸業廢弛,處于停學狀態。因此,朝廷以為除了耶律有尚,誰也不能繼承許衡的職務,于是,就提拔耶律有尚為國子司業。當時學館未建,沒有教學設施,老師、學生全都是租借民房居住。耶律有尚上任后,多次進言呼吁,朝廷才興建學舍,開始設立國子監,緊接著設立監官,擴大學生人數,學校初具規模,教學走向正規。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國子祭酒。從此,儒風大振。
至元二十七年,因為雙親年老,耶律有尚辭職歸奉雙親。
大德改元,耶律有尚又被征召赴任,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級別相當于中奉大夫。耶律有尚主管國學,其立教以義理為本,省察自己必須誠懇真切,待人接物以恭敬為先,行為必須端正誠篤。耶律有尚視填詞作詩為雕蟲小技,并認為它會破壞圣人之道,應被完全摒棄。所以,學生們爭著學習正道,崇拜孔孟學說,以經術為尊,以實踐為急務,最后全都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