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明明德

1.道德是公眾的認(rèn)同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

注析

[《康誥》]指《尚書·康誥》篇。

譯文

《尚書·康誥》說:“弘揚光明的品德。”

札記

先立德,后為政

“官德隆,民德昌;官德毀,民德降。”這是說為官者的道德水平,反映著某個時代或某個地區(qū)社會的整體道德狀況。為官者可以沒有專業(yè)的技能,但是不能沒有道德,而且必須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為“官”者有“德”,才能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達(dá)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何為“官德”?狹義上是指為官者個人的道德意識、道德活動和道德規(guī)范;廣義上說,是指領(lǐng)導(dǎo)集團、領(lǐng)導(dǎo)體制和為官者所代表的政治集團,在公共事務(wù)活動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與公共管理道德。

為官者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官德”建設(shè)對道德建設(shè)的影響和導(dǎo)向,即“官”為民之表率,“官風(fēng)”決定著民風(fēng),有什么樣的“官德”就會有什么樣的民風(fēng)。

縱觀古今,如果為官者事事身體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影響民眾,那么,在民眾面前,為官者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威望,就會成為民眾效仿的楷模;相反,如果為官者對自身要求不嚴(yán),不以身作則,言行不一,貪污腐敗卻不以為恥,那為官者就不能成為民眾表率,對民眾的道德教育就會成為空洞乏力的說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官者自身道德水平不高,就會使民眾產(chǎn)生失望情緒,從而降低對自身的道德要求,導(dǎo)致整個社會風(fēng)尚趨于惡化。

要樹立良好的“官德”,首先是立德,其次是守德,最后是律德。為官者要在短暫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加強自身修養(yǎng),做到“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言必行,行必果。在辦理政務(wù)的過程中,要做到公正廉潔、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勤于學(xué)習(xí)、精通業(yè)務(wù)。同時我們的社會制度、法律法規(guī)也要強化對為官者的監(jiān)督,抵制濫用權(quán)力,使為官者更好地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

史例闡釋

為政在于推行德義

王蘊(公元329-384年),字叔仁,東晉孝武帝定皇后的父親,晉陽(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他曾任佐著作郎、尚書吏部郎、吳興太守、光祿大夫等職。

王蘊性情平和,任人大度,不壓制出身寒微的平民士族,只以才德為選任的標(biāo)準(zhǔn)。當(dāng)時簡文帝為會稽王,王蘊輔政。王蘊對治內(nèi)的情況十分熟悉,經(jīng)常推薦有德才的人,使其得以舉用。他所薦舉的人,都能夠充分發(fā)揮其所長,因此,那些得不到進用的人也沒有怨言。

王蘊任吳興太守的時候,政績卓著,民眾感念其為政之德。一次,境內(nèi)發(fā)生災(zāi)荒,百姓缺糧,生活無著落。于是,王蘊下令打開糧倉,賑濟災(zāi)民。主簿勸阻說:“這樣做是違反朝廷規(guī)定的,要承擔(dān)擅權(quán)的責(zé)任。”他堅決請求王蘊按照規(guī)定程序,先列出報表上報,在得到朝廷批準(zhǔn)后再行實施。

王蘊說:“現(xiàn)在百姓急難,嗷嗷待哺。民以食為天,人是要吃飯的,路上逃荒的人中已經(jīng)有不少人被餓死。如果按部就班地履行程序,先列出報表,再逐級上報請示,等到朝廷批準(zhǔn)后再予以救濟,那時,將有多少人早已魂歸西天了。專任擅權(quán)的罪過,在于太守一個人承擔(dān),而饑荒流離卻威脅著百姓的生存。我想只要所作所為合乎仁義,能夠救助百姓,度過災(zāi)難,即使被追究責(zé)任而撤職,也是坦然的,心里也沒有什么值得遺憾的。”

于是,王蘊即刻下令開倉救民,很多吳興百姓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朝廷以違反條規(guī)法律為理由,免去了王蘊的職務(wù)。這種不公平的責(zé)處,激起了平民百姓的義憤,很多百姓、讀書人都為王蘊抱不平。皇上只得又頒布詔令,只給予王蘊降職處分,改任他為晉陽太守。

只以民生疾苦為重,不以個人的官位為意,這樣的官不論是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都會得到百姓的擁戴,都會被百姓記在心里,也必然會被流傳后世。而那種只為了個人的升遷和只為了保全自己既得的官位,而無視民眾的生計,以至于弄虛作假的人,只能被百姓所唾棄。

2.高尚的品質(zhì)與生俱來

原文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注析

[《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太甲》篇。大:通“太”。

[顧]顧念。

[諟]此。諟:古“是”字。

[明命]光明的稟性。

譯文

《尚書·太甲》說:“念念不忘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

歷代論引

朱子說:“上天的明命,就是天所以成就我,而我之所以成為有德的人。能夠長久注意修養(yǎng)自己,那么就無時不明達(dá)天命。”

札記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

“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

古人把人分為兩類,一是君子,二是小人。乍一看似乎籠統(tǒng)之極,對人的評判過于簡單直白,然而細(xì)細(xì)品來,你就會發(fā)覺古人智慧的閃光點。當(dāng)今社會,各色人等,地位不同,學(xué)歷不等,職業(yè)不同,但按照人的道德標(biāo)線劃分,就不外乎是這兩類人,即道德高尚者和品德低下者。所以,做人成功的要訣在于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上,而不是浪費在無謂的虛名上。以下是關(guān)于品德修養(yǎng)的名言箴句,愿與讀者共勉:要學(xué)蒼竹到老虛心留勁節(jié),敬蒼松久經(jīng)風(fēng)雨不知寒。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正己而不求于人。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蘭芳不厭谷幽,君子不為名修。修其本而末自應(yīng)。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聞人之謗當(dāng)自修,聞人之譽當(dāng)自懼。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芝蘭生于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個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zhàn)勝自己。寡欲的人身心是健康的,微笑的人是自信的!海納百川,成汪洋之勢,是因為它位置最低。金子珍貴,被當(dāng)作世界貨幣,是因為其品質(zhì)的純粹而并非是由于色澤的光亮。

史例闡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陸績(公元187-219年),字公紀(jì),三國時吳國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自幼聰慧伶俐,人稱“神童”;博學(xué)多識,以孝行著稱。陸績曾作渾天圖,注易釋玄,有《周易注》十五卷,《太玄注》十卷。

陸績經(jīng)魯肅推薦,任郁林(今廣西除桂林、梧州外的大部分地區(qū))太守。在任期間,陸績正直無私,為政清廉,深得百姓擁戴。任期屆滿返還家鄉(xiāng)時,因為家資微薄,船輕不穩(wěn),難以遠(yuǎn)航,只得將岸邊的一塊巨石裝載上船以助航行。陸績返歸故里后,就將巨石置于家門口,后來被人們稱作“郁林石”“廉石”。這塊巨石現(xiàn)被保存在蘇州文廟內(nèi)。

陸績的父親在東漢靈帝時官居郡守。陸績六歲時,跟隨父親去九江拜訪世家大族袁術(shù)。袁術(shù)拿出橘子招待他,陸績感到味道鮮美,想到應(yīng)該讓母親也嘗嘗新鮮的柑橘,于是就拿了幾個揣在懷里。

拜訪結(jié)束,起身告辭,陸績向袁術(shù)行禮時,懷中的柑橘掉在了地上。

袁術(shù)取笑說:“陸少爺是我家貴客,為什么把橘子藏在懷中呢?”

陸績從容回答說:“世伯大人贈予我的橘子,我只吃掉一個,味道特別甜美,我想帶回家,請母親品嘗新鮮。”袁術(shù)和在座的人聽了都很感動,也都非常驚奇,覺得陸績小小年紀(jì),卻已懂得孝敬,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袁術(shù)感嘆道:“陸郎有如此品德,將來必定是國家的棟梁!”

從此,“陸績懷橘”傳為美談,后被元代郭居敬編入《二十四孝》,廣為流傳,影響深遠(yuǎn)。

陸績故居乍浦劉家埭也因此被稱為“懷橘里”,受到后世人們的拜謁。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人文傳承源遠(yuǎn)流長,歷來把孝敬父母作為人生的必備美德。韓愈說:“親親而尊尊,生者養(yǎng)而死者藏。”父母為了孩子的成長,付出了一生,那么,我們能為父母做些什么呢?

孝敬父母不僅是一種倫理道德,而且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國民素質(zhì)。請呵護養(yǎng)育上天賦予我們的這種美好善良的天性。

3.遠(yuǎn)古的昭示

原文

《帝典》曰:“克明峻德。”

注析

[《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堯典》篇。

[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高大、崇高。

譯文

《堯典》說:“弘揚美好崇高的品德。”

札記

修養(yǎng)我們美好的德行

“為天下及國,莫如以德,莫如行義。以德行義,不賞而民勸,不罰而邪止。”治理天下和國家,嚴(yán)刑峻法雖可收效于一時,但卻會引起潛在的憂患,不如修養(yǎng)道德、推行仁義、廣布德澤。憑借德政,推行仁義,則山不可擋,水不可阻。

史例闡釋

義之所在,不避刀斧

李固(公元94-147年),字子堅,東漢大臣,漢中南鄭(今陜西省南鄭縣)人。《后漢書》稱其“少好學(xué),常步行尋師,不遠(yuǎn)千里。遂究覽書籍,結(jié)交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風(fēng)而來學(xué)”。他曾指斥時政,要求“權(quán)去外戚、政歸國家”。李固初官議郎,歷任荊州刺史、太山太守、大司農(nóng)、太尉等職。

李固任太尉時,因堅持反對外戚專權(quán),與大將軍梁冀有隙,遭梁冀誣陷謀反,被逮捕治罪,遂死于獄中。梁冀又下令將李固陳尸通衢,并威脅說:“如果誰敢前去哭吊,那么就以同謀加重治罪。”

李固弟子,汝南人郭亮,剛十五歲,在洛陽游學(xué),就帶著刑具上書朝廷,要求皇上準(zhǔn)許收殮老師的尸首。遭到拒絕后,他就到老師的尸體旁痛哭吊祭,申述冤狀,日夜守候,不肯離開。李固的另一個學(xué)生,南陽人董班,也冒著生命危險前來哭吊李固。

監(jiān)守尸體的官吏被他們的師生情誼深深感動,嘆息著對郭、董二人說:“生在衰亂的時代,蒼天雖高,然而有雷霆又怎么敢不彎腰呢?大地雖然寬厚遼闊,也有淪陷之處,不敢不收腳止步。耳目只能挑選適當(dāng)?shù)膬?nèi)容去看去聽,舌頭也不敢說一句那些不該說的話。”

太后也被他們的真情打動,允許他們收殮李固的尸體。于是,他們便將老師的尸體運回故里安葬。

李固主張“以仁義治天下,實現(xiàn)社會和諧”。針對東漢后期腐敗混濁的官場,他尖銳地指出:“古代提拔人,有德才的人方能授予官職;現(xiàn)在任用人,只看重誰有錢有勢……古代施政務(wù)求寬大博愛;現(xiàn)在當(dāng)官,多以嚴(yán)酷出名;那些天性正直心存寬厚溫和而沒有派系支持的人,總是受到排擠貶斥……這樣,即使增多刑律條文,也沒有作用。”接著,他又指出:“政令教化稍有不慎而出現(xiàn)差錯,那是一百年也挽救不了的損失。爭利之門一開,則求仁義的路就被堵塞了。”

李固的這些言論,穿透千年時空,仍然閃耀著睿智的光輝。

李固說:“陽關(guān)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毛澤東常引用這句話告誡干部應(yīng)謙虛、謹(jǐn)慎,正確對待自己。

一個能夠被世人稱頌為有仁德的人,他的抱負(fù)必然是以天下為己任,他的修養(yǎng)更是恢宏大度,他的器識也必然是超出常人,他的言行絕不是為了求取聲名和自身的安全。他們注重的是確立取舍標(biāo)準(zhǔn),意在樹立和端正天下的風(fēng)氣,用自己的努力來喚醒天下人的良知,從而愿為維護真理而生,愿為堅持真理而死。因此,他們生為天下承擔(dān),死為天下楷模。

4.道德的人

原文

皆自明也。

注析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這都是說要自己修養(yǎng)光明正大的品德。

札記

構(gòu)建道德的和諧境界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總是站在歷史的時點上,是歷史鏈條中的一環(huán),負(fù)有道德的義務(wù),負(fù)有繼往開來的使命,這是與生俱來的責(zé)任。歷史的長河川流不息,不斷地從古走到今,又匆匆奔向未來。這令人發(fā)出“人生匆匆”的感嘆,一些目標(biāo)還沒有實現(xiàn),一些目的還沒有達(dá)到,一些事情還沒有去做,一切都還沒有來得及,時間就已經(jīng)匆匆奔流而去……

在這短暫的個體人生過程中,我們總是盲目地沉溺于物欲的外在誘惑,失去了對自己心靈的眷顧,以至于對日月運行、自然化育視而不見,對于天地萬物的道德意義缺乏體味,只是空泛地說著“厚德載物”,而找不到德行修養(yǎng)的途徑。要么簡單粗暴地將自然加以人格化,予以無奈的崇拜和祭祀;要么無視道義,肆意踐踏道德的戒律;要么麻木地茍活,而置德行修養(yǎng)于功利的冷漠中。

人們常說:“先做人后做事。”什么是做人?其實,做人就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當(dāng)中。

以誠立德。古人說“不信不立,不誠不信”,就是說,為人誠實、守信、正直、坦蕩,是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zhǔn)則。

以才輔德。有句話說得好:“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輔。”在現(xiàn)代社會,才能是生存的基本技能,沒有才能、學(xué)識,生存就必然面臨各種危機。但是,如果沒有道德作為基礎(chǔ),才能就有可能用錯方向。一個想成就事業(yè)的人,必須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質(zhì),而在提高個人能力的同時,更要重視道德的修養(yǎng),這樣才能使個人的能力有所依歸,并形成德行與才能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成就崇高的品德和偉大的事業(yè)。

以微積德。一個人應(yīng)當(dāng)把做大事、樹大德作為奮斗的終極目標(biāo),但也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小事小節(jié)棄之不管,否則會因小失大。沒有做好小事的耐心,沒有做小事的點滴積累,做大事就會成為空談。立德要善于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做起,不辭小流方能成大河,不辭小善才能終成大德。

史例闡釋

華屋美宅,惟有德者安居

陽固(公元466-523年),字敬安,后魏無終(今天津市薊縣)人。他少年時倜儻任俠,二十多歲始發(fā)憤讀書。陽固長于謀略,有文才,歷任北平太守、步兵校尉、汝南王郎中令等職。他為人剛正不阿,清廉奉公,家無余財。

《北史·陽固傳》稱:“固以譏切聚斂,為王顯所嫉,免固官。”宣武末年,陽固晉升為侍御史。中尉王顯建造了一座新住宅,裝修豪華,亭臺樓閣,水榭回廊,雕梁畫棟,極盡精致。新宅落成后,王顯宴請各級官員及其僚屬舉行歡會,賞景吟詩。

歡飲之中,中尉王顯喝得高興,就問陽固說:“這座宅第怎么樣?”陽固回答說:“我聽說,從前晏嬰的住宅又小又低,潮濕狹窄,蝸居在簡陋的小巷內(nèi),但他的德績功勛、勤儉謙讓的美德卻至今傳頌。《周易》中記載著這樣一句話:‘豪華住宅不吉利,必生災(zāi)禍’,這些誡勉與史實您是知道的,相信也還沒有忘記吧。現(xiàn)在,您的這座房子確實美輪美奐,這樣精美的住宅,我想恐怕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配居住,也才能夠長久地保有。因此,希望您努力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使自己的德行與華麗的住宅相配。”中尉王顯聽了之后,默然不語,于是舉座不歡。

現(xiàn)今的人們,總是注重對華屋美宅的裝飾,卻忽視對德行的修養(yǎng)。有的人身居裝修華麗的別墅豪宅,卻整日算計如何損公肥私、害人利己。他們有錢豢養(yǎng)寵物,可以每天供給寵物以精美的食物,可以給寵物構(gòu)建住舍,也可以天天給寵物洗澡,但是卻不愿給生他養(yǎng)他的父母洗一次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边县| 浦北县| 巫山县| 东宁县| 灯塔市| 虎林市| 定南县| 米林县| 巴彦县| 呼伦贝尔市| 双柏县| 芒康县| 罗江县| 阳谷县| 长兴县| 肇源县| 深水埗区| 司法| 岳普湖县| 仙桃市| 梨树县| 惠东县| 泸溪县| 江西省| 长治县| 安西县| 集贤县| 丹巴县| 准格尔旗| 阳朔县| 辽宁省| 梅州市| 甘泉县| 叙永县| 通海县| 抚顺市| 温州市| 分宜县| 泽库县| 临西县|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