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伯夷列傳第一

※原文

夫?qū)W者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qū)⑦d位,讓于虞舜,舜、禹之間,岳牧咸薦,乃試之于位,典職數(shù)十年,功用既興,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tǒng),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說者曰:“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wù)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譯文

學(xué)者們涉獵的書籍盡管很多,但是還要從《六經(jīng)》里考察尋求依據(jù)。《詩經(jīng)》《尚書》雖然殘缺不全,但是還可以從此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謨》等篇中了解清楚。唐堯?qū)⒁宋粫r,把帝位讓給虞舜;虞舜要把帝位讓給夏禹的時候,四方諸侯和州牧都來推薦,這才把他放在適當(dāng)?shù)奈恢蒙霞右钥疾煸囉谩S碇鞒謬资辏⒆恐墓兒螅疟皇谟枵?quán)。這表示天下是極貴重的寶器,帝王是極尊貴的地位,所以傳授政權(quán)是如此的鄭重審慎啊!可是諸子雜記里說:“唐堯要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僅不肯接受,反而還認(rèn)為是一種恥辱,因此逃走隱居起來。到了夏朝,又有不接受商湯讓位的卞隨、務(wù)光。”這又如何解釋呢?太史公說:我曾登上箕山,山上有許由的墳?zāi)埂?鬃右来握摿泄糯娜嗜恕⑹ト恕①t人,如吳太伯、伯夷這些人,都很詳細(xì)。我聽說許由、務(wù)光的德行非常高尚,可為什么在經(jīng)書里卻連一點大略的文字記載都找不到呢?

孔子說:“伯夷和叔齊不把以往的仇恨記在心里,因此怨恨也就少了。”“他們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還有什么怨恨呢?”我對伯夷的意志用心進行思考,看到他們沒有被經(jīng)書載錄的遺詩,又非常詫異。

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和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讓叔齊做國君,等到父親去世后,叔齊就想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由你繼承君位是父親的遺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逃走。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


※原文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xué)。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zāi)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譯文

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待老人,于是就去投奔他了!可是到那里時,西伯昌已經(jīng)去世,其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靈牌載在兵車上,準(zhǔn)備東伐商紂王。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去世了,尚未安葬就要發(fā)動戰(zhàn)爭,這能說是孝順嗎?以臣弒君,這怎能說是仁義呢?”武王的隨從要把他們殺掉。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jié)義的人啊。”于是攙扶著他們離去。后來武王把商紂王統(tǒng)治推翻,天下都?xì)w順了周朝,可伯夷和叔齊卻認(rèn)為這是一件恥辱的事情,他們堅守仁義,絕不食周朝的糧食,在首陽山隱居,靠采摘野菜度日。在即將餓死時,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辭為:“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居然看不到這其中的錯誤。神農(nóng)氏、舜、禹的太平盛世轉(zhuǎn)眼即逝,哪里才是我們的歸宿啊?唉,只有死啊,命運如此不濟!”于是餓死在首陽山。由此看來,他們是怨恨?還是不怨恨呢?

有人說:“天道公正而無絲毫偏私,經(jīng)常幫助好人。”像伯夷、叔齊這樣的人應(yīng)該說是好人,還是不應(yīng)該說是好人呢?他們?nèi)绱朔e累仁德,端正品行,卻最終餓死!再說,孔子的七十名得意的學(xué)生中,唯獨顏淵被推重為好學(xué)之人。可是顏淵又總是被貧窮困擾,連粗劣的食物都無法吃飽,而最終早早地去世。天道對好人的報應(yīng)到底如何呢?盜跖整日濫殺無辜,烤人的心肝當(dāng)肉吃,兇殘放縱,聚集黨徒幾千人橫行天下,反而壽終正寢。這遵循的又是什么道德呢?這是極嚴(yán)重而又顯著的事例啊。至于說到近代,那些行為不正、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衣食無憂,世世代代都不斷絕。而有的人,選好地方后才肯邁步,找準(zhǔn)時機后才肯說話,不走歪門邪道,不是公正的事絕不發(fā)憤去做,諸如此類小心審慎而遭禍災(zāi)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對呢?還是錯呢?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quán),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


※譯文

孔子說:“思想主張不一致的人,不能一起商量謀事。”也只好分別按著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說:“倘若富貴是可以尋求得到的話,即使做個卑賤的趕車人,我也情愿;倘若無法尋到,則還是依照自己的愛好去做好了。”“季節(jié)嚴(yán)寒,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全社會混亂污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會凸顯出來。這難道不是因為有的人把富貴安樂看得很重,才顯出另一部分人把富貴安樂看得很輕嗎?

孔子說:“君子所遺憾的是一直到死后名聲都不被稱頌。”賈誼說:“貪心之人為財而死,重義輕生的人為名獻身,矜夸而貪圖權(quán)勢的人為權(quán)勢賣命,平民百姓則只貪圖生命。”《易經(jīng)》上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會相互映照,同類性質(zhì)的事物,自然相互影響。”“彩云隨著龍吟飛騰,谷風(fēng)隨著虎嘯而吹起,圣人的出現(xiàn),使萬物本來的面目都顯露出來。”伯夷和叔齊雖然德行高尚,也是因為得到孔子的稱贊,其名聲才更加顯赫。顏淵專心好學(xué),也是由于追隨孔子,才更加彰顯了他的德行。居巖穴處的隱士,有的名聲曉達,是因為出仕和退隱掌握得正合時機,如果這樣有德行的隱士名聲被埋沒而得不到稱揚,是多么可惜啊!窮鄉(xiāng)僻壤的士人要砥礪德行,樹立名聲,若不攀附德隆望尊的人,怎么能揚名于后世呢?


※評析

司馬遷本人崇敬“禮讓”,他痛恨統(tǒng)治者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互相殘殺,導(dǎo)致生靈涂炭。因此,司馬遷將讓國的“伯夷”置于“列傳”之首,這與“本紀(jì)”之首的堯、舜,“世家”之首的吳太伯相同。這些備受司馬遷推崇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追名逐利,能做到“奔義”“讓國”,這是司馬遷所傾心贊美的一種品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漢代的統(tǒng)治者內(nèi)部自建國以來就伴隨著君臣、父子、兄弟、叔侄等人之間的勾心斗角,攻伐殘殺。無休止的“爭利”“爭國”不僅動搖了統(tǒng)治集團本身,而且還對當(dāng)時的社會生產(chǎn)和百姓的生活起居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也正是司馬遷極力反對的。今天講的和諧社會,文明禮讓也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和諧社會與每一個人都關(guān)系密切,雖然我們不至于像伯夷等人那樣“奔義”或是“讓國”,但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禮讓”,就會推動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涪陵区| 德清县| 晋城| 文水县| 义马市| 陵水| 成武县| 旬邑县| 乌审旗| 紫金县| 军事| 固安县| 朝阳县| 阳春市| 华容县| 南岸区| 靖西县| 金堂县| 眉山市| 天柱县| 祁连县| 临潭县| 曲麻莱县| 崇礼县| 涞水县| 图们市| 衡山县| 磐石市| 呼图壁县| 南宁市| 鄂托克前旗| 溧阳市| 米易县| 临潭县| 绥芬河市| 彝良县| 蒙城县| 镇康县| 宝鸡市| 兴化市| 宣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