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禮樂
儒家學說的核心為“仁”,實現仁的途徑為“禮”,“仁”為本,“禮”為用。禮制,就是封建時代體現“仁”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準則。
“仁”與“禮”是既聯系又統一的,所謂“體用不二”。治國的綱領在于嚴格遵守禮制,司馬光完整地論證了“禮教”在中國傳統政治原則中的核心地位。他說:“國家之治亂本于禮,禮之為物大矣!用之于身,則動靜有法而百行備焉;用之于家,則內外有別而九族睦焉;用之于鄉,則長幼有倫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國,則君臣有序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則諸侯順服而紀綱正焉。”
禮就是理。“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禮記·曲禮上》)“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記·禮器》)。
為人處世,人際交往離不開禮儀。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喜一怒無不體現著個人的修養境界,昭示著他的現狀和未來。凡事皆講禮數,禮豈小節乎?
原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人物簡介
季氏:季孫氏。魯國大夫。與叔孫氏、孟孫氏三家掌握著魯國國政。
譯文
在談論到季氏時,孔子說:“季氏作為大夫竟然僭越冒用天子的禮樂,用‘八佾’的舞蹈在家中宴樂,這樣不合禮制的事他居然做得出來,可見這個人心懷不敬,那么他還會有什么顧忌,而不敢做出別的事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禮樂,孔子言其此事尚忍為之,則何事不可忍為?或曰:‘忍,容忍也。’蓋深疾之之辭。”
范氏曰:“樂舞之數,自上而下,降殺以兩而已,故兩之間不可以毫發僭差也。孔子為政,先正禮樂,則季氏之罪不容誅矣。”
謝氏曰:“君子于其所不當為,不敢須臾處,不忍故也。而季氏忍此矣,則雖弒父與君,亦何所憚而不為乎?”
札記
禮的實質就是建立規范的秩序
對于這句話,歷來注家的解釋有兩點需要注意:
一是有關“八佾”的解釋。
古注:“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數,如其佾數。”
近代注家解釋為: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諸侯用六佾,即六行,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士用二佾,十六人。
這種解釋值得懷疑。因為“每佾人數,如其佾數”。就是說,佾,表示行列,是舞蹈的隊列陣式。佾之數即為舞蹈之人數。即八佾應為八八六十四人,六佾應為六六三十六人,四佾應為四四一十六人,二佾為二二得四人。古者之士,實為平民,充其量也就是讀過一點書,在權貴之家或統治衙門做事。在等級森嚴的奴隸制社會,其地位是低下的,這從古籍中可以找到依據。《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又“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而且“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諸侯之下士祿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以此可以為證。由其祿制可知,古者士的地位也僅相當于現在的“普通公務員”,與平民的區別也只是耕與非耕,即“祿足以代其耕也”,只是不參加體力勞動而已。如果也用十六人的舞蹈,豈不顯得有點不倫不類?誰有閑心去陪著僅能維持生計的一介小吏而舞給他看呢?且達十六人之多。有四人為其歌之舞之,已經可稱其為雅士了,足以在親朋鄰里面前顯派而聞達了。
二是有關“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的理解。
歷來的解釋是,孔子說:“季氏冒用天子的禮樂,這種事是可以容忍的嗎?那么還有什么樣的事情不能夠容忍呢?”
考慮到孔子作為修養至圣的先哲以及其所處的社會地位,他只能以預言的方式評論季氏“八佾舞于庭”這件事。因為他不具備發脾氣的物質力量,而且以他的修養來說,也不至于大失風度地揮舞著手足發出聲討的言辭。在當時的春秋亂世,魯國政權已經落入大夫手中,國君只是傀儡,人們也只能敢怒而不敢動。孔子也只是“敢言”而已,何至于聲討,又有多少力量聲討呢?所以,孔子也只是從季氏在禮儀上這一僭越行為,看出了魯國政權的飄搖之勢,識破了季氏的野心,告誡人們注意。
原文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譯文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祀家廟,僭越天子祭禮,歌奏《雍》詩,撤出祭品。夫子說:“‘前來助祭皆諸侯,天子主祭穆然儀容尊’,難道這是能用于三家大夫廟堂上的祭禮嗎?”
歷代論引
程子曰:“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當為,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襲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徹,故仲尼譏之。”
朱子曰:“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
札記
樂不越禮,是為和
周代政權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形同虛設,不僅強大的諸侯國不尊奉中央號令,就連弱小的魯國大夫也目無天子。“三家者以《雍》徹”,爭先恐后地顯示自己的勢力,誰也不甘落后。魯君被無視,連中央政權也遭蔑視,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衰弱狀況。
神明有知,當不享受非禮之祭。《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孔穎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
三家大夫的行為,對此提出了強力的質疑。
古詩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天子是國家政權的代表,也是國家文化精神的代表,在重大國事禮儀上,演奏《雍》這支國樂的時候,天子站在中央,諸侯分列兩邊擁戴著天子。然而現在魯國的這三家權臣,卻僭用中央天子才能用的莊嚴的國樂在家里宴樂,實在是顯得有點滑稽。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夫子說:“人如果存心不仁,禮儀又能約束他什么呢?人如果處心放任,歌樂之娛又能對他的心靈有什么陶冶作用呢?”
歷代論引
游氏曰:“人而不仁,則人心亡矣,其如禮樂何哉?言雖欲用之,而禮樂不為之用也。”
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則無序而不和。”
札記
“仁”的精神實質是什么
所謂“仁”,就是存有仁慈博愛之心。禮、樂只是形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注重人的內在精神。禮樂是對社會秩序的規范性規定,是外在形式的具體表現。
這是孔子針對三家大夫僭越禮、樂的不敬行為而發的感慨。世事變化,人心不古,其禮樂又能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發揮作用呢?又能規范約束什么呢?
人如果放棄了做人的原則,放任自己,肆意而為,不愿意好好做人,誰又能拿他怎么樣呢?社會文化道德對他能有多少約束呢?其人生又能有什么好的結果呢?
原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人物簡介
林放:魯國人。具體事跡不可考。
譯文
林放請教禮的本質。夫子說:“你提出的問題意義重大,問得好呵!就禮制的法度儀式來說,與其奢侈鋪張,寧可樸素儉約。祭喪之禮,與其在繁文縟節的虛套方面辦理得周到隆重,不如深發內心的哀戚追念之誠。”
歷代論引
朱子曰:“禮貴得中,奢、易則過于文,儉、戚則不及而質,二者皆未合禮。然凡物之理,必先有質而后有文,則質乃禮之本也。”
范氏曰:“夫祭,與其敬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敬有余也;喪,與其哀不足而禮有余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也。禮失之奢,喪失之易,皆不能反本而隨其末故也。禮奢而備,不若儉而不備之愈也;喪易而文,不若戚而不文之愈也。儉者物之質,戚者心之誠,故為禮之本。”
札記
禮的根本是什么
儉、戚,禮之質;奢、易,禮之文。文質相宜,禮之本。
養與喪,是人必須歷經的重要過程。居不養之以敬,而喪事鋪張隆重,以求虛名,不僅失其孝道,實則欺心,更是欺天。不唯自私,更其殘忍。養之以儉,葬之以奢,實為本末倒置。
喪禮儀式的隆重,只是一種作秀式的矯情,是做給人看的表面虛飾,并不能證明其孝敬。孝心,真正的孝敬深存于心,表面的文飾是虛假的行為。如果心存真正的孝敬,其心哀戚慘痛,哪里還有心思在表面上做足文章給人們看呢?
提倡樸素莊重的社會風氣,崇尚節儉真誠,是社會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奢靡之風的盛行,必將導致人們競相仿效攀比,必將造成社會財富極大的無序浪費,無端地耗損民力民財,損傷經濟元氣,導致人心渙散。以我們現在的社會心態,我們所推崇的禮恰恰與崇尚節儉相悖,而以奢侈排場為人稱道。家人棄世,借口得其天年,揚揚之情見于容色,喪事不顯其哀戚而辦理豪侈,致祭接待,不見憂悲,形同兒戲。形式的作秀結束后,便如釋重負,即刻又笙歌燕舞,樂也融融,實為寡情薄義。
禮的精神就在于,凡事宜適度。孔子說禮儀的過分鋪張是不合情理的,寧可簡單莊重。“喪以哀為本”。喪事太簡易了是違心,太奢靡了也不好,寧可取悲戚的態度。
禮難道僅僅只是指喪祭嗎?重點在于通過一個人對待喪祭的態度,顯示出其人性與人品,可知其仁心,其人便無所藏匿,一覽無遺。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文
夫子說:“夷狄部族雖然也有君長,但卻沒有建立起完備的禮儀制度,因而其風俗教化還不如一些中原國家衰落之后的普通平民之家的禮儀可觀啊。”
歷代論引
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長,不如諸夏之僭亂,反無上下之分也。”
尹氏曰:“孔子傷時之亂而嘆之也。亡,非實亡也,雖有之,不能盡其道爾。”
札記
只有文化的精神永存
文化的傳承是嚴正的,人們具有良好的德行,美名會被傳播久遠;所作所為有失正道,其令人不齒的行為,會被后世詬罵,能不慎重嗎?所以說,“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懼”“亂臣賊子”就是怕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禮的實質,就在于“別上下,序尊卑,分賢愚”。東漢訓詁學家高誘說:“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蕩人之邪,存人之正性。”夷狄有君,諸夏反無,那種僭越禮儀而無廉恥的野心家必將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如三家大夫這種亂臣賊子有悖倫常的篡逆行為,即使取得政權,必定不得人心,還不如那些未開化的夷狄對于其君長的尊崇。
文化是一種觀念,一種氛圍,一種素質,一種生活態度。任何豐功偉業,都只是暫時的,只有文化能夠流傳久遠。所以,有哲人說:“一個沒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是危險的,而一個擁有良好禮儀文化底蘊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偉大民族。”
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人物簡介
冉求:字子有,仲弓之宗族。少孔子二十九歲。春秋末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多才多藝,以政事著名,尤擅長理財。仕為季氏宰,進則理其官職,退則受教圣師。為性多謙退,故孔子曰:“求也退,故進之”。致力于田賦的改革,被孔子斥為聚斂之臣。
譯文
魯大夫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能夠勸阻他而不其陷于僭竊的罪過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夫子說:“哎呀!神明有知,也是不會享用非禮之祭所敬獻的供奉,林放尚且知道禮之大節,何況明察如泰山之神,難道你還不如林放嗎?”
歷代論引
范氏曰:“冉有從季氏,夫子豈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圣人不輕絕人,盡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諫也?既不能正,則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誣,是亦教誨之道也。”
札記
泰山之旅
泰山,天子所祭。《禮記·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
季氏往祭泰山,其僭越不臣之心昭著。
非禮之念勿生,逾禮之事莫做。
非禮之祭,即褻瀆于神,也開罪于人。既不能取媚于神靈,也不能加威于眾人。
神不可知,神如有知,則必不享其非禮之祭。
若天下義安,家給人足,雖不封禪,庸何傷?且事天掃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巔,封數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誠敬?所以,古人有言:古者天子巡守至于方岳,必告祭柴望,所以尊天而懷柔百神也。封禪,實自秦始皇,古無有。三代不封禪而王,秦封禪而亡,人主不法三代,而法秦。以為太平盛世,實大謬。不修德政,而祈助神靈,實陋。
原文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夫子說:“君子是沒有什么要與人爭勝的。即使一定要參與射箭這樣的習武比賽,也必然是互行揖讓之禮,然后走到校位,射畢而退,互致謙讓,取觶互敬,站立飲用,雍容揖遜。君子的競爭,就是如此謙謙然恢弘。”
歷代論引
朱子曰:“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于射而后有爭。然其爭也,雍容揖遜乃如此,則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札記
君子無所爭
君子之心,與世無爭;君子之行,與人無爭;君子用世,與名利無爭。
君子之爭,不逾禮。即使不得已而參與競爭,也始終保持君子的風度,從容大度,彬彬有禮。比如射箭,比賽開始,雙方互致敬禮;比賽結束,彼此舉杯對飲,互致祝賀。始終保持相互尊重與禮貌對待,保持高貴的尊嚴。
現今之世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是必然的,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競爭就沒有發展。但是,競爭也必須是有序的競爭,是公平的競爭,是正直的競爭,而不是在暗地里使小動作,也不是見不得人的“暗箱”操作,更不是為人所不齒的“使絆子”。承認別人的成績,是自信,是對自己的肯定。對別人的成績表示誠摯的祝賀,是君子的氣度。刻意否定別人,是自卑怯懦的行為,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輸掉了競爭。
即使我們做出了成績,也要有容納后學的胸襟,誰也不可能在某一個領域永遠保持領先的地位,壓制和打擊別人更非君子所為。當然,誰也不愿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即使所競爭之物并非自己想要的,但是一旦被推到這個境地,便又身不由己地要去相爭。人都是好勝的,都有榮譽感和勝利心。不論勝負如何,重要的是能夠保持君子的風度。孔子說:“其爭也君子。”不要太在意,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盡管所用的方式不同,手段相異。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盈盈笑語惹人憐,默默凝睇頻顧盼,純稚如花自天然。’這句詩中所傳述的深意是什么呢?”夫子說:“就像繪畫完成之后才可見留白處的意境呵。”子夏說:“那么,就可以不受禮儀的約束嗎?”夫子說:“能夠闡發我的意思并能給我啟示的是商呀!從此可以開始給你講論《詩》的微言大義了。”
歷代論引
謝氏曰:“子貢因論學而知《詩》,子夏因論《詩》而知學,故皆可與言《詩》。”
楊氏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學禮。茍無其質,禮不虛行。’此‘繪事后素’之說也。孔子曰‘繪事后素’,而子夏曰‘禮后乎’,可謂能繼其志矣。非得之言意之表者能之乎?商、賜可與言《詩》者以此。若夫玩心于章句之末,則其為《詩》也固而已矣。所謂‘起予’,則亦相長之義也。”
札記
詩意人生
“禮后乎?”利不敢先,禮豈可后。文學自產生以來,就是以表達人的情感為主題。情感美好,應該受理智的約束,不論多么深厚的情誼也得遵守禮儀的規范。人皆有愛,止乎以禮。愛之由心,約之以禮。
唯學能改變我們的氣質,唯詩能令我們的心靈變得美好,唯禮能使我們的行為高尚。
“起予者商也!”學貴發疑,自古所重。學問能與時俱進,日新其業,就在于后學繼承前賢,并能夠有新的創見,不拘泥于已有的結論,有所開拓,有所突破。
“繪事后素。”白素之物最為吉祥,白色就是事物天然的本質色彩。任何濃墨重彩,都不能夠保持恒久的新鮮,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凋敝萎謝,被歲月的流水沖淡,永遠不及白色持久,只有白色是永恒的。也只有在觀看過各種濃艷的色彩粉飾之后,才更能體味出素潔純正的品質之高貴。只有經歷過人生的各種涂抹之后,才體會得出平淡無求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活的背后是什么?人生的底蘊又是什么?什么才是我們真正應當看重的?不是金錢,不是虛名,也不是美貌,更不是官爵,而是德行,也只能是德行。曾經在人們眼里如詩如畫的美景,最終淡化為虛幻,唯一深植于我們內心,令我們感到安慰、受益終生的,是我們的真誠,它使我們在艱辛中咀嚼出了生命的味道。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譯文
夫子說:“夏代的禮法儀制,我能講述,但是杞人所保留下來的史料很少,不能夠得到充分的證實。殷商的禮儀法度,我也是清楚的,只是宋人流傳下來的文字記載不多,提供不出充分的依據證明。這都是史料散佚不足所造成的。如果典籍資料記載充足,那么我是能夠考證核實的。”
歷代論引
朱子曰:“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札記
歷史永遠保持莊嚴的沉默
學問,在于嚴謹的考證,必須建立在翔實的史料之上。
禮儀流傳主要依附于民俗,典籍的記載是簡約的,只是載其概要,因而只能求證于民間。民俗,是典籍所不能記載的歷史的活化石。又由于流傳的演繹與變故,致使很多內容被人為改變,給人以面目皆非的感覺,歷史往往就這樣被歲月的塵埃掩埋,無從考證,無由辯白,只有深刻的懸念,留待以后昭示于世間。
原文
子曰:“褅,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夫子說:“褅,這是王者的大祭呵。現今之世,魯國上下,禮儀懈怠,失之誠敬,自第一次獻郁鬯之酒灌地開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歷代論引
謝氏曰:“夫子嘗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又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褅非禮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當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嘆也。”
札記
虛假的盛典
“褅”,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天地祖宗的盛典大禮。古代國家舉行褅祭,國君代表全民祭祀,儀式非常隆重。“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然而,魯國道德淪喪,無誠不敬,懈怠政廢,就連褅祭之禮也是名不副實,流于形式,剛端上第一爵敬獻神的酒以后,主祭者就已經心不在焉,想趕快結束了,隨后的儀式也就只是虛于應付,潦草而輕慢。升降俯仰之節,舉止多不中矩而容色不夠莊敬,使民無所瞻仰,見者荒怠。只有形式沒有誠心,全然失去了致祭的莊嚴與虔敬。
凡事唯當以誠,無務虛名。形式的文飾,心須要有內心的誠敬為支撐。一切形式,都必須配合內心的誠懇,才有意義。如果內心沒有誠敬,即使做千百次的禱告,也無法抵達。
祭,以誠敬為本。示之誠敬,求得天地人和。無誠、不敬,不祭猶可,勉強而為,實則無益。虛與委蛇,必致天怒人怨,神鬼共憤而不佑。大道必將因之失和,事功必將分崩離析。
虛假的作秀,昭示的是信仰的墮落,也無疑是對神明的褻瀆。
原文
或問褅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有人向孔子請教關于“禘”祭大典的事。夫子說:“我不知道呵。知道這種道理的人治理天下,就像把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夫子指著自己的手掌說。
歷代論引
朱子曰:“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于褅。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褅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又曰:“蓋知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圣人于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
札記
徒具形式的祭儀不如不祭
懷著虔敬的心祭祀神靈,是因為相信神靈的存在。
故去的人,不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無論是親人還是友人,我們都應該記住他們的好處,汲取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優點,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起來,做一個誠實、正直、有良知、有道德的人。
懷念與祭掃,當然不排斥儀式,儀式是活動的載體,必要的儀式還是應該舉行的。而這種儀式應該是莊重的、文明的、誠敬的,而不應該是低俗的,甚至是荒誕的,更不應該是敷衍的。那種徒具形式而心懷旁騖的祭儀是不足觀的,不如不祭。
心不誠,行不敬,何可觀者,何祭之有?沒有真情的儀式,始終傳遞的是虛假與詐偽。何苦使自己勞神,何必帶累眾意,何敢褻瀆神明?
只要我們心懷誠敬,所面臨的事務又有什么困難呢?對于已經發生或即將到來的一切,其所蘊涵的契機我們自會了如指掌,從而做出得體的應對,那么又何須煩心憂疑?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天地祖先,要心懷誠敬,就如同被祭祀的英靈就在面前一樣。祭祀神靈就如同神存在一般。夫子說:“我如果因故不能參與祭祀,雖然請他人代為致祭,其實這和不去祭祀是一樣的。”
歷代論引
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齊,必見所祭者,誠之至也。是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可不謹乎?‘吾不與祭,如不祭’,誠為實,禮為虛也。”
蘇軾曰:“神不可知,而祭者之心,以為如其存焉。”
札記
內心的誠敬
信則有,不信則無。既獻祭,必信其有,誠懷其心。無誠,何須祭?祭,在于心誠,禮儀只是形式。代祭乃虛設形意,誠不至,神明不享。做人貴在誠敬。無論是對于生者或死者,都要心懷誠敬,不相欺蒙,體現我們內心的誠敬。
原文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人物簡介
王孫賈:衛國大夫。
譯文
王孫賈問:“‘與其取悅于遠神,寧尊祭自家的灶君。’是這樣的嗎?”夫子說:“不對,如果違逆天理,就沒有什么地方可以祈禱了。”
歷代論引
謝氏曰:“圣人之言,遜而不迫。使王孫賈而知此意,不為無益;使其不知,亦非所以取禍。”
《太平御覽》曰:“明當媚其尊者。夫灶者,老婦之祭。”
札記
獲罪于天,無處祈禱
祈禱,就是發自心底的懺悔,是致達自己向善的心愿,是緣于對命運的無奈所做的虔誠之舉,是面對不可抗力的本能求助。出于誠,歸于善。痛苦慘怛不傷于心者,不知其味,體會不到。
任何祈禱都是許可的,都是神圣的。正直人的祈禱并不是乞求,僅僅只是訴說自己的狀況和困難,將自己的愿望通過虔誠的獻祭,期求達于上蒼,以望得到惠顧和垂憐,受到寓于我們身外的各種有力量的神祇的幫助。
自助者,天必助之。不論成功與失敗,為了我們人格的尊嚴,我們必須固守自己做人的原則,不要幻想外在的庇護。誰也不能承諾給我們什么,應該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乞求別人的憐憫。別人許諾的生活前景無論多么美好,都是騙人的陷阱。只有通過自己努力所得到的,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除了我們自己的努力,何必寄望于鬼神呢?如果做出違逆天意的壞事,祈禱有什么用呢?又能到哪里去祈禱呢?
原文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
夫子說:“周朝的禮儀法度取法借鑒于夏、商兩代,經過周公的增刪,形成了如此華麗、文采紛呈的盛況!我崇尚周朝的文化禮制。”
歷代論引
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札記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千秋萬代的事業,其影響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權力,而在于文化與教育。
中國文化,也就是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所傳承的文化。中國文化的背景也就是根植于古老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也就是周代對于夏、商兩朝的典章制度增刪取舍,加以發展完善的集大成者,包括禮法、政治制度、社會禮儀、文化精神等,由文王、武王時代確立了牢固的基礎,從而形成了流傳至今的文明傳承。雖然朝代更替,但文化總是以其自身的規律演進,綿遠而悠長。如一條從遠古流淌至今的長河,滲透浸潤在民族的血脈中,深植在每一寸土地上,其發展不可逆轉。
原文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晉謁太廟,每件事都恭恭敬敬地竭誠請教。有人就說:“誰說鄒大夫的兒子是深知禮儀的?他進到太廟中,每件事都問別人。”孔子聽到后,就說:“這就是禮儀所確立的精神實質呵。”
歷代論引
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于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
札記
禮的精神
禮的精神,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禮者,敬。敬者,謹。謹者,謙敬。因此,禮在于謹敬、莊重。雖然有知,然猶敬問之,借發其端以啟我心,以期啟我之識,以望有得。問答之間,以見辭氣之恭敬,心意之誠篤。
不恥下問,就是禮,就是知,就是德。
原文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
夫子說:“比賽射箭的目的在于中的,而不在于是否有力射穿箭靶,因為各人的氣力大小不同,這是古時候的規矩。”
歷代論引
朱子曰:“周衰,禮廢,列國兵爭,復尚貫革,故孔子嘆之。”
楊氏曰:“中可以學而能,力不可以強而至。圣人言古之道,所以正今之失。”
札記
考校的標準
射擊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體育競技的精神靈魂是什么?
射擊比賽以中的為目的,講求準確,非較其力。即使參與競爭,也必有節制,并無恣肆放縱的行為。
《記》曰:“武王克商,散軍郊射,而貫革之射息。”
《禮記·射義》:“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
人的力量有大小,人的能力有高低,人的天賦有差別。因此,做人處世,重在提高自己的修養境界,應當自省自己具備怎樣的素質,不必在乎一時一事的成敗。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官階的高低,不在于攫取財富的多少,不在于才能的大小,也不在于是否長壽,而在于要有值得后人效仿的德行。
原文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
子貢打算把每月初一祭廟的活羊免去不用。孔子說:“端木賜啊,你愛惜的只是一只羊,我重視珍惜的是維護那種祭祀之禮的精神啊。”
歷代論引
楊氏曰:“告朔,諸侯所以稟命于君親,禮之大者。魯不視朔矣,然羊存則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實因可舉。此夫子所以惜之也。”
札記
沉默的羔羊
在歷史的祭壇上,弱者扮演的角色永遠只是犧牲者!可憐無助的弱小者在這無邊的苦難與犧牲的壓迫下,只能沉默。心里很苦,嘴上卻說不出來,無法表達,也無處訴說。
替罪的羔羊,其實是無罪的,但是人類為了贖自己的罪,卻以羊為犧牲,祭獻于神靈,行賄于上天,以求免除自己的惡行所應遭的懲罰。子貢雖有惜羊之意,也只是出于經濟的考慮,或只是借助于經濟的托詞,在努力實現另外的圖謀。縱有見識,也只是出于功利的價值觀念,并沒有拯救無辜的善念,所以最終而不可行。
人類社會到處充斥著血淋淋的爭奪。羊想盡可能置身事外,免得被用于替罪。但這并不是羊所能左右的,只要是羊,便面臨著這樣不可逃避的宿命,更無從選擇,只是時間的快慢,或者只是所替罪行的大小而已。
由于收受了所獻之羊,所以上天也就暫時不予追究,讓“原則”和“公正”暫時缺席吧,于是達成默契,就讓羊承擔一切。然而,羔羊何罪之有?
告朔,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子貢以惜其無實而枉費為由“欲去其餼羊”,這是變革的一種方式。以其客觀的理由,漸漸地去其枝節,緩緩地削弱其力量,從而達到其取代的目的。這是一種不引人注意的十分高明的權術。因為,大的舉措,必然會引起相應的振蕩,而細枝末節的修葺,則似乎無足輕重,而且顯得具有建設性,然而,至于其終極所指之要害,則是不容忽視的。樹高千尺,日去其一枝,必無伐而毀。禁令并不見得有效,而削弱、淡化之術,則屢試不爽。一切就都在不知不覺之間被抽去了,從而在不引人注意時,達到了既定的目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禮的精神雖然衰落了,但是,只要代表這種禮儀的形式——“餼羊”還存在,猶有可復之待。若去其羊,則此禮遂亡,孔子所以惜之。內容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因為內容而更為充實。禮儀就是建立在各種形式的禮儀之上,去其羊,也就不復有禮了。有羊,則猶可復其禮,猶可教而化之。告祭者本已心存不誠,今雖有羊,也只具形式的禮儀,已顯名不副實。再去其羊,則名實俱喪,那么告朔天地的這種禮儀也就壽終正寢,不復存在,風俗自然移易了。移風易俗,是必要的。形式上雖然簡明而實用了,但也使風氣鄉俗隨之而簡慢了。民風不篤,古風也自不存在了。形式被取締了,內容也就隨之消失,于是與之相依的一切便也不復存在了。實質的東西便被最后抽去了,一切也就無所依附,名實俱亡了,豈止羊乎!
原文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夫子說:“以禮儀之約敬事君王尊長,雖不逾矩,但仍然會有人認為你這是諂媚求榮。”
又譯
夫子說:“以禮儀之約敬事君王尊長,雖不逾矩,但仍然會有人以此作為口實,對你進行攻擊陷害。”
歷代論引
黃氏曰:“孔子于事君之禮,非有所加也,如是而后盡爾。時人不能,反以為諂,故孔子言之,以明禮之當然也。”
程子曰:“圣人事君盡禮,當時以為諂。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盡禮,小人以為諂’。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弘,此亦可見。”
札記
天下是非由人論
世風日下,世態炎涼,凡事不論初衷如何、結果怎樣,總會有人說三道四,總會有不同的揣度。歷來如此,不可避免。此所謂:悠悠眾口。
天道悠悠,默然而處。世事輪回,辯證演進,此一時,彼一時,沒有什么萬世不易之理存在,一切都以功利為目的,以某種心態的需要為取舍。
禮與諂,在乎己心,在于人心。雖存乎天理,但是,小人之讒誹無孔不入。
君子之為雖中道直行,但豈可免乎謗哉?以曾子之賢,毀之者三,曾母猶投杼而走,又豈能者嘵嘵之口,又豈能獨立其高潔?然而,只要做到俯仰無愧于心,何必在乎東風西風?
原文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人物簡介
定公:魯君。名宋。昭公之弟,繼昭公而立。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謚為“定”。
譯文
魯定公問:“國君任用臣僚,臣屬侍奉君上,有什么不同嗎?”孔子回答說:“賢明的君主任事臣下以禮待之,則臣下敬事君國事務必然忠心耿耿,竭盡其忠誠心智。”
歷代論引
呂氏曰:“使臣不患其不忠,患禮之不至;事君不患其無禮,患忠之不足。”
尹氏曰:“君臣以義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札記
尊之以禮,報之以忠
禮賢下士,必得棟梁之忠臣。古來國家興衰,無不基于禮。重禮則國治政平,無禮粗暴,必致暴政苛斂,大則亡國滅族,小則殃及其身。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蘇軾《君使臣以禮》(見《唐宋八大家文鈔·東坡文鈔》卷一一四):“君以利使臣,則其臣皆小人也。幸而得其人,亦不過健于才而薄于德者也。君以禮使臣,則其臣皆君子也。不幸而非其人,猶不失廉恥之士也。其臣皆君子,則事治而民安。士有廉恥,則臨難不失其守,小人反是。故先王謹于禮。禮以欽為主,宜若近于弱;然而服暴者,莫若禮也。禮以文為飾,宜若近于偽,然而得情者,莫若禮也。哀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不有爵祿刑罰也乎,何為其專以禮使臣也?以爵祿而至者,貪利之人也,利盡則逝矣。以刑罰而用者,畏威之人也,威之所不及,則解矣。故莫若以禮。禮者,君臣之大義也,無時而已也。漢高祖以神武取天下,其得人可謂至矣。然恣慢而侮人,洗足箕踞,溺冠跨頂,可謂無禮矣。故陳平論其臣,皆嗜利無恥者,以是進取可也,至于守成,則殆矣。高帝晚節不用叔孫通、陸賈,其禍豈可勝言哉?呂后之世,平、勃背約,而王諸呂幾危劉氏,以廉恥不足故也。武帝踞廁而見衛青,不冠不見汲黯。青雖富貴,不改奴仆之姿,而黯社稷臣也,武帝能禮之而不能用,可以太息矣。”
原文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夫子說:“《關雎》這首詩熱情明快而有節制,哀婉但不傷感。”
歷代論引
朱子曰:“《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欲學者玩其辭,審其音,而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
札記
典雅的風范
《詩》三百篇,其言無所不有,具有多種闡釋的可能性,那種自由想象的深妙,使人感到其奧妙無窮而為之著迷。其語言富含優美的音樂性,字里行間所蘊含的回環往復的音樂效果,令人情不自禁地吟誦、手舞足蹈。但是,唯其肆而不放,樂而不流,以卒歸乎正,此所以為貴為難能。“發乎情,止乎禮”的典雅雍容、含蓄節制,令人悠然神往。
原文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魯哀公向宰我問立社時土地神的神主應該用什么樹木。宰我回答說:“夏朝是用松樹,商朝時人們用柏樹,周朝人用栗樹,寓意是使百姓心懷敬畏。”孔子聽說這件事后,告誡宰我說:“已經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也就不用再予規勸了,對于過去的錯誤也沒有必要再追究譴責了。”
歷代論引
朱子曰:“孔子以宰我所對,非立社之本意,又啟時君殺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復救,故歷言此以深責之,欲使謹其后也。”
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義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對,故夫子責之。”
札記
敬畏天意民意是正確的導向
立社只是形式的圖符,無論是松、柏,還是栗,或者是別的什么樹木,都是無關緊要的,它只是一個外物的象征。其實質在于樹立讓人們致敬、致祭的偶像,以達感恩天地之意。其實,立社的本意就在于敬畏天地,統一民心。民為天,民意即天意。敬天,就是要敬畏人民。重點在于敬,是要發自內心的誠篤,心無誠敬,又與樹木何辜。
“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那么,夏商之木,其意何在?宰我謬妄,實屬望文生義,是毫無緣由的臆度。世事之所以多謬誤,皆緣于此類虛妄異端邪說。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人物簡介
管仲: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謚號“敬”。潁上人。早年貧困,曾經商。后由鮑叔牙推薦,于周莊王十二年為齊桓公時宰相。執政四十年,輔佐齊桓公在內政外交上進行過一系列改革,使齊桓公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
譯文
夫子說:“管仲的器度小啊!”有人說:“管仲節儉吧?”夫子說:“管仲在生活上娶有三室妻妾;政事方面機構重疊、官員冗余,這哪能說得上是節儉呢?”有人又說:“那么管仲是識大禮的吧?”夫子說:“國君在門前設立照屏,管仲也設屏以別內外。國君為了和別國的友好交往,在堂上設有放置酒杯的反坫,管仲也同樣放置。如果說管仲是識大禮的人,那么還有誰不識禮儀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孔子譏管仲之器小,其旨深矣。或人不知而疑其儉,故斥其奢以明其非儉。或又疑其知禮,故又斥其僭,以明其不知禮。蓋雖不復明言小器之所以然,而其所以小者,于此亦可見矣。故程子曰:‘奢而犯禮,其器之小可知。’蓋器大,則自知禮而無此失矣。此言當深味也。”
蘇氏曰:“自修身正家以及于國,則其本深,其及者遠,是謂大器。揚雄所謂‘大器猶規矩準繩,先自治而后治人’者是也。管仲三歸、反坫,桓公內嬖六人,而霸天下,其本固已淺矣。管仲死,桓公薨,天下不復宗齊。”
札記
器識決定成就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人的德行和才能,不可能各方面都完備。任何成功的耀眼光環下也必有不足之處,而為人所譏。尤其成大功者,其過也昭彰,無所掩藏。
坡公說:“圣賢舉動,明白正直,不當如是耶?所用之人,有邪有正。所作之事,有是有非。是非邪正,兩言而足,正則用之,邪則去之,是則行之,非則改之。”
“愚者無所責,賢者被議疾”。凡事唯當以誠,無務虛名而獲實禍。春秋之責備賢者,即此之意。
原文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文
孔子與魯國大師論述樂理。孔子說:“音樂的原理是可以明了的,開始演奏,翕翕然很熱烈;繼續下去,純純然很和諧,皦皦然清晰明快,繹繹然余音裊裊綿延不絕,如此以至曲終。”
歷代論引
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后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札記
樂,本于和
樂理在于平和流暢,以太和為本。
令人可嘆的是,現在的一部分流行音樂,輕薄有余,溫柔敦厚不足,沒有思想,缺乏美感,更多的是矯揉造作,發嗲膩味。有些所謂的“藝術家”,不真正具備大師的修養和藝術水平,而是靠刻意包裝、互相吹捧、媒體炒作而竊取虛名。
所謂音樂,只是一種個體情緒、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一種自在的韻律,與音符無關。在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之下,特定的情感促使你有一種抒發的激情,于是你便可以隨口吟出一段無韻的旋律,而且會令你自己感動,這就是音樂,而且是深入心靈的音樂,是音樂最自然、純真的境界。
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地的邊防官請求面見孔子。夫子說:“凡是有道德的君子到這里來,我沒有不見的。”孔子的學生帶他去見孔子。他出來對孔子的學生說:“你們何必憂慮君子得不到重用而失位以至于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天下道德淪喪、沒有正義已經很久了,上天將把你們的老師作為傳播教化的‘木鐸’,以警世人啊。”
歷代論引
朱子曰:“亂極當治,天必將使夫子得位設教,不久失位也。封人一見夫子而遽以是稱之,其所得于觀感之間者深矣。或曰:‘木鐸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鐸之徇于道路也。’”
札記
為天地做喉舌
儀之封人,可謂得天命之要旨。圣人之不當國于世,實乃天意。雖不用于世,自不掩其德,德之修在己,而用之在人。德行的修持,必經世道人心的砥礪,而后乃成。雖用于世,事務冗雜,欲念紛紛,何暇其修。天降之才,天必昭之,非庸世之可及。何必耿耿于不用乎?
即使是偉人,也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不要在意太多,時間會證明一切。
原文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
孔子評論《韶》說:“聲容盛大,優雅到極致了;華彩輝煌,也完美到極致了。”評論《武》說:“優美至極了,但是卻還不是非常好。”
歷代論引
程子曰:“成湯放桀,惟有慚德,武王亦然,故未盡善。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爾。”
朱子曰:“舜紹堯致治,武王伐紂救民,其功一也,故其樂皆盡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遜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誅而得天下;故其實有不同者。”
札記
不事功利,方可成就人生極致
淳樸篤厚,揖讓和順,無為自治。民息爭持之心,上無聚斂之貪,順乎天地,和樂萬物,自然和美,雍雍融融。自必美也善矣。自三代以降,人心不古,詭詐盛行,偽奢粉飾,欺心昧天,聰明睿智輩出,奸詭詐偽之徒相繼,禮樂文化分崩離析,風氣為之大變。于是天下熙來攘往,名利權變之爭充斥道途,以暴易暴,殘虐相代,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來去,無誠篤渾厚之教立,而啟虛偽術詐之端倪,雖《武》之儀容華美,終不再現雍容之姿,未盡其善。
原文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夫子說:“居處上位卻沒有寬宏大量的容人之度,秉執禮儀盛典卻心懷不敬,身處喪祭之事卻無動于衷,心不哀痛,這樣的人是不足以觀的,有什么值得人敬重的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居上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札記
走好我們自己的路
寬厚愛人,恭敬有禮,祭喪哀戚,為人之本。
只有做人的基本素質具備了,才可以為官,才可以治事,才有可能成就事業。
若做人失敗了,其他的一切也就不值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