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的仁德
仁,《說文》解釋說:“親也,從人,從二。”余鉉注曰:“仁者兼愛,故從二。”仁是一種道德范疇,其核心是愛人。從積極的方面講,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消極的方面講,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總之,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仁是一種境界,是思想的深度,是道德的極致,是做人處世的藝術,是我們精神的歸宿,靈魂的棲居處。仁之為用,用于己則身修,用于家則家興,用于鄉則正風氣化民俗,用于國則政通人和,用于天下則治化太平。
我們要發揮內在仁德的極致,隨時把人生追求放在仁的境界。世事變化,仁為根本。“為仁由己”,善惡由心。天地有大仁而不言,日月潤澤,萬物化育,如春之霖,滋潤無聲,無跡可尋。不論身居何處,仁德自在我心。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
夫子說:“內心存有仁德的愿望,這是多么美好的心靈呵。在人生的一些關鍵時刻,當我們面臨著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如果不依據仁的原則,怎么能說是智慧的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里有仁厚之俗為美。擇里而不居于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
札記
美在心靈
對于此章,歷來的理解是:“鄉鄰仁德最好。選擇的住處如果周邊沒有仁德的人,怎么能算是聰明的人呢?”這是為歷代學者研究所認可,并廣為人們接受的。但是,從整個《論語》的精神來分析,似乎有些牽強,顯得表面化。對于居住之所的選擇,往往受到社會條件的制約,并不是我們想在哪里居住就能在哪里居住。一個人出生何處,落生誰家,并不是自己所能選擇的,何以擇鄰?鄰居往往是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存在著的。
所謂的遠親與近鄰,正是使其比閭族黨,各相親愛,有急相赒,有喜相慶,死喪相恤,疾病相養。當然,作為平凡人,不論是誰,都有缺點,如果我們太過苛求他人,誰是完美的仁人呢?我們又能到哪里找到朋友?我們又能在哪里居住呢?因此,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有向往仁德的美好心靈。只要我們的心里懷著仁德的精神,那么,這個世界就很美好。
當然,環境是重要的,它是人才成長的決定因素。以德為鄰,依仁而居,擇善而處,古風如此。風俗教化影響至大,不容忽視。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恭親睦鄰,是歷來為人們所奉行的美德。因此個人品德的修養既是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環境有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仁德的人相處,耳濡目染,自會受到仁德的熏陶;反之,就會受到不良行為的影響。所以才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廣為流傳。
盡管我們難以選擇鄰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長相交往的朋友,我們可以按照仁的指引選擇與人為善的待人態度。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我們總是面臨許多的選擇,需要在各種誘惑中做出自己的抉擇,因此必須以仁德作為選擇的出發點,勇于摒棄功利的誘惑,求得大仁大義。其實,仁就是人啊!依于人而成于人。與人為善,就是善待自己。只要我們內心存有仁德的美好愿望,那么,仁德就在我們內心,何必苛求別人?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
夫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不可能長期地安處窮困(久窮則貪盜之心生);也不能長久地享受安逸快樂(久樂必然荒淫之念漸萌)。有仁德的人,安守仁道;聰明睿智的人,則利用仁德達到自己的目的。”
歷代論引
謝氏曰:“仁者心無內外遠近精粗之間,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亂,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謂之有所見則可,謂之有所得則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亂,未能無意也。安仁則一,利仁則二。安仁者非顏、閔以上,去圣人為不遠,不知此味也。諸子雖有卓越之才,謂之見道不惑則可,然未免于利之也。”
朱子曰:“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約必濫,久樂必淫。”又曰:“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則安其仁而無適不然,知者則利于仁而不易所守。蓋雖深淺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奪矣。”
札記
安守仁德
提高人的素質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針對性。品德的修養不僅決定著個人人生的發展,更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風尚。缺乏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安處貧困或安樂之中。因為困窮的小人是沒有立場和原則的,“小人窮斯濫矣”,不可能長期地遵守原則的約束,窮則盜,困則孤注一擲,無所顧忌;也不能夠長久地享受生活的富裕,必然揮霍無度而自我膨脹,最終又陷于窘困;富則逆,樂生淫,是他們的通病。他們會因為貧困而做出反社會的行為,為非作亂;也會因為沉迷于驕奢淫逸之中,忘了自己是誰,自我膨脹到蔑視一切的程度,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正如當今社會的一些暴發之徒,由于不是經過辛勤的勞動和正當的經營所獲得的財富,因而不予珍惜,奢侈揮霍,以至于害人害己。
真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無論處于貧富之際,或是得意失意之間,都能夠把握自己,既不因得意而忘形,也不因失意而怨天尤人。“君子固窮”,他們始終保持著平和中正的心境,矢志不移,樂天知命,安之若素。
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夫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有資格褒揚人、批評人。”
歷代論引
朱子曰:“蓋無私心,然后好惡當于理,程子所謂‘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
札記
建立正確的愛憎觀
誰有權對別人的行為做出評價?誰又有資格對別人的資質進行認定?人皆有過失和不足。所以,他對別人的褒揚或貶抑,皆失之偏頗。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夠秉持公正,對人的臧否也才能夠把握得當,才有資格對別人做出評判。
“誰個人前不說人,誰又背后無人說”,我們總是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那么,在我們對別人做出褒貶之前,夫要對自己做一番反省:自己的行為如何,又有什么資格對別人的行為做出是與否的評議,又怎么能夠做出令人信服的愛或恨的評定?與其熱衷于品評別人,不如反躬自問,好好修養自己的德行。
對別人的評述,同樣體現著自己的人品。
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
夫子說:“一個人在心里真正建立了仁的精神,也就能夠寬厚地對待任何人了,也就不會有什么特別看不慣的人和事了。”
歷代論引
朱子曰:“其心誠在于仁,則必無為惡之事矣。”
楊氏曰:“茍志于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
札記
德昭日月
天地有大德,萬物自相生。既讓莊稼成長,也給雜草以陽光雨露的滋潤。既不因為是莊稼而給予特別的呵護,也不因為是雜草而做出戕殺的虐行。天地之于萬物,永遠也不表示出特別的喜好和厭惡,只是一視同仁,包羅萬象。因而人們在贊美人的品德時,總是題寫著“德昭日月”等詞句。由此可見,真正能夠對人做出好惡評價的人卻并沒有特別的好惡之情緒,同樣都是人,都給予一樣的對待。
誠有為善之仁心,自會消除作惡之邪念,必然能夠嚴謹地修養自己,而不會去做邪惡的暴行。修養仁德,首先就應當放棄愛與憎的偏執之念,杜絕有損于德行養成的欲求和私心,因為,愛與恨同樣都會左右人的心性,影響人心靈的平和中正。
我心有仁,又有什么能夠破壞我的心情呢!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夫子說:“富有與顯貴,是人人所想要擁有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去獲取,是不能接受的。窮困與貧賤,是人人所厭棄的。但是,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擺脫它,也是不能接受的。君子如果放棄了仁德,又何以稱其為君子呢?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是因為仁德呀!君子沒有須臾背離仁德,就是吃飯也不例外。即使處于倉促急迫的時刻也必定謹守仁德;縱使久困于窘迫流離的境地也一定固守仁德。”
歷代論引
朱子曰:“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貴、貧賤取舍之間而已也。言君子為仁,自富貴、貧賤取舍之間,以至于終食、造次、顛沛之頃,無時無處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養之功密;存養之功密,則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札記
功名利祿,不可妄求
貧賤或富貴,成功或失敗,都是仁德修養的結果。得之以道,非道莫取。守之以節,非禮不移。富人是值得羨慕的,只要他的財富是合法的勞動所得;窮人是需要同情的,因為貧窮更多的不是由于自身原因所致。
富與貴,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人們都希望有前途,順遂得意,有所成就。相反地,貧與賤,是人人都討厭的,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即使一個有仁德修養的人,也是不愿意困受貧賤無著落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享受富貴。凡事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想著有什么可以不勞而獲的美事。在當今社會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應當保持清醒頭腦,有所為有所不為。往往人們在身處寒微之時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能夠拼搏上進,但是當目的達成,得到了他想要的,以后就會有所變化。一些人變得貪婪,生活腐化糜爛,驕奢淫逸,更有甚者,狂妄自大,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強“仁”的修養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重視而不可須臾放松的。
原文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夫子說:“我不曾見過一個真正喜愛仁而憎惡不仁的人。真正愛好仁德的人,認為天下沒有什么是超過仁德的。憎惡不仁的人,之所以崇尚仁德,是為了不至于使不仁的行為落在自己的身上。如果有人真正能夠堅持始終如一地奮然潛心修養仁德,那么,我還沒有發現有力不從心的人。或許這樣的人確實存在,但我還沒有見到過。”
歷代論引
朱子曰:“夫子自言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蓋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無以加之;惡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惡,故其所以為仁者,必能絕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難得而見之也。”又曰:“好仁、惡不仁者,雖不可見,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奮然用力于仁,則我又未見其力有不足者。蓋為仁在己,欲之則是,而志之所至,氣必至焉。故仁雖難能,而至之亦易也。”又曰:“人之氣質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進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見耳。蓋不敢終以為易,而又嘆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
札記
仁在我們生活中的體現
“仁”并非不可企及,它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并存在于我們的每一個意念之中,體現出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細節,是從普通百姓所能做到的細微之處開始的。為仁由己,非在他人。只要我們存心修養仁德,一心向仁,自愿自覺地努力,以一顆寬厚博大的心靈,包容一切,那么,仁德還會遠嗎?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夫子說:“人的過失,各不相雷同。考察其過失的性質和對待所犯過錯能否及時改正的態度,就可以確知這個人的德行了。”
又譯
夫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和他那個類型的人所犯錯誤的性質是一樣的。不同類型的人,犯不同性質的錯誤,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能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歷代論引
何晏曰:“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尹氏曰:“于此觀之,則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吳氏曰:“后漢吳祜謂:‘掾以親故,受污辱之名,所謂觀過知仁。’是也。”
札記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比錯誤更不能讓人容忍的是為錯誤辯解,倒退的基本特征是錯誤的不斷重復,過去的事情在今天又一次出現。觀察一個人對待過失、錯誤的態度,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和人品。
茲將蘇軾《觀過斯知仁》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東坡文鈔》卷一一四)輯錄如下:
孔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自孔安國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禮》曰:“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聞之于師曰:此《論語》之義疏也。請得以論其詳。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其變。揚雄有言:“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夫茍見其作,而不見其輟,雖盜跖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人者,其效如影響,其信如蓍龜,此何道也?故彼其觀人也,亦多術矣。委之以利,以觀其節;乘之以猝,以觀其量;伺之以獨,以觀其守;懼之以敵,以觀其氣。故晉文以壺飧得趙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豈一道也哉?夫與仁同功而謂之仁,則公孫之布被與子路之缊袍何異?陳仲子之螬李與顏淵之簡簞瓢何辨?何則?功者人所趨也,過者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真偽見矣。古人有言曰:“鉏麑違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國。”斯其為觀過知仁也歟!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夫子說:“只要早晨我悟知了事物深藏的奧妙,即使當晚就死去,也沒有什么遺憾了。”
歷代論引
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茍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朱子曰:“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
札記
努力使我們的生命少些遺憾
人生是一個不斷體會和學習領悟的過程,當你在某一天早晨突然有所體悟時,也許這時你才發現,你的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已到了人生的暮年,就像落日歸山,即將逝去,面臨著無可回頭的憾恨,這樣的滋味真是揪心啊!
生死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生無法選擇,死也常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的到來并不征求我們的同意。因此,我們自當努力。只要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有所成就,即使是早晨領悟到困惑我們的天地之奧妙,那么晚上就死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因為,當人們撒手西去之時,常常會有諸多遺憾,令我們心有不甘,難以瞑目。
生命是短暫的,不論是誰,我們都無法置身自然規律之外,眼前的一切,很快就會成為過去,無論榮辱成敗,都只是一瞬,只有事業永存。生命會漸漸離開我們而去,肉體終將消亡,而只有名字是能夠流傳的,但也必須附之于對人類有所貢獻的事業與道德文章。重要的是在生命存在時,干完自己該干的事,明白自己孜孜以求的“道”。因此,我們一生的經營就當為此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努力給世間留下一些無法抹去的刻痕,將我們的名字——這個能夠代表我們自己的唯一品牌做得精美,讓它能夠長久傳頌,為人銘記。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夫子說:“讀書人雖然有志于德行的修養,但是卻以敝衣陋食為恥辱,不能安于清貧,這種人是不值一提的。”
歷代論引
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議也。”
朱子曰:“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于道哉?”
札記
生活的態度
信念是生命的支點,志向是點燃人生的火炬。一個人可悲的不是貧窮、困窘和苦難,而是泯滅了心中的希望。最為可悲的是毫無理由地放棄自己的志向。不論窮達,都能以一種坦然面對的心境堅持,并不因為生活的改變而改變自己,執著于自己的目標,并為之孜孜不倦地努力,這才是成就生命輝煌的唯一途徑。
追求個人的享樂,必然不會懷有遠大的志向。雖然表面上立志做一番事業,但是卻又貪圖享受,這樣的人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只有那些能夠安于清貧、耐得住寂寞、向著既定方向不懈努力的人才會有所作為。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
夫子說:“君子對于任何人,都沒有厚薄、遠近、親疏之分,只以道義為準繩而不偏袒。”
歷代論引
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茍無道以主之,不幾于猖狂自恣乎?此老佛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學不然,于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札記
君子用世,以道義為準繩
個人的道德修養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只以大義為重,應該做的就義無反顧地付諸行動,躬行不輟,不應該做的就堅決不做,有所為有所不為。公正無私,以天地正道為心,直道而行,無須優親厚友,也無厚此薄彼之卑行。肩負責任,夙興夜寐,為天下蒼生立命,為天下蒼生慮心,而無一絲憂怨與私念。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夫子說:“君子致力于德行的修養,小人看重的是生活的安逸。君子畏法循禮,小人趨利貪得。”
歷代論引
朱子曰:“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間而已矣。”
尹氏曰:“樂善惡不善,所以為君子。茍安務得,所以為小人。”
札記
君子與小人的分野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君子、小人,志趣不同。德、逸;法、利。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不在于擁有的財富,也不在于地位的顯達,而在于心靈,心靈決定行動。
小人之行,在于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事搶著去干,即使損人不利己的事也竟然干得出來。
君子之風,在于舍己為人,道人之善,成人之美。道德高尚,胸懷遠大。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譯文
夫子說:“只為了追逐個人的利益肆意而行,必然招致更多的怨憤不平。”
歷代論引
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札記
先義后利,節欲自律
趨利是常人的本性,重義是君子的本色。《國語·晉語》說:“義以生利,利以豐民。”精辟地闡釋了利與義、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作為人格高尚的君子,不應該總是只考慮個人利益的得失,更不應該放任而一心追逐私利,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面的指責。道義和財利可以兼得,但是要有先后,有輕重,有取舍。《荀子·榮辱》說“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春秋時越國著名政治家范蠡到齊國經商,史稱“與時逐利”,他賺錢的宗旨是從不虧負于人,取利后多行善舉,資助窮人,取之于民而利之于民,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因此,司馬遷稱贊他“好行其德”。面對義與利而表現出來的不同行為,是檢驗人品的試金石,體現的既是一種社會規范,又是一種個人修養。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
夫子說:“能夠用禮讓治理國家嗎?那么又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治理國家,虛設禮儀又有何用?”
歷代論引
朱子曰:“有禮之實以為國,則何難之有?不然,則其禮文雖具,亦且無如之何矣,而況于為國乎?”
札記
發揚積極進取的文化精神
安邦定國,重在建立秩序。秩序的建立,以謙虛禮讓為原則。謙虛禮讓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主旨,是傳統文化最基本的內容,歷來被國民奉為圭臬。因而,謙虛被視為一種美德,而成為人們立身處世的一條不成文的法則。
在古代中國,諸侯立國總是要經過一番謙讓才能就位。即使以武力豪奪、陰謀篡逆,在登上大位之時,也要做一番謙讓的虛偽文飾,以顯德行,以收眾心。尤其是那些以陰謀詭詐或武力威逼奪取政權的,更是要大張旗鼓地做出遮羞的禪讓模樣,以欺天下,也使自己心安理得。
正是因為過分強調謙讓,養成了我們這個民族保守退讓的心態,以至于發展成為一種心理障礙,嚴重地束縛了國民的進取心,凡事總是觀望,缺少主動爭取的積極意識,從而使改變命運的機會一次又一次地喪失。甚至于對那些勇于進取負責的人也看不慣,大加撻伐。這種觀念,至今仍在扼殺著我們民族的創造精神。
謙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如果能夠面臨利益的取舍,能夠保持真誠的謙讓心態,那么這是值得贊美的;但是,謙讓到了虛偽而又不恭敬的程度,則是危險的。尤其是在大義面前,如果沒有勇于承擔的大無畏精神,一味地謙讓,則只能令人覺得不可信賴。
在現實社會之中,競爭已成為主題,事事謙讓只能使自己陷于被動。尤其是在商業活動中,過于謙讓并不值得提倡。這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你的謙讓,將無法去適應它。我們為什么不能樹立“我能做,我能做好,我一定能做好”的進取精神呢?能就能,不能就不能,實事求是,為什么要做出言不由衷的違心之舉呢?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夫子說:“不必憂慮沒有地位,應當自問是否具備所以立乎其位的學問與道德修養;不必耿耿于沒有人知道自己,而要力求使自己成為值得為人們所稱道的具有真才實學又德行高尚的人。”
歷代論引
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札記
成名成家
人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一時一事的沉淪或榮耀并不是最終的結論,不必在意,重要的是充實自己,堅持到底。仔細想想,我們的那些懊喪無不是因為我們的近視和浮躁,因而顯得瑣屑和矯情。還是靜下心來,立足于自身的學問、才能的修養,使自己具備足以勝任事業要求的全面素質。不必自我煩憂,只要努力了,就會有成就,成就的大小,取決于努力的程度。不論成功或失敗,也不論順遂或曲折,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誰也不可改變。只有這樣的跌宕起伏,才成就了你作為人的一生的特定意義。
人的成功有先后遲早,不必抱怨,也不必憂慮,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可供憑依的資質,要有立足的根本,要有能夠使自己站穩的基礎,要有站得好的素養,從而使自己適時站到合適的位置,并發揮出體現自己德行的作為。莫患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問題是你做好充分的準備了嗎?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夫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有一個核心貫穿其中,始終不變。”曾子說:“是。”夫子離開后,同學們問:“是什么呢?”曾子說:“夫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忠恕’二字。”
歷代論引
朱子曰:“圣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泛應曲當,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體之一爾。夫子知其真積力久,將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應之速而無疑也。”又曰:“夫子之一理渾然而泛應曲當,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無余法,而亦無待于推矣。曾子有見于此而難言之,故借學者盡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曉也。蓋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萬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也。以此觀之,‘一以貫之’之實可見矣。”
札記
忠恕,即為仁
忠厚寬恕,這是仁的基本精神;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寬恕、包容,這是仁的內在精神實質。與人相處,必須能夠容忍別人,寬恕他人的過錯,容納他人的想法。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苛求別人卻容忍自己的過失。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并不總是因為有根本的利害沖突,而是由于對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每個人的文化素養、生活閱歷、道德水準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必然會有差異。愚蠢的人總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于是難免發生沖突。聰明的人則坦蕩地面對差異,并且以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漸漸消除,即使一時不能達成一致,也能夠體諒、尊重、寬恕別人,使別人在他的敦厚中反省所作所為。寬容是以別人對你無意的損害為前提的,而容忍則往往涉及別人對你的故意傷害。一個寬容的人不一定能做到容忍,一個能夠容忍的人卻絕對是寬容的。容忍需要比寬容更博大的胸懷。能容人,就是智慧,就是胸襟,就是高貴的品格。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包容,就是忍讓,就是給人以改正自新的機會,就是一種善良的期許,就是一種與人為善的美好祝福和充滿信心的期待。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夫子說:“君子通情達理,可以曉之以大義;小人注重私利,只能以利害進行引導。”
歷代論引
程子曰:“君子之于義,猶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
楊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于生,所惡無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
札記
義與利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于面對義與利的態度,是否功利與勢利,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試金石。君子以道義為先,小人以利益為重。
君子蹈義,小人趨利。君子以義興,小人奔利亡。
荀子說:“身勞而盡安者為之,利少而義多者為之。”
君子胸襟博大,以天下為己任。“大道可行,與民由之;大道不行,獨行其道。”有利非義而不茍取。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夫子說:“看到賢德的人,就向他學習、看齊,努力使自己也達到同樣的修養境界。看見沒有良好德行修養的人,就對照進行自我反省、修正自己,提高修養。”
歷代論引
胡氏曰:“見人之善惡不同,而無不反諸身者,則不徒羨人而甘自棄,不徒責人而忘自責矣。”
札記
見賢思齊
真正有大德嘉行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也是人們自愿效仿的楷模。向往完美與高尚,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之所以進化的潛在美質。任何人都不愿被人唾棄、受人責罵,都希望自己得到眾人的稱贊。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是還有著犯罪與令人不能接受的壞事,而被大張旗鼓宣揚的英模卻或許不能為人所認同。并非人們不敬重賢德,往往是所謂的“賢者”名不副實,徒具虛名,或者更是欺世盜名之徒,盛名之下是虛擬的甚至是不顧廉恥地把別人的事跡強行加在自己頭上所人為拔高了的形象。真正有賢德的人,不論是否被宣傳,人們總是心悅誠服地敬重他。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夫子說:“侍奉父母,應該委婉地勸諫。自己勸諫的意思沒有被父母采納,就應該更為謹敬謹孝,不要違拗父母的意志,要任勞任怨,等到父母慈色緩和,然后再次進言勸諫,而不能心懷抱怨。”
歷代論引
朱子曰:“此章與《內則》之言相表里。”又曰:“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也。”
札記
敬奉不違,勞而不怨
中國是一個崇尚孝道的民族,孝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人品質的主要依據,你能否在所生活的環境站得住,取決于你對待老人的行為態度。你可以沒有本事賺錢、可以貧窮、可以沒有才能、可以什么都沒有,但是,你不能沒有孝心。只要你是一個孝敬的人,就可以得到親戚鄰里的稱揚,你就可以站得起來,得到人們的信任。孝行,就是從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就是在衣食等生活方面盡心侍奉、體貼贍養,并且有一顆善良誠敬的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救助撫恤幼弱鰥寡,使父母教養的大德得以弘揚,使他們因為你的德行而感到高興自豪,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順。
孝敬“惟以順適為安,自然為樂”,“出乎天倫至性”。“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禮記·內則》)敬事父母,成其大德,孝而不違,過而不怨。主動接替父母承擔生活的辛勞,努力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安享生活的樂趣,這是為人子不容推卸的義務。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
夫子曰:“父母健在,兒子不宜隨意外出到遠方游歷。即使不得已要外出,也一定要遵循道義原則,在外的行為應當謹守禮儀規范。”
歷代論引
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孝矣。”
札記
游必有方
古人說:士之居也,游必有友,學必有師。在任何時候,不論什么情勢下,我們都應當固守做人的道德原則,有違道義的事不做,有悖良知的事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不做。不要讓別人因為我們自己的行為而指責我們的父母。
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父母的年庚柏齡,不能不敬記在心。一方面為父母頤年高壽而高興,一方面又因為父母年邁體衰而誠懷憂懼。
歷代論引
朱子曰:“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于愛日之誠,自有不能已者。”
札記
敬老之誠及于天下
天下父母至死不忘兒女生辰。為人子者,能謹記父母誕辰的不多。感恩,當從記住父母生日開始。
政先慈孝,義篤友朋。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必定宅心仁厚,可付重任。那些不知父母年庚,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感激而一味自私索取的人,怎么會去感恩別人?又怎么能夠擔當大任呢?一個不關愛父母的人,又怎么能奢望他去關心國家和社會?又怎么能以天下之事為重呢?一個不在乎自己父母生老病痛的人,難道能夠為社會公眾事業盡力嗎?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夫子說:“古人不輕率地發表言論。因為,恥于言而無行、躬行不及呵。”
歷代論引
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難,而行之難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輕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則出諸其口必不易矣。”
札記
崇尚踐行
空談不能帶來任何發展的機會。
空談不會給任何人帶來非凡的成就。
空談不能解決任何現實存在的問題。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我們的現代化大業不需要空談家。曾讀到《人民日報》上發表的一篇言論,很是精警,此處借用此篇言論共勉。
《時代需要實干精神》(江帆):少說空話,多干實事,是個人成才的關鍵,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光說不做,世上無可成之事。有則寓言,說的是“蜀之都”有兩個和尚:一胖一瘦。胖的成天嚷嚷著要到東海游覽一番,可就是不肯動身;瘦的卻沒有吱聲,拿起一只缽就動身了。不久,瘦的已從東海回來,胖和尚還在那兒嚷嚷呢。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光憑嘴講,實現不了理想;不肯實干,成不了大事。說空話,一害自己,二害別人,三害國家。首先,一個人如果夸夸其談,嘩眾取寵,光說不干,就會失去領導和群眾對自己的信任,就會被人嗤之以鼻。
力戒空談,崇尚踐行,應當是政務施行中的當務之急。
原文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
夫子說:“謹守規矩的人失誤就很少。”
歷代論引
謝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
尹氏曰:“凡事約則鮮矣,非止謂儉約也。”
札記
守約自律
廣泛交際,就必然多花費用,多耗時間;多花費用,就要多經營;多經營,就要多方設法;多方設法,就會多蒙受恥辱。生活簡約,所受的損失就會少,失誤也相應就少了。
約就是簡約。“約之以禮”,嚴謹的人謹慎地固守著禮儀的規范,因而就會減少過失。沒有仁德修養的人則不可能長期遵守規范的約束。因此個人的修養也好,處理大事也好,小事也好,要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從而減少失誤。居官要清廉謹慎,處事要精明果斷,明辨是非。為政要以風俗教化、道德禮義為首要,尤其要以誠實不欺為根本!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
夫子說:“君子的修養盡力使自己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歷代論引
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
札記
言約而行速
言約、“訥于言”,似乎也包含藏拙以自救其所失的意思,更可以養其精銳浩然之氣。
唐朝宰相劉洎諫唐太宗曰:“皇天以不言為貴,圣人以不言為德。老子稱大辯若訥,莊子言至道無文。”仲尼曰:“志有之,‘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慎辭哉。”(孔子說:“古書上曾記載,‘言論是用來表達志節的,文法修辭是用來表達言論的。假如不發言論,誰又能知道他的志節呢?假如言論又沒有文辭的輔助,那么這種言論就不能流傳久遠。’可見言辭必須謹慎。”)重要的是少說空話,多干實事。
原文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夫子說:“有仁德修養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
歷代論引
朱子曰:“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
札記
德行照耀我們遠行
所謂德,就是能夠舍棄自己已經得到的東西,給予需要的人。
德行,使我們從容立于世間,垂范史冊。
就借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作為解讀吧。“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譯文
子游說:“事君,歷數其事而頻繁進諫,這是自取其辱啊!朋友交往,多次勸導他的言行,反而會使朋友感到難堪不快而疏遠自己。”
歷代論引
胡氏曰:“事君,諫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瀆,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
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義合,故其事同也。”
札記
朋友之道,在于平等互敬
古人說:“蓋未信而諫,圣人不與。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誰也不能代替別人思考,誰也不能代替別人選擇什么。我們只能將我們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委婉地告訴他,至于他是否聽取,取決于他自己,應當由他自主決定。不要凌駕于他人之上,替他人設計。任何人都是獨立的,都具有獨立的人格,都有自己選擇生活的權利,其對生活的感受都是獨特的。不必強人所難,也不要自以為是。
由于生活的經歷不同,體驗不同,感受不同,因而他所做出的行為應當說都是符合自己需要的。誰也不應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誰也無權干涉別人的生活。誰也不能以自己的標準框定別人的行為。誰的行為也并不唯一正確,誰也不能隨意否定別人的生活。誰的生活中都有別人無法感受的隱痛,任何決定都是基于自己生活的經驗和感受而做出的。不要以自己的幸福觀苛求別人,誰也無權要求別人按不合于他自己的方式處世。
事不過三,物極必反。對于朋友,我們只能建議,只能提供我們的想法供他參考,但無權替他做出任何決定。凡事皆有度,過分強為,是不明智的。這是忠言,也許有朋友會覺得不以為然。我們只是他生活的旁觀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們勸告的出發點并不一定適合于他,也許并不符合他實際的生活狀況,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選擇。友誼的維護就在于共同的珍惜,維護的方式并不是強求別人接受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