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同·印象(典藏版)
- 賈一凡 武金生
- 1752字
- 2019-12-06 14:15:25
1.3 電影院和豆汁兒店
賈一凡
花市大街是北京南城一條古老而著名的街道。我小時候就住在花市大街南面不遠的绬子胡同里。那時候的花市大街就店鋪林立,熱鬧非凡,有百貨商店、新華書店、飯館、郵局和電影院,是一條我們日常生活里最常去的商業(yè)街。我小時候最喜歡去的地方當然就是電影院啦!
電影院是我少年時代的夢中“天堂”,花市大街上有兩座我的“天堂”,一座是崇光電影院,另一座是大眾電影院。崇光電影院在西邊兒,裝修得比較好,候影廳和放映廳比較寬敞,座椅舒適。后來又翻修擴建,放映廳又加了一層,成了當時京城屈指可數(shù)的高級電影院。大眾電影院在東邊兒北羊市口里,比崇光電影院差多了,據(jù)說是過去的戲園子改建的。候影廳和放映廳都不太大,而且在候影廳等著的時候,可以清楚聽到里面放電影的聲音。雖然大眾電影院簡陋,可我還是常去那里看電影,因為那里的電影票一般比崇光電影院便宜些。
那時候看電影可一點兒都不貴,最便宜的花五分錢就能看一場。所以,看電影就成了我小時候的最愛,尤其是放寒暑假的時候,除了完成作業(yè),看電影就是我假期里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恨不得每天都看一場電影,有時還一天連著看兩場哪!
我已記不清最早看的是哪部電影了,反正那些新中國早期的經(jīng)典影片我差不多都看過。比如,《雞毛信》《白毛女》《董存瑞》《翠崗紅旗》和《蘆笙戀歌》等。和其他男孩子們一樣,我最愿意看“打仗片”和“反特片”了,其中許多部片子我不知看過多少遍。像什么《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長空比翼》《南征北戰(zhàn)》和《狼牙山五壯士》等,還有《國慶十點鐘》《虎穴追蹤》《古剎鐘聲》和《羊城暗哨》什么的,這些電影我小時候百看不厭,片中的許多精彩畫面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讓我回味無窮。除了這些經(jīng)典的黑白影片,在這兩座影院里我還看到了新中國早期的經(jīng)典彩色影片,比如,《女籃五號》《水上春秋》《革命家庭》《青春之歌》和《林家鋪子》等。此外,我也特別愛看外國電影。看得最多的就是蘇聯(lián)影片了,像什么《伊凡從軍記》《丹娘》《列寧在十月》《攻克柏林》和《基輔姑娘》等,還有印度的《流浪者》,意大利的《警察與小偷》什么的,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兒。
有一天我忽然看到在崇光電影院的候影廳里掛出了22位我非常喜愛的電影演員的大幅照片,頓時眼前一亮,欣喜不已。那個情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懷。當然,最讓我難忘的還有那些優(yōu)美動聽的電影音樂。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九九那個艷陽天……”“一條大河,波浪寬……”,還有“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等,這些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的動人旋律,幾十年來常常在我耳邊響起。這么多年了,每次聽到它們,就會讓我想起我那美好的少年時代,因此依然會激動不已。
在崇光電影院旁邊有一座火神廟,那是明代修建的,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算得上是北京南城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了。我小時候火神廟是破舊不堪的,廟宇的門洞里開了一家豆汁兒店。店鋪很小,只有一張桌子,兩個長條凳,店內光線昏暗。在這家小小的豆汁兒店里,我喜歡上了喝豆汁兒。提起豆汁兒,這可是老北京最著名的小吃了。由于它有著獨特的酸味兒,許多人對它懼而遠之。別說大部分外地人和外國人了,就連好多北京人也不愿意或不敢喝上一口豆汁兒呢。記得我小時候第一次喝的時候,也是難以下咽,但喝了幾次以后,不知怎么,慢慢地就喜歡上了。盛上一碗冒著熱氣兒的豆汁兒,要一小碟兒帶芝麻的蘿卜絲兒咸菜,喝一口豆汁兒,就一口咸菜,酸味兒和咸味兒一混合,嘴里就會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香味兒來。接著把又香又脆的焦圈兒夾在熱乎乎酥軟的芝麻燒餅里,咬一口,就著豆汁兒吃下去。嘿,那可真叫美味可口、令人叫絕的一頓北京小吃呀!
說起來,我雖然從小在北京胡同里長大,但我既不喜歡養(yǎng)鳥兒也不喜歡養(yǎng)小金魚兒,更不愛看京劇、評劇,連說話也沒什么北京腔。可是,我卻對以豆汁兒為代表的北京小吃情有獨鐘。這么說起來,我還算得上是一個地道的老北京人吧。
如今的火神廟旁邊聳立著高大的國瑞商城,在一片現(xiàn)代化的高樓大廈的包圍之中,這座有著五六百年歷史的建筑顯得有那么一點兒不協(xié)調,而且修葺一新的廟宇似乎褪去了濃重的滄桑感。盡管如此,我每次經(jīng)過看到它還是倍感親切,這座古老的建筑承載著我美好而珍貴的少年記憶。讓我欣喜的是,火神廟如今成了圖書館,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東城崇文門火神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