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3 農業與技術進步

中世紀歐洲的農業生產起點是很低的。雖然羅馬時代的耕作技術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農業也是羅馬最受重視的部門,但日耳曼人的入侵嚴重破壞了羅馬先進的農業技術,使其落后原始的生產方式保留了下來。中世紀早期,農業作為最主要的生產部門,流行的是日耳曼人的粗放耕作制度,農業生產技術極其落后。在入主西歐的最初幾個世紀里,他們種植的糧食作物到收獲時,僅增加了一兩倍而已。與其他經濟部門相比,農業要受到自然條件的許多制約[5]。從某種程度上說,各種自然條件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模式和規模。在生產技術水平極其落后的中世紀歐洲,氣候和土壤這兩個最基本的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并不是很有利。在地中海地區,全年溫差較大,水分蒸發量大,土地過于干燥,耕作層極淺。這種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決定了中世紀的西歐農民只能種植大麥、燕麥、黑麥等低產粗劣的谷物。營養價值較高的小麥雖然也在各地普遍種植,但產量很低。

隨著新興封建關系的確立,歐洲農業開始迅速恢復和發展。6—11世紀,西歐北部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產生了一種適合該地區土質狀況的嶄新的農業耕作制度,之后加以推廣,使農業生產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農業勞動生產率穩步提高,農作物產量也有很大的提高。農業革命所產生的后果是巨大的,以致把西歐文化中心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廣闊的北部平原地帶。

這次農業生產技術的巨大發展首先是從犁的革新開始的。6世紀以前,包括西歐在內的整個歐洲地區使用的基本生產農具是扒犁,其大部分構件都是木制的,只有犁頭上有少量的鐵,用一對牛拉拽。每年秋天只種植可耕地的一半,另一半閑置休耕,恢復地力,這種耕犁對于地中海沿岸的砂質土壤較為適用。在西歐的北部地區,廣闊的平原大多由河流沖積而成,其中許多是黏土,土質較硬,由于濕潤的氣候,這里的地表往往長滿草本植物,必須翻到相當深度,所以,這種耕犁在這一地區顯得不太適用。

中世紀早期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大約始于6世紀,其標志就是帶輪“重犁”的出現和使用。6世紀時,東歐的斯拉夫人中出現了帶輪的重犁。與早期的輕型耕犁不同,“重犁”由垂直的犁刀、水平的犁鏵和帶角度的犁壁組成,犁刀固定在犁鏵前面,便于切入農田和控制切口的方向,犁鏵平行固定在犁壁上,犁壁的作用是將犁起的土壤翻向一邊,這樣有利于清除雜草,鐵質的犁刀、犁鏵和犁壁使土地的深耕成為可能,使這種犁變得更有效率。后來,這種重犁在西歐地區使用。大約在720年以前,日耳曼人已開始在萊茵蘭等地使用這種重犁。9世紀開始,這種犁傳入不列顛。在11世紀,西歐各地都能看到這種犁。但在南部各地,由于土壤和氣候的緣故,這種犁并不通用,更沒有被廣大農民廣泛采用。重犁和扒犁相比,其優點是很明顯的。首先,它能翻騰黏稠的土壤,這樣能夠較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力,從而使單位面積的土地能生產出更多的農作物。其次,犁壁能翻出壟溝來,方便田間排水,而且在犁地的過程中能夠完成多項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的活計,節省了勞動力。這些優點對西歐北部地區是非常適合的。但是,在使用重犁時往往要用8頭牛。由于一般農戶很少有8頭牛,這種犁的使用又需要田地的耕作形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往往由幾個農民結成一個耕作隊把牛合并在一起耕田,這就培育了農民的合作意識以及集體處理事情的能力。因此,重犁的傳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正因為如此,重犁在西歐的傳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開始時可能主要在一些新墾區使用,等到土地的調整使農戶有可能合伙使用耕牛共同耕種時,重犁才得以廣泛使用。

當重犁在西歐各地特別是北部平原地區越來越廣泛地被使用的時候,新的土地耕作制度便應運而生了。因為扒犁要求交錯犁田,這個方式一般使田畝成正方形。這種方塊土地可以有效地用籬笆圍起來,耕作是以較為獨立的形式進行的。重犁則要求把大田安排成長條形式,以便更好地發揮耕作的效率,但農戶為了解決使用重犁而遇到的畜力不足的問題,往往會相互聯合,根據每人合伙的牛數分配犁田的行數。這樣,重犁的傳播便逐漸破壞了原有的全部田間界標和私人產權。在此基礎上,西歐產生了一種新的耕作制度——二圃制。在二圃制下,由方塊地轉化而來的長條形土地要求一個村莊的全部耕地分成兩大塊,一塊秋播地,另一塊休耕一年以便恢復地力。并且在每一大塊土地內私人所有的長條地之間不再設阻隔物。到8世紀后期,在塞納河和萊茵河中間肥沃的大平原上,又出現了一種更有效率的耕作制度——三圃制[6]。這是一種典型的西方農莊的輪耕制度。耕地被劃為條形,大致被分為春耕、秋耕、休耕三部分,春播地大部分種大麥或燕麥和豆類,秋播地主要種小麥和黑麥。由于這種三圃制較二圃制更易耗費地力,所以它僅適合土壤天生較肥沃的地區。三圃制與二圃制相比較,其優點是:一年中兩次種植作物,能獲得較多的收獲物;它使全年犁田的勞動力分布得更為均勻。10世紀以后,二圃制主要在平原丘陵地區實行。這種新的耕作制度相對過去的掠奪式粗放耕作來說,無疑是一種進步。但它作為一種休耕輪作方式,本身就體現著一種落后性,因為這種方式使現有耕地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13世紀后,三圃制開始在歐洲北部地區實行,二圃制主要在南部實行。在一些土地極為貧瘠的地區,甚至有三年中休耕兩年的做法。

16世紀前后,耕犁進一步改進,農民因地制宜,制造出不同樣式的犁具,主要有雙輪犁、獨輪犁、無輪犁和荷蘭犁。在耕犁改造的同時,牽引耕犁的牲畜也發生了變化,由耕牛變成效率更高的馬。由于馬的敏捷與快速使得在耙地時蓋好種子、壓碎泥塊和碾平場地、便于收獲等工作中特別節省時間。但是,馬的廣泛運用還必須有相應技術的進步,如套馬方法的改進。較早形式的套馬方法和套牛差不多,由于馬的脖子被緊勒著,馬匹為了能順暢呼吸不得不扭過頭去,這必然會降低馬的牽引力。9世紀初,套馬方法有了進一步改進。即把一副固定的軛用車桿或挽帶系在車輛或其他農具上,此后,馬才能用來干田間重活或供馱運之用。其他方面,如馬蹄鐵和車前橫木的發明對于發揮馬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盡管馬的工作效率較高,但馬并沒有真正取代牛而成為農業耕作中的主力軍,13—14世紀,馬和牛還共同擔負著耕地工作。

盡管中世紀的農業耕作技術有所提高,但由于農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低,并在一段時期內難以提高,而人口增長速度又較快,使人口對土地的壓力一直存在。從11世紀初期開始,歐洲各地區最普遍的做法是開墾新的土地,擴大耕地面積,從廣度上提高生產能力。這種新土地墾殖運動持續了兩個多世紀之久。新土地墾殖又稱為“邊際土地墾殖”,包括兩方面,一是在本地區內開墾離村莊較遠的荒山和森林土地,13—16世紀,荷蘭因土地墾殖運動獲得新土地1133多公頃,還將荷蘭沿海的排水造地逐漸發展為填海造地;二是向地區外移民,開墾外部土地,12—14世紀德國人往東的移民運動就是最突出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紀中期,農業生產呈現出多樣化,葡萄和其他水果的種植也很普遍。13世紀時,法國的每個城市都有環城的葡萄園地帶,牲畜的飼養也極為常見。在英格蘭沿森林和沼澤邊緣地帶,在大陸的山區和沿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以及法國南部,畜牧業都比較發達,并形成規模化,其飼養的主要牲畜是綿羊、乳牛和豬。

從14世紀晚期到16世紀初,這是歐洲農業生產恢復、調整并開始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灌溉技術有了較大的提高。大約在13世紀中葉,灌溉設施推廣到了波河以北地區,14世紀到達帕爾馬、莫迪拉、波羅納等城市。到文藝復興盛期的15世紀末,整個意大利北部平原已成為先進灌溉方式的樣板。同時,在法國和英格蘭,草地灌溉使豐盛的牧草變得極有價值。土地排水能夠使土地性能得到改善,更適合于耕種作物。

這一時期,歐洲的農作物主要是麥類谷物,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燕麥四類。小麥和黑麥營養較好,而且容易脫粒、磨粉,烤成面包口感好,但其生長速度很慢,在西歐的氣候條件下只能在上年秋季播種,次年夏季收獲;在貧瘠的土地上它們生長得更加緩慢,極易在寒冷的冬天被凍死。為適應不同地理條件,農民們又通過農田試驗,培育了一些新的變種,產量較高。例如有一種很強的品種,耐寒性較強,叫丁科爾,生長在瑞士和德意志南部。在低地國家和下萊茵蘭也有一種類似的變種叫斯伯爾特。燕麥和大麥是春播作物,生長期短暫,僅需三個月左右,特別是燕麥,能在任何土地上種植。燕麥的缺點是難以脫粒、磨粉,因而只能用作牲畜飼料,只有在饑饉之年才當做補充食物。這些作物采取輪作方式,并非是先進的耕作制度,而是力圖把氣候和土壤條件帶來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在這四種作物中,大麥產量最高,然后是黑麥和小麥,燕麥產量則最低。15世紀以后,農作物的種類也更加豐富,豆類和蔬菜類作物開始普遍種植。蔬菜的品種更為豐富,主要有韭菜、菠菜、洋白菜、萵苣、洋蔥、甘藍,還有甘菊、茴香、大蒜、香菜、蕓香、蒿類、百里香等可以食用的草本植物。

15世紀和16世紀,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在生產工具方面有不少改進,出現了新的生產工具。例如,中世紀時莊稼都使用一種長柄鐮刀收割。15世紀后,長柄鐮刀被短鐮刀所取代。不過,當時農民必備的農業工具依然很簡單,主要是連枷、草叉、耙子、長柄叉、鐵鍬、鐮刀、犁、四輪車、運肥車等。從14世紀晚期至16世紀初期,意大利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技術在歐洲一直處于先進地位。在意大利北方,由于15世紀后期以來城市工商業經濟的衰退,相當多的城市手工業者從城市來到農村,他們促進了鄉村園藝式農業的進步。這種園藝式農業,主要是指農業的精耕細作以及廣種花草果木等經濟作物,毫無疑問,這些都屬于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在意大利半島南部和西西里島的農業生產也比歐洲北部先進得多。在南方的大部分地區,農業生產及其他作物的種植越來越專門化,主要為城市消費者服務,資本主義的農業開始起步。在那個時期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的許可下,南方的農業技術也走在前面,包括農業機械的應用、新作物的種植,以及新耕作制度的實行等。

在中世紀的后期,農業技術有了較明顯的提高,雙輪犁的發明和有規律的輪作制取代了強迫休耕制,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隨著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使歐洲農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由于14世紀中期黑死病和農業危機的發生,因此在15—16世紀,農業需要在恢復過程中不斷調整,這就使得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較好地調動,從而有利于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15世紀以后城市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關系開始向農村滲透,農業生產開始發生結構性的轉變,商品化農業的比率越來越大,這就造成了新農業技術出現的前提條件。通過上述分析還可看到,在農業這個傳統的第一產業部門,即使是在社會開始發生巨變的近代西歐,其農業技術的變革也是持續性的,其結果有力地促進了歐洲農業的興起與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柱县| 读书| 海阳市| 博乐市| 潞西市| 延吉市| 桐梓县| 合山市| 镇江市| 望奎县| 寻乌县| 太仓市| 桐乡市| 孟津县| 长乐市| 孟连| 杭锦旗| 大悟县| 逊克县| 文水县| 滁州市| 朔州市| 安徽省| 田林县| 阳原县| 梧州市| 蕲春县| 宽甸| 崇州市| 兴仁县| 普陀区| 收藏| 南丹县| 香港 | 钟祥市| 会宁县| 涿州市| 鄂尔多斯市| 彰化市| 盐城市| 广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