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情緒心理學
- 樂慶輝
- 1337字
- 2019-11-25 18:08:56
認知情緒,了解情緒的運作方式
人是情感動物。每天,人們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也可以說情緒活動伴隨人生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即使是在睡夢中,情緒依然發生。有的人不但白日里情緒激動,晚上,他們也會從夢中笑醒、哭醒甚至急醒,這意味著情緒能夠伴人入夢,如影隨形。然而,大多數人對于情緒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他們只是粗淺地認知情緒,卻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也無法洞察情緒復雜多變的特性。作為父母,在陪伴和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情緒,有的放矢地控制情緒,幫助孩子主宰情緒,則有助于孩子發展情商。
情緒到底是什么呢?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喜怒哀樂是情緒,實際上從心理學的范疇而言,情緒的覆蓋面很廣,是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綜合,既包括生理狀態,也包括心理狀態,這與人們通常以為的情緒只關系到心理狀態存在偏差。情緒囊括很多,既包括各種各樣的感覺,也包括人們由此生發的思想和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情緒不但與人的脾氣秉性密切相關,也與人們在做具體的事情時懷著的目的、期望等有著密切關系。總體而言,人的情緒可以分為積極的情緒和消極的情緒,不管是哪種情緒,都會引起人的內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人們不同的行為表現。
有人說,情商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后天,然而,和情商不同,人的情緒同時受到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的影響。基本的情緒決定了人的情緒基調,是先天的。而比基本情緒級別更高的復雜情緒,除了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之外,主要是人們在后天的生活之中受到各種影響而形成的。當然,因為先天因素和后天生存環境的不同,每個人的復雜情緒也各不相同。有些人天生敏銳,對于各種事情更加敏感,感悟深刻,所以更容易陷入復雜的情緒感受中無法自拔。有些人天生感情遲鈍,性格開朗而又神經大條,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往往表現出鈍感(鈍感,心理學名詞,與“敏感”意思相對,兩者互為反義詞),對于很多問題和現象也不容易深思。正因為如此,即使遭遇同樣的事情,人們的情緒感受也可能截然不同。綜合來看,情緒既是客觀的生理反應,也是主觀的心理感受,既是帶有明確目的的社會表達方式,也是復雜的、多元化的綜合事件。
曾經有國外的心理學家對情緒的構成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最終得出結論,認為情緒的發生包含五個基本元素,即認知評估、身體反應、感受、表達和行動傾向。這五個基本元素之間有著先后次序和聯動關系,環環緊扣,層層推進。所謂認知評估,指的是人們在最初接受外界刺激的情況下發生的心理反應。身體反應指的是情緒的生理構成。當外部事件發生時,人的認知系統就會自動進行評估,使得身體在評估的基礎上也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從而適應認知評估對于事情的判斷和預估。感受是從生理反映到主觀的情緒感受。表達是在前面三個因素的基礎上,人的情感變化以及表現情感的方式。行動傾向,就是人在發生生理反應、心理反應和情緒表達之后,對于自己應該做出怎樣的行為的傾向性。唯有知道情緒的基本運作方式,我們才能更深入了解情緒,也真正管理情緒。當然,這只是情緒的一般運作方式。對于孩子而言,處于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在情緒的發展上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所以,作為父母既要了解孩子的情緒運作方式,更要結合孩子所處的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的放矢地分析孩子的情緒表現,引導孩子積極地疏導情緒,成為情緒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