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戰爭與社會契約

為了徹底動員人民的力量

對于新憲法或社會契約的需求,其產生的歷史條件之一,就是所謂“總體戰”(total war)這種新的戰爭形態的出現。為了在這種情況下作戰,就必須提出相應的國家目標。而“民治”這個詞匯在這時就顯得尤為必要??傮w戰最單純的定義就是不分前線和后方,全國青年男子的數量基本等同于被動員士兵的數量的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歐洲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世界各國,幾乎都處于總體戰的狀況下。為了讓青年自愿從軍而免去強制征兵的麻煩,從他們未成年時起,國家就會在教育中加入有利于募集士兵的內容。大家應該知道,國家為了進行這樣的全面戰爭,就需要對忍受著辛勞的人民提出類似于“為了建立民主主義國家”這樣的國家目標。國家如果不對其國民宣揚未來的希望和補償,是無法持續地動員國民為戰爭出力的。

為了維護國家的團結,就需要設定新的國家目標。因為這個時候,承受著大規模動員的民眾有可能對實施動員進行戰爭的國家的正當性產生懷疑。為了打消這種懷疑,國家往往會先將戰爭的目的加以明確。例如,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口號是:“使民主制度安全屹立于世界”,“一場為了終結所有戰爭的戰爭”;相對地,德國、奧地利方面則將本國戰爭的目的定義為:“為了捍衛民族生存的戰爭。”

大致上能夠理解嗎?目前為止所講的問題,就是因戰爭而出現的大量犧牲以及總體戰這一戰爭形態本身,都會從內部改變參戰國家的社會。

接下來,我們嘗試換一個角度,來看一看戰爭會對敵國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在這些作用生效之前,己方又是出于什么目的而選擇開戰的呢?

——為了讓對手服從自己。

很好,就是當通過政治途徑,比如外交交涉等手段無法說服對手時,就以武力使對方屈服,迫使對方服從自己。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打敗敵國軍隊,消滅其軍事力量。

哦哦,真是尖銳呢。

只要擊潰敵軍的主力,就可以讓對手陷入不得不投降的境地。19世紀上半葉,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對戰爭進行了定義,即“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應該是關于戰爭最古典的定義。雖然普魯士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克勞塞維茨還是從普魯士的視角出發,闡釋了理想意義上的戰爭,并將相關思想的精華總結成書。其觀點的一個特點在于,提出了政治領域的交涉與訴諸武力的戰爭之間在某種意義上的延續性。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正因為參戰各國普遍抱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吃了苦頭的世界各國以美國為中心,簽訂了《非戰公約》《非戰公約》:全稱《關于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普遍公約》,亦稱《巴黎非戰公約》或《凱洛格—白里安公約》,由法國外交部部長白里安、美國國務卿凱洛格于1927年發起,1928年8月27日,由15個國家于巴黎共同簽署生效。,試圖以條約的形式來禁止戰爭。二戰前的日本政府也以初始簽約國的身份加入了這份于1928年(昭和三年)簽訂的國際公約。公約第一條規定,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第二條則規定,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或沖突。

在這一公約的約束下,只有自衛戰爭以及對發動侵略的國家的制裁行為是被允許的。如果回顧直到《非戰公約》簽署為止的人類漫長歷史,就會明白,長久以來人們是如何將戰爭作為實施國家政策的手段或是解決國家之間紛爭的工具,從而發動了無數的戰爭。

讓我們回到之前的問題吧。戰爭會對敵國產生什么樣的作用呢?進一步說,在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國家會對戰敗國提出什么樣的要求呢?

——會壓榨戰敗國。

好嚴厲呀。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恐怕會馬上引發復仇戰爭,戰勝國也沒法過得安穩吧。

——占領并改變戰敗國的體制,將其改造成為符合本國利益的體制。

這確實是美國在入侵伊拉克后企圖進行卻未能實現,而且到現在也很難說已經達成的目標。剛剛的回答,很好地抓住了重點。

改變敵國的憲法

差不多該揭曉答案了。

關于戰爭所帶來的某種根本上的影響這個問題,法國思想家盧梭也反復思考過。不過,因為盧梭關于這個問題的論文還沒有日文譯本,因此我一直都不知道。直到我讀了東大法學部憲法學學者長谷部恭男教授的著作《何謂憲法》“憲法とは何か”,巖波書店2006年版。,才感到異常的驚奇與趣味,真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在這本書中,長谷部教授著眼于盧梭的論文《戰爭與戰爭狀態》。盧梭的這篇論文寫道:戰爭就是國家之間對于主權與社會契約的攻擊。也就是說,是對敵國憲法的攻擊。

在太平洋戰爭結束之后,美國占領了日本并實施了間接統治。而我們日本人則抱著這樣的想法:“哦,美國是作為民主主義的老師,本著到日本傳授民主政治的目的來了”,把占領政策看成是美國特質的體現。而盧梭則早在18世紀就預見到了戰后美國的這種做法。

盧梭當然只能知曉直到他本人生活的18世紀為止所發生的戰爭。對于19世紀的南北戰爭、普法戰爭(1870—1871年,發生于普魯士及法國間的戰爭),以及20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他都無法知曉。然而非常有趣的是,盧梭關于這個問題所闡述的基本理論,與19世紀、20世紀以及現代的戰爭都相符。如此卓越的洞察力,也是他成為聞名世界的哲學家的原因之一吧。

接下來,我想稍稍對盧梭的這一理論做進一步的說明。

盧梭認為,戰爭不會在消滅了某國常備兵力的三成以后就恰到好處地結束,也不會在對方的國王舉手投降時就宣告終結,戰爭的最終目的不是占有對方的領土(這種意圖當然也會存在),或是收編對方的軍隊(這種意圖還是會存在)。他將種種想法加以歸納,最終得出了結論,強迫對手改變對其而言最重要的社會基本秩序(廣義而言,就是被叫作憲法的東西)這一行為,才是戰爭。

戰爭就是要直接介入敵國的社會基本秩序(即憲法),并將其改寫。簡單地說,為了給對手造成最大的傷害,就要對對方最重視的東西進行決定性的打擊。這樣思考的話,應該就可以了解盧梭的理論了吧。盧梭生活在18世紀,卻預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種要求敵方無條件投降的戰爭形態,真是不可思議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德國、日本等戰敗國的憲法,即最重要的社會基本秩序,以英美式的議會制民主主義為范本進行了修正。因此,如果從歷史的“數量”問題以及戰爭的目的這兩方面進行思考,就會發現《日本國憲法》其實并非是美國熱衷于理想主義而創造出來的產物。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論哪一方獲得勝利,恐怕都會發生由戰勝國來改寫戰敗國憲法的情況。

談到這里,大家能夠漸漸體會從戰爭的角度來考慮歷史問題的有趣之處了嗎?接下來,讓我們試著探討敵國與我國、敵方與我方之間的根本性差異。

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請大家想一想在美日交戰后,美國獲得勝利并改寫日本憲法時,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哪里?而戰前的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又是什么?構筑起戰前日本社會的基本秩序又是什么呢?在事后來看,美國也正是借由戰爭的勝利將日本的這一部分進行了改寫。簡單來說,只需要兩三個字的詞匯就能表達出來,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天皇是神的后代,其權力具有絕對性。

非常好的想法。這是根據1946年(昭和二十一年)1月1日發布的否定天皇為神的詔書,即所謂“人間宣言”來說的。從美國的立場出發,也需要借由天皇之口來否定對天皇的神化,而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剛剛這位同學所說的就是戰前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還有其他的嗎?

——天皇作為國家元首統帥陸海軍。

這是軍事角度的回答吧。美國的制度是作為國民代表的國會擁有決定開戰等權力,雖然實際上是由總統做出判斷和決定。反觀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這兩場戰爭中,其實從開戰到締結和約為止的過程,與其說是由明治天皇來做出決定,不如說是元老們元老:明治維新之后,在日本政府中具有極高政治影響力的重臣。從明治到大正時期,共有9人被稱為元老,分別是長州藩出身的伊藤博文、山縣有朋、井上馨、桂太郎,薩摩藩出身的黑田清隆、松方正義、西鄉從道、大山巖及西園寺公望。在主導政治。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變成了既不是由大正天皇,也不是由元老,而是根據內閣的判斷來決斷。關于這一點,雖然《大日本帝國憲法》第十一條明文規定:“由天皇統帥陸海軍”,但也必須有人對天皇的統帥大權進行輔佐。內閣并不負責此事,而是由另外設置的,由陸軍大臣、海軍大臣、參謀總長、海軍軍令部長(1933年起改為軍令部總長)以及侍從武官長等官員組成的統帥機構來進行輔佐。

此外,有關宣戰、和談以及締結條約等大權,也是如此。雖然憲法第十三條明文規定了“由天皇進行宣戰、和談及締結各種條約”,但實際上也離不開國務大臣的輔佐。要得到兩個字組成的答案,還要再加點油呢。《大日本帝國憲法》與現在的《日本國憲法》之間,最大的區別在哪兒呢?

——國家主權在天皇而非國民,統治國家的中心是天皇。

是的,沒錯?!洞笕毡镜蹏鴳椃ā返谝粭l:“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之天皇統治。”第四條:“天皇為國家元首并總攬統治權,并依本憲法條規執行?!边@些內容就說明了這一點。那么,如果用當時常用的兩個字組成的慣用語來表達,由天皇統治國家的存在方式以及根本宗旨應該是什么呢?

——國體。

沒錯,剛剛我說兩個字的時候,心里想的詞就是“國體”。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說明戰前日本憲法的根本宗旨,那就是“國體”。換句話說,就是“天皇制”。1925年制定的《治安維持法》規定:“組織以變更國體或否定私有財產制度為目的之團體,或者明知其性質而加入者,處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監禁?!边@里所說的國體,就是指天皇制。

可以說,美國通過戰爭的勝利,最終改變的是日本的天皇制。我們之前也說過,現在的《日本國憲法》前言部分:“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與林肯演說中“民有、民治、民享”的精神基本一致。不過,就在這一部分的前面,還寫著:“茲宣布主權屬于國民,并制定本憲法?!?/p>

大家是不是有點累了?(笑)

到這里為止,我們從美國與日本的戰爭形態的意外相同點出發,接著又從“為了歷史愛好者”這個說法,把話題延伸到了林肯的演說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被改寫的憲法之間意外的相同點。上面的共通之處就是“意外的相同點”。其實,不管是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與現代的美國,還是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與1945年前后的日本,都意外地存在著一些共通性呢。

但是,這些共通性必須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去觀察才能發現。比如第一個例子,就在于是否注意到戰爭的“形態”;而第二個例子,則在于是否能夠發現盧梭所提出的,社會基本秩序將在大規模戰爭之后被改寫這一理論。當我們談到是否具備以歷史的視角觀察事物的能力時,其實就是在問能不能注意到這些歷史的視角。

那么,我們要如何培養利用這種視角看待問題的能力呢?其實,這正是歷史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地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县。| 精河县| 曲周县| 桂平市| 金沙县| 专栏| 清苑县| 恭城| 八宿县| 城口县| 县级市| 广元市| 齐河县| 新田县| 冷水江市| 安乡县| 东明县| 兴和县| 开鲁县| 田林县| 汽车| 高陵县| 竹溪县| 伊春市| 抚顺市| 富源县| 云梦县| 松桃| 兴山县| 绵竹市| 刚察县| 丰镇市| 林口县| 资溪县| 友谊县| 资溪县| 望城县| 监利县| 麻城市| 大埔区|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