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
- (日)加藤陽子
- 3888字
- 2019-11-08 22:44:50
二 民有、民治、民享
南北戰爭之時
對于現在和大家共同學習的這個講座,我給它起的名字是“為了歷史愛好者而辦的特別講座”。雖然這個名字容易被誤認為是以上了年紀的老一輩人為主要對象的講座,但是我用“為了歷史愛好者”其實是有緣由的。我是在想著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在賓夕法尼亞州葛底斯堡國家公墓進行的演講,借鑒其中著名的“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進而寫下這句話的。
接下來,就通過分析葛底斯堡演說的主要內容來討論下面的問題。具體而言,當我們思考歷史的時候,應該如何開動腦筋呢?要怎么樣才能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死記硬背以外的歷史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林肯是在1863年11月19日進行葛底斯堡演說的。這場演說非常有名,可以說眾所周知,他主要闡述了根據民主主義原則來運作美國政治這樣一個理想。在這里,希望大家站在林肯的角度想一想,當時的林肯為什么需要進行“民有、民治、民享”的演說呢?可以試著聯想這一演說的時代背景。請大家趕快開動腦筋,試著在25個字以內,寫出林肯必須提出這一理想的原因。

——25個字不夠吧?
只寫必要的內容,這點字數應該就夠了哦。先給一個提示,大家知道與這一演說有著緊密關系的那場戰爭吧?
——南北戰爭。
沒錯。南北戰爭是圍繞著美國立國的理念,在北方的聯邦政府與南方的聯盟國之間發生的大規模戰爭,葛底斯堡演說正是因為這場有可能將美國一分為二的大規模戰爭而進行的。那么,林肯進行這一演說的具體目的是什么呢?答案的要點有兩個。請已經寫好的同學來說說看。
——在戰爭中,提高北方人民的士氣。
在演說中揭示這一理想,是因為需要鼓舞士氣。不論是現在(2007年)的美國總統小布什,還是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本,都竭盡全力去鼓舞士氣。為了安撫民眾,統一民心來應對戰爭,才會在演說中使用“民有”這樣有力的話語。南北戰爭的決定性戰役就發生在葛底斯堡。1863年7月,兵力不相上下的南北兩軍(北軍8萬人、南軍7.5萬人)在此交戰,北軍在付出2.3萬人傷亡的代價之后,獲得了勝利。在這樣一場重要戰役的發生地,聯邦政府的總統林肯發表了“民享”的演說。
聯邦政府為這場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在歷時4年的南北戰爭中,全美傷亡人數更是高達62.5萬人。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南北戰爭的轉折點、葛底斯堡戰役的發生地、新落成的國家公墓,林肯進行了演說。面對幸存的北軍士兵和聯邦政府相關人士,他在對獻身沙場的士兵表示哀悼之意的同時,也希望拂去人們心中隱約浮現的厭戰情緒,畢竟今后的國家建設,還需要這些從戰場上幸存下來的人。
除了那段有名的排比句,林肯還說了下面這段話。
對于我們這些活著的人來說,倒是應該把自己奉獻于勇士們,并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向前推進未竟的事業,應該把自己奉獻于依舊擺在我們面前的偉大任務。
這是第一個要點。還有其他的嗎?
——尋求北方聯邦政府統治的正當性。
很好。相對于為了持續戰爭而鼓舞士氣的角度,這個視角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問題。南北戰爭將美國一分為二,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裂痕。在這場內戰中,林肯的對手除了南方聯盟,還包括聯邦政府內部在繼續戰爭的方式等問題上與自己意見相左的眾多人物。這場內戰可以說背叛了那些從歐洲逃離,嘔心瀝血建立起一個統一合眾國的先驅,為了把這場內戰繼續下去,僅僅靠鼓舞士氣是不夠的。為了徹底終結這場戰爭,還需要一個能夠重新將美國整合為一個整體的理念,一種統合國家來共同邁向遠大目標的意志。換言之,就是需要制定統一新國家的憲法,以此來指引國家的新目標。
對于將先人們所建立的國家維持下去的使命,林肯這樣說道:
87年前,我們的先輩在這塊大陸上創建了一個新的國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原則。現在,我們正從事著一場偉大的內戰,以考驗這個國家,或者說,以考驗任何孕育于自由并奉行上述原則的國家能否長久地生存。
總結一下上面的內容,就會發現林肯演說的目的,除了追悼戰爭的犧牲者,同時也是為了今后國家的統一以及國家的新目標。所以,原因就可以用“為了追悼犧牲者并設定國家的新目標”這16個字總結出來。而第二個要點就是,在戰爭結束之后,必須重新確立國家的目標和正當性。
另外,在思考這一演說的背景時,我想要再強調一遍,這場戰爭的戰死者非常多。剛才已經說到傷亡的人數,如果單論陣亡者的話,又有多少呢?依照不同的資料和統計方式,得出的數字也不盡相同。根據《世界年鑒》的數據,在南北戰爭中陣亡的北軍人數為74524人,南軍為110070人,總計達184594人。出現如此龐大的陣亡人數,可見美國內戰進行到了多么激烈的程度。
說起來,大家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陣亡人數大約是多少嗎?
——……?
沒有概念嗎?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陣亡人數是92540人。也就是說,南北戰爭的陣亡人數是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戰斗的美軍陣亡人數的兩倍。從這一點也可以大概感受到南北戰爭給美國所留下的深刻傷痕。當然,如果將歐洲戰場也算上的話,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陣亡總人數是294597人,還是比南北戰爭多的。
太平洋戰爭給日本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但是對于美國來說,太平洋戰爭的損失仍比不上南北戰爭。如果仔細揣摩的話,就可以感受到林肯的演說也在嘗試縫合因內戰而出現的美國社會的深刻裂痕。“為了讓我們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長存”,就需要美國人民的奉獻和犧牲,林肯如是說。
《日本國憲法》的由來
其實,令人過目難忘的“民有、民治、民享”,在現行的日本憲法中也能發現相似的表述,那就是1946年11月3日頒布的《日本國憲法》前言中的一節。
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
“國政源于國民的嚴肅信托,其權威來自國民”代表民有,“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則是民治,而“其福利由國民享受”就是民享。可以說,憲法前言的這段內容,就是基于“民有、民治、民享”的理念。
對于在《日本國憲法》前言中加入“民有、民治、民享”這一點,大家是否會感到驚訝呢?啊,并不驚訝嗎?原來如此。大家都知道《日本國憲法》的條文本身是戰后根據聯合國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SCAP)準備的草稿來制定的,既然是美國人起草的,那么出現林肯的話語當然也不奇怪。大家是這樣想的吧?
請大家先記住剛剛所說的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的演說,以及《日本國憲法》前言中的這些內容,因為接下來我想先換個話題,提個小問題考一考大家。當然,稍后大家應該會發現,其實所有話題都是互相聯系的。那么,在這里就容我稍微離題。曾經有位政治家說過,“歷史就是數字”,具體是這樣說的。
政治源于眾人所在之處。且其起源之處的人數絕非數千人,至少應有數百萬人,只有在這樣的地方,才會誕生真正的政治。
歷史就是數字,即使有數千人的訴求,政治也不會有所反應,只有達到數百萬人的規模,政治才會開始出現反應。相當激進的觀點呢。大家認為這段話是誰說的呢?給個提示,這個人在20世紀的前半期就已經去世了。
——不是日本人?
不是的。但如果是日本人說出這樣一段話,感覺還挺厲害的。
——阿道夫·希特勒?
確實像是他會說出的話,但不是他。
——如果比希特勒還早的話,是伍德羅·威爾遜嗎?
這要是被威爾遜聽到的話,只怕他會悲憤而死吧,因為他是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肯定不會這樣說話。
答案是列寧。他與威爾遜確實是同時代的人。列寧的祖國沙皇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法國還有日本同屬協約國陣營。在與德國的激烈戰爭中,沙俄疲態盡顯,終于在1917年3月爆發了二月革命,之后又在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在俄國革命的過程中,列寧與托洛茨基共同推動著革命的發展。
現在,我們試著再來理解一下剛剛所引用的列寧的話。列寧所說“誕生真正的政治”,如果進一步解釋的話,大概可以得出“之前的都不是真正的政治”這樣的結論吧。在20世紀前半期,可以斷言沒有“真正的政治”“大眾的政治”的大國,大概就是俄國了吧。因為當時的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自不待言,即使在沒有受到殖民主義摧殘的國家中,最晚建立立憲制度的日本,也已經在19世紀末制定了憲法,并建立了帝國議會制度。在尼古拉二世統治的沙俄倒臺數年之后的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接下來我們慢慢回到正題,讓戰爭轉化為革命的政治家列寧所斷言的“歷史就是數字”這一結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在戰爭中承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時,傷亡數字所帶來的沖擊將會決定性地改變戰后的社會。要理解這一點,就需要考慮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東線戰場上俄方的巨大傷亡。
同樣地,在探討《日本國憲法》時,也必須把太平洋戰爭中日方的大量死傷和日本社會所遭受的重大打擊一起加以思考。當然,說到日本的傷亡,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那場戰爭中,還有眾多遭受了日本侵略的亞洲國家,戰爭同樣給這些國家帶去了大量的傷亡。
一提到日本憲法,馬上就會出現諸如這是GHQ起草的憲法,是被迫接受的憲法等論調,但是這些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在這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日本憲法與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它們都揭示著這樣一個真理:在眾多的生命消失之后,國家需要新的社會契約,廣義而言就是憲法。
說到憲法,特別是明治時代制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大家的印象大概是所謂“不滅的大典”吧。然而,不論是葛底斯堡演講還是《日本國憲法》,其實都屬于某種新的社會契約,它們都明確構筑起了國家的基本秩序和信念。而從廣義上來說,這就是憲法了。
不論是葛底斯堡演講中關于“人民”的部分,還是《日本國憲法》當中“其權威來自國民,其權力由國民的代表行使,其福利由國民享受”的內容,都非常強調這一理念,而其背后卻有著極為深刻的理由。根據日本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的估計,包括軍人、為軍隊提供勞務者以及平民在內,共有310萬日本人在太平洋戰爭中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