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 (德)馬克斯·韋伯
- 1129字
- 2019-11-18 15:29:51
一
韋伯身處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德國,正處于極為困難的轉型重建時期。1871年,俾斯麥領導的普魯士憑借武力和外交手腕,實現了德意志的強力統一。但更為艱巨的任務,是面對資本主義和現代社會的沖擊,建立能夠有效應對現代社會的組織和團體,在精神和倫理的層面,完成民族的內在統一。統一后的德國,由多個不同的邦國組成,他們原本風俗各異、傳統有別。有的是工商業發達的城市,市民文化深厚;有的則是森林地區,有著鄉村自耕農和天主教的傳統;有的地區城鄉分界不分明,新教人文主義與地方市鎮自治相得益彰;有的地區則以農村為支柱,施行帶有封建色彩的莊園制,農民高度依附于莊園主。要將這樣彼此差異極大的地區,融匯為具統一語言、文化和政治結構的民族國家,談何容易!
但受統一大業的激勵,又懷抱躋身世界諸強之志,德國在普魯士的主導下,一方面在國內的城市鄉村積極發展農工商各類資本主義經營,一方面又以武力傳統自傲,在國際上推行軍國主義色彩的殖民擴張政策。韋伯支持統一德國作為民族國家而崛起,但他決非庸俗民族主義狂熱與對外擴張的支持者,而是清楚地看到,統一和強大的德國,能夠作為德意志民族文化傳統和倫理品質的載體,為人類的文明貢獻自身的力量。但是,德國自身轉型未穩、內修不足,又急于追求財富和權力地位,在世界諸國面前炫耀自己,導致它喪失了原有的優良品質,落入現代社會的陷阱。
韋伯清楚地看到,原本由普魯士容克地主階層和官僚公務員承載的樸實無華、踏實苦干的“普魯士精神”,逐漸潰敗消失。在資本主義大潮沖擊下,容克地主一面得精打細算地經營莊園產業,一面又要大把花錢,炫耀某種從未有過的“傳統貴族”范兒。他們主導的德國政治精英階層,既充斥著軍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狂熱傲慢,又暗中左右國家經濟政策,犧牲民族整體和長遠發展來謀求自身的眼前利益。原本依附于地主的莊園農民,受波蘭更為廉價的勞工排擠,帶著對自由的渴望,來到大城市加入工人的隊伍,成為無產階級大軍的一員。原有的社會組織結構日益瓦解,整個社會被階級分化與斗爭徹底撕裂。
主導政治的保守階層,只能一面開動官僚行政機器,依靠兢兢業業的普魯士官員進行社會治理,一面狂熱地宣傳無真正社會組織和倫理基礎的民族神話和帝國主義。許多大學教授和文化界的文人墨客,加入保守宣傳大合唱者有之,厭惡資本主義的世俗經營、背過身去懷念消逝的過去者有之,在形而上沉思和自我陶醉體驗中自詡發現了新世界、在講臺上扮演新的宗教先知者有之。社會日益碎片化、平面化,完全依賴于官僚行政的巨大機器來治理和維持穩定,用物質福利和廉價的幸福主義來喂養大眾。這正是“無靈魂的專家”與“無心的享樂人”攜手共居“鐵籠”的虛無年代。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探索了在這樣的時代重建倫理與社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