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象力
- 羅新
- 607字
- 2019-11-18 15:19:46
小序
這本小書所收主要寫于近年的隨筆,都多少與專業反思有關,或者說,都多少反映了我對史學工作的理解。和相當多的史學從業者一樣,我更愿意處理具體的個案研究,而不是在理論層面進行思辨。只是有時候仍會鋌而走險,涉足一些自己并沒有十足把握的、具有普遍性的話題,那些話題在理論修養好的學者眼里自然還是過于狹窄具體,在我卻早已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因此本書所收文字多有冒險性質,寫時已覺忐忑,寫后惶惑更甚。然而,雖自知不免于膚淺甚至偏頗,我有時——盡管并不總是——還是會克服藏拙的本能,不惜自曝其短,寫一些能力之外的文字。這是因為,身處思想激蕩、變化倏忽的時代,常有如鯁在喉的窘迫。
我剛上研究生時,導師田余慶先生送給我們《尚書·洪范》里“有猷有為有守”六個字。我理解,用現代語言解釋“有猷有為有守”,就是有理想、有作為、有堅守。依此而行,大概就是孔子所說的“中行”。然而世路艱難,中行談何容易。《論語·子路》記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古人解釋說:“狂者進取于善道,狷者守節無為。”如果既能進取有為,又能守節無為,那當然是做到了“有猷有為有守”,孔子認為這是最好的,是“中行”。但如果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那么只能做到勇于進取、有所作為的,與只能做到堅守底線、有所不為的,兩者都同樣值得肯定。進取不僅需要能力和勇氣,也需要時代條件,條件不具備時,要做到守節無為其實也不容易,同樣需要足夠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