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魏書

芮傳明 新撰

紀事

登國元年(386)正月戊申日,拓跋珪召集各部落酋帥,大會于牛川(地處塞外,約在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流域),稱“代王”,建元“登國”,至四月則改稱“魏王”,從此開創了鮮卑族拓跋氏的魏政權,史稱“北魏”、“后魏”或“拓跋魏”。拓跋珪以長孫嵩為南部大人,以叔孫普洛為北部大人,分治其眾,并且徙居定襄的盛樂(古址在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的土城子),比較重視農業,安撫百姓,其國逐漸興旺。

登國五年(390)四月丙寅日,拓跋珪與后燕政權的趙王慕容麟會兵于意辛山。拓跋珪借助于后燕的軍事力量,擊破紇突鄰、紇奚等部落,使之歸降魏政權,于是力量進一步壯大。翌年二月,拓跋珪仍然利用后燕的軍隊進擊賀蘭部;同年十月,魏對游牧的柔然人展開較大攻勢,迫使其匹候跋部、社侖部歸降,并將其部眾遷于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的東北)。十一月和十二月,魏擊潰匈奴劉衛辰之部,獲取大量牲畜,并使匈奴在黃河以南的各部落都歸降于己。

登國十年(395)五月,后燕主慕容垂認為拓跋珪背叛自己,派遣太子慕容寶率大軍八萬伐魏。拓跋珪一方面將部落遠遷河西,以暫避后燕鋒芒,另一方面則求助于姚興的后秦政權。在魏燕隔河相持數月之后,拓跋珪出奇兵襲擊業已疲憊并放松警惕的燕軍,經參合陂一戰,殺得燕軍主帥慕容寶只身單騎脫逃,大獲全勝。翌年八月拓跋珪又以四十萬步騎大軍伐燕,奪得中原的許多土地。

天興元年(398)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營造宮室,建立宗廟社稷。同年十二月,拓跋珪稱帝,是即后世史家所稱的“道武帝”。他并參照中原漢人的古制,確定衣冠服飾和郊廟禮樂等。

天賜六年(409)夏,道武帝由于多年來一直服用寒食散,導致性情暴躁,動輒殺人。十月戊辰日,一向兇狠無賴的清河王拓跋紹為了使被囚的生母免遭父皇處死,便于當夜刺殺了道武帝。太子拓跋嗣則在絕大多數朝臣的支持下,誅殺了清河王等人,并于壬申日繼位,改元“永興”,是為史稱的“明元帝”。

泰常七年(422)五月,南朝宋武帝劉裕去世。北魏聞訊后,便于九月命司空奚斤率軍二萬渡黃河攻宋;不久,明元帝又親率五萬人馬援助奚斤。至十一月,魏軍克滑臺,乘勝進逼軍事重鎮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魏軍圍虎牢二百日,至翌年閏四月始陷其城。于是,原屬劉宋的司州(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大洪山以東)、豫州(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兗州(今河南東北部及山東東部、西部)等地亦歸北魏。是年十一月,明元帝駕崩,皇太子拓跋燾繼位,即是后世所稱的“太武帝”。

始光三年(426)九月,太武帝乘夏國赫連氏諸子內訌之機,遣司空奚斤率四萬五千人襲蒲坂(今山西永濟之西);十一月,太武帝親自率軍攻夏都統萬城,擊敗夏軍,大掠而還;十二月,奚斤進入夏長安城,秦、雍諸州的氐羌均歸降,北涼的沮渠蒙遜及氐族酋帥楊玄也都遣使表示歸順。翌年六月,太武帝再次親征夏都統萬城,一舉攻克之,迫使夏主赫連昌逃奔上邽(今甘肅天水之東)。

二年(429)五月,魏軍深入漠南,大破近年來一直騷擾北方邊區的柔然,使得其可汗遁逃、部落四散,獲得降戶三十余萬戶。十月,北魏將歸附的柔然、高車等部落民遷至漠南,令其耕牧于東至濡源(今河北沽源東南),西到五原陰山之間的三千里內,收其貢賦。從此,柔然元氣大傷,不敢再犯魏邊。繼承的可汗與魏廷通好,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保持了邊區的安寧,太武帝遂得以更好地集中力量對付南方的劉宋政權。

太延二年(436)四月,魏討伐馮弘的北燕政權;五月,燕王不敵魏軍,逃至高句麗,北燕遂亡。九月,氐王楊難當屈服于魏軍的強大軍事壓力,于是秦、隴一帶(今甘肅陜西等地)獲得安定。翌年十一月,魏廷在西北邊區局勢相對安穩的情況下,派遣董琬、高明等出使西域,招撫九國,太武帝開始了經營域外的宏圖。

太延五年(439)九月,魏軍攻打北涼都城姑臧(今甘肅武威),其主沮渠牧犍不敵,率文武五千人出城歸降,北涼遂亡。沮渠氏宗族及吏民三萬戶被遷至北魏的首都平城。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二月,太武帝親率十萬大軍,突襲宋境,連克郡縣,遂圍困懸瓠(今河南汝南),雙方交戰激烈,傷亡慘重。四十余天后,魏軍撤還平城,但聲稱來秋將要南取揚州。七月,宋文帝調集大軍,分兵數道,大舉伐魏。九月,宋將王玄謨圍攻滑臺(今河南滑縣東),不克。十月,太武帝援軍到來,號稱百萬之眾,嚇退王玄謨,并乘勝追擊,斬獲甚多。然而,宋軍嗣后也奪取了北魏不少城池。雙方互有得失,遂于十二月在瓜步山議和,但是,魏于翌年正月和二月又大掠宋境內的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竟至赤地千里,然后撤歸本土。


正平二年(452)二月甲寅日,中常侍宗愛弒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自己因“擁立之功”而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專擅朝政。南安王漸受掣肘,便試圖削奪其權。宗愛則于十月丙午日利用拓跋余夜祭東廟的機會,指使賈周謀殺之。在殿中尚書源賀、南部尚書陸麗、羽林郎中劉尼等人戮力同心的努力下,宗愛篡政的陰謀未能得逞,而皇孫拓跋濬則得以登基,是即史稱的“文成帝”。

和平六年(465)五月癸卯,文成帝去世;甲辰,皇太子拓跋弘繼位,是為史稱的“獻文帝”。然而獻文帝年僅十二,故侍中、車騎大將軍乙渾得以專權,名為“丞相”,位居諸王之上。由于乙渾濫殺異己,馮太后于次年的二月庚申日將他收捕并處死。馮太后隨即臨朝稱制,命中書令高允、中書侍郎高閭及安遠將軍賈秀共參朝政。

皇興元年(467)正月,北魏奪取劉宋的淮北四州以及豫州的淮西之地。三月,魏攻宋的青州(今山東臨淄、益都一帶),連下四城。八月,又獲宋下邳(今江蘇睢寧)等郡。翌年正月,宋東徐州、東兗州、蘭陵、歷城的守將向魏投降。在這二三年中,北魏從劉宋那里奪得不少土地。

皇興五年(471)八月,獻文帝堅持己見,決定禪位,以便探討黃老、浮屠之學。于是,年僅五歲的皇太子拓跋宏遂入繼大統,改元“延興”,此即后世所稱的“孝文帝”。獻文帝在此后雖然仍代理軍國大政,但是他過早的禪位畢竟易于使大權旁落。身為“太皇太后”的馮氏在延興六年(476)六月鴆殺了獻文帝,便以輔佐幼主的名義臨朝聽政。她用事雖然專擅,但是在太和十四年(490)去世之前的十幾年間,也推行了不少有益的改革措施。例如,在太和八年(484)置官班祿,規定諸官的俸祿,嚴禁貪贓枉法,貪贓超過一匹絲帛者即處以死刑。翌年,焚燒圖讖,嚴禁巫覡。嗣后,又實施均田,建立三長法和租調制,社會漸趨安定。

太和十七年(493),親自執政已三年的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這是孝文帝旨在大量引進漢族先進文化,銳意改革的一系列步驟中的重要一步。鑒于鮮卑舊族不愿南遷,孝文帝還故意作出大舉伐齊的模樣,迫使他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同意遷都。翌年,孝文帝為鼓勵民眾從代地南遷洛陽,允許他們免租賦三年。同時,禁止官吏、民眾穿著過去的“胡服”,力圖迅速改變鮮卑舊俗。除了在洛陽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按《漢志》改用長尺、大斗,開始鑄造本朝的銅錢等等“漢化”措施之外,孝文帝更在太和二十年(496)將北魏的皇族姓氏“拓跋”改成具有漢語意義的“元”;鮮卑族的其他各姓也多簡化得頗似漢姓。

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丙午日,孝文帝在伐齊返回途中駕崩于谷塘原,年僅三十三歲。彭城王元勰、任城王元澄、北海王元詳等輔佐皇太子元恪登基和治政,是即后世所稱的“宣武帝”。宣武帝執政十五年,于延昌四年(515)正月去世,七歲的太子元詡在崔光等人的竭力支持下即皇帝位。元詡的生母胡太后(亦即史稱的“靈太后”)極為能干,她竟能使宣武帝廢除了北魏王朝傳統的制度——凡立皇太子,即殺其生母,以免日后干政——從而非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并且在年幼的兒子元詡(即孝明帝)繼位之后,得以臨朝稱制,專擅國政。靈太后雖然在權力斗爭中一度失敗,被元叉幽禁了好幾年,但是至孝昌元年(525)終于清除了元叉,再度執政。三年后,靈太后鴆殺親子孝明帝,隨后自己又被邊將爾朱榮溺斃。頻繁的宮廷政變使得北魏政權動蕩不定,其土崩瓦解的趨勢已不可避免。

正光四年(523)四月,魏北方邊區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的烏加河北)的匈奴人破六韓拔陵聚眾造反,殺鎮將,改元“真王”,諸鎮漢、夷各族起而響應。六鎮地區主要為敕勒族的聚居地,長期以來,北魏政權始終未能善待這里的居民,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戰亂。翌年,高平鎮敕勒部首領胡琛起兵響應;孝昌元年(525),又有柔玄鎮杜洛周率邊兵反于上谷,此人也可能是敕勒人;次年,西部敕勒斛律洛陽在桑乾(今山西山陽北)起兵,叱列步若在沃陽(今內蒙古涼城附近)起兵。除此之外,尚有鮮卑族的萬俟丑奴、羌族的莫折太提父子、氐族的王慶云、丁零族的鮮于修禮、鮮于阿胡、漢族的葛榮等。各路反軍雖然嗣后被爾朱榮父子相繼鎮壓下去,但是北魏的統治基礎也遭摧毀,終于導致分裂。

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在鎮壓六鎮叛反中建有“大功”的契胡爾朱榮,借口靈太后謀殺孝明帝,遂進軍京師,擁立元子攸為帝(史稱“孝莊帝”),以為傀儡。然而,在此后的數年中,除了有些元氏皇族成員或其他反軍首領自己稱王稱帝外,洛陽的“正式”帝君也如走馬燈似地更換著:爾朱世隆擁立長廣王元曄;不久又廢長廣王,改立廣陵王元恭,是為“節閔帝”;高歡則在信都立安定王元朗為帝;待到攻入洛陽,盡誅爾朱氏黨羽之后,又廢節閔帝及安定王,改立平陽王元修,即“孝武帝”。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七月,高歡攻進洛陽,孝武帝西奔長安。高歡遂于十月立清河王元亶的世子元善見為帝,改元“天平”,遷都于鄴(今河北磁縣),于是,開始了史稱的“東魏”,元善見即是“孝靜帝”。東魏孝靜帝統治十六年后,由高歡的次子高洋接管政權,建立史稱的“北齊”。

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正月戊申日,南陽王元寶炬在長安城西即皇帝位,改元“大統”,開始了所謂“西魏”的政權。而元寶炬之所以得以為帝,則全仗宇文泰的擁立。宇文泰是去年幫助孝武帝西逃長安的“功臣”,因此進位“大丞相”。但是,他不久即與孝武帝發生矛盾,遂于閏十二月癸巳日鴆殺之,另立元寶炬,即西魏文帝。文帝在位十七年,其后僅過了六年,西魏政權即過渡到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手中,建立史稱的“北周”。鮮卑族拓跋氏(即后來的元氏)執掌的中原政權,至此便告徹底結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积石山| 布尔津县| 靖江市| 台州市| 达日县| 石城县| 隆回县| 白银市| 建宁县| 那坡县| 乌恰县| 类乌齐县| 景洪市| 枣阳市| 修武县| 宁国市| 无棣县| 寿光市| 安乡县| 太仓市| 江城| 措美县| 云浮市| 泗水县| 沽源县| 汉川市| 东至县| 沙田区| 平原县| 灵丘县| 乡城县| 正镶白旗| 信阳市| 嘉鱼县| 克拉玛依市| 茌平县| 如东县| 兴山县| 木里| 阿克陶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