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2字
- 2019-11-15 14:09:08
傳記
傳記第一 魏道武帝
魏道武帝(371—409) 本姓拓跋,名珪,其源出于鮮卑部落聯盟中的拓跋氏族。拓跋族的最初居地在今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北部的嘎仙洞附近,至東漢初期,由于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草原上出現政治真空,拓跋推寅遂率領鮮卑人“南遷大澤,方千余里”,其地大致在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地區。拓跋部在此居住了七代之久,到拓跋鄰的統治時期則繼續南遷。
其中的拓跋詰汾一支遷移到漠北,其次子拓跋力微在曹魏甘露三年(258)正式取得部落聯盟的領導權。拓跋力微之次子拓跋猗盧居于定襄的盛樂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逐漸強大,在西晉末年(314)由中原的晉政權封為“代王”,并獲陘嶺以北(今山西代縣西勾注山以北)的五縣之地。拓跋猗盧的后代拓跋什翼犍在東晉咸康四年(338)即代王位,設置官職與法律等,代國正式具有國家規模。但是至前秦建元十二年(376),該國就被苻堅的前秦政權所滅。
代國滅亡后,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一度流寓于獨孤部與賀蘭部,依附于奉苻堅之命而留守舊土的南部大人劉庫仁。當前秦因淝水一戰而衰敗之后,拓跋珪在舊國諸部的紛爭中取得主導權,撫平反對他的部落,并于翌年正月在牛川(今內蒙古錫拉木林河流域)召開部落大會,即代王位,稱登國元年(386);同年四月,改稱“魏王”,于是便開始了以拓跋氏為王族的北魏政權。
拓跋珪是后燕第一任君主慕容垂的外甥,所以在這次爭奪政權的戰爭中得到剛剛稱王的慕容垂的大力支持,擊滅了獨孤部與賀蘭部,成為塞外的唯一強國。然而,當慕容垂見到拓跋珪勢力日益壯大時,卻又害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安全,便命太子慕容寶率八萬大軍討伐之,時在登國十年(395)五月。拓跋珪遠徙河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以避燕軍鋒芒。慕容寶的遠征軍出師五月之久,找不到魏軍的主力,無法與之決戰,而嚴冬來臨,給養殆盡,于是只得匆匆撤兵。
拓跋珪乘此良機,親率二萬余精銳騎兵,追擊業已疲憊不堪的后燕軍隊。十一月九日,魏軍追至參合陂(今內蒙古涼城縣西北五十里的石匣子溝),于次日清晨展開決戰。結果,慕容寶潰不成軍,人馬相互踐踏,踩死、溺死者數以萬計,束手就擒者達四五萬之多,慕容寶只帶著數千人倉皇遁去。拓跋珪隨后將所俘的四五萬燕軍全部坑死,后燕軍隊的精銳因此喪失大半,元氣大傷。
翌年,慕容垂雖然調集了剩下的全部兵力,直撲云中,以期報仇雪恨,但是依然未能與魏軍的主力進行正面決戰,并且旋即因自己病重而班師,于四月癸未日卒于途中。慕容垂死后,燕政權的實力進一步削弱;拓跋珪則乘此機會,以其精良的騎兵,大舉進攻中原。
首先,拓跋珪在當年七月采納右司馬許謙等人的建議,稱尊號,始建天子旌旗,改元“皇始”。其次,于八月開始大規模的伐燕戰役,集結步、騎四十余萬,南出馬邑,翻越勾注山,軍旗飄飄,戰鼓陣陣,隊伍長達二千余里。又另外命將軍封真等人,率軍從東道奔襲幽州(今北京市、河北北部等地)。九月,魏軍抵達陽曲,逼臨晉陽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為并州的治所)。后燕的遼西王慕容農出戰失利,大敗而走,遭到魏中領將軍長孫肥的追殺,全軍覆沒,拓跋珪遂奪取并州。
拓跋珪旨在繼續南進,占領全部中原地區,故在取得并州之后,立即建臺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刺史、太守,而尚書郎以下的大臣,則都委以文人。對于那些前來拜謁、有意效力的士人,他不分年紀大小,一律親自接見,好言慰撫,只要有一技之長的,都予以適當職位,盡量發揮其才能。這些措施使得北魏的勢力更盛。
后燕統治者認為魏軍遠道而來,日久必然疲弱,故宜筑城固守,不宜迅速決戰。雖然如此,魏軍仍然不斷攻城奪寨,頗有斬獲。十月,魏軍克常山之后,其東各郡縣也都紛紛歸附,只有中山、鄴、信都三個重鎮尚未取得。在嗣后的一年多中,魏、燕兩軍互有勝負,但總的說來,魏軍逐步占優,相繼攻克了后燕的都城中山以及鄴等重鎮,占據了太行山以東的幽、冀、平、營、兗、豫六州之地,奠定了最后統一中原的基礎。
皇始三年(398)七月,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方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十二月己丑日,拓跋珪正式即皇帝位,改元“天興”,宣布天下大赦。他并追尊遠祖拓跋毛以下的二十七人皆稱“皇帝”,其本人在后世則以“太祖”為廟號,謚曰“道武帝”。其他制度也多模仿古代的中原王朝,一一建立,北魏政權遂得到進一步的鞏固。
道武帝懷有更大的“南進”宏圖,但是有一股強大的勢力卻嚴重地干擾著他的計劃,這就是剛剛興起于漠北的游牧政權柔然。柔然的大酋長社侖在天興五年(402)正式建立政權,正處于蓬勃興旺的時期,故而視南方也處于發展時期的拓跋魏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和最大的威脅。有鑒于此,柔然一方面聯合中原其他政權(如后秦、北燕、北涼等),共同對付北魏,與之爭奪漠南地區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則不斷地騷擾和掠奪魏的北方邊區。
道武帝當然不甘雌伏,于是也針鋒相對地進行“北伐”。其目的一方面固然是為了解除“南進”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從漠北的柔然、敕勒等游牧人那里掠取大量奴隸、馬匹,以用于征服中原的戰爭。既然雙方“心同此意”,于是北魏與柔然的軍事沖突就持續不斷了。
天興五年(402)正月,北魏材官將軍和突進擊后秦的蕃屬黜弗、素古延等部,柔然主社侖則發兵救援,結果被和突打得大敗而歸,遠遁漠北。當年年底,社侖可汗趁魏軍伐秦之時,從參合陂襲魏,一直抵達豺山(今山西右玉),魏常山王拓跋遵則率一萬騎兵迎擊。嗣后魏太祖在位的數年中,柔然還曾多次入塞劫掠,魏軍亦有相應的軍事行動。
道武帝在天賜六年(409)夏天開始生病。此后,他便喜怒無常,猜疑日甚,動輒殺人,鬧得人心惶惶,左右離心。至十月戊辰日,被其子清河王拓跋紹弒于天安殿,年僅三十九歲。
評:北魏道武帝出自“夷狄”,先祖不過是代郡一個微不足道的部落酋長,卻能在群雄紛爭的中原大地上勃興,為日后拓跋氏在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年的基業奠定勝局,殊非易事。他的這一巨大成功,不僅依賴于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更重要的是,他能正確地對待屬于“異族”的中原文明,汲取先進的東西,建立適合于新環境的政治與經濟體制。樂于和善于吸收“外來的”文明,當是每一個成功的統治者的主要“秘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