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傳記第七 魏孝文帝

魏孝文帝(467—499) 名宏,廟號“高祖”,是為獻文帝拓跋弘的長子,由李夫人所生,在皇興三年(469)就被立為皇太子。他在孩提時代便聰明伶俐,十分懂事。據說,獻文帝曾經患癰,當時拓跋宏年僅四歲,竟能效學古代孝子之舉,為父皇吸吮癰中之膿。翌年,獻文帝有避世之心,遂禪位于皇太子,自為“太上皇”。孝文帝受禪之時,甚為悲切,太上皇覺得奇怪,便問其緣故,孝文帝答道:“這樣一來,我便剝奪了父皇的大權,深感不安,故而悲傷。”眾人聽后,齊聲贊嘆,想不到區區五歲的小兒便能說出如此懂事的話來。

孝文帝在位之初,太上皇健在,實際上仍然代理軍國大政;但是至延興六年(476)六月,宮廷中卻發生了變故:太上皇于辛未日突然去世,據說是太皇太后馮氏(即孝文帝之祖父文成帝的馮皇后)鴆殺了他,其原因在于獻文帝當初曾經借故處死了馮太后的內寵李弈。不論馮太后“弒帝”的可信程度究竟如何,她在此之后卻確實獲得了極大的利益,她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專擅國事。孝文帝其時年歲尚幼,一切只能聽憑太后參決。

不過,孝文帝在稍長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的事業,針對拓跋魏已經入主中原地區近百年的客觀事實,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使整個政權適應新的環境,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一項改革便是于太和九年(485)頒布了“均田法”。

在拓跋魏入主中原以后的很長一段時期里,戰爭頻仍,民眾生活不得安寧,農民有的流亡他鄉,有的則依附豪強,不服官役。于是,地方豪強的勢力日益壯大,而國家卻很難獲得正常的賦稅與勞役。孝文帝因此派遣使者巡行各州郡,與地方長官一起調查田地,重新分配給天下百姓。其主要規定是:十五歲以上的男子,每人授露田(即不栽樹的田)四十畝,婦女減半。凡屬兩年輪耕之田,各翻一倍;三年輪耕之田,則翻二倍。男丁再給桑田二十畝,每畝種桑五十株。桑田為世業,死后可以繼續保留,亦可自由買賣;露田則在年老免課賦稅和死亡之后,仍得歸還國家。領取這類農田的農戶,則必須每年向官府交納一定數量的布帛、糧食,并服一定的勞役。

均田制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無田的現象,也使國家的直接經濟收入大為增加;由于不少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相當的提高,北魏的社會秩序也有了較大的改善。

除均田法外,孝文帝還陸續頒布了一些旨在接受悠久的漢族文明的法令,如太和七年(483)下詔禁止鮮卑人同姓結婚;太和八年采用中原的傳統制度,規定百官的俸祿等級;太和十六年禁止鮮卑人固有的袒裸風俗。而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494)的遷都洛陽,則更是他加速鮮卑及其他各族與中原漢人融合的一大舉措。

北魏原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僻處北陲,并非水豐土饒之地,而自從作為都城之后,人口亦就大增,物質供應便日趨緊張。糧食等物均須從外地運來,但是又無方便的水路與產糧區相通,這使得首都居民的生活反而不及其他地方富裕、舒適。此外,鮮卑人入主中原以后,其生活習性等逐步脫離過去的游牧方式,因此軍事威力有所減弱,而蒙古高原上新興的柔然人卻日益強大,有南徙的趨勢,遂對平城造成極大的威脅。當然,中原內地良好的經濟與高度的文明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

然而,北魏的統治集團在遷都一事上發生了嚴重分歧。反對者認為,鮮卑人會因南遷而失去原有的勇武強悍,拓跋氏族也就無法繼續威鎮天下,這些人包括穆泰、陸睿以及太子等人。由于孝文帝本人的堅持,以及任城王元澄等人的大力支持,遷都洛陽之事得以實行。不過,此后反對派仍然策劃了不少陰謀。

太和二十年,孝文帝游幸嵩山,命太子恂留守洛陽,而太子則企圖率眾北奔平城。此事被及時發覺,孝文帝遂下詔將太子廢為庶人。但在當年冬天,穆泰、陸睿又秘密聯結鎮北大將軍元思譽、代郡太守元珍等,打算擁戴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帝,起兵于平城。孝文帝派遣元澄鎮壓了叛亂,才得以比較順利地進行日后的改革。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在短短的數年間,便采取了許多接受漢族傳統文化的措施。太和十九年(495)詔令群臣,一律不準再操鮮卑語,而必須全部使用漢語。三十歲以上的人積習難改,可稍予寬容,但三十歲以下的年輕者如果仍用原來語言,則將降職或免官。

翌年正月,孝文帝又下詔令,聲稱皇族之姓“拓跋”,本是漢語“大地之主”的意思,而“土地”即是萬物之元,因此,今后將皇姓“拓跋”改為漢語“元”字。于是,北魏皇族成員全都以“元”為姓,孝文帝本人也稱“元宏”,皇太子稱“元恂”,任城王稱“元澄”,等等。此外,其他多音節的姓氏也多改作單音節,以與漢人姓氏相類似,如“達奚”改作“奚”,“丘穆陵”改作“穆”,“步六孤”改作“陸”,等等。

孝文帝的有些改革在遷都之前早就開始,遷都之后則更著力地推進,如禁“胡服”便是。拓跋鮮卑源出游牧人,衣著均為“胡服”,異于漢人。孝文帝認為這種服飾過于落后,因此命李沖、馮誕、高閭等人議定衣冠。由于合乎中原傳統禮儀的服制尚未最終確定下來,他甚至下令暫停太和十五年十二月初一的小歲賀及十六年正月初一的元旦朝賀典禮。經過六年的努力改善,方始制定了官吏的冠服與婦女的服飾,大體模仿南朝,亦即比較典型的漢人服裝。孝文帝在太和二十年、太和二十三年曾多次親自過問京城洛陽“胡服”是否禁絕的問題,態度十分堅決。

改郊祀宗廟之禮、改官制、采用漢族的門第制度、設立學校等等,都是孝文帝在位時所進行的改革。然而,他在太和二十三年(499)四月丙午日便因病去世,不過三十三歲,英年早逝使得他未能在各族文明的融合上創造更大業績。


評:孝文帝在位將近三十年,但是真正掌權的時間卻并不太長;他也不似其先祖,在對外武功方面功業卓著。然而,孝文帝卻比較有效地利用了這段時間,在內政方面干了一番極有意義的事業。他有意于使鮮卑人接受漢族文化,實際上也將其他各族的“胡”文化帶進了中原。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上,孝文帝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川市| 桐梓县| 栾川县| 酒泉市| 黑山县| 茂名市| 临武县| 弥渡县| 丹凤县| 乌拉特中旗| 甘泉县| 英吉沙县| 裕民县| 彰化县| 永清县| 平昌县| 宾阳县| 垫江县| 增城市| 肃北| 炉霍县| 宿迁市| 河间市| 临潭县| 池州市| 泾源县| 衡阳县| 桂阳县| 正蓝旗| 屯昌县| 花莲县| 上虞市| 湘潭市| 炉霍县| 称多县| 仪征市| 巴南区| 枝江市| 石阡县| 泽库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