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20章 李鴻章: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 第19章 曾國藩:笨人的“修身十二法”
- 第18章 海瑞:天資平平者的人生頓悟
- 第17章 王陽明:從問題少年到心學大師
- 第16章 朱元璋:不逼自己一把,不知自己有多厲害
- 第15章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第1章 卷首語 PREFACE
我自幼喜歡文史,一有空閑,就鉆進歷史書中樂此不疲。就這樣,我與古人“神交”十幾年。
大學畢業后,我成為一條“土木狗”,正式稱呼叫施工員。每天,灰頭土臉的我扛著儀器,盯著鋼筋水泥、磚頭木料,聽著罐車的轟鳴聲。雖然勞動能使我快樂,能使我洋溢著勞動人民的自豪笑容,但是我總覺得心里還有點空虛,仿佛失去了什么。歲月無聲,彈指一揮間,兩年過去了。
一日休假,我在圖書館翻閱《范文正公全集》,無意中翻到《嚴先生祠堂記》。當我看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一句時,我忍不住雙目濕潤,我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失去了對完美人格的不懈追求!
回工地后,沒多久。木工老板對我擠眉弄眼,道:“小伙子,我看你忠誠能干,我閨女長得不錯,介紹給你認識一下!”我說:“好啊!好啊!”
但是,他閨女卻對我說,她不想找工地工作的人當對象。她或許是看我長得帥,考慮到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將自己閨蜜介紹給我。
我與她閨蜜不合適,成為純潔的微信好友。一日,刷朋友圈,發現閨蜜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文章在公眾號上投稿成功的事。一番詢問后,我也向這個公眾號投稿,獲得了人生第一筆稿酬。不久,公眾號編輯加了我微信,我們在一起閑聊。她對我說,網上有很多平臺,可以發表文章,很多專業編輯都在尋找千里馬。她向我推薦了幾個網上寫作平臺。
千里馬不敢當,我最多算是一匹還算勤奮的駑馬。兩年內,我手寫了一百萬字,主要以歷史隨筆、散文、短篇小說為主。網上發表約十幾萬字,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筆友。其中,青春勵志文學作家慕新陽對我說:“你應該考慮系統地寫一本書了。”我說:“寫書哪有那么容易。”他說:“別讓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
這句話,令我心中一震。我也覺得自己應該系統地寫點什么。之前,我以范仲淹斷齏畫粥、曾國藩屢試不第激勵自己。為節省時間,我每天吃三碗泡面,四個月考了三次,終于考上家鄉一家正式單位,告別了工地生涯。
我意識到,人如果要追求幸福生活,就必須在反思生活后反抗生活。因此,我應該寫一本書,予失意者以精神鼓舞,予平凡者以價值思考,助努力尋找未來的人不憚艱險,聊以慰藉。
古人云:“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如同一條浩蕩長河,奔流不息。若有人能擷取其中幾朵浪花,便可折射太陽的光輝,閃耀于今人奮斗之路。
我站在奔騰的長河中,尋找浪花。
起初,我列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百多位帝王將相,然后,我劃掉了80多個,保留了劉邦、張良、劉備、趙匡胤、朱元璋、曾國藩等十九人。他們大多通過奮斗走向成功。他們曾造福華夏,青史留名。他們靠努力走向非凡,他們散發著正能量的味道。
我采用了“一魂、兩點、三人、四線”的寫作原則。
一魂,指筆下每個人物均具有獨一無二的鮮活靈魂。寫任何一個人物之前,我會力所能及地收集這個人物所有的資料,仔細閱讀辨析。在動筆前,我會認真構思,確定好框架。李斯也好,朱元璋也罷,他們的形象會清晰呈現在我的意識中。他們會將自己的一生向我娓娓道來。
兩點,指筆下的人物一生會有轉折點與閃光點。轉折點,正是文章的轉折之處。須知,文似看山不喜平。完全平鋪直敘的文章,難免寡淡。閃光點正是每個人物做人的特點,比如曹操的機智、大度、果決、悲憫、率真、仁厚等。
三人,指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三種人,貴人、敵人、路人。貴人,是在思想上、物質上等領域,給予這個人幫助的人。敵人,是指在某方面傷害他的人。路人,是與他無明顯直接沖突,有間接關系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人可以相互轉換。比如,曹操曾是劉備的路人,后來是劉備的貴人,最后成為劉備的生死大敵。
四線,指生命線、環境線、思想線、事業線。生命線,指年齡變化,人們在不同的年齡,往往觀念行為不相同。環境線,指一個人一生經歷的大環境與小環境。前者指廣義的政治、社會、人文環境,后者不過是身體所在地點罷了。人是環境的產物,不同環境塑造不同的人。思想線,指不同年齡、不同環境下,做了什么重要決定。事業線,指人物一生做了什么改變命運,甚至改變歷史走向的事。
遵守“一魂、兩點、三人、四線”,基本上一篇人物的架構就出來了。文章開頭,為了能便于讀者感受歷史現場,我均采用“鏡頭聚焦法”,讓文字盡量充滿畫面感與戲劇性,便于讀者深入了解人物一生的悲歡離合。文章結尾,我做了小貼士,總結人物一生取得成功的原因,供今人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
當我敲了這本書的最后一個字時,我的內心喜悅、失落、遺憾交織在一起。喜悅的是,在孤燈下,不知熬了多少夜晚,一本書終于寫完了。也正因為完成寫作,所以失落,仿佛失去了一位好朋友。遺憾的是,我筆下的這些人物,少則六千余字,多則九千余字,根本不可能全部描述他們滔滔的一生。感興趣的讀者朋友,若有閑暇,請讀閱相關書籍資料。與古人神交,不亦樂乎。
這本書,我刪改了兩次。
第一次,整體文章基調,對人物有過多的調侃與批判。我夢到了司馬懿捋著胡子冷笑地看著我、趙匡胤扛著玉斧要敲我的牙、劉邦舉著酒壇砸我的腦袋……
于是,我刪除了關于他們所有的負面文字,讓他們“高大全”。結果在夢里,千古人鏡魏徵不樂意了,耿直剛烈的海瑞生氣了,王陽明也一臉失望地看著我……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我明白了。我在寫作中,應該從一個看客的角度去觀摩、解析筆下的人物,不為尊者諱,不為惡者隱。在人物的一生中,截取他們最重要的畫面,盡我所能地將故事講好,將道理說透,如此而已。
我誠懇地告訴大家,雖然我對歷史及筆下的人物懷著深厚的感情,但是我畢竟只是業余歷史愛好者,難免有疏漏之處,請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是為序。
胡策陌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