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史簡明讀本·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 李國章 趙昌平主編
- 2333字
- 2019-11-15 14:09:09
傳記第六 馮太后
馮太后(442—490) 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其先世被稱為“海夷”,伯祖馮跋與祖父馮弘(后因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之名諱而改稱馮文通)相繼為北燕政權的統治者,稱孤道寡三十年,因此就出身而言,馮氏可算得上“金枝玉葉”。
馮氏的父親馮朗、伯父馮崇在北燕末年歸附魏廷,遂獲任用;太武帝拓跋燾平定遼海之后,馮朗舉家內徙,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并封遼西郡公。但是馮朗后來坐事被誅,馮氏因此沒入宮掖。在此之前,馮氏的姑母已是太武帝的左昭儀。昭儀素有教養,精心撫育馮氏,使她在十四歲時被即位不久的文成帝拓跋濬選為貴人;未幾,又立為皇后。從此,馮氏便步入其政治生涯的鼎盛時期。
文成帝去世之時(465),年僅二十六歲,馮氏則乘喪禮的機會,著實表現了一番。按照北魏舊俗,在君主駕崩的三日之后,要將其平時的衣服等物一并投入火中焚燒,文武百官及后宮人員都要臨場號哭,以示哀悼。馮氏竟然在高聲悲號之際作勢跳入火堆,左右見狀,趕緊上前搶救,她則雙目緊閉,仿佛不勝悲慟而昏厥一般,許久之后才悠悠蘇醒。馮氏未被燒傷,卻因此聲名大振,被朝野傳為美談,威望也就日益提高。
文成帝之長子,皇太子拓跋弘(其母為李貴人)入繼大統,即“獻文帝”,“馮皇后”也就被尊為皇太后。此時的獻文帝年僅十二歲,處理國事時當然顯得不夠老練,甚至幼稚可笑。于是,時為侍中、車騎大將軍的乙渾便乘機專權。他假傳圣旨,殺死了尚書楊保年、平陽公賈愛仁、南陽公張天度等政敵。接著,又謀害當年有擁立文成帝之大功,后來更德高望重的平原王陸麗。殿中尚書順陽公拓跋郁見君主年少軟弱,奸臣專擅朝政,屠戮忠良,便設法清除乙渾,卻反被乙渾殺害。
在此情勢下,馮太后十分清楚,當時身任丞相的乙渾已經觸犯眾怒,而假若除去乙渾也就必然能順應人心,一舉成功。于是,她借拓跋丕告發乙渾意欲謀反的機會,拘捕乙渾,將他處死,時在天安元年(466)二月庚申。馮太后設謀誅殺乙渾一事果然深得人心,她便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臨朝稱制”的實權,召集中書令高允、中書侍郎高閭及吏部尚書賈秀共同參掌朝政。
翌年,獻文帝的長子拓跋宏誕生。按照慣例,長子通常都成為日后的皇位繼承人,因此馮太后對拓跋宏倍加呵護,親自撫養,其目的顯然旨在進一步加深自己與這位“未來帝君”的密切關系。正是由于馮太后及其親寵大臣們的一致擁戴,拓跋宏在三歲時便被立為皇太子,這對馮太后十分有利。
馮太后為人雖然聰明干練,但是于私德方面卻頗不檢點,她與才貌雙全的安平侯李弈關系曖昧,乃至穢聞外傳。獻文帝對此有所耳聞,心中十分不快。皇興四年(470),恰逢李弈之兄李敷的好友李因受賄而被拘禁,罪當處死。有司便稟承獻文帝的旨意,要李
告發李敷、李弈兄弟倆的丑事,以“將功贖罪”,免遭一死。李
在猶豫再三之后,竟然同意了這樣的“交易”。獻文帝既獲借口,便將李敷、李弈兄弟倆誅殺;馮太后心如刀割,卻也無可奈何,遂與獻文帝結下深仇。
延興六年(476)六月辛未日,已經當了好幾年“太上皇”的拓跋弘突然去世,年方二十三歲。他年紀既輕,此前又未抱病,故而這樣的暴卒引起了眾多猜疑。傳聞馮太后伏兵內宮,乘拓跋弘入內晉謁之機,將他殺死;或謂馮太后指使心腹下毒于飲食之中,致令獻文帝暴斃。不管怎樣,拓跋弘之死乃是出于馮太后之手,卻幾乎無人懷疑;她因拓跋弘之去世而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力,也確是事實。
馮太后在拓跋宏(即嗣后的孝文帝)出生后,曾經交還臨朝聽政的權位;如今在“太上皇”拓跋弘死后,則被尊為“太皇太后”,重新臨朝執政,一切軍國大機,全都取決于她。孝文帝年紀尚輕,并且自幼就處于馮太后的管教下,不免更為敬懼,因此事無巨細,全都聽憑太皇太后主宰,而自己則不作決斷。
馮太后于是集大權于一身,任用親寵,威震朝野。其兄馮熙,此前已因馮太后的關系而榮登太傅之位,拜內都大官;此時,則更升任侍中、太師、中書監,領秘書事。后來又轉外任,為車騎大將軍、開府、都督、洛州刺史等。馮熙的三個女兒相繼被孝文帝納入宮中,兩個封為皇后,一個封為左昭儀;馮熙因此獲得上書不稱“臣”,入朝不跪拜的特權。馮氏一門借著馮太后的權勢而寵貴無比。
其他的寵臣,如杞道德、王遇、張祐、苻承祖等人,都是低微的內宮閹官,卻竟在半年的時間里位至王公。王睿更是經常出入太后內宮,所獲賞賜以千萬億計,并在數年之內就升任宰輔,乃至取得金書鐵券,持有“不死之詔”。至于李沖,雖然確實極有才干,并非尸位素餐者,但是他之所以獲得馮太后異乎尋常的寵幸、價值連城的賞赍,卻還因為與她保持著一層難以在人前道及的密切關系。
馮太后雖然專斷獨行,任用朝臣也多有親疏之分,但是對于屬下的管教卻相當嚴厲,通常決不允許他們依恃寵幸而為非作歹,有時候,其處罰甚至達到苛刻的地步。例如,侍從稍有過錯,往往便加鞭笞,多者百余,少者也有數十,難得予以寬貸。不過,她也深知“恩威并重”的訣竅,在處罰過后,她會很快地尋找機會予以慰撫,賜財封官,致使被罰者往往在數日之間因禍得福,獲得更大的富貴。正因為如此,大多數官吏寧可冒遭受重罰,乃至陷于死地的風險,也不輕易棄官而去,以期榮華富貴“從天而降”。
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九月癸丑日,馮太后崩于太和殿。孝文帝極度悲痛,竟至五天不飲不食。中部曹楊椿苦苦勸諫,曉以大義,認為當以社稷為重,孝文帝這才稍微進粥。馮太后專擅朝政許多年,最終能有如此結局,確屬幸運之至。
評:馮太后雖為女流,卻能連續兩朝“臨朝稱制”,主宰國事達二十多年。她固然專擅,有任人唯親之嫌,并且“私德有虧”,但是與某些男性君主相比,她掌權期間的政治未必更為腐敗。相反,若干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改革卻正是在此期間進行,雖然后人多歸功于孝文帝,但是若無馮太后的有力支持,這些改革如何能夠付諸實施?顯然,馮太后并非徒有名利之心,也有相當的治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