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藝術:1851—1929
- (美)理查德·布雷特爾
- 558字
- 2019-10-22 15:30:39
巴黎:現代藝術之都
現代藝術史的歐洲—全球性(Euro-global)的特點,正好是將1851年展覽作為我們研究的出發點的一個重要因素。幾乎每個現代藝術史都縈繞于法國首都巴黎的藝術生產狀況,以它為中心。因此,現代藝術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法國藝術。我這本書很難扭轉這一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1852年到1929年這一時期,巴黎當仁不讓是世界藝術中心。但是,許多對現代藝術有關鍵性貢獻的藝術家都不是法國人,盡管現代藝術史主要基于法國,但是沒有一部忠實的現代藝術史能夠排除那許多別國人士的功績,如英國人、德國人、俄國人、意大利人、斯堪的納維亞人、捷克人、西班牙人和美國人。我們也不能將其他重要城市的藝術家的創作成就排除在外。在很大程度上,憑借國際展覽的定期舉辦和它們蔓延開來的藝術枝杈,現代藝術世界的歐洲—全球性才得以生成。即使是藝術中的民族主義,也是具有國際尺度的,迭戈·里維拉(Diego Rivera,1886—1957)在19世紀20年代創造出來的激進而自覺的墨西哥藝術,如果沒有他對法國現代主義和法國人艾黎·福爾(Elie Faure,1873—1937)藝術理論徹底的熟悉精通,是不可思議的。
隨著交流方式的改進,以及來自于巴黎、維也納或柏林的新的文化理念和圖像的影響,到20世紀早期,前衛團體在遍布歐洲和美國大部分的地方散播。這就造成了反倒是外圍地區誕生出最重要藝術作品的狀況,阿爾伯特親王1851年說的話好似成了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