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社會群體的一員,都需要在群體中與大家交往?;蛟S你很善于結交朋友,但是很多人即使在大街上與你一天遇見過無數次,也未必會相識,更別說成為朋友,而也有一些只有一面之緣的人,最后反而變成好友??磥淼谝挥∠蠛苤匾?。那么怎樣才能在首次見面時就給人留下好印象呢?如何展示你自己?又如何了解對方的性格?第一印象真的可以決定你們日后的關系嗎?是性格相同的人們容易交朋友,還是性格各異的人們容易成為至交呢?
不要忽視了第一印象——首因效應
大將軍馮玉祥擔任“陸軍檢閱使”時,他的原配夫人因病過世,當時很多姑娘都托媒人介紹,希望成為陸軍檢閱使夫人。面對這些姑娘,馮玉祥很難一下做出判斷,于是,在接見她們的時候,他都會問問她們,為什么想和他結婚。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讓一個又一個姑娘被判出局,因為那些回答馮玉祥都不甚滿意。某天,一個叫李德全的姑娘來到了馮玉祥的面前,當馮玉祥問“你為什么要和我結婚呢?”時,沒想到這個李德全說:“因為上帝怕你做壞事,就派我監督你來了?!本瓦@樣,李德全留給馮玉祥的第一印象便是爽直大膽,令他刮目相看,于是不久兩人就結為伉儷。
李德全留給馮玉祥的第一印象,在心理學上就叫“首因效應”,是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第一次見面時留給對方的印象。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日后交往的基礎,包括言行舉止、穿衣打扮、親和力等,這些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透露出一個人的內在修養,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簡單的動作,都會在瞬間形成第一印象?,F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一見鐘情”的例子,這便是“首因效應”的作用。這就啟示我們:在與人接觸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忽視了第一印象,我們可以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留給對方,也可以通過第一印象初步評價對方,為日后的交往打下基礎。
尋找你身邊的朋友——鄰近效應
大學畢業之后,同窗四年的葉碩和齊曉磊,一個返回老家長沙,一個則留在讀了四年大學的上海。找到工作以后,齊曉磊便在工作附近的地方租了一間小房子,開始了自食其力的獨立生活。大學時處的比較好的同學不是回了老家,就是去了別的地方,即使有的還留在上海,可是上海這么大,大家也都各忙各的,根本就沒有見面聚會的機會。有一次,齊曉磊加班很晚才回家,這時的他已經精疲力竭,然而更加糟糕的是,從浴室洗完澡出來的齊曉磊發現自己把鑰匙落在屋里了。這可怎么好,房東住的地方距離這邊很遠,一時之間根本拿不到鑰匙,在外面待一夜吧,可是門終究是要想辦法打開的,再說,第二天早上還要上班……就在一籌莫展之際,齊曉磊看見隔壁的窗口還亮著光,心想:這位老兄應該還沒睡吧,找他幫下忙。于是便輕輕敲了幾下門,沒想到主人很快就開了門,那一夜,齊曉磊就在這屋里住了一宿。在之后的日子里,兩人也逐漸成了好友,齊曉磊仿佛又找到了另一個“葉碩”。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鄰近效應”,即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與這兩人的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系。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住得近的人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就能很快熟絡起來,越是走得近,處得久,在很多事情上就可以獲得越多的照應,相互囑托,有困難時幫忙解決,有快樂可以一起分享。距離遠雖然不是阻止友情發展的障礙,但距離近卻是幫助友情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鄰近效應”還有一種表現是,人們大多會選擇具有相似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的人作為鄰居,因為他們認為,在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會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似性。
會改變你看法的最近事件——近因效應
楊丹對汪明的印象一直都不好,覺得他這個人太清高,有時候說話還特讓人接受不了,所以楊丹每次見到他都是躲得遠遠的。但是最近,無意間聽到好友在聊汪明的事,出于好奇就湊近聽了聽,聽完,楊丹愣住了,原來汪明有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媽媽在他6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他和爸爸,由于從小就沒有媽媽的關心,爸爸工作比較忙,很少關心汪明的情感世界,養成了汪明孤僻、冷漠、不合群的性格。從那以后,楊丹每次見到汪明都會向他點頭微笑,開始時汪明的冷漠確實夠讓楊丹倒吸一口氣的,但是時間久了,兩人居然成了關系還不錯的朋友。
心理學上的這種現象被稱為“近因效應”,是指一個人因為最近所了解到的東西而改變了對某人一貫的認知心理。這個小故事中,楊丹由于得知了汪明的家庭背景而改變了對汪明一貫的偏見,印象由壞變好。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兩個很不錯的朋友,甲一向給乙很多幫助,他覺得這個人老實踏實,是值得相交的朋友,但是某次,乙做了一件很令甲寒心的事,從此甲就很痛恨乙,再也不會給他什么幫助了。但是這往往又會加大人際交往中的以偏概全性,因此,“近因效應”啟示我們:不能僅僅是根據一個人的一時之事去判斷或評價他,這樣很容易造成心理認知上的偏差,使人際關系緊張化,而是要歷史地、客觀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積極的效應當然是好的,但是消極效應就要謹慎處理了。
消除認知偏見——定型效應
古悅是一個地道的北方人,1.72米的個子,說起話來東北味兒十足。但是她從小就希望到南方發展。最近她終于如愿以償。雖然只是南方一個小公司里的小小的職員,但是她還是很開心。新公司里的女同事,個個都是嬌小可愛、聰明活潑的可人,唯獨自己好像是個異類一樣,而且她也總感覺自己很不招別人的待見,兩個月了都還沒有人主動邀請她一起去吃午飯。但是在后來的相處中,通過古悅的不斷主動與努力,同事們漸漸發現古悅其實也蠻好的。有一次,古悅問其中的一個姐妹:“為什么一開始的時候,你們誰都不理我?”“因為他們都說北方人很野蠻、很厲害……”古悅聽后開懷大笑,“那你們就沒有聽說,北方人也很豪爽嗎?”
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定型效應”。蘇聯的心理學家就做過一個實驗:實驗人員將若干名大學生分成兩組,并向他們出示同一張照片,希望他們描述這個人在長相上的特征。但是在出示照片之前,實驗者告訴第一組的大學生,這是一名十惡不赦的搶劫犯;而對第二組說,這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結果,第一組的學生這樣評價:這個人有突出的尖尖的下巴,表示他要在搶劫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決心,而深邃并凹陷的雙眼則是他內心仇恨與邪惡的寫照;第二組是這樣評價的:這個人的尖下巴表示的是克服在為人類的天文事業上所遇到的困難的決心,深邃而凹陷的雙眼是因為他有著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可見人們對社會上的某一固定形象的認識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會產生多么巨大的影響力。這就啟示我們:要客觀地、歷史地、全面地去認識和評價我們周圍的人與事,減少決策與判斷上的偏差。
最好不要以貌取人——反直觀定律
羅杰·戴維和菲爾·墨菲同時到羅伯森·沃爾頓的公司應聘同一個職位——銷售部經理,但是羅伯森·沃爾頓在這兩個人之間很難取舍,戴維口齒伶俐,外表俊朗,給羅伯森·沃爾頓的第一印象很好;墨菲相比于戴維則顯得沉默了點,外表也不是很出眾。有一天,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太太走進了這家店,并徑直向一雙擺在銷售柜里的鞋子走去,然后請站在旁邊的戴維幫助自己試一下,但是戴維表現出的神情分明就是在說:我可管不了那么多。而在另一個時間段,當這個老太太來到墨菲的店里,提出相同的要求時,墨菲不但沒有拒絕,還非常周到地為老太太拿來幾雙不同尺碼的鞋子讓她試穿。后來,公司決定留下墨菲。當那位老太太再次出現的時候,他們才知道,原來,這是羅伯森·沃爾頓設計的試探方式,“老太太”就是羅伯森·沃爾頓的夫人。
人們往往憑著眼睛所看見的樣貌來判斷一個人的身份或品質,這樣就會犯和戴維一樣的錯誤。要知道,每一個個體都是應該被尊重的,墨菲就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最后才會被留下來的。這個小故事啟發我們:千萬不要以一個人的外貌作為評價他的主要依據,直觀印象并不都是準確的,要想真正看清楚一個人,必須要通過兩次甚至是多次相處,這便是心理學上的“反直觀定律”。
小處識人——細節原理
宋朝時有一個官員呂元膺,留守東都時曾與一個管理錢糧的人下棋。這個時候有人來報說有緊急公務需要處理,去處理公務的呂元膺并沒有結束棋局,而是囑咐等他回來后繼續下。后來,等呂元膺回來繼續下棋時,一眼就看出了自己的棋已經被人動過了,但是他沒有說什么。不久呂元膺就把這個人調走了,并預言說,此人如果做官,必定是個貪官污吏,終將受到應有的懲罰,即使不做官也會因貪污而受到嚴懲,而事實正如呂元膺所料。
這種從小處看人的方法,心理學上稱為“細節原理”。古人有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币粋€人的為人、品行、道德如何,并不一定要等到他犯了多大的過失才能看清楚,有時候,往往一個小小的細節就能反映出一切。這就啟發我們,結交朋友的時候,要想看清楚對方是什么樣的人,就要學會在細微處觀察,通過小細節判斷這個人的大德行。
相像的人總是最易于接近——相似性原則
心理學家埃姆斯威勒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他們在大學校園里向過路的大學生索要一毛錢打電話,當他們的穿衣風格及言談舉止與被詢問者相似時,超過2/3的人會答應他們的要求;但是當他們的穿衣風格及言談舉止與被詢問者大不相同時,只有1/5的被征求者給了他們一毛錢。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相似性原則”。這個實驗的結果向我們充分說明:人們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自己相似的人,包括性格、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等,當第一次接觸以后,感覺良好,進一步交往,如果在對方的身上發現更多的相似點,比如價值觀、思想觀念、興趣愛好等,那么雙方就有很大的可能成為好朋友。這就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面對與自己相似的人,巧妙地利用“相似性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在較短的時間里與對方建立起真正的友情;而面對與自己差異較大的對象時,也可以“求同存異”,盡量展現出你們的相似點,這樣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
適當地表現你自己——名片效應
某位大學生,畢業后就開始著手找工作,在每次面試之前,他都會做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公司的基本狀況以及公司老板的相關資料。但是一連面試了好幾家都沒有成功,倍感失望的他真的有點泄氣了,眼看同學們都找到了令自己滿意的工作,他更加覺得自己無能。有一次,他面試的是一家合資公司,通過了解,他發現該企業的老總曾經有一段艱辛的求職經歷,相比之下,自己的這些根本就不算什么。在備受鼓舞的同時,他來到面試的單位,并且在面試的過程中,他談及自己的求職經歷以及倍感失落的心情,這讓老總產生了共鳴,最終,這位大學生成功成為這家公司的新業務員。
大學生將自己的經歷說給與自己有類似經歷的老總聽,這無疑是向對方出示了一張印有與對方相同理念的心理名片,心理學上稱為“名片效應”。這是蘇聯心理學家納季拉什維利提出的一種能夠在人際交往中很快縮小雙方心理距離的心理學效應。它啟示我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名片效應”,不僅能夠及時地展現自己,也可以幫助對方在較短的時間里發現彼此的相似之處,根據相似性原則,這就為進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礎,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拉開了序幕。
選好你要交往的對象——鏈狀效應
小軍是被爸爸帶大的,最近鄰居們聽說小軍在某天夜里被警察帶走了。因為他打架斗毆時把一個人的頭打破了,那個人的家人便報了案。根據警察所掌握的線索,小軍在幾個月前曾經和一伙搶劫犯在路邊搶劫了一名婦女。后來,小軍被判了刑。但是沒有人覺得奇怪,以小軍的品行,進派出所、蹲監獄是早晚的事,因為他從小就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還經常打架,而且也沒有人管他。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鏈狀效應”。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環境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一個人在什么樣的環境下成長,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就會受到什么樣的思想和觀念的影響,這就啟示我們要慎重擇友,不僅在個人的言行舉止上,而且在興趣愛好、價值觀傾向等方面都要有良好的積極引導作用,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你就選擇和什么樣的人交往吧。
他的身上有你沒有的東西——互補效應
高一時,月華剛剛轉到一個新的班級,面對陌生的環境,月華有點不適應,本來性格就內向的她更加不敢說話了。剛開始時,月華被老師安排坐在曉寅的前面,生性活潑開朗的曉寅便經常找月華聊天,漸漸地,她覺得在月華的身上有種她這輩子都沒有的東西,那就是爸爸說的文靜。曉寅自己也很喜歡文靜。但是遺憾的是,上天并沒有賦予她這種特質,現在她在月華的身上發現了,便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她成為朋友,而且月華的英語成績很不錯。而月華在曉寅的身上發現了一種很感染人的力量——開朗幽默,這是月華一直很喜歡的性格,并且曉寅的數學成績很好,她也希望曉寅能夠幫助自己提高數學成績。于是兩人很快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后來還索性坐在了一起,一直到高中畢業。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互補效應”。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其實都有性格中的“隱形性”,也就是說,一個外表看上去活潑開朗、愛打愛鬧的人,或許內心深處很向往文靜,于是當遇見一個脾性恬靜的人時,很容易就會被吸引;而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內心也有某種渴望突破的力量,當外界出現一個合適的契機可供其超越現在的自己時,便很快被吸引,尤其當這個人可以彌補性格上、工作上或學習上的某種缺陷時,雙方自然而然就會越走越近。因此,不單單是特征相似的人會相互吸引,成為好朋友,許多彼此間存在較大差異的人也同樣可以建立起友好親密的關系。這就是“互補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同時,它對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