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管理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 人際交往心理學
  • 魯芳
  • 14683字
  • 2019-10-24 16:37:12

社交、溝通、說話,看似是很容易的事情,卻令很多人心生畏懼。有些人一講話就不自在,有些人一講話就出錯,還有些人說話雖然一套一套的,但缺少真誠,讓人反感……所以,在學習人際交往心理學之前,我們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心態的魔力

一天,一個小女孩在上學的路上遇見了雷雨天氣,眼看著云層漸漸加厚,閃電一個接著一個,不久豆大的雨點落了下來。女孩的母親很擔憂,要是女兒走在樹下被雷擊中怎么辦?她不敢再往下想了,于是趕緊啟動車子去接女兒。當她沿著平日的小路一路開去的時候,便看見了不遠處獨自走在路上的女兒。奇怪的是,她竟然一點都不害怕,每次打雷時,她都會停下腳步抬頭看看天空,然后微笑。母親看了一會兒,便下車叫住她,問她怎么不趕緊回家,在這里磨蹭什么。小女孩依然不改臉上天真的微笑,說:“上帝在給我照相呢,當然要笑啊!”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醫院。兩位住院的老人長期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一位老人說:“床這么不舒服,周圍這么多的人,吵死了,每天來看班的護士也不負責,牙也掉了一顆,但是從來沒有人來關心……”聽者都覺得老人很痛苦,她的這種情緒也不知不覺感染了去看望她的親人們,于是他們覺得老人的病情也很不樂觀;而另一位老人則說:“在遭受病痛折磨的時候,居然還有人來照看,并且得到醫生和護士的精心醫治和看護,我很感激。這里不僅床很舒適,環境也不錯,盡管現在牙掉了一顆,但是很慶幸還沒有影響到我的進食。”這位老人的親人們每次來看望她時都感覺很輕松,也都盡力為老人家營造愉悅的氛圍。

同樣是面對電閃雷鳴的天氣,在母親眼里是擔憂,是糟糕,是女兒被雷不幸擊中的痛苦結局,而女兒卻在自在地享受著上帝贈予的“拍照”。生活中的苦樂喜憂其實完全在于我們自身的感覺,若能轉換心境,就連走在大雨里都是一種享受。第二個故事中的兩位同樣遭受病魔折磨的老人,之所以一個抱怨連連、消極悲觀,一個感激涕零、樂觀向上,就是因為在困境面前兩者所持的心態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她們眼里的世界才一個是冷漠的,一個是溫暖的。就像面對一個裝有半杯水的玻璃杯,樂觀者會說:幸好還有半杯水呢;而悲觀絕望者會說:只剩半杯水了。

生活往往也是如此,一些在某些人看來很不如意的事情,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卻是一種極大的滿足。面對困境和挫折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該怎樣去面對,可以抱怨,悲觀消極,也可以感激,樂觀向上,但是要知道,只有樂觀才能有機會改變境遇,從而改變生活。

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起與落

她本來有一份成功的事業,大學畢業那年,她便開始投身于自己的事業,獨自打拼了5年,終于開了一家真正屬于自己的公司。30歲那年,她結婚了,對象是一個大她8歲的男人。嫁給他時,他還什么都沒有,但不久之后他便成了某家公司的老總。一年后,她為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然后就專心在家相夫教子。

上帝終究是垂青那些努力的人的,看似一切都完美無缺,可是一張化驗單竟徹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她被查出患有胃癌,并且已經到晚期,至多還有一年的時間。五雷轟頂一般,兩人癱坐在地上,許久都不曾動彈。后來,她撲在他的懷里放聲哭起來,哭完后像沒事一樣和他回家,繼續照顧他的衣食起居,照顧剛剛上幼兒園的兒子。只是接下來的日子里,她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她想,就讓這365篇日記作為我愛過這個家的證明吧。他們的婚姻似乎更加美滿了,她每天早上總是幸福地送丈夫出門,然后送兒子上學,下午滿臉笑容去幼兒園接兒子,回來后做上一桌子好吃的飯菜等著丈夫回家。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了8年之久。不知道是醫生誤診,還是后來的生活救了她,總之,她就這樣奇跡般地好好地活了8年,最后安詳地離去。

后來,她的丈夫回憶說:“孩子從來都不知道這件事,每當我們單獨待在屋子里的時候,我會突然陷入沉默,而她總是很樂觀地說‘事已至此,何不坦然面對,我們的兒子需要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我想,或許就是這份信念救了她。”

“事已至此,何不坦然面對。”多么簡單的一句話,但其背后是一顆多么堅強的心啊!當幸福的大門已經向她敞開的時候,上帝卻告訴她只有一年的期限。然而在絕望的現實面前,她選擇了堅強和接受,假如人們不能控制不幸的發生,那就控制好面對不幸的反應,積極的反應總是不負所望的。卡耐基先生說過,面對不可改變的現實,只有三種選擇:一是接受并適應它;二是抗拒導致人生覆滅;三是積壓在心頭,日積月累,神經衰弱而亡。聰明的人應該知道選擇哪一種吧。時間是一種神奇的修正液,你希望生活將來被改成什么樣,那就用相應的情緒和心理去經營它,平靜地面對潮起潮落,再難的關都將渡過。

選擇困難——布里丹毛驢效應

小蘭非常慶幸自己嫁給了一個浪漫的老公,不管是什么節日,她都會收到一份來自老公的禮物,有的時候還很出乎她的意料。上次的情人節,老公竟然在下班時突然出現在她的辦公室,手捧一束鮮艷的玫瑰站在小蘭的面前,儼然一個追求女生的青澀小伙子,然后兩人便手拉手一起去看了場電影。

這樣的驚喜不計其數,但是似乎從來都沒有重復過。結婚一周年的紀念日馬上就要到了,這一次,老公特意換了種方式,他給了小蘭三種選擇:兩張去歐洲旅游的機票、一塊精致的手表、一張昂貴的美容卡,但是只能選擇一種。小蘭一直都想出去散心,旅游最好不過了,但是也不想放棄美容的機會,而那塊舊手表早就壞掉了,早就想買塊新的了,于是左思右想,小蘭在三者間拿捏不定,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想要選哪一個。

面對三種都極其喜歡的禮物,別說是小蘭取舍不定了,很多人都很難很快作出決定來。困擾小蘭的難題雖然很難選擇,但是不管她最后選擇哪一種,結果都不會讓她失望。可是在生活中,還會有更加艱難的關鍵性的選擇,這個時候如果左右拿捏不定,難以決策,恐怕困擾會更大。比如畢業后是找一個和專業對口、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選擇一份工資相對較高卻并沒有發展空間的工作呢?是回老家發展,還是繼續留在大城市?是一輩子都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開始創業?是嫁給一個瀟灑多金的男人,還是選擇那個老實憨厚的“三無”青年呢?……

人生其實是由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組合而成的,有時候,一個人只能選擇一種答案(單選題),選擇了其中的一種,就意味著你將放棄其他的選項。而有的時候,雖然可以多選,但是少選或錯選一個,這道題目也還是錯的。相傳在法國古代有位叫布里丹的哲學家養了一頭小毛驢,每天主人都會買一種草料放在它的面前,但是有一天主人多買了一份,面對數量和質量都相差無幾的草料,這頭小毛驢可為難壞了,左看右看都不知道該吃哪一堆才好,最后在反反復復的猶豫不決中,終于被餓死了。心理學家把這種心理現象稱為“布里丹毛驢效應”,這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沖突的表現。要想克服心理沖突,首先需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面對選擇,該決斷的時候就應果斷作出決定,否則或許就會付出更高的代價。

不要試圖控制你身邊的人

對離婚案例的探究顯示出一個很有意味性的理論:愛的最初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到最后,愛會發展成為壓迫或操縱對方的一種手段,即控制欲。曾經有一對夫妻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姑且稱他們一個為黎娜,一個為大偉吧。談戀愛的時候,黎娜就是一個粗線條的女人,活潑開朗,異性緣很好,為此也常常遭到大偉的責問,但是黎娜覺得這樣反而更加體現了大偉對自己的重視,覺得甜蜜至極。后來交往不到兩年,兩人便結婚了。婚后一切都很平靜,大偉主動擔當起了養家的重任,理所當然地成了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而黎娜則一直待在家中,被大偉無微不至地呵護著,他甚至像對待一個小女孩一樣來寵她,不會對她兇,不會對她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加以指責,即使有的時候黎娜確實做錯了。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當黎娜從婚前的野蠻女友逐漸轉變成一個小鳥依人型的小女人的時候,大偉的態度開始產生了變化,他會指責黎娜亂花錢,但是當黎娜提出出去工作的想法時,他又極力地反對。平時只要黎娜在家里有一點做得不好,他就指責黎娜。早已習慣了依賴大偉的黎娜這時候在心理上總會產生巨大的失落感,檢討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惹他生氣了。為了討得丈夫的歡心,她甚至放棄了所有與好友娛樂的時間,生怕有一天大偉不要她了。于是,她的重心開始漸漸轉向大偉和家庭,丈夫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她的心,從前勾肩搭背、無話不說的異性哥們已經逐漸從她的世界中淡出——黎娜完全被她的丈夫掌控了。

大偉的做法其實是現代婚姻生活中很典型的男人控制女人的一種方式。他利用不允許妻子外出工作的方式來降低她的地位,用無微不至的關懷與體貼來獲得妻子的心,使她在精神上完全依賴于他。當他成功地成為她精神和生活中的主宰的時候,又使用疏離和批判的手法來動搖妻子在婚姻中的安全感,而妻子也已經陷入一種思維模式:他是我生活的全部,并竭盡全力討他的歡心,完全沒有了自己的世界。

同樣,一些控制欲比較強的女性也會在婚姻中采用類似的方法來控制自己的丈夫,比如會說一些煩心事給他聽,希望他也為此而煩惱一番,并把丈夫的反應視為是否重視她的表現,當得不到滿意結果的時候便會心生怨怒,使用各種方式來使丈夫不悅,但是有的時候又會溫柔可人,慷慨備至,簡直判若兩人。長此以往,丈夫就會失去信心,焦慮不安起來,要時時看著妻子的臉色來行事。兩個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使用不同手法往往都是要達到一個結果,那就是將對方的信心擊垮,造成其心理上的混亂,使其產生挫敗感,從而達到成功支配對方的目的。

因此,當兩個相愛的人相互控制的時候,愛便成了一種枷鎖,甚至導致分離。

是否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他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家庭,從小就渴望有一天可以住進大房子,有一件純白色襯衫。讀書的時候,他看見別的孩子有新鞋,有漂亮的書包,每天吃美味的零食,用好看的手機發短信打電話……于是他的心里便悄悄裝滿了大大小小的夢想。后來工作了,掙錢了,那些大大小小的理想也一點一點地變成了現實。當衣柜里裝滿各式各樣的白色襯衫的時候,他開始覺得它們太容易臟了,于是不再喜歡穿了;當鞋柜里的鞋多到他每天早上出門不知道該選擇哪一雙好的時候,他居然萌生了要扔掉幾雙的念頭;自從一部筆記本電腦擺在了他的辦公桌上之后,手機幾乎一直安靜地躺在他的口袋里——除了平時接打電話;當他每天住在大房子里,下班后獨自對著電視的時候,他突然好懷念以前一家人擠在一起的溫馨……心想,這些也不過如此。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當想要的東西都一個個得到了之后,便會覺得一切也不過如此。沒有擁有之前,覺得它們是那么美好,而擁有了之后又開始忽視、厭倦。難道真的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有這樣一句話:在男人的心中,初戀永遠都是最美麗的遺憾。心理學家指出,任何人都有為滿足心理需要而產生的一個張力系統,若該系統被迫中斷,那么這種未解決的張力將永遠存在,而一旦任務完成,與之并存的張力系統也就隨之消失。由此可見,那些“得不到的”正是“未完成的任務”,它們促使渴望被滿足的心理一直存在著,并讓人固執地認為那些留在記憶最深處的“得不到”便是最美麗的。

別讓妒忌毀了你的生活

有一個女孩如愿以償地和自己崇拜多年的偶像走到了一起,她崇拜他的文字如此優美,崇拜他的思想那么高尚,他想的事情總是與平常人不一樣,他的為人也因此而顯得特有魅力。女孩和他結婚了。剛開始,她多么慶幸,在一群追求他的人中,她是那個被幸運選中的人,而不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崇拜者。之后他們一起吃飯、共枕而眠,一起出入高檔別墅,她享受著同他一樣的優越生活。然后,女孩便覺得自己已經和丈夫一樣高貴了,從前丈夫在她的眼中就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神,而如今自己就真真實實地站在和他平等的位置上。

另外,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她也漸漸發現,丈夫其實和常人沒什么兩樣,他并沒有她原本想象的那樣偉大。于是她心里一邊害怕,一邊有股新生的怨恨:為什么我如此崇拜他、愛他,他就不可以崇拜我?因此,她漸漸變得愛管閑事,習慣以丈夫的名義發言、說話。后來自然引起了丈夫的不滿,矛盾也浮出水面。女孩開始覺得周圍都是情敵,處處是險境,從此便仔細觀察他人格上的弱點、生活中的缺點,以及他在不經意間暴露出的卑微之處,然后會將所得到的信息同自己的姐妹們分享。最后當他們不得不離婚的時候,女孩說:“我沒有遺憾了,因為我終于看清了一個男人的真實面目。原來完美這么不堪一擊,是我親手將它毀滅的。”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崇拜究竟可以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但不管怎樣,你要明白的是,完美的人并不存在,如果非要說有,那么從一開始就是自己在自導自演——構建,享受,再毀滅。女孩為何會親手將好不容易得來的幸福毀滅掉?也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這是因為她的心中有一顆妒忌的種子。它那么狡猾地混淆于男女關系之中,使人難以辨別,女孩在偶像丈夫面前的挫敗感、失落感以及期待和丈夫平起平坐的心理,無不有妒忌的影子,她想完全占有他,不愿意“情敵們”成為自己的威脅。就如同她看見一件自己喜歡的珠寶擺在面前,卻無法用自己的能力去擁有時所產生的挫折感,心想有一天它會出現在別的女人的身上,那么,妒忌便由此產生。當某個人產生這種情緒時,外界越是刺激他,妒忌便會越強烈。消除妒忌的有效方法是獲得“認同感”,這樣才能減小彼此間的差距,縮小心理落差。

在日常生活中,妒忌的影子無處不在。比如,你見到別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想起自己家的孩子只能在普通的大學讀書時,感到沒面子,繼而產生怨懟心理,心胸狹隘的人會將它無限放大,而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世人的人,便會獲得心靈上的解脫。

饑餓的時候,還介意什么

一天,一家動物園里新來了一名年輕的大象飼養員。按照慣例,這位年輕人必須接受培訓,而負責做培訓工作的老飼養員告訴他說,在喂養大象的時候,千萬不要給它過多的食物,不要擔心它被餓著,否則大象就很難長大。年輕人心想:這是什么歪理啊?后來,在飼養的過程中,他并沒有聽從老飼養員的話,而是在大象的面前擺滿了食物,生怕把大象餓著。然而兩個月后,當大象的兄弟們都飛速長大的時候,他所飼養的那只卻沒怎么見長。年輕的飼養員以為是大象的身體素質不好,后來老飼養員和他調換了大象,但是一段時間以后,老飼養員的大象又長得飛快,而年輕人養的那只又是不見長。年輕人疑惑了,于是老飼養員一語道破:“當大象不缺食物的時候,面對眼前的食物反而不當回事了,不能好好吃,自然長不大。我所飼養的大象雖然總是在饑餓中忍受煎熬,但是面對得來不易的食物,它懂得珍惜,并好好將食物吃掉,進而充分消化,因此才有了健壯的體魄。”

動物在面對得來不易的東西的時候,尚會知道珍惜,好好利用,那么人呢?有一位母親,因為工作需要,必須出國幾個月。于是就將還在讀小學的女兒托付給自己的母親照看。不久,女兒的舅媽給她打來電話說:“我給兒子報了鋼琴補習班,并請了一個家教老師,你家麗麗也想學,要不然給交點學費讓她跟著學吧!”這位母親果斷地說:“不行,不要讓她養成亂花錢的習慣。”不久,舅媽又來電話了:“我看你家麗麗是真的想學,讓她學吧!”但是這位母親還是沒同意。差不多一個月后,麗麗自己打電話來了,哭著對媽媽說:“大家都在學鋼琴,我也好想學,媽媽你就讓我學吧,我一定比其他的小朋友用功,彈得一定比他們好。”這一次她同意了。這個小女孩果然很努力,似乎很有天賦,后來還代表本校參加了市級鋼琴比賽。

由此可見,在面對得來不易的東西時,人們往往會更加珍惜,太容易擁有的反而會被忽視。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饑餓療法”,即在饑餓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是美味的。所以,適當地實施“饑餓療法”,或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會放下,才能收獲更多

小河從遙遠的高山上而來,流經許多森林與村莊,最后來到一片沙漠。但是,這次小河遇到了難處,不管他怎么努力就是過不去。灰心的小河嘆道:“也許這就是命吧,這里便是我生命的終結了。”就在這個時候,四周響起一陣低沉的聲音來:“微風都可以越過沙漠,為什么小河就不可以?”小河不服氣了:“微風可以飛過去,可是我不行。”

沙漠繼續說:“假如你一直堅持自己原來的樣子,那你永遠都越不過。”

小河疑惑了:“你是說要我放棄自己原來的樣子?那么我就不再是小河了。”

“對,變成水蒸氣,讓微風帶著你飛過這片沙漠,你就可以到達你的目的地了。要不然你只有消融在干旱里,任空氣將你蒸發,消失不見。”

“那還是原來的我嗎?”小河想想自己的夢想,猶豫了。

“說是也不是,說不是也是。當你乘著微風飛過沙漠,等到了你夢想中的地方,只要你還愿意繼續完成夢想,微風就會將你變成雨水,匯進河水里,這樣你便可以繼續向前。”沙漠很有耐心地說著,“實際上,只要你的本質沒有改變,堅持自己的夢想,相信你依然是原來的小河。”

小河輕輕嘆了一口氣,然后將自己融進空氣里,隨著微風一起飄向了遠方。這個時候,小河似乎做了一個夢,夢里的他曾經也是這樣被微風帶著飛的,然后一直飛到大陸,跨越大山、叢林,最后在一片瀑布的奔瀉處,它變成了水汽,又變成雨水,形成了河流。

小河的夢其實并不是夢,只是它突然想起了曾經的自己其實也是由水蒸氣變化而來。小河遇到了來自沙漠的阻礙,本以為就此結束生命,但是沙漠提醒了他,要想跨越這片沙漠就必須改變現在的自己。似懂非懂的小河最終選擇了改變,才完成了繼續前進的夢想。

其實,人的生命歷程往往也像是一條小河,當遇到困難,無法跨越的時候,如果一味地堅持自我,堅持最初的原則,那就很難突破困境。這就啟示我們,當身處困境的時候,適當地放下自我,懂得變通,往往也是一種智慧。好比,當你煩悶時,如果一直想著那些不開心的事情,心情只會越來越糟,甚至還會走進死胡同,這個時候倒不如改變一下方向,卸下原本堅持的東西,看似你放棄了什么,但實際上,只要你依然是你,生命會因這暫時的“放下”而得到更多。

心有一片湖

小蔣在事業上遇到了困難,面臨即將失去整個公司的困境,他痛苦萬分,不甘心辛辛苦苦奮斗了半輩子而得來的事業就這樣毀于一旦。已近中年的他,臉上布滿了憂傷,和朋友喝酒的時候,他說起現在的自己已經一文不值,公司沒了,還有什么能力去照顧妻兒?朋友不忍心見他如此消沉,就講了一個故事給他聽。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總是抱怨生活不公,甚至開始厭倦這樣的生活,有一次,他的師傅叫他去買一包鹽,然后讓他把鹽放在一個杯子里,并要求年輕人喝一口。年輕人很聽話地喝了,皺著眉頭說:“好咸,好苦!”接著,他的師傅又把年輕人帶到附近的一塊湖泊邊,抓了一把鹽投進去,“你再嘗嘗,看看是什么味道。”年輕人便捧了一口湖水放在嘴里,說:“蠻新鮮的。”“還有咸味和苦味嗎?”師傅問。“沒有了。”年輕人似乎已經恍然大悟。師傅見弟子漸漸舒展了眉頭,才開始說:“其實生命里的痛苦就好比這些鹽,同樣的分量,為什么在杯子里很咸很苦,而在湖泊里就沒有味道了呢?”

朋友說完看著小蔣,說:“人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但是,究竟你體驗到的痛苦有多重,則完全取決于你將它放在哪里……你失去了事業,但那僅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還有妻兒,假如還是一如既往地痛苦下去,你就真的什么都給不了他們了。”小蔣聽后,沉默了很久。但是第二天,朋友就看見了一個笑容滿面的他,帶著妻子和兒子在大街上散步,臉上是享受,也是輕松。

人生難免會遭遇痛苦,上帝分給每個人的鹽都是一樣多的,但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十分快樂,仿佛一點煩惱都不曾有,而有的人則整天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呢?也許這就是因為他們用來盛放痛苦的“容器”不一樣吧。因此,當你不開心、身處痛苦的時候,千萬不要做杯子,杯子只會放大你的痛苦,而要將胸懷敞開,努力擴大它的面積,如果它足夠寬敞,便好比一片湖,那么,微不足道的痛苦就什么也不是了,只有這樣,才有資本做一個快樂的人。

最快樂是多快樂

曾經有一個人說他并不快樂,大家都笑話他:“你有一個有錢的老爸,現在還有你自己的事業,銀行里的錢這輩子都花不完,你還說你不快樂?”他想,也對,既然有這么多錢,我就不相信還買不來快樂。于是他日日游玩,幾乎吃遍喝遍了他認為最可以令他快樂的美食,他也去過很多地方,欣賞了所有他認為可以帶來好心情的風景。但是事后,想起種種,他還是不快樂。某天他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地上打彈珠的時候臉上洋溢著笑容,于是他走上前去問:“孩子你快樂嗎?”男孩奇怪地盯著他說:“我很快樂呀!”一路上他還看見很多開心的人,詢問的結果都是“很快樂啊!”“就算現在是快樂的,那以后呢?”“現在快樂就夠了,很多很多的‘現在’不都是過去的‘以后’嗎?”

當他依舊疑惑不解的時候,有一個人告訴他說:“去找那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穿上他的衣服,你就會變得和他一樣快樂。他就住在某某鎮上的一個山頂上。”但是他來到這個鎮上始終找不到這個人的影子。一晃十年過去了,他一直活在不快樂里,有時候都想早點結束這痛苦的生命,但是他還放不下所擁有的一切。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就住在一個山頂的洞里”,于是他又執著地找到了那里,一進去他就看見一個赤身裸體的人,便問:“先生,請問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在這里住嗎?”那人說:“對,就在這里。”“那他是誰?現在在哪里?”“就是我,我就在這里。”那個人回答說。于是他就向那個人提出想借他的衣服穿穿,沒想到那人說:“你沒看見嗎?我從來不穿衣服。”

快樂的人不穿衣服?其實這衣服代表的是外在世界的誘惑和欲望,有時候只是內在心靈的束縛。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總是想著要快樂,實際上卻并不知道快樂究竟是什么。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假如脫去這愛恨、得失、聚散、悲喜的外衣,或許就會頓悟出如何才是快樂的人生。有人說,人生就像是一枚青橄欖,仔細咀嚼方有甘泉般的清醇,但始終都會有難以言說的苦澀。人類不可能不穿衣服,也即人類實際上不可能避免那些所謂的束縛,關鍵是看你如何去面對、去解決這些矛盾。適當地忘記,適當地放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

“歡樂無窮又悲苦欲絕,一如情感,一如生活。”歌德如是說。是什么讓人們總是不快樂?其實是自己。生活原本就百味俱全,沒有苦的對比,哪里有甜的美味?沒有悲苦的存在,哪知幸福的喜悅?沒有痛苦的摻和,怎有追尋快樂的執著?

如果你快樂,請傳播

有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孩患了重病,必須立即做手術。最后父母將她送進了一家大醫院,前來為她就診的是年輕英俊的醫生郝武德·凱禮,因為聽說病人是某座城市轉來的,便下定決心一定要親手將她的病治好。手術之后,醫生對女孩也很關照,但是從來沒有正面和女孩交流過。在醫生的精心照料下,女孩的病情很快穩定了下來,并漸漸開始康復。出院的那天,按照規定女孩一家要將手術費用以及這段時間住院的錢付清,女孩明白也許這筆賬將要用她一輩子的時間才能還清了。然而打開賬單的那一刻,女孩以及她的家人都愣住了,賬單上清清楚楚地寫著:“一杯鮮奶已足以付清全部的醫藥費!”署名是郝武德·凱禮醫生。

原來,在若干年以前,當這名郝武德·凱禮醫生還在讀書時,他為了給自己攢夠學費,不得不挨家挨戶地推銷貨品。有一天晚上,可憐的郝武德·凱禮幾乎難以堅持了,寒冷與饑餓折磨著他,那時有一束暖洋洋的燈光從一個小窗戶里照出來,促使他決定抓住這最后一線希望。于是他便敲開門,原本是想討口飯吃,但是開門的是一個美麗的小女孩,這讓他立即失去了勇氣,最后只說想要一杯熱水暖暖身子。女孩很顯然看出了他的窘迫,于是從屋里端出滿滿一大杯鮮奶遞給他。當他不慌不忙地喝完并問需要支付多少錢的時候,女孩說:“你不需要支付我一分錢。母親教導我們,要將幸福與快樂傳遞,為此不求回報。”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語,郝武德·凱禮記住了,并最終經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是一個愛的美麗循環,很多人讀過這個故事也許會想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沒錯,付出的同時,你也會收到相應的回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這也是一種傳播,就像美麗的女孩對郝武德·凱禮說過的話:“要將幸福與快樂傳遞。”一個人快樂是快樂,兩個人一起快樂便是幸福。如果快樂的人將自己的快樂傳遞給他人,相信世界一定是一片暖洋洋的天空,那么你的快樂也會更加持久。所以,千萬不要吝嗇你的快樂和幸福,如果此刻的你是快樂的,那就將它快點傳遞給你身邊的人吧,親人、愛人、朋友、同學、同事……當快樂成為接力,你也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快樂。

接受殘缺,千萬不要同情自己

張某年幼時患了一場大病,雖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從此不能再站立或走路了。父親是郵局的干部,便在張某畢業后給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著的工作。工作三年之后,張某意外地辭職了。當被問起為什么的時候,他能看出周圍人眼里對他的同情,有的甚至還充滿了不屑和憐憫,自尊心極強的張某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辭職以后的張某先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書店,可不到半年就因城市拆遷而關閉。之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開了一家印刷廠,但是一年之后就因合作人背信棄義而不得不停止經營,同時也負債累累。父母都勸他還是乖乖回去上班,別再折騰了。

但是張某依然沒有放棄,有了前兩次失敗的經驗,第三次,他開了一家小飯店,一年之后竟然盈利幾十萬元,生意漸漸好起來后張某又開了兩家連鎖飯店,就這樣生意越做越大。十年之后,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張某已經是好幾家大飯店的老板了,他開的飯店已經遍布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后來,張某娶了個漂亮賢惠又能干的妻子,生活美滿而溫馨。

當有人問他成功的經驗的時候,張某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身體不便,這是個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必須接受。當別人同情甚至憐憫我的時候,可以!不過我自己不行!否則就會悲天憫人,成為一個只會抱怨的懦夫,那就沒有今天的我了。”

任何人都可以同情自己,但就是自己不可以!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在遭遇不幸的時候,都會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自憐自嘆、長期被這種情緒所左右的人是很難走出陰影、振作起來的。不是依靠身邊的親人、朋友,就是從此消沉、一蹶不振,認為這就是命運。

要知道,人生怎能盡如人意,上帝在打開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關閉一扇窗。但是也有人說,上帝在關閉一扇門的時候,必然會打開一扇窗。完美是相對,卻并非絕對,面對殘缺如果只是一味地消沉、悲觀,那么很可能連那扇開著的窗也會關上。所以,假如不得不面對,那就接受,千萬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而應當更加努力更加勇敢地鞭策自己,克服心理上的缺陷,不給自己停止前進的理由,然后才有機會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路,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一片天。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人生也有殘缺的快樂與幸福。

感悟世界,珍視童心

有一個開飛機模型店的老板,有一天一個孩子走進他的店,環視四周之后,眼光忽然停在了一架模型上,那是老板店里最昂貴、最精美的飛機模型。看得出他很喜歡,于是從口袋里拿出好幾塊樣子精美、五顏六色的石頭遞給老板,想要交換飛機模型,那是男孩收藏了很久的心愛的石頭。臨出門時老板忽然叫住了他:“孩子,這架模型用不了這么多石子,一顆就夠了!”說著便把剩下的石子還給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回了石子,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目送男孩離開的老板站在原地,竟然也不知不覺地笑了起來。

還有一個故事。在一個停電的夜晚,剛搬來不久的女住戶的門鈴響了,打開門的時候,走廊里的光投射到男孩身上。“有什么事嗎?”女人問他。“阿姨,您家有蠟燭嗎?”男孩仰著臉看著她。女人心想,剛一搬來就來借蠟燭了,以后還不知道有多少麻煩事呢!于是便對男孩說:“不好意思,阿姨剛剛搬過來,沒準備蠟燭呢。”這時候只見小男孩像變魔術一樣,從背后拿出幾根蠟燭,臉上是調皮而得意的笑:“就知道您不會準備,喏,這些蠟燭給您啦。”女人接過蠟燭,良久才緩緩說出“謝謝”,這時男孩已經回家了。

很多人都說故事中的老板太傻了,但是這些人又何嘗知道,老板損失的只是一些錢財,但是他收獲的是一顆無價的童心,他像這個孩子一樣,尋得了一種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這是真正屬于心靈的,是任何物質都交換不了的。而那位女鄰居卻以一個成人的世俗眼光去看待孩子,所以她首先想到男孩是來借蠟燭的,當男孩將蠟燭送給她時,或許她感到了慚愧。內心缺乏光明的人,是看不見別人的光明的。

孩子們之所以會比成人快樂,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很容易滿足,在他們的眼里,很少有美丑、好壞之分,是社會“閱歷”讓一個孩子漸漸對周圍的事物產生敵意與戒心。多數人不快樂是源于對周圍環境的不了解,當一切都被看透,赤裸裸地呈現出原形,世界就再也沒有簡單的美好了,當一個人積累了太多的經驗教訓,懂得了太多的人情世故,那顆原本單純的心就再也單純不了了。因此,真正的快樂源于一顆簡單的童心。

越簡單越快樂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第歐根尼曾經一度被人們認為是瘋子。瞧瞧吧,他赤著腳,身子半裸,胡子拉碴,躺在光溜溜的地面上,看上去真的難免讓人懷疑他是不是個瘋子。一大清早,睜開眼睛的時候,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第歐根尼搔了搔癢,開始了他每日的例行公事——他用公共噴泉洗了把臉,又向路人討要了一份面包,十分滿足地蹲在地上咀嚼起來,順便還捧了幾口泉水,同面包一起送進肚子。他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穩定的工作,他覺得房子有什么重要?自然的行為有什么可恥?為什么還要一所遮蔽的工具?唯一重要的是避寒的衣服,因此,他最多只有一條可以御寒的毛毯,白天可以披在身上,晚上又可以保暖。大家毫不客氣地送他一個稱呼——“狗”,并把他的哲學成為“犬儒哲學”。他生活著,住在一個用泥土筑成的儲物桶里,也完全不管世人對他的評價,不管什么社會規范,也不管明天會怎樣,他只說,現在的自己比波斯國王還要快活。

而實際上,第歐根尼并不是瘋子,他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創作戲劇、散文、詩歌,用文字來闡述他的學說。他也有一批真正崇拜他的門徒,并向愿意傾聽他的人傳道。他拋卻了內在和外在所有的物欲和焦慮,在簡單中快樂地生活。

用第歐根尼自己的話說,就是自然地生活,拋開那些虛偽的世俗,擺脫那些愁人的繁文縟節,不貪戀那些帶有毒癮的奢侈享受,便可過上真正自然的生活。富有的人有大大的房子、華麗的衣裳、成群的馬匹和傭人、巨額的銀行存款……看似富有,殊不知,終其一生他們都被這些支配著,他們才是真正的奴隸。究竟何為自然,何為簡單,沒有人可以準確地下一個定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的世界是簡單的,那你就是快樂的。詩人愛默生曾說:“沒有一件事比偉大更為簡單;事實上,簡單就是快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簡單的定義也因此各異,但其本質應當是擺脫過剩的物質,避免遭受日常瑣事的牽絆。其實簡單并不遙遠,它就是一種心靈的寧靜,還有什么比心靈寧靜的時候更為幸福呢?面對生活,接受生活,坦然處之,以簡單求得內在的安寧。梭羅說過:“我們的生命不應虛擲于瑣碎之事中,而應該盡量簡單,盡量快樂。”記得,越簡單越快樂。

心境是你看見的世界

在西方,傳說很久之前有一個國王伯西,一生都十分鐘情于粉色。不僅穿戴的服飾是粉色,就連其他的東西,譬如吃的、用的都清一色是粉色的。以至于最后只要是國王身邊的東西都一定是粉色的。即使這樣國王也依舊不滿足,他還要將世界萬物都變成粉色。于是他命人將全國的原野、花草樹木、動物昆蟲都進行了一次大型的染色“洗禮”,之后,國王還是憤怒了,因為無論怎樣,天空都還是藍色的。無計可施的國王只好找來自己的老師,請求給予一些幫助。老師思考了一會兒,然后無奈地回家去了。國王有些失望,看來是沒有辦法了。但是第二天老師來到國王的面前,將一副事先預備好的眼鏡遞給了國王,國王按照老師的指示戴上了眼鏡,抬頭仰望著天空,瞬間,云朵、天空居然都成了粉色。驚喜萬分的國王從此再也不愿摘下眼鏡了,就這樣,他安靜并快樂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而且百姓再也沒有必要只穿清一色的粉色系服裝,天地萬物又是一片生機盎然、五顏六色的景象。

國王的老師雖然并沒有找出使天空變成粉色的方法,但是他找到了可以使天空在國王的眼里呈現出粉色的辦法。其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像國王這樣的人,總是習慣使用同一種方式觀察這個世界,一旦有不入眼的東西就試圖將其改變,而從來不會從自身出發去思考問題。要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即使暫時改變了,有一天一切還是會回到它原本的面貌,就像這則童話里的國王一樣,因為自己喜歡就試圖改變世界,但是許多事情就像天空一樣是不能改變的。所以,世界不可能為你一個人而存在,當事情無法如你所愿的時候,當你煩惱不開心的時候,請試著去改變你的心態吧,你觀察世界的角度、你對待他人的固有態度等,或許稍稍轉換一下,那你所看見的世界便會是另一番模樣了。

要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有一塊菜園子被主人修理得很整潔,但是唯一的不足就是菜園子的中間有一塊看起來巨大的石頭,眼睛觀測大概有10厘米的高度,40厘米的寬度,走進園子的人幾乎都會不小心踢到它,然后被擦傷。有一天兒子問爸爸:“那塊石頭那么討厭,為什么還不把它移走?”父親說:“那塊石頭從你爺爺那會兒就一直躺在那里,它那么大,沒有人確定要搬走它需要付出多少時間和精力。其實它的存在也可以時刻提醒我們小心,訓練咱們的反應能力。”幾年過去了,這塊石頭又留到了下一代,當年的兒子已經娶了漂亮的妻子,并且做了爸爸。但是妻子總是在經過那塊石頭的時候被絆倒,心里很是委屈。

某天,兒媳婦終于忍不住了,很氣憤地對公公說:“爸爸,菜園子里的那塊大石頭真是討厭,哪天你把它搬走吧!”公公說:“還是算了吧,那么大的石頭,怎么搬走呢?要是可以的話,何至于留到現在!”但是公公的話根本沒有把她嚇倒,反而更堅定了她移走石頭的決心。一大清早,這個倔強的兒媳婦就提著一大桶水,扛著一把鋤頭來到了園子里,經過一夜的思考,她決定就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也要將這可惡的石頭挖走。只見她把水澆在石頭的四周,十幾分鐘之后,待土壤松了,她便開始挖起來。但是很快她就發現,這塊石頭根本就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這么多年來,它一直以一個看上去巨大無比的外表蒙騙著周圍的人們,但實際上那只是一個表面現象而已。

一塊看上去巨大的石頭其實徒有虛名,人們之所以不愿意嘗試將它移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態。假如把這塊石頭比作一個一直糾纏在心底的某個結,不自信的人怕麻煩,擔心付出努力以后依然于事無補,不僅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會備受打擊,只好一直任由其一直存在著,并美其名曰:時刻提醒自己保持警惕。但是樂觀自信的人就敢于嘗試,哪怕付出再大的代價,假如最后依然解決不了,至少是嘗試過了,那么,于己于人就沒有什么遺憾可言了。就像爬山,如果你始終抱著一種放棄的想法向上爬,那就永遠也無法到達山頂。所以,如果你覺得世界沒有歡聲笑語,沉悶而絕望,其實是你的心態造成的。要想改變你的世界,首先就要學會敢于改變你的心。

牽著蝸牛散散步,享受過程

曾經有一個看破塵世的年輕人,每天都懶洋洋地窩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甚至連吃飯都覺得沒勁。上帝終于看不下去了。一天,他找來這個年輕人,問:“你怎么不和自己愛的人結婚?”年輕人說:“有什么意思,搞不好還要離婚。”上帝接著問:“那你怎么不去工作?”年輕人回答說:“沒勁,賺了錢還不是要花掉。”上帝又問:“你可以試著結交一些朋友。”年輕人還是一臉無奈:“有什么用,很多朋友到最后都會反目成仇。”上帝看著年輕人什么話也不說了,最后遞給他一根繩子。年輕人莫名其妙地問:“這是做什么?”上帝說:“那你干脆上吊吧,反正人到最后都是死,還不如現在就死了省心!”年輕人回答:“但是我還不想死。”上帝笑了,說:“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何必看重結果,重要的是過程。”年輕人恍然大悟。于是上帝交給年輕人一只蝸牛,讓他每天在自己喜歡的任意時候牽著它去散散步,算是一個任務吧,年輕人同意了。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年輕人一直跟在蝸牛的后面。一次經過一個花園的時候,一股濃濃的花香從不遠處飄過來,原來他們經過的是一座花園,接著,年輕人又看見了美麗的夕陽、燦爛的晚霞,還有落在電線上唱歌的小鳥。當家家戶戶亮起燈火的時候,年輕人從來沒有這么強烈地期望過走進那溫馨的燈光里,享受與愛的人相擁的美好。這個時候,年輕人才明白:上帝不是要我牽著蝸牛散步,而是要蝸牛牽著我去散步啊。

人生是一個過程,如果過分在乎結果,就會忽略過程。人們常說要活在當下,當下的理解就是你正在從事的事情、你正在結交的人,那么,把你關注的重點集中在這些上面,并一心一意地體驗、品味,便是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人很少甚至不會去在意未來怎樣,結局怎樣,只是做好現在,充分享受眼前每一天里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生活、享受生活,就不會像故事里的年輕人一樣覺得什么都是沒意思的。如果凡事都要想想結果,衡量得失,那就什么都別做了,既然結果已定,何必浪費時間呢?所以,如果你還活著,那就好好地活,不要虛度人生中的每一天,抓緊時間快樂,抓緊時間散步,好好享受這過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金川县| 绵竹市| 惠东县| 永德县| 新河县| 龙泉市| 泰宁县| 诸城市| 丹东市| 霍州市| 新源县| 昂仁县| 武鸣县| 滕州市| 涟水县| 嘉义县| 垫江县| 肇源县| 澜沧| 古蔺县| 托克逊县| 淮阳县| 乳源| 凉山| 七台河市| 衢州市| 林芝县| 班玛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印江| 池州市| 德阳市| 大新县| 彩票| 鹿泉市| 乡宁县| 金湖县| 南通市| 湾仔区|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