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并購重組全流程操作實務
- 任鐵虎
- 1285字
- 2019-11-29 21:19:26
第二節 民事及商事主體
本節將就民事主體、法人及非法人組織、商事主體等相關事宜予以分述。
一、民事主體
民事主體,是指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及相關理論,民事主體可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即自然人(個人)、法人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一般稱其為非法人組織)。其中,第一,《民法通則》對個人這一主體既使用公民這一術語,也使用自然人這一術語。第二,《民法通則》將法人劃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即企業法人、事業法人、社團法人和機關法人。第三,受當時立法條件所限,《民法通則》對非法人組織,僅列舉了個人合伙這一種存在形式[4],并且該非法人組織制度已為日后所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以下簡稱《合伙企業法》)等法律規范所吸收和覆蓋。
《民法總則》對個人主體不再使用“公民”稱謂,而僅使用“自然人”這一術語。該總則將法人劃分為三個基本類型,即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5];將非法人組織予以界定,并列舉出幾種具體存在形式,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及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
二、法人及非法人組織
(一)法人
依據現行法律及相關理論,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個類型。其中,營利法人是以取得利潤并分配給股東等出資人為目的成立的法人。包括公司制企業法人和其他企業法人。非營利法人是為公益目的或者其他非營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資人或者會員分配所取得收益的法人,不以營利為目的。具體包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等。特別法人是履行社會公共管理及服務職能的法人。具體包括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等。
(二)非法人組織
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非法人組織可劃分為兩個基本類型,即營利性非法人組織和非營利性非法人組織。前者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后者如志愿服務組織[6]。
相較于《民法通則》,《民法總則》根據我國民法理論研究成果和社會發展的現狀及趨勢,對法人主體范圍作了較大調整及擴展,賦予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以法人地位[7];依據設立的目的和功能等的不同,對法人主體類型作出更為科學和合理的劃分,并進一步同我國經濟生活及社會組織發展的客觀需求相契合;擴充和確定了營利法人的主體范圍;首次明確了非法人組織的民事主體地位和范圍;等等。
三、商事主體
商事主體,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依法獨立享有從事商事活動的權利、承擔相應商事活動義務、參與商事交易法律關系的主體。商事主體的范圍包括個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
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可以獨立于其行為能力而存在,自然人的主體資格是與生俱來的。商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統一的,一般需依法登記方可產生。當民事主體從事商事行為時,即為商事主體。各類企業均為商事主體。我國尚無統一的商法典,規制商事主體的法律散見于民法及各類企業單行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