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企業并購重組全流程操作實務作者名: 任鐵虎本章字數: 4172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21:19:26
第三節 企業信用及組織形式
本節將就企業信用、責任形式、組織形式等相關事宜予以分述。
一、企業信用
市場經濟實質上就是信用經濟。簡言之,企業信用是指一個企業履行自身承諾的能力與意愿(也包括企業履行承諾的歷史記錄)。企業的信用水平,不僅與企業的規模、實力相關,也同企業是否具有積極履行承諾的意愿密不可分。但對新設立的企業來講,法律評價其信用水平,主要基于企業最初的履約經濟實力和其組織架構的完善程度等。企業信用水平的高低,是決定企業責任能力的基礎,并由此派生出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
二、責任形式
責任形式,系指出資人對被投資企業在經營中所形成的債務是否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律制度安排。如果出資人以其出資額為限,對被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責任,則其責任形式就是有限責任。倘若不以出資人的出資額為限,要求其對被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責任,則其責任形式就是無限責任,也即兜底性責任,并據此將被投資企業設定為有限責任企業和無限責任企業兩種形態(組織形式)。
三、組織形式
企業組織形式,系指企業資本構成及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狀態,即被投資企業是由一個還是多個主體出資組建,以及出資人對該被投資企業承擔責任的方式。若被投資企業系由一個主體出資組建,則形成了獨資類型的企業(單業主制企業);如果被投資企業系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出資組建,就形成了合作類型的企業(多業主制企業)。多業主制企業下,基于出資人具體合作方式的不同,會相應產生出不同類型的合作類企業。
(一)獨資制企業的具體組織形式
按照出資人承擔責任方式的不同,可將獨資制企業(單業主制企業)細分為兩種組織形式(類型),即獨資的無限責任企業和獨資的有限責任企業。前者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以下簡稱《個人獨資企業法》)所設立的個人獨資企業,后者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所設立的一人有限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
此外,將企業按單業主制、多業主制進行劃分,也是基于現代企業法的理念。
(二)合作類企業組織形式
合作類企業,即多業主制企業[8],其組織形式具體可細分為人合制企業、兩合制企業、資合制企業、人合兼資合制企業、勞合兼資合制企業五種基本類型。
1.人合制企業。人合制企業是指以合作者(出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為基礎而組建的企業。該企業的出資人通常會共同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每個出資人均有權執行企業事務,各出資人對企業債務共同承擔無限連帶責任;企業治理結構的層次較低。因此,該類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往往不能實現有效分離。例如,《合伙企業法》項下的普通合伙企業。
2.兩合制企業。兩合制企業系在人合制企業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兩合制企業中,一部分出資人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執行企業事務,對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另一部分出資人則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執行企業事務,因而該部分出資人對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企業治理結構的層次較低。因此,該類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分離。例如,依據《合伙企業法》所設立的有限合伙企業,即為典型的兩合制企業。
3.資合制企業。資合制企業是指合作者(出資人)之間以資本為紐帶(基礎)所組建的企業。通常而言,資合制企業是最為完善的一種企業組織形式,其在資本結構、組織架構治理機制等方面均較為規范,層次較高,同時,其絕大多數出資人(股東)并不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因而有效實現了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因此,該類企業的出資人對企業均承擔有限責任。比如,按照《公司法》所設立的股份公司,即為典型的資合制企業。
4.人合兼資合制企業。顧名思義,人合兼資合制企業是指既具有人合制企業性質,又具有資合制企業性質的企業,也稱之為人資兩合制企業。該類企業的組建,需要一定的資本作為基礎,同時,出資人之間又需以相互信任為條件;出資人可能會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但由于企業具有較為規范的治理機構和組織架構,層次較高,因而其出資人對企業均承擔有限責任;該類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一定程度上已實現了有效分離,但較資合制企業的分離程度要低,較兩合制企業的分離程度要高。例如,依照《公司法》所設立的有限公司,即為典型的人合兼資合制企業。
5.勞合兼資合制企業。勞合兼資合制企業,系指主要由勞動者共同出資而組建的企業。特征是,企業出資人與企業職工的身份高度重疊,即企業產權歸出資人,而出資人同時又屬于企業職工,企業同出資人之間存在雙重的基本法律關系;企業出資主體(職工)的人數眾多,且該主體的流動性強;出資主體可自由加入或退出企業,并同步享有或喪失職工身份;企業實行民主管理。該類企業的出資人對企業承擔有限責任。我國目前典型的勞合兼資合制企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以下簡稱《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項下的專業合作社。
此外,也可按照出資主體、責任形式、管理模式等,將企業組織形式歸納為獨資制企業(單業主制企業)、合伙制企業、公司制企業、合作制企業四種情形。
[1] 據統計,截至2014年1月底,全國實有各類企業1527.84萬戶,其中公司制企業(含外商投資的公司)為1224.90萬戶,占企業總量的80.17%。詳見國家工商管理總局關于《〈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解讀一》。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2014年2月26日,來源:工商總局網站。另,據國家統計局長寧吉喆于2017年3月12日(兩會期間)在答記者提問時稱,截至2017年2月,我國的各類市場主體數量約為8800萬戶(應含個體工商戶)。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于2017年3月9日上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記者會上稱,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個體工商戶約為5900萬戶。此外,按照《民法總則》(主席令〔2017〕12屆第66號)等有關法律規范,個體工商戶和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屬于企業,仍系自然人主體范疇,但可依法從事經營活動,因而也具有市場主體地位。
[2] 毛振華:《資本化企業制度論》,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5頁。
[3]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第1022頁。
[4]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非法人型聯營企業,也系其所規制的一種非法人組織,但該類企業的出資主體不包括自然人,并且其出資人實際上僅承擔有限責任。因此,非法人聯營企業仍系計劃經濟體制項下的準法人企業類型,不具有現代企業項下的非法人組織特征。此外,《民法總則》施行后,《民法通則》仍然有效,二者并行。但當二者的具體規定出現沖突時,應依新法優于舊法的原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5] 2017年3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作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草案)〉的說明》,該說明指出:“法人制度是民事法律的一項基本制度。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新的組織形式不斷出現,法人形態發生了較大變化,民法通則關于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的分類已難以適應新的情況,有必要進行調整完善。草案遵循民法通則關于法人分類的基本思路,適應社會組織改革發展要求,按照法人設立目的和功能等方面的不同,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和特別法人三類。對特別法人,規定了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機關法人。機關設立的目的是履行公共管理等職能,這與其他法人組織存在明顯差別。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賦予其法人地位符合黨中央有關改革精神,有利于完善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增強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三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設立、變更和終止以及行使職能和責任承擔上都有其特殊性。四是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這類合作經濟組織對內具有共益性或者互益性,對外也可以從事經營活動,依照法律的規定取得法人資格后,作為特別法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大量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各種民事活動。賦予這些組織民事主體地位有利于其開展民事活動,也與其他法律的規定相銜接。非法人組織是不具有法人資格,但是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包括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專業服務機構等。非法人組織的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其出資人或者設立人承擔無限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關于民事主體的相關法律適用,可詳見《民法總則》。
[6] 可詳見《志愿服務條例》(國務院令〔2017〕第685號,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等規范。
[7] 《民法總則》施行之前,除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即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的合作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沒有賦予其法人地位。為此,該總則專設一節,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城鎮及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以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均一并賦予其特別法人地位。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可參閱本書第二章相關內容。
[8] 按照政務院于1950年12月頒布施行的《私營企業暫行條例》(已廢止),可將私營企業劃分為獨資、合伙和公司制三種企業基本類型;同時,該條例認為,前兩者的經營活動區域較小,故其注冊登記機關為所在地市、縣工商行政機關;認為后者的經營活動區域較廣,故其注冊登記機關為中央私營企業局。該條例第三條等規定,公司制企業(二個以上投資主體形成的企業)的具體組織形式包括:無限公司、有限公司、兩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兩合公司。其中,無限公司,由兩個以上股東投資組建,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公司,由兩個以上股東投資組建,股東就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責任;兩合公司,由一個以上無限責任股東和一個以上有限責任股東投資組建,無限責任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有限責任股東就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由五個以上股東投資組建,股東以其所認購的股份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兩合公司,由一個以上無限責任股東與五個以上有限責任股東投資組建。此外,該條例中所稱的“無限公司”及“合伙”企業,同本節下述之“人合制企業”相一致;所稱的“有限公司”,同下述所稱的“人合兼資合制企業”相一致;所稱的“兩合公司”,與下述所稱的“兩合制企業”相一致;所稱的“股份有限公司”,同下述所稱的“資合制企業”相吻合;所稱的“股份兩合公司”,系其“兩合公司”的一種拓展形式。由此可見,我國于20世紀中期已經對企業組織形式有過較為全面的立法,但由于政治歷史等原因,該項制度并未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