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學與情商、智商、逆商(增訂3版)
- 劉麗娜
- 2642字
- 2019-11-29 20:21:51
走出自卑感的困擾
人類文化發展至今,我們格外需要自信、自尊這樣的詞語來促進自我人性中積極進取的一面,以此獲得勇氣去面對并征服復雜的外部世界。但是,與自信、自尊相對應的是自卑,它使我們刻意地去否定或者貶低自己,而它往往會使我們失去更多。
徐磊從一個僅有50多人的山村考入了北京大學,并從那一刻起,決定在這個城市生根發芽,再也不回那個名叫“故鄉”的窮鄉僻壤,但是,出身貧寒的他卻從來沒有在這座城市真正地自信過,哪怕如今他已是一名知名大企業的正式員工。
他處處好強,時時都想要爭勝。“不能讓人家瞧不起!”這種意識在他的腦海中不時響起。但是,周圍的同事雖然能力并不如他,卻擁有較好的家境、良好的修養。雖然成年以后徐磊一直在努力,但有些東西注定從兒時開始就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一日,同事無意間說起自己出差時被人訛錢的遭遇,順帶說了一句:“農村人就是難纏!”徐磊的神經立即被觸動了:他聯想到平日里這位同事的嚴格與兩人曾經有過的嫌隙,認定對方就是故意要說給他聽。于是,兩人在辦公室大吵一架。
一句與當事人并無直接關聯的話,卻惹得徐磊如此憤怒——歸根結底,都是由于徐磊本人自卑感太濃厚。在情商領域中,自卑從來不是惡魔,更不是不將其斬草除根人生就沒有希望的。相反,自卑就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的那樣:自卑是人追求向善的動力,正是因為自卑,人才會想要超越現在的自己。
但與徐磊相同的人并不少,如何才能走出自卑感的困擾,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卑、認知自卑。
想真實地了解自卑,我們需要先了解兩個概念:自卑與自卑情結。
自卑與生俱來,不會消失也不可能徹底遠離
與他人比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這種能力自兒時便已開始。當小朋友的玩具比你多時,當同學的成績比你好時,當同事的收入比你高時,你會很清晰地意識到這種差距,同時,這種差距又會使你對自己當下的狀況不滿。我們之所以會對現狀不滿,是因為我們都是目標性的動物,我們需要不斷地為自己找到新的目標——每當我們到達一個目標或一個地方后,我們首先要考慮的都是下一步要去哪里。從這一角度來說,自卑即我們對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不滿。
所以說,自卑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更是驅使著個人與整個人類一直前進的動力來源。若我們永遠不會感覺到自卑,我們便永遠不會有進步與改變的動力。雖然,對現狀的不滿會使我們難過、焦慮甚至感覺到嫉恨。但是,這些情緒的產生,無非都是讓我們擁有更強烈的動力去達到更佳的狀態。
一旦我們比他人優秀、比他人好時,我們便會產生優越感:這感覺是對我們努力的回報,同時也是一種令人上癮的愉悅。而我們的一生也將在不斷的優越感與自卑感之間切換,從而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自卑情結:利用不當的龜縮來保護自我形象
單純從自卑的不可磨滅性來看,它是有存在必要的,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自卑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卻有可能被無限地放大。比如,看到鄰居住的房子比你大、開的車比你好、收入比你高時,你會感覺到羞愧,并想要努力上進。但如果此時你的愛人跳出來,對你大加指責,說你不爭氣、沒用、窩囊的話,那么,此時你感覺到的就不僅僅是羞愧,而是羞愧難當、委屈與不被理解的憤怒了。
這些情緒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圍,為了使自己不那么難過,你可能真的會相信自己是不爭氣又沒用的窩囊廢,從而放棄努力,或者憤怒地反抗,與你的妻子爭吵,甚至會暗暗地詛咒那個各方面都比你優秀的鄰居,或者全盤否認努力的價值,甚至將自己不成功的原因歸結于父母沒有錢、妻子沒辦法給予幫助這樣的外因上。
這是一種不恰當的心理防御機制:一旦我們受到了過分的打擊,我們便會進入龜縮的保護狀態。我們忘記了成長與上進,唯一想要的,就是恢復那所剩無幾的優越感。不幸的是,許多人的家庭與成長環境中,都有太多有意無意打壓我們的人,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幫助我們,其實,在經過了他們經年累月的折磨后,我們的龜縮狀態逐漸成了習慣。因而,到了今日,當你看到自己在任何方面不如他人時,都會本能地使用逃避、辯解、否認甚至指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這么做,其實只是為了維護你的自我形象,但它并不能改變我們本該改掉的缺點,更無法說服他人你變得更好了。用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由于不敢面對真正的問題,你與他人的差距日漸增大,大到你已無力去改變——這便是自卑發展到自卑情結的可怕。
與自卑為友,方可遠離自卑情結
自卑的個人處理,一般有這樣兩種方法:
自卑—努力—提升并獲得優越感;
自卑—自我保護—彌補優越感—忽視目標與現狀—產生更多自卑。
很顯然,第一種方法會讓我們與自卑更好相處,而第二種方法卻會讓我們產生自卑情結。陷入自卑情結,往往是因為對自卑的恐懼。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一件事情,卻發現所有的跡象都在不斷地提醒你,你的方法是不正確的。此時,如果你放棄之前的工作,從頭再來,你會感覺自己是一個笨蛋。為了不感覺自己很傻,你會堅持按錯誤的方向進行,直到最終徹底地失敗。
自卑就是人生路上的那些跡象,它們的意義并不在于否定你的人生、頭腦或者存在的意義,而是提示你,是時候改變方法了。
失去了疼痛感,我們就會拖著受傷的肢體四處晃悠;失去了恐懼,我們便會傻乎乎地穿過飛馳的車流;忘記了疲憊,過勞死就有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不知道自卑,我們便會將同樣的錯誤再犯上無數次且永不悔改。學會與自卑做朋友,甚至不要介意這位朋友損傷一些你的優越感——雖然你可能會付出一些代價,但是它卻可以告訴你很多重要的事情。
沒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地自信,自卑與自信同為人生必要
印度一位寓言學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自己,非常激動地說:“快來幫幫我!”
寓言學家問:“發生了什么事?”
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得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么辦?”
寓言學家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發生了什么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
納斯魯丁非常沮喪地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正如故事中所說的那樣,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人時,卻總是將他們幻想成特別完美、什么都不缺的樣子。然而事實上,自卑的同時卻保持著積極、謙虛、實干精神的人才是自信的。沒有人可以做到百分百地自信,任何人都有自卑被觸發的時候,真正擁有高情商的自信者,會十分樂意承認自己的錯誤,接受失敗,面對批評,然后思考怎樣可以做得更好。這樣的人才是自信到可怕的人,因為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擊垮他們的信心與改變的意志。
所以,若你想要在生活或是工作、情感的任何一個方面走出自卑情結,就必須在接受“自卑存在必要性”的同時,擁有這樣的態度:“去他的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