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佛教文化

為什么人們都念阿彌陀佛

無量光佛

阿彌陀佛,是梵語的音譯。梵語的原字是amitabha,意譯應為無量光佛。也有稱為無量壽佛、無量清凈佛的。阿彌陀佛之所以受到中國人的重視,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無量光佛在西方世界諸佛中地位極高,被人稱作“佛中之王”。這與他在從菩薩進階到佛的過程中所發的“愿”有關。與其他佛不同,無量光佛發愿要度三千世界,也就是范圍最廣大的佛教領域中的所有人。因此,任何人都在無量光佛的佛法恩澤范圍之內。如果他成佛了,那么無論哪兒的生命,只要修行他的佛法,死后都可以去他的佛國。也就是說,無量光佛受到重視與他的“普度”有關。

另一方面,就是修行無量光佛比較簡單。這與我國佛教流派中的凈土宗修行有關。凈土宗提倡通過口念“阿彌陀佛”來達到修行的目的,這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方便,所以修行的人很多。不僅凈土宗的信眾,連其他宗派的信眾也通過此法輔修。這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僧人都會念阿彌陀佛的原因了。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有什么區別嗎

看過《西游記》的人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叫李世民派人去西天求取大乘教法,來替換唐朝當時所采用的小乘教法,說大乘教法能夠度更多的人。那么,大乘教法比小乘教法高級嗎?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都是在印度形成的佛教定義。佛教在印度的發展,先后經歷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時期。原始佛教是釋迦牟尼在世時期的佛教,他死后佛教分裂成各派別,也就是部派佛教。其中有上座部、大眾部等。公元1世紀時期,印度興起了新的佛教流派,這個流派自稱能運載無量眾生從生死大河之此岸到達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因此稱為“大乘”。大乘即運載量大、普度的意思。這個流派把之前的佛教統稱為小乘教法,小乘就是運載量小、自度的意思。

大乘教法和小乘教法的區別在于,小乘把釋迦牟尼視為教主,大乘則提倡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前者追求個人自我解脫,把“灰身滅智”證得阿羅漢視為最高目標,而后者重在宣傳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把成佛出世、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目標。

我國的佛教也有過“五宗十三派”嗎

關于佛教,人們偶爾會聽到“華嚴宗”“天臺宗”“密宗”等宗派叫法。確實,佛教傳入我國之后,先后形成了許多流派,其中主要的有“十宗”,即大乘的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密宗、禪宗、凈土宗和小乘的俱舍宗、成實宗。

其中,天臺宗以浙江天臺山而得名,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三論宗是中國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由于參照印度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這三部論典創宗而得名。禪宗是我國最主要的佛教流派,信徒通過“坐禪”的方法就能夠得到修行。

最早的中國佛教,共分有十三宗之多,其中除了成實、俱舍兩宗屬于小乘佛教以外,都是大乘佛教。后來,由于各宗的相攝相抗,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涅槃宗歸入三論宗,地論宗歸入唯識宗,攝論宗歸入天臺宗。

菩提樹是什么樹

菩提樹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們都知道菩提樹,但是佛門以外的人,對菩提樹的了解,恐怕不多。

菩提樹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蕁麻目??崎艑僦参铮N名就是菩提樹本身。也就是說菩提樹并非一種通俗叫法,它是一種植物的學名。菩提樹是印度國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國的佛教園林有廣泛的種植。我國的第一棵菩提樹據傳是由印度僧人智搖三藏從西竺引種到廣州光孝寺的,現在在廣東省和云南省分布較多。

菩提樹有很多別名,如神圣的無花果、沙羅雙樹、阿摩洛珈、阿里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等,但究其本意就是“覺悟樹”“智慧樹”。其成樹高25~35米,樹冠巨大,直徑可達30米。菩提樹皮為黃白色或灰色,平滑或微具縱棱,冠幅廣展,樹干凹凸不平。它是佛教智慧、參悟思想的象征。

當然,相對于上面復雜的描述,如果要對菩提樹有一個更具體的印象,那么可以說:菩提樹就是榕樹的一種。

為什么會有“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

“三寶殿”起源于佛教,“三寶”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佛指的是大知大覺之人,法指的是佛教的教義,僧指的是繼承和宣揚教義的人。三寶殿指的就是三寶所在之殿,也就是佛教弟子登場做法事的地方?!胺鸬睢敝傅氖窍瘛按笮蹖毜睢敝惖姆鸾绦磐脚e行法事的地方,“法殿”指的是像“藏經樓”之類佛家珍藏經典的場所;“僧殿”指的是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

因為“三寶殿”是莊嚴肅穆的場所,所以對于眾僧來說,在沒有什么大事的時候,是不準許到這些清靜高潔的地方去的。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這原本用于寺院內部的規定,成為百姓口中的俗語,通常用來比喻沒有事情就不會登門造訪,只要登門,就一定是有事相求。

這就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說法的由來了。

“六道輪回”是什么意思

輪回理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六道輪回也被稱為六趣、六凡或六道,可以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阿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阿修羅道因為善德不足以抵達天界,所以也被視為惡道,所以它與三惡道被合稱為四惡道。

六道的誕生與佛教對眾生世界的劃分有很大的關系,佛教按照欲念和色欲存在的程度而將眾生世間的生滅流轉變化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為三界,也稱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又可分為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六道”。

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理論,實際上就是依靠今生來世的輪回轉變來支撐的,前世種的各樣因結成現世的各種果報,現世的因會在來世得到報償。所以我們平時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八戒”是哪八戒

“戒”在佛教之中指的是內在自律,而“八戒”自然就是針對人可能會犯下的八種錯誤所提出的八項要求。

“八戒”的具體內容為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前七種為戒,第八種則為齋。所以八戒也被成為八戒齋。

對于“八戒”,《法苑珠林》這樣解釋:戒殺生要求佛徒無殺意,不得殘害蠕動之類;戒偷盜是要求佛徒無貪念,多想著布施;戒淫是要求修治梵行,不為邪欲;戒妄語要求思念至誠,心口相應;戒飲要求不飲酒,不醉迷;戒著香華要求不著華(花)香,不傅脂粉,不為歌舞倡樂;戒坐臥高廣大床要求不臥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臥,思念經道;戒非時食要求依奉法度,過了時節就禁食。

“十二因緣”指的是什么

因指的是引發結果的直接內在原因;緣指的是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佛教的理論認為,一切事物全部都是由因緣之聚散而生滅。而由因緣生滅產生萬事萬物的道理,就被稱為因緣生滅法;而因為因與緣和合所產生的結果,被稱為因緣和合。如果將煩惱作為內在原因,以業為外部條件,就能夠招感迷界之果;以智為內在原因,以定為外部條件,就能夠招感悟界之果。

“十二因緣”具體指的是“緣起”,也就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也被稱為十二有支,其中“十二”分別是無明、行、目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指的是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指的是造作諸非;目識指的是業識投胎;名色指的是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指的是胎兒長成眼、耳等六根;觸指的是出胎與外境接觸;受指的是與外境接觸而生的苦樂等感受;愛指的是對境生欲;取指的是追求造作;有指的是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指的是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指的是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魔和鬼有什么區別

“魔”與“鬼”都是佛教概念,人們常常把“魔”與“鬼”聯用,但究其本意,兩者是有不同的。

魔就是障礙、折磨的意思,叫我們生煩惱,叫我們不自在。其實,魔字本不存在,其原型是折磨的“磨”,可見它的佛教屬性。而鬼則來源于佛教六道體系中的“餓鬼道”。餓鬼道中的餓鬼被民間化了,就產生了形形色色的鬼的形象,且去掉了餓的屬性。不過民間化了的鬼,仍然有比較羸弱的類型,這就隱約保持了“餓鬼”的特點。

那么,魔與鬼這兩種本來相去甚遠的概念是怎樣走向融合的呢?這就要講到梁武帝造字的故事了。前面說了,原本魔字就是“磨”,字的下半部分是石頭,而不是鬼。但梁武帝說折磨太可怕了,就像鬼一樣,就把石頭用鬼給替換了。從此以后,魔便和鬼扯上了關系。

追溯了歷史之后,我們知道魔不是鬼,魔是折磨。我們的身心受折磨的時候都叫作魔。魔也就是磨,一共有四種?!栋舜笕擞X經》中提到過,這四種魔分別是五陰魔、煩惱魔、天魔、死魔。四類魔中,三類出自我們自身,天魔出自外界。

什么是菩薩

在人們的印象里,菩薩是佛教中地位比佛要低一個級別的得道者。菩薩,來源于梵文“Bodhisattva”,意思就是覺悟了的眾生。

觀音菩薩

在印度佛教的早期階段,也就是小乘佛教時期,菩薩是釋迦牟尼未成佛之前的稱號。大乘佛教創立后,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佛教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都稱為菩薩。

佛教傳入中國后,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的高僧和在家修習佛法的居士也稱為菩薩。不僅如此,為了在文化環境與其誕生地大為不同的中國“開拓市場”,菩薩的形象也在逐漸變化,與印度佛教的菩薩已經有所不同。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菩薩開始變得具有深切的人情味,逐漸轉為溫柔慈祥的女性形象。要知道,印度佛教的菩薩,都是男子形象的。除了性別之外,菩薩的穿著形象也變得中國化了。中國人所奉拜的菩薩,穿著風格也變得入鄉隨俗起來。

總的說來,菩薩就是地位僅次于佛、協助佛傳播佛法、救助眾生的人物。可以認為,菩薩就是佛的“初級階段”。

觀音到底是男是女

觀音菩薩,又稱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觀世音的叫法源自梵文“Avalokites”,這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聲音”的意思。觀音菩薩相貌端莊慈祥,經常以手持楊柳凈瓶的形象出現,被認為是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的菩薩。

觀世音菩薩不僅有著廣泛而牢固的群眾基礎,在西方佛國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他和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一起,并稱“西方三圣”。

到底觀音菩薩是男是女呢?觀音菩薩在印度佛教中,本是男子形象,但傳入中國后,因其救苦救難,體恤世人的職責,而被廣大人民群眾改成了女人形象。因為,百姓們普遍認為能夠做到如此善心的菩薩,其形象也必然像母親一般慈祥。就這樣,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就越來越多地以女性形象示人了。

但是,我們目前所能夠找到的觀世音形象,仍然不乏男性身姿。這就是歷史的力量了。

羅漢到底有幾個

羅漢雖然有著自己特殊的淵源,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后期的羅漢,確實已經淪為了佛的“跟班”。既然成了跟班,數目上就不能太少了,否則會顯得佛爺不夠排場。

唐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中羅列了數目最少的羅漢團隊——十六羅漢。他們是:賓度啰跋羅惰阇、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墮阇、蘇頻陀、諾距羅、跋陀羅、迦理迦、伐阇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啰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和注荼半托迦。

玄奘譯經之后,使十六羅漢在唐代一度流行。但是中國文化對十六這個數字并不感冒,反而對十八比較推崇。因此,佛教再一次向中國本土文化投降,到了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十八羅漢已經占據主流。羅漢數目從十六到十八的演變是出于人們對數字的喜好,這點在十八羅漢中的最后兩個羅漢的身份上就能得到印證。因為這兩個羅漢的身份,不同的流派說法都不一致,帶有明顯的湊數痕跡。

無獨有偶,印度人也有他們自己推崇的數字,五百就是其中的一個。說到這里,大家應該想到“五百羅漢”的來歷了吧?

和尚為什么穿袈裟

人們常以為袈裟是和尚的地位的表現,是美的象征。事實上呢?恰恰相反。

袈裟,梵語Kasāka,巴利語Kasāya,漢譯作壞色、不正色、染色、穢色、赤色等,又叫作“袈裟野”,或“迦羅沙曳”。

袈裟的縫制方法是先把布料剪成一些碎塊,然后再縫合起來,因此也叫“雜碎衣”或“割截衣”?!端姆致傻谒氖退姆致蓜h補隨機羯磨疏》中說:袈裟是由阿難尊者奉佛指點,模擬水田的阡陌形狀縫制而成的。人們世田種糧,以養性命。而法衣之田,則用來養法身慧命,可以算得上是世間福田了,因此又叫作“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的制式不同,也是有它的一些原因和含義的。“袈裟”的種類,主要有三種,它們是“五衣、七衣、大衣”,合稱為“三衣”。其中的區別就在于長短和布片的多寡。

最后,講一下佛教為什么讓弟子穿這種穢衣。第一,印度地處于熱帶,人們多著白衣。佛教為了把僧俗分開,所以規定衣服染色;第二,白色俗裝,比較亮麗,法衣壞色,不求美艷。這樣一來,可以杜絕信眾被眼前俗色所迷惑;第三,割截縫制,能杜防典賣,且無法移作他用;第四,割截染壞,也少了被竊賊覬覦的可能。

袈裟

為什么和尚有時把佛珠拿在手上,而有時掛在頸上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隨身法具,在僧俗間廣泛使用。佛珠的梵文原語有幾種,意義不外乎珠子、鏈子、纏繞物之類。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瓔珞鬘條纏身之風習,遂演變成念珠。

佛珠也稱“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佛珠通??煞譃槌种?、佩珠、掛珠三種類型。其中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號或咒語的數目;佩珠,也就是手串,以十八顆珠子的最為常見,是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掛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蜜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因掛在頸上使用而得名。

每串佛珠的珠子數目,都表征著不同的含義。此外,佛珠的質料也不勝枚舉,以“七寶”所制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以菩提子為原料制成的佛珠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

和尚為什么敲木魚

木魚是外形酷似魚頭形狀的一種木制品,在我國很早就出現了。木魚當為佛門僧侶所創制,有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之意。不過,最開始的木魚是一種稱為“木撲”的形式簡單的木塊,后才刻為魚像,稱作木魚。

對木魚的理解,目前多以樂器作為它的分類歸屬。早在明清時期,木魚就已經用于宮廷音樂、昆曲以及民間音樂的演奏了。每當演奏時,大團魚形木魚需要置于地面上,小圓魚形木魚則用左手托持,演奏者的右手執槌頭呈橄欖形的木槌敲擊。木魚發音短促,音色清脆洪亮,是富有特色的節奏樂器。

俗家的大木魚用桑木或者椿木制作,長度可以達到40厘米以上。小木魚一般用檀木或紅木制作,大小不一。大木魚發出的聲音比較低,而小木魚發音較高。寺廟中使用的木魚,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圓形,另一種是長條形的。其中圓形木魚的規格多種多樣,而長條形的木魚大多在一米左右。

由于木魚的認知度高,得到廣泛的普及,因此并非只在寺廟中才能夠見到。

舍利子真的是骨灰嗎

舍利子是佛教圣物,歷來受到各家流派的推崇。舍利子的叫法,是梵語的音譯。原詞的本意是靈骨、身骨,也就是人死后火化得到的結晶。由于人們認為火化之后,就只有硬度最高的骨頭才有可能保留下來,因此這種結晶被命名為舍利子。

但是實際上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多種多樣,有圓形的、橢圓形的,也有呈蓮花形、佛或菩薩狀的。顏色方面,有白、黑、綠、紅色的舍利子,也有其他顏色的舍利子。舍利子有的像珍珠、瑪瑙、水晶一般,有的透明,就像鉆石一般。

關于舍利子的形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科學的驗證。有人認為,佛門僧人長期吃素,攝入了大量的纖維素和礦物質,這些成分經過人體的新陳代謝,極易形成大量的磷酸鹽、碳酸鹽,并最終以結晶體的形式沉積于體內,這就是舍利子了。只是人活著的時候從體外看不到舍利子的存在,要死后火化,才能在遺骸中找到。

但這種解釋明顯不能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義者成千上萬,為什么沒有在他們的遺骸上找到舍利子?佛門弟子不計其數,也并不是每個人身后都有舍利子被發現,所以舍利子的形成原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舍利子

方丈和住持是什么關系

現代人對佛教總是一知半解。舉例來說,人們都知道方丈和住持是管轄一座寺院的人,但是方丈和住持又有什么區別呢?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方丈的名字來源于他的住所。方丈本指一丈見方以上大小的居室。由于屋子比較大,因此,只供身份極高的僧人居住。所以,能住在這樣大的屋子里的僧人,必定是備受尊敬的了。就這樣,方丈一詞開始指代一所寺院中最德高望重的僧人。

住持的稱謂是源自管理職能。一所寺院有那么多的僧人,總要有個指揮者。這個指揮者就是住持,也就是住在這里,把持寺院工作的人。

為什么和尚都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發,這在佛教中叫作剃度。而剃度的制度,早在佛教誕生時期就已經產生。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用來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這就是剃度的由來。

后來,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無數的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于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象征著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讓人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三是,為了和其他宗教的信眾區分開來。

我們不得不承認,佛教至少是做到了第三點?,F在人看到光頭首先會想,這個人會不會是和尚;而想到和尚,必然也是光頭的形象。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剃頭成了加入佛教的一種儀式。在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只要剃掉頭發,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算是和尚了。

和尚頭上的九個點是做什么用的

常見的和尚,不僅是光頭,而且頭上有九個白點。這九個白點是干什么的呢?

和尚頭上的若干個點,叫作戒疤。頭頂有戒疤表示該僧人受過戒。其數目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是三個,也可以是六個或者九個、十二個。

那么,燒戒疤的規矩是從哪里來的呢?其實,印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其戒律中,并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事實上,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的頭上是看不到戒疤的。不僅如此,即使是在漢地,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僧人,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這是因為,燒戒疤的規矩是從元朝開始的。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才相信對方信佛的決心。從他開始,才有了燒戒疤這樣一回事。

那么現在的和尚都有戒疤嗎?不一定。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發出了《關于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后一律廢止。因此,現在的年輕僧人,已經很少燒戒疤了。

寺和廟有什么區別

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和尚……”

其實把廟與和尚聯系起來并不恰當,這是因為,廟本身與佛教并無瓜葛?!皬R”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廟”在中國的歷史可能比“寺”更長遠。廟在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是指“皇帝的權威,通過祭天的儀式,得到了上天認可”。所以自古皇帝都有“廟號”。

“寺”在古代漢語里有“持續,相續”的意思?;实墼O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這就稱“寺”。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歷代王朝都倍加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國家統治,并且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并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地存在下去。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歷史上的佛寺,與現在的大學有類似之處,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里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里面不單單有佛教經典,而且收藏了儒家、道家的經典。

山中廟宇

為什么有南北少林一說

少林寺

對于佛家之外的人來說,少林寺無愧于天下第一名寺的稱號。而人們之所以熟悉少林寺,倒不是因為它在佛教中的地位,而是因為它神奇的功夫——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的嵩山五乳峰下,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也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的祖庭。由于其坐落在嵩山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因此取名為“少林寺”。

說到少林功夫,不能不提北魏時期的菩提達摩祖師。他從水路航海至中國南境,然后北渡長江進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帶坐禪傳法。相傳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創造了今天名震中外的少林武學。

關于南少林的由來,要追溯到隋末十三棍僧勇救唐王,使河南嵩山少林寺以禪宗和絕世武功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美譽。在皇室的支持下,嵩山少林寺派僧人南下福建,興建少林寺分寺,這就是“南少林”了。不過,目前福建省的少林寺有福清、泉州和莆田三座,到底哪一座才是真正的南少林,引起了人們的不斷爭論。不僅如此,后來南少林被康熙皇帝圍剿,還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這樣一來,中國的少林寺再次統一為嵩山的北少林,人們對南少林的認識就越來越少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河县| 兖州市| 将乐县| 泸定县| 正宁县| 革吉县| 甘德县| 湖南省| 喀喇| 苍溪县| 嵊泗县| 虹口区| 台东县| 泰州市| 桂平市| 扶风县| 繁峙县| 贵州省| 任丘市| 新丰县| 奎屯市| 阿拉善右旗| 扶余县| 青川县| 海城市| 永城市| 河曲县| 平阴县| 富蕴县| 平原县| 永善县| 易门县| 台州市| 湘潭县| 宾川县| 桐梓县| 阳山县| 临汾市| 浦北县| 崇仁县| 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