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文化]
諸子百家
“百家爭鳴”是怎么一回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國家展開了改革浪潮。其間,一些高學識的知識分子在各國之間游說、講學,鍛煉了自身的獨立思維和創造性。后來,他們成了代表各階級、各派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或思想家,按照本階級或本集團的利益和需求,他們在亂世中提出自己的見解、想法和主張。同時,這些人還著書立說,廣納門徒,說經講道,互相辯駁。因此最終在思想領域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百家爭鳴”以新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為背景,突出了東周沒落,諸侯爭霸天下的時代趨勢,反映出了各國社會殘酷和復雜的政治斗爭。同時,由于這個時期的思想觀念具有“新潮”“跨時代”的意義,因此“百家爭鳴”的現象奠定了自古以來,整個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化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孔孟之道”是什么道
孔子和孟子
“孔孟之道”最早見于北宋年間,著名文學家胡宏所著的《知言·事物》中寫道:“釋氏窺見心體,故言為無不周遍。然未知止于其所,故外倫理而妄行,不足與言孔孟之道也。”其中,“孔孟之道”指的就是以孔子、孟子思想為主的儒家理論體系。
雖然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文化的“圣者”,都推崇“仁者愛人”的思想,但是孔子崇尚的是“周禮”,孟子主張的是政治上的“仁政”,有著很大的區別。
首先,孔子敦厚樸實,性格謙遜,面對長者,他恭敬有禮,面對少不更事者,循循善誘,通過講述“有教無類”的思想,不厭其煩地幫助他人少走彎路。而孟子則較激進和憤世嫉俗,強調“格”和“氣節”,并將人與社會看作一體,宣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主張。
其次,孔子是“仁”的奠基者,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而孟子則是將“仁”具體化,并逐漸地完善“仁”的觀念,使其從社會道德層面飛升到社會政治層面。
最后,孔子的政治主張較為原始,崇尚“周禮”,認為“禮樂”為治理天下的綱要。而孟子的政治主張更為具體,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教養”二字為綱要。
你知道“墨守成規”的由來嗎
在戰國時期,墨家創始人墨翟以“兼愛”“非攻”為主要思想,四處游說、講學。
當時,楚國想要攻打宋國,工匠大師魯班為其設計、制造攻城武器,極具殺傷力。墨翟為了防止百姓血流成河,便用十天十夜的時間,風餐露宿到達楚國,謁見楚王,勸阻這場戰爭。
本來楚王已經答應墨翟不會攻打宋國,但是他覺著若是放棄攻城器具,豈不可惜。于是,楚王便讓墨翟和魯班比試一下,看看誰制造的器具厲害。墨翟答應后,便解下衣帶,當成城墻,并以木片為武器,防止魯班的進攻。而魯班用盡了所有方法攻擊,都被墨翟成功擋下。
可是魯班不肯承認失敗,便想要殺死墨翟,令天下無人能與自己抗衡。墨翟看出了魯班的心思,于是說他早就在宋國安排好三百門徒,若他一死,那些門徒便采取防御措施。楚王眼見這般形式,便決定不攻打宋國了。
正是由于墨翟善于守城,后人就將牢固的防守稱作“墨守”,明朝文學家黃宗羲在《錢退山詩文序》中道“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提出了“墨守成規”一詞。
老子與《老子》有什么關系
老子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采用辯證法思想,提倡“無為而治”“性命雙修”,對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推動性的影響,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非常重的地位。
《老子》是老子在出函谷關之前的著作,共分為上下兩卷、八十一章內容、約5000多字。其中,前三十七章為上卷,可稱之為道經,第三十八章以后為下卷,可稱之為德經。這兩卷內容相輔相成,道經是德經的“本體”,德經是道經的“用”。
在《老子》一書中,老子用“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因此得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結論。同時,“道”指的又是客觀的自然規律。老子通過辯證唯物主義觀點,表達出了“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意義。
此外,這本書中也體現出了老子“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民本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哲學史的發展與進程。
“莊周夢蝶”有什么意義
“莊周夢蝶”中的“莊周”即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夢蝶”則是他在夢中和夢醒后的感悟。
這個故事說的是,莊周在做夢的時候,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在空中翩然飛舞、游戲于仙境之中,且十分愉悅自在,忘掉了自己是人的身份。當莊周大夢初醒的時候,還沉溺于夢境中的意象。于是,莊周開始思考,究竟是自己在夢中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在夢中變成了自己?
眾所周知,夢境只是人的幻想,或是潛意識的浮現,其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但是莊周認為,雖然人在清醒時是一種境界,當人在入夢時,又是在另一個境界中,夢境和現實都是一種現象,是“道”運動中一種不具名的形態和階段。
“莊周夢蝶”的典故,將莊子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展現出來。莊子認為雖然萬物幻化莫測,但都只是“道”物化出來的。即莊周與蝴蝶在本質上,都是“道”虛無的體現,毫無區別。
你對思想家列子有了解嗎
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者除了老子和莊子,還有一人,那就是提倡清凈無為主張的思想家列子。
列子原名列御寇,曾經在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大家門下學習,待學有所成后,便隱居鄭國整整40年。列子淡泊名利,安心修道,在道德學問的研究上,傾盡一生心血。他先后著有20篇文章,約10萬余字,現如今僅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8篇,統稱《列子》,包含了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等內容。其中,篇數最多的是寓言故事,有上百余篇,包括《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佳作,妙趣橫生,深遠雋永,發人深省。
在《列子》中,無論每篇文章是長是短,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和主題,自成體系,反映出列子及其弟子的睿智和哲理,并且文章都淺顯易懂,使人受益匪淺。因此,《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中著名的典籍,是闡述道家思想的智慧書籍,開啟世人心智。
荀子的主張是什么
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推動了儒家思想的發展,對儒家典籍的整理,有顯著的貢獻,著名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韓非和李斯都曾拜入他的門下,研習知識。
荀子博學多識,不僅繼承了“孔孟之道”,而且不斷吸收眾家之長,相互融合、改造,重視人的行為規范,逐漸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宣揚唯物主義。
《荀子》三十二篇,包含了哲學、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從自然觀來看,荀子反對天地鬼神之說,堅信自然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并認為社會經濟需順應自然發展,才能繁榮。從人性上來看,他認為“人性本惡”,強調了后天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改變,否定了人出生便具有獨特之處的觀念。從政治上看,他在堅持儒家原則的同時,也看重物質對人的重要性,主張將經濟和法治相結合,具有極高的現實主義傾向。
荀子語錄
韓非子到底算是哪一家學派的
韓非子
韓非子與李斯是荀子的入室弟子,而荀子又是儒家學派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因此,韓非子應該也屬于儒家學派。但是,從韓非子出師之后的思想和活動來看,他的主張與法家學派基本一致,以至于他后來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因為韓非子所處的時期,是一個動蕩亂世,當親眼看見韓國的積貧積弱后,他曾多次上書韓王,希望將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改掉。但是,韓王并不采納他的建議。所以,韓非子見上書不成,自認為“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開始著書,寫出了《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等嘆世事之難、人生之難、抒發萬千感懷的著作。
在這些著作中,韓非子將儒家、墨家、道家的一些觀點融會貫通,再以法家思想為中心,形成了法、術、勢相結合的思想體系。同時,韓非子又首先明確地提出了“法不阿貴”的思想,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對中國法家思想的發展和推動,有著巨大貢獻,也對貴族特權的削弱以及法律尊嚴的維護,有著積極影響。
“名家”與“白馬非馬”有什么關系
“名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思想流派,主要研究先秦時期的思維形式、規律和名實關系,并以擅長詭辯及語言分析而著稱于世。
而“白馬非馬”出自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所著的《白馬論》中,是名家思想史上最為出名的命題。公孫龍通過三點來辯證“白馬非馬”,其中,第一個觀點是:“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第二個觀點是:“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故黃、黑馬一也,而可以應有馬,而不可以應有白馬,是白馬之非馬審矣。”第三個觀點是:“馬固有色,故有白馬。使馬無色,有馬如己耳。安取白馬?故白者,非馬也。白馬者,馬與白也,白與馬也。故曰:白馬非馬也。”
公孫龍通過辯證,將馬與白馬這兩個概念的差別、個別與一般的差別對比分析,論證了“白馬非馬”。從邏輯學上看,他將“白馬”和“馬”放在一個問題中進行論證,并將這兩個概念當成相同的概念來分析,這相當于是在偷換概念。從哲學思想上來看,則是混淆了事物的共性和個性,極具客觀唯心主義色彩。
你了解孫子和《孫子兵法》嗎
孫子又名孫武,是春秋末年的著名軍事理論家、哲學家,是兵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人尊稱為孫武子、兵圣,有“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之贊譽。
孫子除了有赫赫戰功之外,還為后世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論兵法、兵政的著作,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廣泛流傳的《孫子兵法》。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將此著作中論述的軍事理論用作行軍打仗的基礎,它也是歷朝歷代行軍打仗之人必須研習的書目。
《孫子兵法》共13篇內容,5000余字,將孫子的軍事理論體系完整地表現出來。其中,第一《始計篇》,教人如何制訂作戰計劃,估算勝負;第二《作戰篇》,講如何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第三《謀攻篇》,教人如何用各種方法使敵人投降;第四《軍形篇》,講影響勝負的許多客觀因素;第五《兵勢篇》,講的是勝負的偶然因素;第六《虛實篇》,教人如何通過分散包抄取得勝利;第七《軍爭篇》,教人如何奪先機之利;第八《九變篇》,教人在不同情形下制訂不同的作戰計劃;第九《行軍篇》,講如何偵察;第十《地形篇》,講了六種在不同地形上采取的不同戰術;第十一《九地篇》,講了九種戰爭環境和相應的謀略;第十二《火攻篇》,教人如何用火取勝;第十三《用間篇》,教人如何進行間諜工作。
《孫子兵法》書影
“管仲學派”和《管子》有什么關系
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管仲,集合多家之言,創立了“管仲學派”,為徒眾“傳道授業解惑”。后來,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各學派的言論,編纂出了體現“管家學派”思想的著作《管子》。
今存《管子》共分為8大類、76篇文章,即《經言》9篇、《外言》8篇、《內言》7篇、《短語》17篇、《區言》5篇、《雜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輕重》16篇。其內容繁雜,包含了法、儒、道、陰陽、名、兵、農等流派的觀點。
從哲學思想上來講,《管子》用唯物主義理論,清晰地解釋了物質和精神的關系,即“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氣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認為具有獨立意識的人,是由“氣”生成的。同時,《管子》也承認了鬼神是存在的,認為“氣”也是組成鬼神的重要部分,并說精氣“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否定了其超自然的存在。
以上所述,都是《管子》的“精氣論”。而“精氣論”在中國唯物主義宇宙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對我國唯物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推動產生了巨大影響。
鄒衍的陰陽學說是什么
在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露鋒芒,其中,陰陽家學派是諸子里最特立獨行的一家。而鄒衍便是陰陽家學派的創始人,立足于百家思想匯聚的時代中。
作為稷下學宮中著名的學者,鄒衍“盡言天事”,宣揚自己“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的學說,因此,人們都將他稱為“談天衍”,或稱鄒子。
所謂“五德終始說”,指的就是天地初開以來,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這五行之德的轉移順序循環發展。不僅如此,鄒衍還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一樣,所有物質元素都受金、木、水、火、土的支配,即歷史上發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必然性。
除此之外,鄒衍還有“大九州說”聞名于世。鄒衍認為:“所謂中國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反映出了在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對中國和世界地理知識有所推測,猜測中國只是地球的一部分。
“農家”與什么息息相關
“農家”又稱“農家流”,指的是在先秦時期,注重農業經濟、生產以及農民思想的學派。雖然“農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并不顯著,但是其作為較引人注目,與其他流派有一定的聯系,并相互影響。
在《漢書·藝文志》中有“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深刻總結了農家思想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影響。而其中收錄的農家經典之作,如《神農》20篇、《氾勝之書》18篇等,都對當時一些思想流派鄙視的農業生產,進行了一番辯駁,提出了“圣賢”應該與民同耕同食、饔饗而治的主張。可惜的是,如今多數典章早已失傳,僅有《管子》中的《地員》,《呂氏春秋》中的《上農》《任地》《辯土》《審時》等篇流傳于世,展示了古代社會中,農民的社會政治理想,為后世人研究農家學派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獻。而《齊民要術》《農書》《農政全書》等著作,深受農家思想影響,繼承和發展了先秦農家學說。
“小說家”是寫小說的嗎
在現代社會,“小說家”指的就是進行小說創作的人,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小說家”指的卻是那些游走在民間,記錄街談巷語的人。而“小說家”在當時,也被歸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員。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介紹道:“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確定了“小說家”的定義,即所做的事以收錄街談巷語為主,并呈報上級。雖然,在諸子百家中,“小說家”特立獨行,自成一家,但是,眾多學派和后世思想家將其視為不入流的一家,其影響較小。不過,“小說家”也有其他學派不能超越的地方,因為它從主流思想的側面,反映了古代平民思想,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所以,“小說家”與儒、法、道、雜、墨、陰陽、縱橫、農、名九大學派比肩,有“九流十家”之說。
如今,“小說家”現存的經典著作有15家1380多篇,其中立說托諸的有《伊尹說》《鬻子說》《師曠》《務成子》《天乙》《黃帝說》等;雜記古事的有《周考》《青史子》《虞初周說》《百家》等,對后世人影響甚大。
“雜家”真的很雜嗎
“雜家”是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并且集合眾說、兼容并蓄了各家之長的綜合學派,是封建國家進行統一的過程中,思想文化融會貫通的結果,反映了戰國末期學術文化融合的趨勢。
在戰國末期,呂不韋及其門客編著的《呂氏春秋》以及西漢淮南王劉安編著的《淮南子》,是雜家對“儒、墨之道”兼容并蓄的經典著作。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及其門客編著的雜家典籍。整本書共有26卷,分為12紀、8覽、6論、160篇文章。從內容上來看,《呂氏春秋》中盡含儒道思想,將名、法、農、墨等學派的言論融入其中,是秦國與諸侯爭霸天下、統一六國、治理國家的思想理論。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由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李尚等編著,分為內、外兩篇。其中,內篇有21篇,專門論道;外篇有33篇,收錄雜說。整本書的內容和思想都是以道家學派的思想為主,兼容儒、法、陰陽等學派思想,并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道”“氣”等學說和觀點。同時,《淮南子》中還收錄了較多自然科學史的資料,供后人參考。
“鬼谷子”到底有多神秘
鬼谷子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極其神秘的人物,他的生平就是一個謎,沒人知道他從何而來,又到何處去。許多人只能從一些古文獻和歷史資料中得知,他“長于持身養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同時,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左右著天下諸侯,因此被譽為“千古第一奇人”。
他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鬼谷子,亦是縱橫家學派的創始人。法家孫臏、龐涓及縱橫家蘇秦、張儀都曾拜入他門下學習,終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鬼谷子一生有兩部著作最為重要,一部是《鬼谷子》,另一部是《本經陰符七術》。其中,《鬼谷子》記載的是權謀策略和言談辯論的技巧,“智用于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眾人之所不能”是其精髓所在,意為“潛謀于無形,常勝于不爭不費”。《本經陰符七術》共7篇,前三篇講的是養精蓄銳之道,教人如何堅定意志和精神,后四篇講的是修養心性之法,討論怎樣用內在心神處理外在的事物。
什么是“黃老之術”
所謂“黃老之術”,就是指戰國時期,道家和法家思想相互融合而產生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由于在傳說中,人們將黃帝和老子視為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因此亦將這種學派稱為“黃老之術”。
秦朝統一六國后,因為實行“暴政”,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因此百姓一直對“暴秦”有所詬病。后來,到了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對秦朝滅亡的原因,引以為戒,認為若要強大穩定、家國安泰,就必須緩解階級矛盾,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而“黃老之術”的思想就是“君道無形、德行相輔、節欲崇儉、愛民養民”。西漢初期的統治者將這種思想轉變成可實行的政策,因此,“黃老之術”在當時大行其道。同時,西漢初期的幾位統治者的生活都格外儉樸,堅持和推動“黃老之術”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繁榮起到了促進作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文景之治”等。
西漢為什么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西漢建國初期,由于前幾任統治者都推崇“黃老之術”的思想,實行無為而治,并減輕百姓賦稅,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
這時,漢武帝就打算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和思想上實行專制主義。于是,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劉徹廣招各方有識之士前往長安,親自面見,并一一詢問治國之道。其中,漢景帝時期的博士董仲舒就建議,將官學中不是六藝之科、孔子之術的學說都排除出去,為“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而漢武帝也非常賞識這種大一統思想。
于是,漢武帝就頒布詔令,將官學中不屬于六藝和儒家學說的都罷黜掉了,甚至連“黃老之術”也不能幸免。隨后,漢武帝還將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弘提拔為丞相,并招收了上百名儒學學生。同時,他還批準官學里的博士,每人可招收弟子50人,并根據個人成績和德行,按律令授予一定官職。
正是漢武帝的政策,確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性,因此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
儒家的“三綱五常”該怎么解讀
在中國儒學理論文化中,“三綱五常”是其最基礎的構架,是一種名分與教化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常來說,“三綱五常”就是以確定名分來教化天下萬民,維護社會的和諧,規范倫理綱常和政治制度。
其中,“三綱”指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一種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班固在所著的《白虎通·三綱六紀》中提到,為人臣子、子女、妻子必須對君主、父親、丈夫的話絕對服從,而君主、父親、丈夫也要為臣子、子女、妻子做出表率,為朝堂上或家中的主心骨。而“五常”指的是人應具備“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最基本的品性和德行。
因此,“三綱五常”是封建社會訂立法制的指導思想,體現了封建統治中的各種關系以及專制統治的基本理論,深受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推崇。
鄭玄的思想是迷信的嗎
鄭玄是東漢末期著名經學大師和古籍整理專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思想家,在東漢思想史上有著顯著的成就。
鄭玄自幼學習《詩》《書》《易》《禮記》《春秋》。同時,他還對天文學有所研究,并學會了“占候”“風角”“隱術”等一些推占卜吉兇的術數。不過,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鄭玄對儒家的封建神學思想特別迷信,認為“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其政道則神怒,神怒則材失性,不為民用。其它變異皆屬珍,珍亦神怒,凡神怒者,日月五星即見適于天矣。一事失,則逆人之心,人心道則怨,木、金、水、火、土氣為之傷,傷則沖勝來乘珍之,于是神怒、人怨將為禍亂。故五行先見變異以譴告人……”即天神是具有人格的,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因此,鄭玄將君主神化,并宣揚君權神授的觀點。
再說鄭玄的政治思想,他極力擁護集權制度,反對地方割據。因此,他非常推崇“三綱”,要求臣子要忠君“順道”,并認為朝臣為君死是義勇兼備的行為,能表現出忠心來,同時,也應該具備正直、剛克、柔克這三德中的其中一個,才算是忠臣。
《說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樣的書
說文唐抄本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著名文字學家許慎編寫了文字學巨著《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為中國文字學開創者的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堪稱是文字學上的首創之書,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權威性。
在創作這本書的時候,許慎根據所有文字的形體,創立了540個偏旁部首,并將9535個文字納入其中。同時,許慎將這540個偏旁部首分為14個大類。因此,整部書的正文就分為14篇。而且,許慎在卷末還設有敘目一篇,最終形成了有15卷內容的《說文解字》。
在《說文解字》中,許慎將講述漢字的造字規律的“六書”系統地闡述了一遍,建立了漢字理論體系。不僅如此,《說文解字》還首開用偏旁部首查字的先河,因此后人稱這部書“此前古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
為什么《論衡》被稱為“異書”
“異書”《論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不朽名作。王充曾拜入著名歷史學家班固之父班彪的門下潛心研習,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思想。雖然王充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從其思想境界上看,也算是達到了那個時期的最高水平。
在東漢時期,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里處于支配地位,而且還融合了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使當時的儒家思想極具神秘色彩。皇帝欽定的《白虎通義》一書,將“儒術”這一概念集中體現了出來。
王充編寫《論衡》的目的,在于要嚴厲批判這種帶有神秘主義的“儒術”思想體系。《論衡》一書通過細膩講述每一個論點,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反對儒家思想。因此,王充的著作在儒家思想支配的時期,得不到太多的支持,甚至還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打擊和禁傳。但是,王充通過《論衡》這本書,挑戰了“孔孟之道”的思想,表明和宣揚了鬼神之說不可信的立場,并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與天地無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以致后來許多儒家學子對其談虎色變。所以,《論衡》被后世人稱為“異書”。
“存天理,滅人欲”是誰想出來的
《禮記·樂記》中寫道:“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意思是講人們不遵循天理,為所欲為。到了宋代,“二程”研習過這番話后,便說“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欲則天理明矣”。這里所謂“滅私欲則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滅人欲”。不過,真正把“存天理,滅人欲”發展到極致的,還是要數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了。
朱熹不僅對“經史子集”深入研究,還對樂律、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后來,他在理學上的成就“扶搖直上”,創造了一個理學的高峰時期。
理學在沒有廣為發展之前,宋代有很多人都是推崇道學思想的,所以他主張的以理學治國,不怎么被人們所接受。可是,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學主張,一直從事教育事業,為迷惑者傳道授業,在思想教育實踐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綜觀朱熹的一生,他一直追求理學的真諦,為后世中下階層人民的思想解放設下了伏筆。所以,即使他推崇“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也被后世人尊稱一聲夫子。
周敦頤是如何發揚程朱理學的
太極
周敦頤(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是我國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始祖。那么,他究竟有什么能力獲此殊榮呢?
原來,他所開創的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在中國的哲學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由于他自幼喜好讀書,拜訪名家,最終將百家之言融會貫通,自成一派,成為宋代文壇上的一顆璀璨的新星。他將《周易》反復研究之后,著成了《太極圖說》,將釋、道之理融入了儒學之中,并圖文并茂地將“無極”一詞放進了儒家理論中,加以闡述說明。他的這一創舉,更是將宋代的理學學派推上了一個極高的地位。
南安通判程太中對他的理學造詣推崇至極,毫不猶豫地就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求學。而朱熹在拜讀過他的著作之后,對他的評價甚高,還為他的《太極圖說》《易通》作了注解。
你知道心學的開山鼻祖是誰嗎
心學,是儒家中的一門學術脈絡清晰而獨立的分支學派,它的宗旨在于“致良知”,就是指做到為善去惡,以自己的良知來衡量,憑借自己的內心良知去行動。而首先提出心學的人,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陸九淵。
陸九淵通過鉆研孟子的學說,融合“萬物皆備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觀點,并且,他將佛家的思想和儒學相融,最終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學觀念,創立了心學學派。在陸九淵的觀點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在心中。即“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而心就是理,從未有過任何變化。因此仁、義、禮、智、信等封建道德觀念,就是人們本身的一種固有的東西,不是受別人影響而外加的。不過,陸九淵也知道世間的“貪嗔癡”數不勝數,人們難免會被那些表象的東西所蒙蔽,而人只要一被蒙蔽,則心不靈理不明。只有通過講學,在道上找回自己,并與人切磋琢磨,狠狠地鞭策自己,才能恢復最本然的那顆心。
陸九淵在理學方面的成就,對中國近代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就了后來的陽明先生。所以,人們都喜歡將他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相提并論,史稱“朱陸”。
你知道王陽明和他的陽明學派嗎
王陽明
王守仁,號陽明,人稱王陽明,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他除了精通儒、釋、道三家思想,還能率兵征戰,是中國歷史上極為少有的全能儒者。
在明朝中期,朝廷政治腐敗,百姓難以安居樂業,且學術界衰敗。而王陽明看到這種情況,便立志拯救人心。于是,他在陸九淵心學思想的基礎上,發明“身心之學”,提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的主張,以抗擊宋朝以來廣泛應用的程朱理學。
王陽明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作為講學宗旨,認為“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將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完全否定,要求為學之人“惟學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最終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
他所宣揚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進一步批判了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
到了明朝后期,王陽明的學說隊伍不斷壯大,最終形成了陽明學派,對后世人影響甚大。
你對“乾嘉學派”了解多少
在清朝雍正、乾隆時期,天下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雍正為了維護這種祥泰的局面,嚴厲整治坊間流傳的反清詩文,對許多文人采取了嚴酷的統治政策。尤其是在乾隆年間大興“文字獄”。如上奏或流傳的詩文奏章中,有半點言語不當,就會招來殺身滅族之禍。因此,許多文人學士不敢直抒己見、議論時政,清朝文壇一度萎靡不振。
正是由于清朝統治階級以殘酷的方式禁錮思想,并焚毀諸多先輩之典籍,因此,許多文人將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整理、收藏古代典籍上,久而久之,出現了“乾嘉學派”。
“乾嘉學派”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逐漸成為思想學術領域內,以“考據學”治學的學術流派。雖然“乾嘉學派”對天文地理、規章制度都有所研究,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他們也忌諱“文字獄”。到了全盛時期,“乾嘉學派”思想上開始與現實社會脫節,并與學以致用的思想有了較大的差距。
在嘉慶以后,“乾嘉學派”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該學派在思維上有所壓抑,并與社會脫節,但是對研習、傳承、保存古代典籍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