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敬親諒親——善待父母,善待愛
- 第10章 讓愛成長——好好修養愛
- 第9章 善待生命——珍惜健康是孝心的體現
- 第8章 守望相盼——陪父母慢慢變老
- 第7章 用心呵護——愛就是家長里短的牽掛
- 第6章 珍惜相愛的時光——人生唯有孝順不能等
第1章 前言
1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說,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是教化產生的基礎。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
自古至今,人人皆道“做人以孝為本”、“百善孝為先”?!缎⒔洝吩疲骸靶⒆又掠H,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比藖淼竭@個世界,父母的恩德最大,知父母恩、感父母恩和報父母恩是自然的孝親過程,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也是古人所說的“孝親為大”的道理。
但凡有心的人,都會將“孝”當成一種責任、一份義務。《詩經》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辈还苣愕某删腿绾?,不管你是莪菜還是蒿草,父母養育你的劬勞之恩,必不可忘,在他們有生之年,你必當及時報答養育之恩。這樣,你才無愧于父母且有益于后人。
2
孝,作為一種基礎道德,它與公民道德的各個要素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先有孝而后才有忠、有仁、有義、有悌,不孝乃人之大惡,這一點,我們應該很清楚。試想一下,一個人若連生他養他的父母都不愛,怎么能指望他去愛別人,進而熱愛人民呢?
古代《孝經》曾對實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統而繁瑣的規定。它主張把“孝”貫穿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今天的我們雖然不需要事無巨細地按照古人的標準來實施,但是我們誰也不能否認,人世間一切的愛都需要從愛父母開始。正如《禮記》所云:“仁愛、守禮、正義、信實、自強等行為,皆本于孝道”。中國的孝道,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會公德的根基,社會穩定、國家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從敬愛父母進而尊敬長上,愛護人民以至于愛護萬物,對父母孝敬、對兄弟親愛、對他人禮讓才會自然生出敬愛之心。“君臣有義,朋友有信”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這也是古人所說“忠臣出孝子之門”的道理所在。
中國古代的帝王們多以孝治天下。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期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必須離職。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為官,叫做“奪情”,從名稱即可以看出,不守孝是何等不近人情。
而現代企業管理中,“孝”也已經成為絕多大數企業家對員工的要求,甚至作為企業管理的一個準則,選擇人才的一個基石,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又怎么指望他給團隊帶來和諧、忠誠,又如何懂得尊重客戶、團結同事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今天的社會也許比以往更加需要信仰和原則。而對父母長輩、兄弟姐妹的愛惜之情,本身是一種心情自然產生的情感,親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孝道作為一種倫理思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3
本書將傳統孝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針對孝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通過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百善孝為先”的含義。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孝心”永遠不應該被人們淡化,因為這不僅僅是天性使然,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
作為21世紀的棟梁之才,讓我們大家都先從孝敬父母長輩開始,學會助人和奉獻,學會做人和處世。這不僅體現出一種社會文明,更是自己的品質折射,是為人處世的第一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