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沒什么特別的愛好,就是對車情有獨鐘,凡是能叫上名字的牌子,他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只要一談論車子,他就會兩眼放光,每回說到高興處,他都不忘對某個牌子的名車幻想一番,而后許下宏愿:有朝一日,一定要將這個型號的車子收入囊中。
轉眼間大學畢業了,走在大街上,看著川流不息的車流,孫少還會時不時地為之駐足,并開始為自己的名車夢奮斗。工作之余,他習慣性地穿梭于各種車市論壇,瀏覽各大車神前輩買車后留下的金玉良言,并且對比各種車型的參考系數和性能配置,其謹小慎微的程度不亞于在現場買車。對車輛持續性的關注,使孫少的買車之心更加迫切,恨不得馬上成為有車一族,無奈他那可憐的薪水撐不起他的野心。
兜兜轉轉又是兩年,此時孫少手里有了一些積蓄,倘若再讓親朋好友湊一些,完全買得起一輛如他所想的——低油耗、大空間、高配置、小排量的車子。跟家人溝通過后,孫少決定讓自己提前過上有車一族的生活,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車子,孫少開始穿梭于茫茫車海。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某個款型的車子入了他的法眼。鎖定車型后,他到附近的4S店進行試乘、試駕,跟銷售員討價還價,幾乎拜訪完了他所在城市大大小小的4S店,孫少還是沒有將車子買下來,原因是實際價格高于他的心理預期。
挑花了眼的孫少面對琳瑯滿目的車子已是方寸大亂,對各種車型的價值判斷也是望而生畏。畢竟買輛車不是小事,孫少覺得不管在價格上還是性能上都要好好地斟酌一番,眼下正是購車旺季,價格上優惠尺度還未放開,那就等到明年二月再說吧。
二月說來就來,新年伊始,喜逢佳節的車市也開始降價,孫少所期待的大幅度優惠如期而至,遺憾的是他所喜歡的車型已售罄。這時,他只好安慰自己,也不差這一時半會兒,還是等這款車到新貨吧。
等孫少中意的那款車有貨時,已是陽春三月,恰逢銷售淡季,相比二月,車子的優惠幅度又多了一些,然而孫少對之前喜歡的車型已經失去興趣。于是,針對各種車型,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比照,逐漸成了選擇困難戶,只好繼續等待。
在尷尬的等待中,孫少刷朋友圈時,總能看到某某到哪里任性走一回的旅行照片,看多了之后,孫少心想,都是一樣地活著,我為什么不能像他們一樣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呢?久而久之,孫少將時間和金錢都花在吃喝玩樂上,買車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孫少好好的一場買車夢,最后卻被自己拖延成了一場空,與其說是性格的無奈,不如歸咎于拖延習慣的強大。故事中的孫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個案,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并且很多時候我們能清晰地意識到。那么,既然我們已經察覺到了它的存在,為何還會樂此不疲地一拖再拖呢?
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把拖延這種不愿干正事的行為歸結為懶。然而心理學家們卻并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即便是世界上最嚴重的拖延者,也有做事干凈利索的時候,有鑒于此,無所不在的拖延在他們看來是人們對付焦慮的一種手段。
那么,這種焦慮從何而來呢,我們為什么會習慣性地以消極的方式拖延抵抗呢?其實,這種焦慮來自我們本身,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害怕自己在工作中失敗,恐懼失敗帶來的后果。但從表面來看,沒有哪個拖延者身上貼著“爭強好勝”的標簽,甚至表現出一副不在乎成敗的灑脫。一個作者,遲遲拖著不交稿子,到截止日期時,他對外聲稱“對這個題材提不起一點興趣”。事情的真相不是他不感興趣,畢竟當初接稿的時候沒有誰拿槍逼著他,真正的原因是他害怕審核的過程中被斃稿,因為這不僅關乎顏面,還關乎能力。懼怕失敗,只好拿“對這件事情不感冒”來為自己開脫。
從中不難發現,拖延除了對抗焦慮,還有點“為自己找臺階下”的意味。當我們在某件事上對自己“判死刑”后,就會消極怠工,找各種借口拖延,直至把自己拖進一個難以成功的困境。就好比你用一只手打籃球,贏了顯示出你技高一籌,輸了也不會太狼狽,即便是全場沒進一個球,你也有理直氣壯的借口:我還沒有用上另一只手。又像是一個單身男到處吹噓,自己之所以一直是“單身狗”,是因為沒時間約會,要是有足夠的時間,不知會有多少艷遇呢!
通常情況下,我們選擇拖延都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做的事,然而一味地拖延下去,我們并沒有感到快樂,反而會多一些煩躁。時間長了,拖延還會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常態,讓我們每天不得不與拖延對抗,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拖延成性的人是很不討喜的,因為在別人眼中,他們不是很靠譜。跟這些人打交道,不僅要浪費一些額外的時間成本,還要承擔損失金錢及隨時解約的風險。于是,充滿機遇的大門開始一扇扇向他們關閉。
拖延不僅約束了拖延者的事業,也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對一個猶豫不決的朋友一句鼓勵的話,總是沒能及時說出口;對孩子一句表揚的話,總是沒能及時表達出來;或者我們從來沒有抽出時間,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家人的愛。習慣性的拖延,將這些力所能及的關懷從我們和需要我們幫助的人那里悄無聲息地抽離,等意識到了卻為時已晚。
選擇了拖延,就選擇了失去,那些所失去的就是“拖延者”不得不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