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犯罪現場分析(暢銷3版)作者名: 胡向陽本章字數: 11306字更新時間: 2019-12-06 17:40:27
三探:不可小覷的關聯現場與生物物證
注意發現和分析關聯現場
指揮員和現場勘查人員都要注意克服只重視主體現場,忽視關聯現場的傾向。所謂主體現場,是指犯罪分子實施主要犯罪的場所,也叫中心現場。
關聯現場是指在一起案件中,除了主體現場以外,其他與犯罪行為有關,與中心現場相聯系的場所,也稱外圍現場。主要包括犯罪分子作案前在現場周圍潛伏、窺視、守候伺機作案時逗留的場所;作案后在現場附近隱藏、處理贓物、兇器,擦拭身上的污垢、血跡,拋棄或掩埋尸體的場所;以及罪犯進出現場的來去路線等。由于主體現場是犯罪分子實施主要犯罪活動的場所,痕跡物證多是勘查的重點,而關聯現場不一定每起案件都明顯,痕跡物證相對較少。因此,長期以來就形成了重視中心現場,忽視外圍現場的觀念。重視主體現場沒有錯,應該繼續重視,認真細致勘查。但是我們必須與時俱進,拋棄一些陳舊觀念,重視對關聯現場的勘查。
隨著犯罪主體反偵查意識的增強,作案人對主體現場很敏感,案前罪犯往往對整個作案活動進行了周密的安排、設計;案中則更加小心謹慎,注意不留痕跡;案后破壞現場、毀證滅跡。因而中心現場上的常見手印、足跡等痕跡物證明顯減少,給現場勘查工作帶來了難度。但是作案人通常會認為進入主體現場作案才是實質性犯罪;在關聯現場活動則與犯罪無關不算犯罪。從犯罪心理角度上講,作案人在關聯現場相對放松,現場痕跡物證相對暴露,為我們發現提取痕跡物證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現場外圍的關聯現場一般離中心現場較遠,也較隱蔽,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不易遭到破壞,能夠保持其原始狀態,也為偵查人員提取有價值的痕跡物證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重視作案人進入現場路線的勘查
在進入現場路線上,認為留下手印、足跡等痕跡無關緊要,不會被人發現,往往不注意設防,如在中心現場外圍不戴手套,而是到了中心現場的入口處才戴手套。因而我們常能發現罪犯在中心現場戴手套,而在關聯現場不戴手套的情況。
例如:2000年5月的一個夜晚12時許,某市發生一起撬盜保險柜案件,被盜現金9萬余元。現場位于城區主干道旁的一個兩層辦公樓二樓東頭的一間財會室內。經現場勘查發現大量手套印痕,沒有發現手印,但技術人員結合現場環境分析,成功地發現了手印。主要的分析依據是:1.由于現場位于主干道旁,晚上也有行人,人行道上有路燈,當時天氣又較熱,不適于戴手套,戴手套容易引起別人的懷疑,推斷罪犯在從一樓至二樓財務室門前不會戴手套。2.罪犯在這段路程上會放松警惕,認為技術人員不會勘查這些部位,因而可能會在樓梯、欄桿等處留下手印。3.二樓走廊所處位置較低,現場環境又較亮,站著行走會被馬路上的行人及對面家屬樓上的人發現,所以罪犯在經過二樓走廊時很可能是彎下腰,以欄桿作掩護到達現場入口。而在他彎腰行進過程中,由于重心不穩,手很有可能觸摸到走廊兩側的欄桿、墻壁及走廊上的物體。基于這樣的分析,技術人員很快在走廊兩側的欄桿和墻壁上發現了多枚灰塵手印,因手印是在動態動作下留下,變形嚴重,無鑒定價值。但技術人員又注意到走廊上有一張小條桌,在桌子的一條腿上顯出三枚新鮮的灰塵手印,并據以直接查破該案。
要重視罪犯逃跑路線的勘查
罪犯作案后,一逃出中心現場,為了不引起人們的注意,便會摘下手套,且警惕性有所放松,常會在現場外圍物體上留下手印,或在拋棄作案工具、兇器及從現場偷來的無用物品時,在其上留下手印等痕跡物證。
例如:某市曾發生一起白日入室盜竊案,罪犯乘事主早晨上街買菜之機,撬門入室盜竊,被盜現金、首飾等價值達3萬余元。現場勘查發現有大量手套印,但現場勘查人員又從事主那兒了解到,罪犯在逃離現場之前還偷走了事主放在客廳音響上、用于招待客人的半條紅塔山香煙(可能僅有兩三包)。分析由于煙盒體積較大,不便攜帶,罪犯很可能將里面的香煙取出拿走,而將空煙盒拋棄。但現場周圍未見空煙盒,分析罪犯可能將其拋棄在逃跑路線上。于是技術人員便沿著罪犯可能逃竄的方向分頭搜索,很快便在距現場約一百米遠、通往山上的一條小路邊發現了煙盒,并在煙盒上顯出了一枚清晰的指紋,為后來證實犯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在殺人案件中,作案人將受害人殺害后,手上、身上常常粘有大量的血,作案人不可能滿身鮮血地逃離現場,首先要取下帶血的手套,其次要到洗手間、廚房等有水的地方洗手、擦去身上的血跡,有時還可能動用拖把拖地,因而作案人極有可能在這些地點留下帶血的手套、紙張、作案工具、衣物、指紋等物證。
例如:1994年11月23日,韓國商人李相奉在上海虹橋賓館被人殺害。作案人在實施犯罪時受到來自受害人的強烈反抗,盡管戴了手套,手上還是粘上了大量的血跡,作案人不敢戴著手套離開賓館,他摘下手套,從15樓消防通道下到12樓再進入電樓下樓,結果分別在進出15樓和12樓消防通道的門上留下了帶有淡淡血跡的指紋和掌紋。
又如:1993年6月8日21點,三名日本人在西安市長安城堡飯店被人殺害。作案人實施犯罪時戴手套,但在離開前去客房洗手間洗過手,由于緊張和匆忙,洗手時僅將手上乳突線上的血跡洗掉了而沒有洗凈小犁溝中的血跡,盡管離開時作案人沒有用手拉手把,僅用手指指尖輕輕撥了一下門的側面,還是在門上留了潛在的手指印,被細心的技術人員發現提取,成為后來證實犯罪的關鍵證據。
注意從外圍關聯現場收集痕跡物證
罪犯在案前守候時,可能在現場周圍坐臥、抽煙、吃零食、大小便,而在這些場所留下手印等痕跡物證;案后處理贓物時,選擇的地點往往比較偏僻,因認為安全而放松警惕,常會在這些場所留下一些痕跡物證。
例如:一天深夜,某山村一農戶家發生一起破門入室盜竊案件。由于現場物品表面均較粗糙,地面不平整,技術人員未能提取到有鑒定價值的手印、足跡等痕跡物證。但在訪問事主時,事主反映當晚他因看一本武打小說而很晚入睡,約在凌晨三四點鐘才睡。技術人員分析罪犯有在現場周圍守候伺機作案的可能。因事主當晚在房屋后部南頭的房間看書,為了便于觀察又不驚動事主,罪犯可能繞到房后北頭守候。于是技術人員沿著北邊的屋檐向前勘查,很快便發現兩種不同的足跡,而且在房屋北面的屋檐下發現一堆大便,結合訪問認定是罪犯案前所留。技術人員還在大便旁提取紅雙喜煙盒大便紙一張(后來在其上顯出殘缺手印一枚),仔細觀察又在大便正前方較松軟的地面上發現一枚清晰但有變形的立體手印,分析應是罪犯在大便時因身體失去平衡,單手支撐地面時所留,于是技術人員采用石膏制模提取了這枚指紋。因而發現了極有價值的證據,破案證實與現場分析一致。
又如:某市發生一起盜竊保險柜案件,保險柜被罪犯搬走。因保險柜較重,且現場未發現交通工具痕跡,分析罪犯可能會在現場周圍不遠處破壞保險柜,取錢后逃走。于是技術人員在現場周圍尋找,很快便在屋后小麥地里發現兩趟足跡,循跡追蹤,在離現場400多米遠的地溝中找到了已撬開的保險柜,在保險柜及撒落在地面上的紙張上顯出若干枚指紋及生物檢材,并在地面提取了足跡。
綜上所述,關聯現場是技術人員收集手印等痕跡物證的重要場所,現場勘查中應注意綜合分析現場環境、現場痕跡、作案手段、被盜物品特點及現場訪問情況等信息,逆向思維,建立中心現場與關聯現場之間的聯系,并從關聯現場發現手印等重要的痕跡物證,為打擊犯罪提供有力證據。
注意發現尸體上和尸體下的痕跡和物證
在殺人案件發生后,作案人由于緊張和恐懼心理,往往不敢接觸或移動尸體,而且尸體被人發現后,一般人也不敢接觸或移動尸體,因而在尸體上和尸體下的物證就沒有被破壞,保存較好。但在實踐中這方面的物證易被忽視,主要是由于在現場勘查中,尸體都是由法醫檢驗,而法醫檢驗的重點是確定致死原因、作案工具、死者身份,查明案件性質,通常將檢驗重點放在尸體上和尸體內,容易忽視其他物證。
1.要重視收集尸體上的痕跡和物證
尸體上的痕跡和物證主要有:①尸體上的覆蓋物、捆綁物及包裹物。尸體上的覆蓋物是指作案人為了掩蓋尸體而在尸體上覆蓋的樹枝、雜草、衣物、紙張、木板、石板、紙板等;捆綁物是指作案人在實施犯罪時為了制服受害人、限制自由而用于捆綁受害人手腳的繩索,以及作案人為了便于轉移尸體、尸塊而對尸體進行包裝捆綁所使用的繩索;包裹物主要是作案人包裝尸體或尸塊時所使用的塑料袋、布匹、紙張等物。②死者的隨身攜帶物品。死者隨身攜帶的手套、帽子、圍巾、背包、手包、手表、打火機、手機等物品,并仔細檢查死者的包內及口袋內有無信件、證件、紙張、票證等。這些物品有助于分析受害人的個人特點,確定受害人身份。③死者衣物狀態、附著物及衣物上的痕跡。檢查衣物時應從外到內,從頭到腳,對衣物的數量、做工、原料、款式、品牌進行全面分析、記錄;仔細檢查衣物上有無侵害型破損,破損處的形狀、位置及狀態如何,是否與尸體上的損傷位置及形態吻合,紐扣有無丟失;衣物上有無腳印、牙印、血跡、毛發、泥土、灰塵、植物殘渣、金屬碎屑、木屑、射擊殘留物等,檢驗中要認真檢查衣物的縫隙、袖口、紐扣、鞋襪、手表鏈等處,必要時應將有關物品拆開檢查,并借用放大鏡或輔助光源觀察。④尸表上的印跡、損傷、黏附物等。尸表上的印跡主要是指尸體在停放和運輸過程中,地表或運輸工具與尸表接觸,而將接觸部位的外表結構形態印在尸體表面所形成,這些印跡可以用于分析甚至認定停放尸體的物面或運尸工具;尸體上的損傷檢驗要注意對照死者衣物上的損傷位置及形態進行分析;尸體上的黏附物主要是指尸體的體表、頭發中、指甲縫內、口腔中有無皮屑、頭發、泥土、灰塵、纖維等微量物證。
2.要重視收集尸體之下的痕跡和物證
尸體之下的痕跡物證主要是指尸體覆蓋的地面上各種痕跡和物證。殺人案件發生后,作案人可能銷毀現場地面上的足跡、血跡等痕跡物證(或被圍觀人員破壞),但尸體之下的地面可能被作案人忽視,圍觀人員也不會破壞,現場勘查中若注意檢驗尸體下面的地面,常能發現足跡、血跡、毛發等痕跡物證,甚至還可能發現受害人臨死前寫下的字跡等。
例如:自2000年至2003年,河南省駐馬店人楊某先后流竄于安徽、河南、河北和山東4省相鄰的農村地區,殺人、搶劫、強奸共作案25起,強奸23人,殺死67人,致傷12人。2003年11月3日,楊某被河北省滄州市公安局抓獲。楊某在作案時戴手套,強奸犯罪時采取體外排精,且每次實施完犯罪活動后都用小電筒照明把留在現場的陰毛、頭發等都撿走。盡管他反偵查技能較高,考慮得非常周到,但還是在一起殺人奸尸案中在受害人的乳房下方留下一滴精斑(見圖1-1),而在另外的幾個現場上則在尸體下的地面上發現了頭發等物證(見圖1-2)。偵查人員通過這些物證串并了多起案件,并最終成為證實犯罪的關鍵證據。
圖1-1 受害人身上的精斑
圖1-2 尸體下面地面上的毛發
要重視對明示案件的現場勘查
明示案件的含義及基本類型
所謂明示案件是指報案人指名道姓,明確指認作案人的案件。此類報案在偵查工作中經常遇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受害人自己報案,如搶劫、強奸、詐騙、傷害、敲詐勒索等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報案。②目擊證人報案,如現場周圍的群眾觀察到有犯罪行為發生、有人傷亡,或看犯罪嫌疑人逃離現場而向公安機關報案。③受害人親友或知情人報案,如受害人在遭遇非法侵害后向其家屬、親友講述遇害經過,或向其親屬、親友求助時,受害人的親友協助受害人或代為向公安機關報案。
明示案件的特點
報案人在報案時就指明了犯罪嫌疑人,有時甚至非常肯定,而且此類案件一般作案人是報案人親眼所見,所指犯罪嫌疑人是作案人的概率非常高,通常此類案件只要將犯罪嫌疑人抓獲便能結案。因而此類案件非常容易誤導偵查人員,讓偵查人員先入為主地認定報案人所指犯罪嫌疑人即是作案人,從而忽視對犯罪現場的勘查,忽視對證據的收集,特別是無罪的證據。
但是,明示案件中報案人所指犯罪嫌疑人也有可能不是作案人。受害人自己報案時,受害人因驚嚇、被蒙住雙眼(或是盲人)、光線不好,或有意惡諂別人等因素而產生錯誤認定;目擊證人則可能因距離遠、光線不好、主觀臆斷等因素而產生錯誤認定;而知情人的信息來自其他人,則更不可靠。
明示案件偵查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
首先,必須像對待其他刑事案件一樣認真地勘查犯罪現場,不能輕信報案人的指認,不要因為是明示案件而忽視現場勘驗,要注意收集有罪、特別是無罪的證據。
其次,要及時進行現場訪問、調查取證,全面深入地了解案情,讓調查訪問所獲得的信息與報案人的證言進行印證分析,排除其他的各種可能。
最后,要及時進行臨場分析。偵查指揮人員在現場勘查、調查訪問基本完成后,要組織所有參與勘查和訪問的人員進行臨場分析,對案情形成一個較客觀認識。
例如:某市一對未婚青年,訂婚后感情一直很好。雙方家長都對這樁婚事感到很滿意,女方家長看中男方家庭條件好,男方家長看中女孩長得漂亮,討人喜歡,女方家長還主動提供一套住房(自家房屋的樓上三樓,一室一廳,一浴一衛)讓他們未婚同居(見圖1-3)。一天(23日)早晨8點多,男青年將他們兩人洗澡燒水用的空煤氣罐送到樓下女方家中,請女方父母幫忙換煤氣,男青年自己則開著女方父母的汽車到其姐姐家幫忙修家電。當天上午9點至11點,女方父親連續幾次上樓叫女兒下來吃飯,均未應聲,以為是睡著了,最后破門進入臥室內發現女兒被人殺死在地上。家人發現后馬上向110指揮中心報案,稱男青年將自己的女兒殺害后逃跑了。
公安機關接案后很快采取措施在男青年姐姐家將其抓獲,同時安排技術人員進行現場勘查。勘查人員到達現場后,痕檢員對現場進行了拍照,法醫對尸體進行了檢驗。尸檢發現死者頸部插有一把尖刀,面部、頸部有細小的刀傷,法醫對尸體現象進行了拍照,但未做其他檢驗。
圖1-3 現場平面圖
公安機關在抓獲男青年后,便對該青年進行了一天一夜的突審。審訊中男青年說他離開家時女友還沒起床,拒不承認行兇殺人,而且一問就哭,哭了一天一夜,非常悲痛,不像是偽裝的。這時審訊人員感到該青年不像是作案人,有必要進一步收集證據。但案發時現場勘查人員認為作案人明確,只要抓到人案件就破了,沒有仔細勘驗現場,沒有全面收集有罪或無罪的證據,沒有進行現場調查訪問,沒有進行臨場分析,導致偵查人員起訴嫌疑人和釋放嫌疑人的證據都不足,使得偵查工作陷入了非常被動的局面。
考慮到男青年的表現,結合受害人死后睡衣敞開,胸罩解散,雙腿張開,頸部、面部、大腿內側都有淺表刀傷很可能是強奸殺人,于是對尸體做了進一步的檢驗,在死者陰道里提取了精液,DNA檢驗證實不屬于男青年的。但是,經查受害人22日下午曾外出兩個多小時,無法查證是和誰在一起,不能完全排除與他人發生性關系的可能,而且據男青年所說22日夜晚他們沒有發生關系,從這一點來看,DNA檢驗結果不能充分證明男青年不是作案人;而且由于現場勘查時記載的尸體現象(尸斑、尸僵)不細致,法醫專家們推定死亡時間時所依據的信息十分有限(如沒有測量尸溫),所以確定發案時間范圍較大,包括男青年在家的時間,因而嫌疑人具備作案時間。因此公安機關不敢放人,堅持送上法庭,最后法院宣判無罪釋放。結果男、女雙方家長都上告公安機關,女方家長還到省政府上訪,弄得公安機關進退兩難,非常被動。
圖1-4 現場尸體狀態
實際上,這起殺人案件并不是很難破的疑難案件,也不是公安機關的破案能力問題,主要是偵查人員聽了報案人指名道姓地報案后,認為案犯已明確,指揮員、偵查員、技術員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先入為主,忽視了現場勘查和調查取證工作,沒有充分利用現場痕跡物證。
主要問題:
1.現場勘查和尸體檢驗工作不細
(1)尸溫未測量。尸溫是法醫推斷死亡時間較準確的依據,由于法醫未測量尸體溫度,因此根據尸體現象(尸斑、尸僵)推定的死亡時間,范圍過寬,誤差較大。
(2)現場勘查時未提取陰道分泌物,勘查筆錄中沒有記載,而是當偵查出現疑問時再去提取陰道分泌物,而且因現場勘查筆錄中沒有記載,不合法律程序,不能作為證據使用。
(3)沒有注意提取微量物證,如精斑、毛發、唾液斑、纖維等微量物證。
(4)沒有注意提取手印、足跡等痕跡物證,現場門窗沒有勘查,沒有分析現場進出口,而當偵查出現疑問再去勘查時現場的窗戶都被雨水沖洗過,已失去了取證和分析的條件。
2.未及時組織調查訪問
該發現的線索和證人,未及時組織調查訪問,到最后發現案件陷入僵局時,再去補救,已經事過境遷,無法挽回,如死者頸部插有一把尖刀,開始沒有注意調查,以為是死者家里的,發現錯了時再調查,才弄清不是死者家里的,也沒有注意顯現指紋。
中心現場所在的位置與周圍的樓房之間的間距都很近,雖然門上沒有撬壓痕跡,但罪犯可以從其廁所窗戶進入室內,不能排除外人入室作案,而技術員沒有勘查窗戶、偵查員沒有對中心現場所在的樓房及其周圍的出租房屋進行調查訪問,發案后很多人都已經找不到了。
3.指揮員沒有認真組織偵查、技術人員沒有對案情進行綜合分析研究
偵查、技術人員之間缺乏溝通,沒有交換各自獲取的情況,沒有認真分析研究現場情況。該案只要指揮員組織大家稍作分析,就能發現問題,就有可能找到有價值的證據。
要重視對生物物證的發現和利用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生物具有特定的結構、新陳代謝、生長、運動、感應等生命現象。生物的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反映了生物的生存狀態,是生物物證檢驗的主要內容,如生物的分泌物、代謝產物的檢驗鑒定等;生物的運動往往決定了生物檢材的形態、位置及其變化特征。例如,現場血痕的出血部位、遺留位置、形態特征等;隨著對生物在生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遺傳和變異特性研究,相關的理論,尤其是DNA理論和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相關學科新技術、新成果和新方法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物物證檢驗的科學性及證據價值。
生物物證檢驗主要包括來源于人體或其他生物體的血液、體液、分泌物和組織器官等的檢驗鑒定,其中包括種屬鑒定、個體識別及親子鑒定;來源于植物體的葉片、根、莖、果實、種子、孢粉和水生藻類等的鑒定;與人類、動物及植物有關的微生物檢驗,如對食物、水等有潛在威脅的病原(炭疽芽孢桿菌、鼠疫耶爾森菌、埃博拉病毒、胡寧病毒等)檢驗,以及昆蟲物證檢驗等。生物物證是證據的一種,與其他物證一樣,生物物證必須符合證據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不僅具有合法性、客觀存在性及與案件關聯性等訴訟證據的基本特征,而且還以其特有的生物屬性和客觀存在的物體或物質來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
生物物證檢驗技術日益成熟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成果、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不斷涌現,尤其是生物技術、分析技術的迅速發展,實現了生物物證檢驗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否定到認定的飛躍。特別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PCR技術,使得生物物證檢驗可以在基因的水平上研究檢材的核DNA及線粒體DNA的差異,檢驗的范圍越來越廣,精確度越來越高,并且能夠進行微量、腐敗和降解等條件較差的生物檢材的檢驗鑒定,越來越顯示出其生物物證的強大證據價值。
生物物證往往是微量的,易于留存,分布廣泛,作案人很難避免將帶有其自身生物DNA的微量物質留在犯罪現場,如人約有10萬根頭發,每天自然脫落的有100根左右。理論上凡是與人體接觸的部位都會留下人體細胞,如唾液斑:煙蒂、水杯、飲料瓶、碗、筷子、果核、牙刷、牙簽、口罩、毛巾;表皮皮屑:貼身內衣、內褲、帽子、手套、襪子、圍巾、衛生巾,常用小物件,如鑰匙、挖耳勺、指甲剪、眼鏡、手機、手包、鋼筆等;人體排泄、脫落物:汗液、尿液、糞便、精斑、毛發等。人體生物物證檢驗的主要內容是個體識別和親子鑒定,在技術上我國大多數基層實驗室都能熟練運用常規生物物證檢測的血清學、免疫學、生物化學技術進行檢驗鑒定。目前,DNA多態性分析技術向著對堿基的精確測定、高度自動化、多個遺傳標記同步檢測的方向發展,可以一次同時進行大量遺傳標記的檢測,還可以進行隔代親緣關系鑒定、兄弟姐妹關系鑒定等,在偵查破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物證是指來自植物體的一類物證。植物種類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人類生活在植物的世界里,絕大部分生活用品都來源于植物,幾乎所有的食物都來自植物,人類的社會生活離不開植物,因而犯罪活動也與植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毒案件中,常有植物中毒,涉及某種植物的鑒定問題;在其他案件中,如作案現場的植物葉片、根、莖、果實、種子、孢子、花粉、木屑等均可能黏附在作案人或受害人的身上,也可能黏附在作案人的交通工具、兇器及其他物品上。這類物證多較細微,往往不被作案人注意,而在偵查工作中如能注意提取和檢驗植物物證便能成為證實犯罪的有力證據。對植物物證的檢驗主要是進行植物物證的種類認定,如對從嫌疑人處提取的植物成分與現場物品、尸體、兇器等上提取的可疑植物成分進行比較檢驗,判斷是否屬于同種類植物;對與案件有關的植物汁斑進行檢驗,判斷是何種植物的液汁形成;檢驗現場發現的被分離的植物根、莖、葉的斷離痕跡及其固有的花紋、年輪、節斑等,進行分離體的同一認定,等等。
動物物證主要是指與案件相聯系,與證實犯罪行為有關的動物的血液、唾液、糞便、皮、毛、骨骼、臟器及組織碎塊等。在偵查實踐中有三種類型的案件需要進行動物物證檢驗:
1.動物是侵害對象
主要見于虐待、盜竊動物,以及偷獵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案件。在虐待及獵殺野生動物案件中,如果嫌疑人作案時使用了某種作案工具,通過比對黏附于嫌疑兇器上的動物物證與現場提取的動物物證便可以認定兇器;在盜竊動物的案件中,當從嫌疑人處發現疑似動物,可從被盜動物處尋找該動物曾經接觸過的刷子、鋪墊、餐具、玩具等,并在其上提取檢材,然后與可疑被盜動物進行比對,或進行動物親緣關系鑒定,以確定動物的身源;對偷獵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案件,主要從犯罪嫌疑人家中、運輸工具、衣物等處查找相關動物物證,有時可能為動物制品,如皮革、皮毛等,然后對動物檢材進行種屬鑒定,確定是否為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根據案件需要,有時還需確定偷獵動物的數量。
2.動物涉嫌從事攻擊或破壞活動
當動物攻擊人、其他動物,或從事破壞活動時,會在受害人、動物或現場物品上留下唾液、牙印、毛發、血跡、糞便等,現場勘查時應注意提取上述生物物證,并通過檢驗確定肇事動物,進而追究其主人的責任或確定案件性質。
3.動物間接涉及案件
這主要是指動物的血液、唾液、皮毛、排泄物、肌肉組織等在案件中發生接觸轉移,特別是動物的毛發,在案件中可能從受害人的身上轉移到作案人身上或犯罪現場,而作案人也可能將動物物證留在犯罪現場及受害人身上,而且受害人和作案人都可能將犯罪現場的動物物證黏附于身上或工具上帶走。常用于動物物證檢驗的方法主要有形態學檢驗、免疫技術檢驗、等電聚集技術檢驗及DNA檢驗。動物物證大量涉及各類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檢驗方法日臻完善,因此加強對動物物證的發現、提取和利用,可以為偵查破案提供有力的線索和證據。
昆蟲物證主要是指在案件現場發現的與案件有關的昆蟲的卵、幼蟲、蛹、成蟲及其肢體、組織、分泌物、排泄物等。全世界已發現的昆蟲有1100多萬種,遍布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它們繁衍生殖快、生命力強、嗅覺靈敏,一般在案件發生后的幾分鐘(甚至更短時間)內便會出現在尸體周圍。人或動物的尸體能吸引幾百種昆蟲前來覓食或排卵,這些昆蟲在尸體上除了吃喝拉撒之外還繁殖子孫,但不同的昆蟲生活習性不同、繁衍生殖的速度不同,仔細研究尸體上的各種昆蟲,可以推斷死者的死亡時間、地點、案件性質等,為偵查破案服務。例如,人在戶外死亡10分鐘后,各種麻蠅和綠蠅就會在死者的口腔、耳朵和鼻孔里產下成千上萬只卵,這些蟲卵在12小時之后就孵化成蛹狀物,然后便離開尸體,鉆到附近的土壤里。第二批赴宴的是甲蟲。第三批到來的是蜘蛛、虱子、蜈蚣等,它們“光臨”現場是為了吞食先來的那些蟲子,或者是為了分享最后的“美餐”。這些昆蟲的食物鏈及生活規律極為固定而且準確無誤,就像是一個天然的時間表,使昆蟲學家能據此準確地推斷死亡時間。另外,不同的昆蟲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性,因而在尸體上或是在尸體周圍的昆蟲可以告訴警察案發現場是室內還是室外;是白天還是黑夜;是在陰暗處還是在陽光下;當時的氣候是溫暖還是寒冷、濕潤、陰暗的。若尸體上的昆蟲很少見,則可判斷為尸體被移動過。當然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其昆蟲的種類、數量和生活習性是各不相同的,要作具體分析和研究。此外,若尸體腐爛得厲害,以致無法確認死亡原因時,可通過尸體腐爛程度或者是昆蟲聚集密度不一致判斷為他殺,因為傷口處昆蟲的腐殖質最多。
微生物物證即與犯罪活動有關,經檢驗鑒定能證明案件事實的各種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從理論上講所有致病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和立克次體等)都可用于生物犯罪或生物恐怖活動,但易運輸、易散播、危害大的微生物主要有炭疽芽孢桿菌、鼠疫耶爾森菌、天花病毒、肉毒素、蓖麻毒素等十幾種。生物犯罪發生后,首先是要確定致病微生物,其次是確定生物感染源,為此現場勘查人員要注意從受害人的身體和環境物品上提取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生活用水、食物、泥土、通風系統、信件、郵件等。在勘驗過程中,工作人員要使用生物防護和呼吸器等個人防護設備,使用無菌包裝容器,建立物證保管鏈,使用一次性防改動封裝標簽。對收集到的微生物檢材,可用表型分析技術、免疫分析技術、核酸指紋分析技術及化學分析技術等分析鑒定,檢測生物犯罪劑的種類、基因、物理化學屬性,確定生物犯罪劑的來源,為偵查人員提供犯罪嫌疑人特點、作案地點、作案時間、作案手段、作案工具等信息,為破案提供線索和證據。
現場生物物證是了解犯罪事實,獲取犯罪證據的重要來源。
生物物證技術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重視不夠,意識不強
盡管近年來司法機關重視對生物物證檢驗的資金投入、技術人員培訓、典型案件的宣傳,但是生物物證技術仍然存在較嚴重的發展不平衡、技術檢驗人員少、檢驗能力不足,基層技術人員相關知識薄弱,發現、提取和利用能力差的問題。
例如:某地發生一起殺人案件,技術人員在現場提取到一副破損的眼鏡,他們竟將眼鏡直接拿到眼鏡店里測量度數,結果該眼鏡被許多人觸摸,失去了提取生物檢材,檢驗DNA的價值。
又如:在一起強奸案中,技術人員將現場提取的多張衛生紙混雜存放提取,使得生物檢材相互接觸污染,影響了DNA檢驗的效果。
2.重視常規痕跡物證的提取,忽視生物物證的發現提取
盡管一些技術工作人員懂得生物物證方面的知識及其重要的證據價值,但因沒有提取生物檢材的設備或沒有掌握相關的技術手段,而放棄了對生物檢材的利用;另一些技術工作人員則滿足于提取傳統的手印、足跡、工具痕跡等痕跡物證,而對DNA等生物物證重視不夠,忽視了生物物證的發現提取。
3.操作不規范
主要表現為:送檢的生物檢材提取方法不規范,如取材數量不夠,取材類型不全,被采樣人員的信息填寫不完整,提取DNA樣本時沒有“同卵雙胞胎”和“兩性人”的意識,將受害人衣物上的血、創口處血、地面上的血等同于受害人的血,在送檢強奸案件陰道分泌物時沒有受害人的血樣,送檢生物物證不遵循晾干和冷凍保存的原則;送檢的生物檢材包裝不規范,包裝袋為隨意選擇的各種食品袋、簡易紙袋、紙箱、信封等,沒有使用統一的生物檢材包裝袋。導致案件生物檢材交叉污染、信息錄入失誤、檢材腐敗變質,嚴重影響生物檢材的利用效率。
重視生物物證的發現、提取和利用,充分發揮生物物證的作用
1.應加強生物物證檢驗的知識培訓,提高偵查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生物物證發現、提取、包裝、保全、送檢和應用意識
首先,要重視對生物物證的現場保護,規范進場要求,要戴帽子、鞋套、口罩、手套,穿隔離衣;提取生物檢材的所有器械都要事先清潔、消毒;其次,建立規范的采樣制度和各種操作標準,規范現場生物檢材的發現、提取、包裝、保全、送檢和檢驗等方面的要求,規范技術人員的行為。最后,要強化技術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每一位技術人員都做到認識到位、會操作、重保全。要有在所有刑事案件現場都注意發現和提取生物檢材的意識。
2.應加快DNA等生物物證數據庫的建設,強化對生物檢材的規范化管理
落實和強化DNA物證提取和數據庫采樣工作的責任制,建立規范的生物檢材保管室,設專人保管,專人送檢,并根據公安部劃定的DNA等生物物證數據庫建庫對象范圍,各級公安機關建立采樣點和采樣聯系點,確定采樣員和采樣聯系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上級生物物證實驗室要負責下級實驗室工作人員的采樣工作培訓,并做好對下級實驗室工作人員采樣、保全、送檢等工作的監督、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