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探:你應該知道的犯罪現場分析

犯罪現場分析的概念

犯罪現場分析

犯罪現場是指作案人實施犯罪活動的地點或遺留有同犯罪活動有關的痕跡物證的一切場所。

犯罪現場分析是在主要案件現場勘查基本結束后,組織參加勘查的人員,根據現場訪問和現場勘查所獲得的材料,對發生的案件現場事實和獲取的有關犯罪信息、資料進行現場討論及分析推理,對犯罪分子和犯罪活動的情況以及初步偵查方案等問題進行研究,并作出判斷的一項偵查活動。

犯罪現場分析是偵查破案的重要內容,是現場勘查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步驟或環節,對于是否立案、確定案件性質、偵破案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犯罪現場分析是一個認識過程,它貫穿于現場勘查全過程。現場勘查初期要觀察、巡視現場,初步了解現場情況,認識現場發生了什么,誰報案、誰了解現場情況、現場環境,為下一步勘查現場做好準備,決定是否應采取緊急措施等。勘查過程也是觀察和巡視的深化,對有關痕跡及其他物證、對尸體現象、現場狀態的認識也是一個認識和分析的過程。判斷現場調查、訪問內容的真偽同樣是分析過程;現場的實驗、現場重建從開始到結束也就是一個證實、分析的過程。

犯罪現場分析是現場勘查指揮組織現場勘查有關人員對現場構成要素的本質屬性及其結構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的過程,是一個歸納、總結性的分析,目的是為偵查工作提供線索、范圍、方向和證據。

犯罪現場分析的三大中心內容

犯罪現場分析的三大中心內容是對犯罪現場、作案人和受害人的分析,其核心內容是獲取作案人的個人信息。

1.犯罪現場

任何犯罪事實的發生都是由于作案人實施了犯罪活動。為了達到犯罪的目的,作案人使用了某種作案手段,這種手段又必然指向一定的目標(人或物),以至于形成一定的危害后果,于是犯罪現場便出現了。作案人的犯罪行為必然與作案時間、作案空間同時存在,是被侵犯對象及其環境發生變化的直接原因,犯罪行為要素是犯罪現場的核心要素;時間、空間是犯罪現場存在的形式;物質形態變化是犯罪行為的必然結果。在案發過程中,犯罪現場、作案人(有時包括受害人)都處在同一個時空,因而他們都具有相同的時空條件。

犯罪現場是聯系作案人與受害人的紐帶,通過研究現場痕跡物證可以找到現場或受害人與作案人之間的因果關系及證據聯系,從而鎖定犯罪嫌疑人。

犯罪現場記錄了作案人的整個作案活動過程,現場勘查就是為了客觀地獲取這份記錄,而犯罪現場分析則是為了如何科學準確地閱讀這份記錄,包括對現場每一個痕跡物證的解讀。怎樣閱讀這份犯罪記錄呢?要依靠偵查人員的知識、經驗、智慧和科學技術手段。

2.作案人

通過研究現場痕跡物證、作案人的作案過程、作案手段、作案動機和目的,結合調查訪問,以及對受害人(單位)情況的分析,推斷作案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態、職業、口音、居住地、文化程度、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婚姻狀況、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生活經歷、工作經歷、犯罪經歷、動作習慣、犯罪心理、人際關系、興趣愛好、是否熟悉犯罪現場、是否認識受害人等,為確定案件性質、劃定偵查范圍提供依據。

3.受害人

刑事案件中的受害人往往都是已知的,分析研究受害人主要是要分析受害人之所以成為受害人的必然因素及偶然因素,要發現受害人與作案人之間的聯系(詳見下一段落,“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間的聯系”),并最終為發現犯罪嫌疑人、明確偵查方向、劃定偵查范圍提供依據。

鎖定犯罪嫌疑人的三大鏈條

1.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間的聯系

(1)特定的人際關系。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間有無特殊交往,有無利害關系,如犯罪團伙、網友、同為某種宗教組織的成員、同學等。這些關系有兩種形態,一種是明的,一種是暗的,犯罪現場分析的關鍵或難點就在于挖掘那些暗藏的特殊關系,這種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存在于社會關系之中,與社會關系中的許多人和事發生關系,不可能一點線索都沒有。

(2)情感關系。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之間有無特殊的感情糾葛,如曾經的戀人,曾經的夫妻,曾被奸污、猥褻,情人關系等特殊的情感,而這些特殊的情感可能成為犯罪的誘因。

(3)經濟關系。犯罪嫌疑人與受害人之間有無經濟上的糾葛、往來或某種經濟利益關系,并因而成為罪犯作案的動因,如在生意上有合作關系,業務上有往來,有借貸關系,有經濟糾紛,或受害人的存在成為犯罪嫌疑人經濟上獲利的重要障礙,或者受害人的死亡能夠給犯罪嫌疑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等。

(4)時間關系。刑事案件中有個顯著的特點是犯罪嫌疑人與受害人在案發現場同時出現,在特定的時間段他們都在現場活動,因而在現場勘查和調查訪問過程中,只要判明了受害人在現場活動的時間,就能知道犯罪嫌疑人必須具備的作案時間條件,成為排查犯罪嫌疑人的重要依據。

(5)空間關系。犯罪現場就是作案人整個作案活動的空間,在案發過程中,作案人與受害人可能同時在一個空間中出現,但應注意受害人只能在罪犯的犯罪活動某一空間中出現(如殺人現場),受害人通常不能出現在作案人的整個作案活動空間中。

(6)證據聯系。在案發過程中,作案人留下的痕跡物證往往與受害人留下的痕跡物證相交織,這種交織并存的痕跡物證可能存在于三個客體上:

其一是犯罪現場。因為案發現場可能是受害人工作、生活的場所,還因為案發時受害人與作案人同在犯罪現場,因而,犯罪現場留有罪犯作案活動痕跡物證的部位往往也有受害人留下的痕跡物證,特別是在兩人互動、對抗或搏斗的過程中,如交織并存的手印、腳印等。

其二是作案人的身體。在作案人實施犯罪活動時其身體常與受害人有接觸,尤其是在對抗和搏斗的過程中,受害人的毛發、纖維、血跡、皮屑、牙印等痕跡物證就會留在作案人的身體上,此外還因為罪犯在現場接觸受害人接觸過并留有微量物證的現場物品,形成二次轉移,而將受害人留在現場物面上的微量物質轉移到作案人的身體上。這些與受害人密切相關的痕跡物證,完全能夠證實嫌疑人到過犯罪現場,與受害人有過正面接觸,實施了犯罪活動的事實,所以在發現犯罪嫌疑人時應立刻檢驗其身體,尋找、發現、提取相關的痕跡物證。

其三是受害人的身體。同樣,作案人在實施犯罪活動時其身體常與受害人有接觸,尤其是在對抗和搏斗的過程中,作案人的毛發、纖維、血跡、皮屑、牙印等痕跡物證就會留在受害人的身體上;此外還因為受害人在現場接觸作案人接觸過并留有微量物證的現場物品,形成二次轉移,而將作案人留在現場物面上的微量物質轉移到受害人的身體上。這些與作案人密切相關的痕跡物證,完全能夠證實嫌疑人到過犯罪現場,與受害人有過正面接觸,實施了犯罪活動的事實,所以在發現犯罪嫌疑人時應立刻檢驗其身體,尋找、發現、提取與受害人有關的痕跡物證。

例如:2005年4月13日9時許,南京市雙橋門立交橋下,發現一下身赤裸的女尸,經現場勘查、法醫檢驗尸體發現受害人系被掐、捂窒息及石塊打擊頭部失血休克致死。現場處于野外,傳統的手印、足跡沒有發現,但在受害人的右手中指指甲內發現并提取到男性皮肉組織碎屑,分析應該是受害人在與作案人搏斗中抓撓形成,因而作案人左臉部應該有抓傷。結合調查走訪、查看沿途視頻監控錄像,發現受害人是一站街搭客的賣淫女,于4月12日23時30分左右和一長發男子一起朝現場方向走去。13日凌晨1時許在現場東側路口發現一貌似長發男子的人匆忙向東大校機場方向走去。根據上述情況,專案組果斷決定在飛機場周圍深挖細排,重點關注左臉部有抓傷的男子。4月16日15時許,偵查人員在機場夾崗村一小吃店內見到一名左臉部有傷的光頭男子,將其帶回審查,迫于壓力,以為通過改變發型就能躲過偵查人員眼睛的嫌疑人交代了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聯系

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時間關系、空間關系、證據關系等。

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時間關系是指其是否具有該案犯罪時間,同時還要分析犯罪嫌疑人沒有作案時間的證據是否確實,因為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打擊,常會采取一切辦法,企圖割斷自己與犯罪的關系,制造沒有作案時間的證據,如故意在犯罪行為發生后立即回到群體中,或利用群體都集中在某一件事情上,忽略其進出等,或在時間差中做文章。更有甚者利用高科技手段或雇傭他人作案,完全切斷自己與犯罪時間的關系。

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空間的關系可能是:

(1)很熟悉。犯罪嫌疑人在作案過程中表現出作案工具有針對性,作案路線、出入口選擇準確,直奔目標物;作案時間選擇準確,對現場人員的活動規律熟悉,室內物品的布局熟悉,對現場外圍環境熟悉等特點。

(2)不熟悉。犯罪嫌疑人在作案過程中表現出對作案目標選擇的隨機性和突然性,作案工具的選擇針對性不強,對作案時間、作案路線、出入口的選擇不準確,對現場人員的活動規律不熟悉,對現場物品的布局不熟悉,現場翻動、破壞大,對現場周圍的環境情況不是很了解等特點。

(3)經過蹲點后熟悉。犯罪嫌疑人在作案過程中表現出對作案目標的選擇比較準確,作案工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對作案時間、作案路線、出入口的選擇不夠準確,對現場人員的活動規律較熟悉,對現場大部分物品的布局不熟悉、現場翻動較大等特點。當前犯罪形態以動態犯罪為顯著特征,這種熟悉程度對認識犯罪嫌疑人的生活、工作活動范圍有很大幫助。特別是殺人案件中的拋尸、藏尸、焚尸現場與原始現場不同,它是考查、認識犯罪嫌疑人選擇地域空間原因的基本因素。

作案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證據關系,是指作案人在犯罪現場實施犯罪活動時必然留下的痕跡物證:

(1)與作案人人體關聯的痕跡物證。一類是毛發、皮屑、牙齒、血液、骨骼和組織碎屑等人體組織的一部分,這類微量的物質中含有DNA,可以據此認定人身;第二類是汗液、唾液、鼻涕、糞便等人體分泌排泄物,這類物質中含有從人體分泌排泄器官內壁上脫落的表皮,可據此檢出DNA細胞,同樣可以據此認定人身,同時還可以分析留痕人的生活、工作環境情況及飲食結構;第三類是人體各個器官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在與物面接觸時所留下的印跡,如手印、足跡、牙印、唇印或身體某個裸露部位(如面部、肘部、膝蓋、臀部)與物面接觸所留下的印跡,這類印跡能反映人體器官或局部的形態特征,通過分析檢驗鑒定可以認定該印跡是某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所留,同樣可以認定人身。

(2)與作案人人身關聯物品的痕跡物證。這類物品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的穿戴物,如帽子、圍巾、手套、鞋襪、衣褲等,犯罪嫌疑人在作案過程中這些物品也會與現場的物品及受害人身體接觸而留下纖維、分離物及印痕,甚至將其遺留在犯罪現場。

通過對現場遺留纖維、分離物的分析,可以判斷纖維的種類、纖維上的染料及紡織品組織結構;通過對現場印痕的檢驗可以判斷留痕衣物的種類、形狀和結構特征,甚至通過痕跡檢驗認定留痕衣物;通過對現場遺留物的分析可以判斷作案人的體態、年齡、經濟狀況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查訪問、辨認等措施認定現場衣物的物主。還可以通過發現衣物上附著的皮屑等提取DNA檢測認定作案人,或通過分析衣物上的微量物質分析判斷作案人的職業、生活環境等。

(3)作案工具痕跡物證。作案人為實施犯罪活動而攜帶的輔助物品,如殺人工具、撬壓破壞工具、交通工具、包裹贓物或尸體的工具,作案工具在犯罪現場通常會留下分離脫落物、工具痕跡,甚至將作案工具留在犯罪現場。通過分析檢驗作案工具留下的微量物質及分離脫落物可以判斷作案工具的物質成分、種類、結構、功能、使用環境等信息,可以為縮小偵查范圍提供依據;通過分析現場工具痕跡,可以判斷作案工具的局部形態特征,并據以判斷作案工具的種類、結構、功能,在找到作案工具后可以據以判斷現場工具痕跡是否犯罪嫌疑人作案工具所留;通過對現場遺留的作案工具分析,可以判斷作案工具的結構、功能、應用范圍、產地等信息,進而推斷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動機及目的、作案手段、職業特點、居住地等信息,通過發現提取作案工具上的手印、毛發、纖維、血跡、油污、泥土等,可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個性特征、職業特點、生活環境特點,甚至還可以通過手印、毛發、DNA等生物特征認定作案人,此外還可以通過調查訪問、辨認等認定現場工具犯罪嫌疑人是否曾使用過。

3.受害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聯系

受害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聯系主要包括:時間關系、空間關系、證據聯系等。

分析受害人與犯罪現場的時間關系主要是分析受害人在案前、案中及案后在現場活動或停留的時間信息,包括整體時間的長短,每一個行為動作的起止時間、與周圍所發生事物的時間關系,每一活動的時間順序,與罪犯接觸的起止時間,與罪犯之間發生的每一事件時間順序和時間長短等。受害人與犯罪現場之間的時間關系是分析案件性質、劃定偵查范圍、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備作案時間條件的重要依據。

受害人與犯罪現場的空間關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犯罪地點是受害人生活、工作的地點,是原始現場。

(2)犯罪地點是原始現場,但不是受害人生活、工作的地點。

(3)所發現犯罪現場不是第一現場,發現受害人的地點是受害人最后一次被加害的地點,或遇害后被犯罪嫌疑人轉移拋棄的地點。

(4)發現受害人的地點不是犯罪現場,是受害人受傷害后在逃跑途中死亡或昏迷的地點,或是被其他人搶救或無意轉移的地點。所以發現受害人的地點不一定是罪犯作案活動的第一現場,受害人對現場不一定熟悉,需要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受害人與犯罪現場的證據聯系主要有:

(1)與受害人人體關聯的痕跡物證。一類是毛發、皮屑、牙齒、血液、骨骼和組織碎屑等人體組織的一部分,這類微量的物質中含有DNA,可以據此認定受害人身份或判斷是否為受害人所留,若不是受害人所留,則有可能是作案人所留;第二類是汗液、唾液、鼻涕、糞便等人體分泌排泄物,這類物質中含有從人體分泌排泄器官內壁上脫落的表皮,可據此檢出DNA細胞,同樣可以據此認定受害人身份,同時還可以分析留痕人的生活、工作環境情況及案前進食情況;第三類是人體各個器官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在與物面接觸時所留下的印跡,如手印、足跡、牙印、唇印或身體某個裸露部位(如面部、肘部、膝蓋、臀部)與物面接觸時所留下的印跡,這類印跡能反映人體器官或局部的形態特征,通過分析檢驗鑒定可以認定該印跡是否為受害人身體的某個部位所留,同樣可以認定人身,進而判斷受害人是否到過現場,在現場的活動情況,現場曾發生過什么樣的事情。

(2)與受害人人身關聯物品的痕跡物證。這類物品主要是指受害人的穿戴物,如帽子、圍巾、手套、鞋襪、衣褲等,受害人在案發過程中的這些穿戴物也會與現場上的物品接觸而留下纖維、分離物及印痕。通過對現場遺留纖維、分離物的分析,可以判斷現場纖維是否為受害人所留,從而判斷受害人的身體曾經接觸過現場哪些部位,事發經過如何,并為甄別是否為作案人所留提供依據。

(3)隨身攜帶物品痕跡物證。受害人進出現場、在現場活動、與作案人對抗,往往要攜帶或借用一定的工具,如交通工具,照明工具,生產、生活工具,就地取材的抵抗工具等,這些物品也會在現場留下分離脫落物、工具痕跡,或將其留在犯罪現場。通過分析這些物品留下的微量物質、分離脫落物及痕跡,可以判斷受害人在現場的活動情況,為分析案情提供依據,同時還可以為甄別作案工具及作案工具痕跡提供依據。

獲取案件信息的三大主要途徑

獲取案件信息的三大主要途徑是:現場勘查、調查訪問、技術檢驗鑒定。

犯罪現場是罪犯實施犯罪活動的場所,而犯罪活動的實施必然導致罪犯與犯罪現場及受害人之間的信息交換、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因而必然在犯罪現場留下大量的罪犯個人信息及痕跡物證,通過現場勘查就能夠獲得大量的痕跡物證及犯罪活動信息。收集痕跡物證就是在犯罪現場發現、提取與犯罪有關的物品、物質和痕跡。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來越智能化、科技化,反偵查能力越來越強,采證工作越來越困難,在采證時既要細致全面地提取常見的手印、足跡、工具痕跡、微量物證等物品、物質和痕跡,還要注意尋找潛在痕跡物證,同時還要借鑒和應用國內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現場是獲取犯罪信息的主要源泉,是獲取物證的主要場所。

調查訪問內容包括對案前信息、案中信息和案后信息的訪問,訪問對象主要有受害人及其親友、目擊證人和知情群眾。

任何物證都包括三類信息:一類是能通過觀察得到的外在信息,包括物證的外表結構特征、顏色和氣味,物體之間的相互位置關系等;一類是能通過技術檢驗得到的內在信息,包括物證的物質成分,物理、化學性質;還有一類是能通過分析得到的延伸信息,是在研究前兩類信息的基礎上分析推斷作案人、受害人、犯罪現場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系,犯罪嫌疑人的個體特征,基本案情等。現場收集的各種痕跡物證如手印、足跡、血跡、毛發、泥土等只有通過進一步的檢驗才能獲得更多的犯罪活動信息及犯罪嫌疑人的個人信息。

犯罪現場分析的時機選擇

通常它是在主要的現場勘查任務基本完成之后,全面開展偵查工作之前進行的,現場指揮員將現場勘查人員和調查訪問的人員組織起來,對現場勘查中獲取的各種證據和調查訪問情況匯集到一起,總結現場勘查、訪問的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偵查工作。

對現場的有關信息進行綜合性的匯總和初步的評析,它既不是犯罪現場分析的開始,也不是犯罪現場分析的結束,而是犯罪現場分析的繼續。勘查中無論是對調查的證人、當事人的陳述、現場遺留的可疑痕跡還是對其他遺留物,一直在進行著不同形式的分析,只不過這種現場討論是總結性、集中性的分析。

犯罪現場分析的參與人員

現場勘查的組織者:現場勘查指揮員或現場最高首長。

犯罪現場勘查的主要參加人員:現場勘查人員和案件偵查人員。

邀請參加現場勘查或現場分析的人員:如遇重大事故或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應邀請有關技術方面的專家及專業人員參加。

其他參加現場勘查的人員:發案地轄區派出所民警,如果有治安、武警等其他警種人員參加了勘查或者搶救,應吸收這些警種的負責人參加。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發生的刑事案件,可以吸收單位保衛干部和有關領導參加。這對互相交流情況、分析案情有一定的幫助。除特殊情況外,參加現場保護和邀請的見證人通常不參加犯罪現場分析。

犯罪現場分析的內容

犯罪現場分析的內容是圍繞犯罪分子及犯罪活動進行的。要分析犯罪分子及犯罪活動自然要分析作案時間、地點、環境、因果關系以及與犯罪活動有關的其他問題。主要包括:

簡要分析,采取必要的緊急措施

根據現場當時情況,確定采取救險、救人、追捕、堵截、搜查、現場保護等必要的緊急措施。

分析案件性質,確定是否立案

首先應分析判斷是事件還是案件,認定是案件后就應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認定有犯罪事實發生,并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做出立案的決定。

分析案情,確定案件的管轄,明確偵查的范圍和方向

首先,應根據案件的發生地和案件的大小確定案件的管轄部門。

其次,要認真研究刑事案件的性質,犯罪的場所、環境,犯罪的時間,犯罪的地點、工具、兇器,作案人數、手段,犯罪過程,犯罪行為人的條件、行為習慣、心理活動、個體特征,犯罪嫌疑人對現場環境的熟悉程度、與死者或當事人的熟悉程度等,劃定偵查的范圍,明確偵查方向。

根據案情確定對勘查后的現場、尸體、物證及犯罪嫌疑對象的處理

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認識,多數情況下不會一次分析得非常準確,需要在偵查實踐中不斷分析和深化認識,直到認清本質。

犯罪現場分析的特點

系統性、全面性和客觀性

現場討論要求將犯罪現場作為一個系統、體系、整體去認識。犯罪現場分析、討論的內容很多,如對現場的調查和訪問情況的分析、目擊證人的陳述、對當事人的陳述的分析、對現場發現的可疑痕跡及遺留物等方面的分析。在初期的勘查過程中應針對每一個犯罪信息都有一個檢驗、分析、認識、甄別的過程,從中發現某些規律性或相互之間的矛盾,如證人、當事人陳述的內容是否真實,現場發現的痕跡及遺留物是否為犯罪行為所遺留。

民主與集中性的高度統一

現場討論是一個集體討論達成共識的行為,在現場的分析中應發揮集體的智慧,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它也是民主與集中的體現,使參加犯罪現場分析的人員暢所欲言,直率地表達對各種問題的認識和見解。現場指揮員應創造良好的民主氣氛,充分發揮全體分析人員的智慧。

立足現場、服務偵查

勘查是偵查工作的開始,也是偵查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場勘查人員對現場最了解,是犯罪現場分析的主要力量,應牢牢樹立偵查意識和訴訟意識,在勘查中要有意識地做好分析、討論的準備,邊勘查邊分析案情,帶著問題去勘查。在犯罪現場分析中,首先立足現場,客觀地介紹現場情況,其次結合現場談自己的分析意見,再通過集體討論的形式幫助大家得出正確的結論。

犯罪現場分析的目的

確定發生事件的性質

在現場勘查的基礎上,排除精神病、自然災害、自我偽造、意外事故等因素,得出是否構成刑事案件的結論。犯罪現場分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確定是否需要立案偵查。實踐證明,偵查部門所勘查的現場并非都是犯罪現場。例如,火災現場,起火可能是縱火,也可能是意外。爆炸現場,可能是事故,也有可能是人為的爆炸案件,發現尸體的現場可能與確定偵查范圍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

明確案件的性質

通過分析推斷某案件是否屬于殺人案件,是圖財殺人、報復殺人,還是奸情殺人;盜竊案件是內盜還是外盜。

分析犯罪分子的個人特征

一是自身狀況,如年齡、性別、身高、體質、職業、外貌特征、婚姻狀況、與被害人的關系、有何種特殊技能等;二是犯罪嫌疑人的借助條件,如衣著、鞋式、隨帶物品、作案工具、運輸工具等。

分析犯罪人數和犯罪分子之間的關系

通過勘查,除分析作案人數外,還要推測犯罪成員之間的關系,如結伙公開犯罪的,通常是狐朋狗友等。

分析犯罪實施過程和發展趨向

在現場勘查的基礎上,分析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的全過程。同時,為了爭取主動,偵查人員應通過分析,預見犯罪分子的行動變化,如受傷的犯罪分子可能求醫問藥;流竄的犯罪分子可能逃竄躲避;當地犯罪分子可能隱藏贓物和作案工具、制造偽證等。

確定偵查方向、范圍

通過分析確定偵查工作應在哪些部位、地區和在具備哪些條件的人中去開展工作。

總結現場勘查工作

對現場勘查工作進行全面檢查,發現漏洞和不足之處,及時彌補或提出新的要求,以便進一步實施勘查和復查,必要時可組織現場實驗。

確定對勘查后現場的處理

現場勘查具有一定的時間性,不能無限期地進行,因此,犯罪現場分析時要把各方面的材料匯集起來,通過分析討論的形式對勘查工作中的全部內容及漏洞進行全面的檢查。通過調查訪問的情況與勘查情況進行相互印證,從中發現矛盾和問題,以便及時復驗現場或補充訪問,迅速補救勘查漏洞和不足,保證現場勘查的質量。

武警槍庫被盜案

基本案情

石家莊某武警部隊槍庫曾發生盜竊案,罪犯選擇武警出早操之機作案,盜走手槍10支,子彈一批。現場左側為兩間槍庫,右側為值班室,罪犯用塑料片插開值班室大門,來到值班室靠近槍庫的一張床上,在床上方的墻壁上打了一個洞,從洞中進入里面的槍庫,再打開里面的門來到外面的槍庫,撬開了靠近門口處的兩個保險柜。罪犯在其中的一個柜子上打了兩個洞,兩個洞一大一小,小洞能看見柜內槍支但拿不出槍來,大洞可以拿出槍。罪犯拿出了11支短槍,其中一支槍是信號槍,罪犯將它扔在保險柜下面,拿走了10支手槍。旁邊的柜子內有子彈,犯罪分子撬了三個柜子,第一個柜子沒撬開,第二個柜子撬開了,看到箱子上有“7.62mm普”字樣后沒有撬,然后去撬第三個柜子,撬開后盜走手槍子彈一批。槍和彈到手后,罪犯原路返回,并將掛在值班室衣架上的武警大蓋帽和一件武警上尉上衣拿走了。該部隊有大量現役軍人,前幾年該部隊復員的退伍軍人共有11個,分別來自山東、內蒙古、山西、四川、吉林、河北,復員退伍后多在企業單位從事安全保衛工作。

犯罪現場分析

1.罪犯對作案時機及作案路線的選擇說明什么問題?

說明罪犯知道室內門及鎖的情況,人員生活規律、房間分布、物品擺設等細節,十分熟悉現場環境,應該是曾在此工作或生活的人。

2.打洞位置有什么特殊?為什么不選擇其他處?洞口情況能提供什么線索?

(1)洞口選擇非常準確,選擇任何其他位置挖洞,墻反面都是鐵柜,不能通過,說明作案人了解庫房內的物品擺設,十分熟悉現場環境。

(2)根據洞口的大小可以分析作案人的體態。

3.犯罪分子為什么取出了11支手槍,而當場就把信號槍扔了,把其他的手槍拿走了?

說明犯罪分子識貨,懂得每種槍(包括信號槍)的用途和性能,作案人是一個非常懂槍的人,如軍人、警察等。同時也說明作案人盜竊的目標是短槍,信號槍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

4.柜子上的洞為什么一大一小?哪一個洞是先打的?

案犯分析中間有隔板,上面有短槍,下面有長槍,所以從中間偏上打了一個洞,結果中間只有長槍沒有短槍,且上方還有隔板,只好再選擇更高一點的位置又打了一個洞。因而小洞應該是先打的。這一情況說明作案人可能不是現役軍人,現役軍人的槍每天都放在柜子里面,知道柜子的結構、槍支存放情況,應該很熟悉,不會打錯洞,而且現役軍人選擇此時作案容易暴露,只要稍作排查清點便能找到嫌疑人。

5.為什么作案人沒有撬第二個柜子里的子彈箱?說明什么問題?

存放槍支的鐵柜旁邊的柜子內有子彈,犯罪分子撬開了三個柜子。第一個柜子沒撬開,第二個柜子撬開了,看到子彈箱后發現其上標有“7.62mm普”便沒有撬,他知道“7.62mm普”表明里面裝的子彈是長槍子彈,不是手槍配用彈種,便去撬第三個柜子,這個信息告訴我們,犯罪分子僅從箱子上的標志就能識別長槍、短槍子彈,說明作案人也十分熟悉子彈情況,說明曾經接觸過彈藥箱,是軍人的可能性大。

6.把武警大蓋帽和一件武警上尉上衣拿走說明什么問題?為什么要拿走上衣和帽子?

分析犯罪分子像軍人,現役軍人有軍裝,沒必要偷,偷武警大蓋帽和一件武警上尉上衣應該是為了掩護帶槍,有可能是長途運輸。

7.試根據現場破壞情況及被盜物品情況分析作案人的個人條件,并據以劃定偵查范圍。

偷警服是為了便于把槍支運走,不讓別人懷疑,當有人檢查時可以武警身份掩護。若是石家莊人則沒有必要,本地人可以步行回家,沒有坐長途汽車、火車等的需要,可以躲過任何關卡,不需要穿警服。根據現場情況分析,罪犯很有可能是從此處復員退伍的軍人,從前幾年復員退伍的軍人來看有山東、內蒙古、山西、四川、吉林、河北和石家莊本地人,結合不同地區刑事犯罪的特點來看,應該將吉林作為重點,因東北人喜歡舞槍弄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沙县| 始兴县| 曲阜市| 竹山县| 蛟河市| 商丘市| 沧源| 鄂尔多斯市| 阿瓦提县| 哈尔滨市| 永靖县| 翁牛特旗| 黑龙江省| 永泰县| 龙南县| 商丘市| 临邑县| 滕州市| 大化| 长岭县| 博乐市| 纳雍县| 汶上县| 濮阳市| 尤溪县| 扎囊县| 庆云县| 惠安县| 肇庆市| 永济市| 高邮市| 莎车县| 吉首市| 女性| 嘉祥县| 太湖县| 梅州市| 乌恰县| 丽水市| 五指山市|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