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孩子就是因果關系大師

找到誘發偏頭痛和癌癥的原因,并借助這些信息來改造世界,這當然是科學的任務。但是,是否只有科學家才能想到事物的因果關系并據此來創造新世界呢?似乎普通的成年人也十分了解世界的因果構造,而且他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各種反事實,雖然這讓人感到遺憾和悔恨。

我們知道,孩子非常擅長反事實思維。而如果反事實思維取決于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同時也是人類不斷進化、根深蒂固的天性,那么,就算很小的孩子也應該能夠進行因果思考。事實上,嬰幼兒確實已經很清楚世界的因果構造了,他們知道一件事如何導致另一件事發生。這是發展心理學近期最重要、最具革命意義的新發現之一。

心理學家曾經認為孩子不理解反事實,同樣,他們也曾認為年幼的孩子不理解因果關系。孩子的思維應該被直接的感覺、知覺經驗所限制,他們也許知道一件事會在另一件事之后發生,但不清楚一件事會誘發另一件事發生。尤其是,科學家認為孩子不理解隱含的因果關系,而這與科學知識有關,例如,種子之中的某種物質能讓它生長,細菌能讓人生病,磁鐵能讓鐵屑聚攏,或者是潛藏的欲望能讓人們做出某種行為。以皮亞杰22為例,他就聲稱孩子在學齡前都處于“前因果”思維階段。


過去20年來,我們發現,孩子確實知道很多關于事物和人如何發展的知識,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會學到更多。


皮亞杰在實驗中向孩子詢問的大多是他們并不熟悉的因果現象。他問學齡前孩子有趣但艱深的問題,例如“到晚上,天為什么會變黑”或者“云為何會移動”等。對此,孩子們要么表現得很困惑,要么就創造一些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很不充分的答案,雖然這些答案往往有其自身的邏輯,比如“天變黑了所以我們才能睡覺呀”或者“云彩動了是因為我想讓它們動”。

如今,心理學家決定問一些與孩子熟知的事情有關的問題,例如“約翰尼為什么在肚子餓的時候打開冰箱”或者“小三輪車是怎么跑起來的”。就算是2歲的孩子也能給出很好甚至很詳細的因果解釋。比如“他認為冰箱里有食物,他想要食物,所以他打開了冰箱,這樣他就能拿到食物了”。對于因果關系,年幼的孩子充滿了永不知足的好奇心,他們永遠都有問不完的“為什么”。

心理學家亨利·威爾曼(Henry Wellman)用一年的時間搜索了兒童語言數據交流系統(CHILDES),該系統是一個記錄了上百名兒童日常對話的數據庫。威爾曼曾是一名幼兒園教師,他說,在斯坦福大學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的計算機室里,他享受著成年學者的寧靜,但同時又再次被一群看不見的3歲孩子環繞,這種感覺很是奇怪,卻又令人深有感觸。他發現,兩三歲的孩子每天都會問很多因果問題,并創造出很多因果答案。他們會解釋物理現象:“泰迪熊的手臂掉下來了,因為你把它扭得太厲害了。”“珍妮坐了我的椅子,因為其他椅子都壞掉了。”他們會解釋生物現象:“他得吃很多才行,因為他正在長很長的手臂。”“壞老鷹吃肉,因為壞老鷹覺得肉好吃。”但他們最喜歡的還是解釋心理現象:“我昨晚沒有把它弄灑,因為我是好女孩。”“我沒有上去,因為我怕她。”這些解釋也許并不總和成人給出的答案一樣,但它們同樣都是很好的邏輯解釋。23

也有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能理解很抽象或是潛藏的因果關系。他們知道,種子里的物質會讓它生長,看不見的細菌會讓人生病。24日本心理學家波多野誼余夫(Giyoo Hatano)和稻垣佳世子(Kayoko Inagaki)通過向孩子詢問對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探究了孩子日常的生物學知識。25他們發現,全世界的孩子大約在5歲時,會形成一種活力論的生物歸因理論,類似于日本和中國傳統醫藥學的理論。這些孩子似乎認為,有一種單一的生命力量,就像中國人所說的“氣”,讓我們活著。例如,他們會預言,如果你吃得不夠多,這種力量就會變衰弱,然后你就會生病。他們認為,死亡意味著這種力量不可逆轉地消失,并能預測死去的動物不會復活。這種對死亡宿命的新認識有利有弊。年紀尚小的孩子覺得死亡更像是離開了,而不是結束:“奶奶只是暫時住到墓地里或者天堂里,她還會回來的。”而一旦相信死亡是生命力量不可逆轉地消失之后,孩子就會變得更加擔憂死亡。借助這種理論,孩子建構了關于預測、反事實和解釋的完整網絡,就像亨利·威爾曼所研究的那個說某人“吃得多是因為他正在長很長的手臂”的孩子一樣。

因果關系讓想象也有了邏輯。例如,只要回想一下在保羅·哈里斯的實驗里,能夠準確地知道如果泰迪熊打翻了想象中的茶杯會有什么后果的孩子即可。將任何事情都設定得完全可行的假裝游戲也許只會是一團亂。假裝只有通過建立起想象的前提才有效,比如“我做媽媽,你做寶寶”,之后,才能準確地發展到與這些前提有因果關系的結局。孩子十分熱衷于遵守正確的因果規則:“你的激光槍沒有打中我,因為我在盾牌的后面呢!”“你必須喝你的牛奶,因為你是小嬰兒啊!”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形成了關于世界的因果理論。如果因果知識與反事實思維是相伴而生的,那這也許就能解釋孩子為何會同時具備生成反事實和探索可能世界的能力。如果孩子理解事物運轉的規律,他們也許就能設想事物的各種可能性。同樣,這也許就能解釋為什么有的孩子并不會進行反事實的思考。讓我們回想一下15個月大的嬰兒,徒勞地想把封住口的套環套到桿子上去的情形。他可能并不理解桿子和套環上的洞是如何組合到一起的。有時,孩子不能進行反事實思考,是因為他們并沒有獲得正確的因果知識,而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設想各種可能性,這就像我不可能告訴你,原本可以做些什么來阻止航天飛機失事,或者如何防患于未然一樣。

亨利·威爾曼指出,孩子們在日常對話中談到了各種原因。繼而,他進一步讓孩子們在自身關于世界的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因果知識的基礎上,說一說什么事可能或不可能發生。威爾曼發現,孩子們不斷地利用這些知識來辨別各種可能性。26例如,他們會說,約翰尼可以輕易地決定是否舉起胳膊,但是他不能選擇跳起來之后停留在空中,也不能選擇讓自己長高,或者從桌子中間穿過去。

我們測試過的一個小男孩在預言各種可能性之后,決定用實際行動來一一證明,這也展現了他的反事實思維能力。他說:“你不可能跳起來停留在空中,看!”然后他盡力往高處跳了一下。接著,他說:“看著!桌子,我要從你中間穿過去!”然后,他就像在表演一樣,戲劇性地撞到桌子上,大叫:“哎喲!看見了吧?你不可能從桌子中間穿過去。”


就算很小的孩子也已經形成了關于世界的因果知識,并會用這些知識來預測未來、解釋過去、想象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世界。


然而,從更深的層面來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孩子的大腦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威爾曼、波多野誼余夫和稻垣佳世子以及我自己試圖捕捉這些觀點的一種方式,是指出孩子具有關于心理學、生物學和物理學的日常理論。這些理論類似于科學理論,但都是無意識的,而非有意識的;它們是深嵌在孩子大腦里的,而非寫下來在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但是,諸如理論這類抽象的東西,究竟是如何嵌入孩子大腦里的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偏关县| 吉隆县| 镇安县| 封丘县| 雷州市| 怀来县| 白水县| 湖口县| 贺兰县| 鄂州市| 招远市| 满城县| 靖西县| 玉田县| 施甸县| 黄陵县| 闻喜县| 广德县| 沙坪坝区| 天气| 康保县| 张家界市| 建水县| 渝中区| 崇信县| 杭锦后旗| 闸北区| 米脂县| 平阴县| 库尔勒市| 安顺市| 塔城市| 任丘市| 临沭县| 广南县| 海林市| 连云港市| 甘孜县| 邮箱| 邯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