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文學戲劇的意外影響

  • 大歷史的邊角料
  • 張鳴
  • 21933字
  • 2019-10-31 15:56:28

簧聲戲影里的西太后

1901年的中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這么一幅圖景,作為占領(lǐng)者的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國商人請去聽京戲。在咚咚嗆嗆的皮簧聲中,老瓦如坐針氈,頭痛欲裂,好容易挨了一個鐘點,總算找了個借口“得脫苦?!?。與此同時,被瓦德西趕到西安的西太后,卻是個既要食有肉,又要居有竹(絲竹)的戲迷,一天沒有戲看,就悶得難受。打和挨打的雙方總算都在中國的土地上,看了一回我們的國粹京劇。

對于西太后葉赫那拉氏,眼下的評價,總算是呈現(xiàn)了一點歷史的復(fù)雜性,有點毀譽不一了。熒屏上的形象越來越正點,從相貌到行為一概如此,而網(wǎng)上卻依然以罵為主,兼說別樣。不過,在我看來,關(guān)于西太后的評價無論怎樣毀譽不定,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京劇如果沒有這個老太婆,肯定難以有今天第一國粹的地位。

西太后是京劇的知音,正是由于她堅定的支持,原來上不得臺面的亂彈才得以成為壓倒所有其他戲曲形式的京劇。對于戲劇,她喜歡花部的亂彈二簧戲,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滿足于宮里太監(jiān)的演出,打破常規(guī),大量地將外間優(yōu)秀的二簧伶人召進宮來大演其戲。那個時代出名的藝人,譚鑫培、陳德霖、楊小樓、孫菊仙、王瑤卿等人,都受到過她的賞識,不僅每有賞賜(甚至還給官爵),令太監(jiān)伶人看得眼紅,而且對這些“戲子”相當優(yōu)容,在這些京劇名角面前,她的確稱得上和藹可親的“老佛爺”,傳說中的西太后如何如何地寡恩刻薄,其實大多是沒影的事兒。即使是那些藝人解放后寫成的回憶,也往往透著對老佛爺?shù)南矏?。當然,在那個時候,京劇界對西太后也是投桃報李,結(jié)果是幾乎所有劇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過分的是《法門寺》,不僅太后光彩照人,連太后身邊的太監(jiān)也順便沾光成了好人。

西太后還是個懂戲的超級“票友”,晚清吃過洋面包的宮廷女官德齡告訴我們,西太后經(jīng)常興致勃勃地給她們講戲劇故事,在看戲的時候,也不肯安靜,不斷地將各種演戲的逸事和規(guī)矩說給身邊的人聽。事實上,京劇發(fā)展過程中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就是在西太后的鼓勵下完成的。在開始的時候,京劇演出比較粗糙,工唱的行當只管捧著肚子唱,工做的行當就只管翻跟頭打把式,后來有通天教主稱號的王瑤卿首先開始改革,將表演動作融進了演唱當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會上一片的反對聲中,西太后說話了,“王大演得好”(王瑤卿行大)。譚鑫培的唱腔也與傳統(tǒng)不合,但西太后卻喜歡,給了他“叫天”的贊譽,從此以后,京劇進入了一個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階段。

西太后懂戲,也入戲。此人雖然粗通文墨,掌權(quán)之后也找過幾個老儒給她講點經(jīng)史,但真正的教育卻是戲劇給的。晚清時節(jié),京劇雖然已經(jīng)進入宮廷,但畢竟是來自民間的亂彈,不唯用詞鄙俚,思想內(nèi)容也相當混亂。固然不乏忠孝仁義的鼓吹,但來自游民的江湖義氣與恩怨分明的意識也相當明顯。不僅如此,過去的京劇對帝王時常會有點不敬,總是批評他們聽小老婆的話,忘恩負義,濫殺功臣,針對的大抵是朱元璋,屎盆子卻都扣在比較久遠的劉秀頭上。對于清朝第一大戲迷西太后來說,戲的情節(jié)和內(nèi)容不可能不影響到她的思想和行為。雖然總的說來,西太后還算是個頭腦清醒的統(tǒng)治者,為政大體上中規(guī)中矩,但卻也時不時地發(fā)點“京劇脾氣”。

一個官聲很是不怎么樣,又貪又蠢的小小知府吳棠,只因為在西太后扶父之柩歸葬的落難之際,誤送一筆饋贈給了她,待到昔日的待選秀女成了太后,吳棠就開始官運亨通,位極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錯,任誰也參不倒。八國聯(lián)軍打上門來,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氣跑了幾百里,連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馬亂之際,懷來縣令吳永好歹總算準備了一鍋稀粥,讓老太婆喝得舒心,于是也成了一個參不倒的人物。接下來,來自廣西的岑春煊,脾氣壞得要命,逮誰得罪誰,只因為在西太后逃亡途中第一個帶兵前來護駕,也因此而官運大好,甚至連朝廷分量最重的慶親王奕劻和袁世凱聯(lián)合參奏,都沒能動得了他的烏紗。在有恩報恩的同時,西太后對待功臣也相當?shù)馗挥腥饲槲?,所謂的中興名臣,無論以后的作為如何,都會頂著一堆官爵頭銜終老,臨了的謚號還會給找個最美好的詞。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自不必說,連沈葆禎、袁甲三之輩也同等待遇。中興名臣中,遭際最差的是郭嵩燾,出使西方后再也沒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霉主要怪他第一個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于官場輿論說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后待他的不好,也不過就是沒有很快再用他而已。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當然也有過幾個,但是對臣子報恩的帝王卻幾乎沒有。從理論上講,皇帝實際上沒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對他好都是應(yīng)該的,即使對他所謂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錯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樣是要受到懲罰的,否則就不足以維持朝廷的綱紀。只有民間的戲曲里,才會按農(nóng)民的思路,編出一些抨擊帝王負恩的故事。顯然,西太后這些作為是上了京劇故事的當。

反過來,對于那些她認為負了她的人,西太后也絕不吝惜報復(fù)的手段。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負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光緒皇帝,對于這個她從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當然地認為有說不盡的恩義。戊戌事變,西太后不僅將譚嗣同圖謀借兵圍頤和園的事算在光緒頭上,而且更加惱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權(quán)力的窘境,逼得她發(fā)動不得人心的政變,重新拿回權(quán)力。在西太后謀求廢掉光緒,遭到地方督撫和洋人的反對無法實現(xiàn)之后,身為皇帝的光緒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不僅衣食不周,而且不時地忍受無休無止的精神折磨。連宮里經(jīng)常性的演戲活動,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緒的最好方式。戊戌政變之后,宮里最愛演的戲是《天雷報》,這是一出養(yǎng)子得中狀元之后,不認養(yǎng)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戲。這出戲此時在宮里演出的時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個雷公和電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時將不孝子換成小花臉,一副小丑模樣。面對這樣一出明擺著是譏諷的戲,光緒必須得陪著西太后從頭到尾地看,一邊看,還要一邊發(fā)表意見,痛罵自己。對光緒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在1908年的農(nóng)歷六月二十六日,光緒的三十七歲生日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萬壽節(jié)”前夕,演出三國戲《連營寨》。這出戲演的是劉備為關(guān)羽和張飛報仇,興師伐吳,最后失敗的故事。戲里劉備是主角,有一段哭祭關(guān)羽和張飛的戲,滿臺白盔白甲白旗號,氣氛極其壓抑。其實,平時在宮廷演戲也是很講究吉祥話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慶賀期內(nèi),演這種哭靈戲,無疑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詛咒。此時的光緒已經(jīng)病入膏肓,經(jīng)這番刺激,幾個月后便撒手歸西,而連續(xù)拉了幾個月稀的西太后,卻終于熬過了比她年輕三十幾歲的光緒,在光緒死后第二天才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西太后對于珍妃的處置,也很具有京劇的味道。開始她討厭珍妃,其實主要是因為擔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蠱惑,所以屢屢裁抑珍妃。戊戌政變以后,舊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烏,結(jié)果是珍妃進了冷宮,甚至在八國聯(lián)軍打來她要逃跑之際,也沒忘了把珍妃從冷宮里提出來,塞進井里。在她的心里,也許珍妃就是那個戲里經(jīng)常演的那種調(diào)唆皇帝干壞事的“西宮娘娘”。

恩怨分明也許作為一個人的性情來說,算不上什么大的缺點,但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意氣用事之嫌。再加上作為貴婦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貪圖享樂、貪財好貨的積習,從孫殿英的盜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而且喜歡虛榮,講究排場,宮里一日不熱鬧就難受,晚年還特喜歡擺出姿勢讓外國人給她拍照。幾項加起來,使得這個以一般標準看起來還說得過去的掌權(quán)的老太太,作為政治家,評分難免要打些折扣,種種毛病導(dǎo)致她在權(quán)力上總是看不開。比如說,在甲午戰(zhàn)爭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變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變法危及她的權(quán)力,她還是不顧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頑固派的擁戴下再次出山,毀滅了正在進行的改革。接下來,又在一連串向后轉(zhuǎn)的動作中,與西方發(fā)生了劇烈沖突,當聞?wù)f西方要威脅她的權(quán)威,讓她交出權(quán)力給光緒的時候,竟然置國家民族安危于不顧,冒險利用義和團,圍攻各國使館,與所有西方國家開戰(zhàn),結(jié)果使國家陷入一場空前的浩劫之中。順便說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夠最終相信義和團具有“刀槍不入”的法術(shù),與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戲也不無關(guān)系,義和團的法術(shù),也往往跟戲劇里的神怪人物糾扯不清,兩下在意識的表層出現(xiàn)了某種契合。

自電視劇《走向共和》播出以后,有關(guān)西太后的評價問題再次成為某些人們議論的熱點。說實話,對于中國歷史上的女性統(tǒng)治者,歷史的評價往往趨于苛刻,弄不好就落得“牝雞司晨”之誚。如果拋去這種對于女人的偏見,我認為,作為晚清最后歲月的統(tǒng)治者,應(yīng)該說西太后做得差強人意,至少比她的夫君死要面子甘做鴕鳥的咸豐要強,比她那個十五六歲還讀不成句的紈绔兒子同治更是強到不可以道里計。但是,作為一個在中國的歷史轉(zhuǎn)折關(guān)頭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她沒能推動這個轉(zhuǎn)折的完成,無論如何都算是大節(jié)有虧。

可惜的是,西太后所鐘愛的京劇,并沒有給過這方面的啟示。

《三國演義》與隆科多的晦氣

雍正的繼位問題,歷來是史家爭訟的焦點,雖然近來認為雍正繼位合法的一派占了上風,但堅持篡位說的人也并沒有偃旗息鼓。不過,無論說正說反,隆科多的作用卻是公認的。作為老皇帝康熙咽氣前守在身邊的唯一大臣,對于皇位的繼承,不說一言九鼎,至少是相當關(guān)鍵的。也就是說,無論繼承問題雍親王作弊還是沒作弊,隆科多都是繞不過去的關(guān)口,而隆科多,恰是雍親王胤禛名分上的舅舅,京中兵權(quán)在握的步兵統(tǒng)領(lǐng)。

當然,隆科多也因此得到了回報,不僅封官晉爵,榮及子孫,而且得以總理朝政,兼管理藩院,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跟嫡親皇家宗室一個待遇,尤其是隆科多還以武人身份,被委以意識形態(tài)看門人的重任,擔任《圣祖實錄》(康熙)、《大清會典》的總裁,以及負責監(jiān)修《明史》。在剛剛即位的那年,雍正對隆科多張口必稱舅舅,甚至在奏折上也直書“舅舅隆科多”,一點也不擔心不成體統(tǒng)。

可惜,這天大的富貴來得快,去得也快。隆科多的雙眼花翎剛戴上未滿一年,即雍正三年(1725),就遭到了雍正帶頭發(fā)起的大批判,眾臣子口誅筆伐的結(jié)果,一致要求加以嚴懲??偹慊实劬W(wǎng)開一面,沒有一擼到底,可從此日子不好過了。沒幾天就因家奴的一點小事,再次遭到更加嚴厲的批判,眾官僚們一共給這位當年的大功臣羅列了41條大罪,堅決要求將之斬首抄家。這次,皇帝再次表現(xiàn)出仁慈,只將“舅舅隆科多”在圓明園暢春園外搭了三間棚子,將他“永遠圈禁”,不久(雍正六年,1728),受不了饑寒之苦的隆科多就翹了辮子。

隆科多之死,是否是雍正過河拆橋,兔子逮到了殺了狗,我們且不管它,有意思的是,隆科多的罪狀之中,有一條排在前面的大罪是,自比諸葛亮,居然奏稱康熙、雍正交班之際,自稱是“白帝城受命”。

在我修習清史的過程中,感觸非常深的一點是,《三國演義》這樣的通俗小說,對于滿人的影響之大。翻閱清朝入關(guān)前的《實錄》,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居然像是連環(huán)畫,畫得跟晚明的繡像小說一個模子。漢文化首先影響或者叫征服滿人的,其實就是那些稗官小說、戲曲唱詞,正統(tǒng)的四書五經(jīng)要排得很靠后。小說中影響最大的還是要數(shù)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滿人即使不識漢字,也對桃園結(jié)義、火燒赤壁這樣的故事了如指掌。據(jù)說,有位滿人大員被任命為荊州將軍,回家一臉愁容,說是荊州連關(guān)圣人都守不住,叫我去可怎么是好。實際上,關(guān)羽這個在歷史上本不起眼的人物,也恰是托了演義的福,被滿人追捧,居然在清朝地位直線攀升,變成了武圣,隱隱然跟孔夫子相提并論的。

我相信,隆科多自比諸葛亮,說什么白帝城托孤云云,其實無非是表白自己對皇家的忠誠,潛臺詞無非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八個字,否則,他斷然不會在奏折里如是說。顯然,舅舅隆科多也是個《三國演義》的熱心讀者??墒牵瑹嵝谋戆椎穆】贫鄥s忘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潛臺詞,那就是,被托的“孤”是小說上稱為阿斗的那個人,而阿斗則不僅是小說上的飯桶,而且已經(jīng)成為民間飯桶草包的代名詞。

其實,有清一朝,做臣子的自比諸葛亮的不知有多少,但是唯獨真有托孤經(jīng)歷的隆科多不能說,唯有攤上了一向神經(jīng)過敏的雍正皇帝的人不能說。所以說,不是舅舅隆科多真的不到一年就犯了41條該死的大罪,而是《三國演義》害了他。

農(nóng)民式的權(quán)力制約方案

傳統(tǒng)戲劇里免不了有皇帝的形象出現(xiàn),不過,戲里的皇帝,一律降一格,稱王。頭上斷不敢戴24個旒的皇冠,只能扣上一頂花里胡哨滿是絨球的“王帽子”(梨園弟子想象的王冠)。只是雖然不稱皇帝不叫孤王,但所演的人物往往就是歷史中有名有姓的皇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有,并不因他們高貴的身份而“真事隱”、“假語村”。實際上,戲臺上還是頂著“王帽子”演真皇帝。

演的雖然是真皇帝,但事跡可是真假參半。編本子(戲)的人,多半是些粗通文墨的下等人,看戲的則更多的是大字不識的老粗,時常就會有些為了“收視率”而加的即興之作,雖說不至于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但墨水多的文化人看了多半是要噴飯的。比較有意思的一樁是這樣的:某些專演帝王將相的戲里,凡是那些戲里認為比較昏庸的“王帽子”身邊,總有一些身份特殊的將相,比如唐朝的秦瓊、尉遲恭,宋朝楊家將故事里的八王趙德芳,包公戲里的包拯,《二進宮》里的徐國公等等。這些人的特殊,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為王朝建立不世之功的功臣,更重要的是他們手中都有某種兵器或者別的什么家伙,比如尉遲恭的金鞭、趙德芳的凹面金锏、徐國公的銅錘和包拯的龍頭鍘之類。這種東西的奇妙之處在于,它們都是經(jīng)過先王“御封”的。這些功臣雖然有大功勞在身,但其本人卻算不了什么,既管不了奸臣禍國,也管不了昏君發(fā)昏,但只要操起手中的家伙,馬上威力陡增,因為這些家伙,是先王親口封的——可以上管臣下管民,皇帝的腦袋也管三分,挨到誰的腦袋,一概打死毋論,惹急了,盡可以操家伙往皇后甚至皇帝腦袋上掄(實際上沒有真打著的);由于現(xiàn)任的皇帝總大不過他爹去(有孝道管著),所以一般都只好退讓了事。當然,這些有特別家伙的將相,在戲里都是絕對的好人,忠誠——不會起叛心,公正——明辨是非,廉潔——都是清官。

現(xiàn)存的中國戲劇,除了昆曲之外,包括所謂的國粹京劇,都是下層社會的產(chǎn)物。編本子的人本來就文化水平不高,而藝人們學戲演戲,基本上是心口相傳,因為他們不識字。因此,唱詞念白中不合邏輯、文理不通的地方,比比皆是。近代以來,經(jīng)老佛爺西太后的法眼,京劇得到了一大批上層人士的青睞,雖經(jīng)過反復(fù)修改,我們今天聽來,還是有點文理不順,何況別的地方戲了。也就是說,大部分的中國戲劇,實際上反映的是下層社會的口味和心態(tài),喜怒哀樂,概莫能外。能夠“管君”或者“制君”兵器的設(shè)計,實際上是老百姓的某種希冀的體現(xiàn)。在中國老百姓眼里,皇帝的權(quán)力是沒有邊的,說什么是什么,誰也擋不住。明白的時候當然無所謂,萬一發(fā)起昏來,麻煩可就大了。在他們的想象中,皇帝總是昏的時候多,發(fā)起壞來,忠奸不分,好壞不明,橫征暴斂,最后總是老百姓倒霉。即使是想象,總得想法擋他一擋。于是,那些受了先王御封的錘呀锏呀的家伙就出來了,擁有這些家伙的人是臣,可一旦操起家伙,就有了制約皇帝的權(quán)力,而且這些人都是好人。所以,皇帝也就有了百姓想象中的制約者,老百姓多少有了點保障,不至于無限制地受暴政的荼毒。

西方政治學講的權(quán)力制衡,中國最沒文化的老百姓,其實也是懂的。

關(guān)公、漢室與火羊陣

已經(jīng)有些年了,歷史學家總是憂心忡忡,說是歷史被寫小說編本子的弄壞了,很是擔心以后的人們,可能會按照這些弄文學的人所說的理解歷史。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因為自從宋朝說話人(說書)講史以來,從來歷史的敘述,都敵不過文學的夸張,普通人記憶中的歷史,不可能是史家的歷史。只是這種文學性的歷史,時不時地會借某些人的身段,冒出來,在后來的歷史中留下痕跡。

鬧義和團的時候,團民圍攻西什庫教堂,久攻不下,這時冒出來一個和尚,涂紅了臉,手里捧著一本《春秋》,按青龍偃月刀,騎著馬來到陣前,團民們聲勢大振,說是關(guān)公再世,洋人的末日到了。大家擁著再世的關(guān)公,一起上前,只聽一聲槍響,“關(guān)公”墜落馬下,大家一哄而散,直到八國聯(lián)軍進城,小小的西什庫教堂巍然不動。

辛亥年(1911)十月,云南新軍起義前夕,蔡鍔、唐繼堯等人在劉存厚家,劉摒去妻子,大家歃血為盟,書“同心協(xié)力,恢復(fù)漢室,有逾此盟,天人共殛”十六個字,火化調(diào)于酒中,滴上各自的血,一起喝掉。當時鼓吹排滿的人,要光大漢之天聲,恢復(fù)漢家衣冠,倒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恢復(fù)“漢室”是什么意思呢?在漢語里,“漢室”的意指是固定的,無非是劉家的朝廷。大概事情緊急,這些出身日本士官學校的武人,一時以為自己是奉了衣帶詔的劉備、馬騰和董承了。

最富創(chuàng)意的是馮玉祥的部下張之江,1925年他跟奉系李景林部在天津附近開戰(zhàn),張之江攻,李景林守,雙方僵持不下。張之江想起了《東周列國志》上田單的火牛陣,打算如法炮制,可是急切之間,找不到那么多牛,京津附近,羊倒有的是。于是,張將軍臨時修正了古人,改打火羊陣——抓羊、買羊,在羊尾巴上澆上煤油,羊角上束好火把,拉到陣前,一齊放出去。沒想到,被弄得瘋掉的羊并不聽從指揮向前沖,而是四面八方亂跑?;鹧蜿嚊]有改變雙方的陣地格局,不過,其結(jié)局,兩邊陣地上的士兵倒很滿意,因為他們都在忙著大嚼其羊肉。

跟義和團運動期間,北方遍地的拳壇上,一“上法”(進入某種狀態(tài))就宣稱自己是關(guān)(羽)、張(飛)、趙(云)、馬(超)相比,跟成千上萬唱著“三國戰(zhàn)將勇,要屬趙子龍”走向戰(zhàn)場的軍閥士兵相比,上面提到的事情算不得什么,不過是些小說觀念改變世界的小案例。但是這些告訴我們,不真實的歷史,也許比史家敘述的比較真實的歷史,更能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因為它有更多人樂意相信,也有更多的人樂意模仿,歷史也許從來就是這樣將錯就錯地演進著。跟上述故事類似,比如辮帥張勛,對關(guān)羽崇拜到了骨頭里,他不知道《三國演義》里關(guān)羽所謂的忠臣不事二主、降漢不降曹的鬼話,都是羅貫中編出來的。當然,如果張勛僅僅止于崇拜,跟歷史的變化關(guān)系不大。可是他在清亡后還抱著清室的大腿不放,上演了一場清室復(fù)辟的鬧劇,讓后世的歷史學家不得不記上他一筆。從某種意義上,小說的歷史虛構(gòu),就有了真實的歷史意義,參與創(chuàng)建了一段真實的歷史。

鍘刀、棒子和婦女權(quán)利

京劇《秦香蓮》或《鍘美案》,大概要算是京劇傳統(tǒng)劇目中最為有名的一種了,不僅京劇演而且?guī)缀醮蠖鄶?shù)地方劇種都在演。在過去的時代,《秦》劇受歡迎的程度,恐怕今日流行歌壇之天皇巨星也難以望其項背,街頭巷尾,瓜棚豆架,不時地飄出幾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就跟聽見婆媳吵架一樣稀松平常。此劇上演頻率,在傳統(tǒng)戲中即使不是第一,也保準出不了前三名,余生也晚,懂事時沒趕上看戲就進入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了,而“文革”后首批開禁的劇目中就有《秦》劇,連當時我所在的窮鄉(xiāng)僻壤,都得以一飽眼福。每當戲一波三折地演到一臉黑的包公一聲長喝:“開鍘!”四個龍?zhí)讓㈥愂烂栏吒呒芷穑额幍稌r,臺下群頭攢動,呆目圓睜,個個舒心解氣之狀,如夏日飲冰。

就像陳世美已經(jīng)成為“負心漢”的代名詞一樣,秦香蓮伸冤,陳世美挨鍘也成了理所當然的社會常識,如果你跟某些戲迷老頭老太太說,這個戲可能還有其他的結(jié)局,陳世美沒有死,保不齊他們會跟你急。然而,事實上,《秦》劇還真的有一種演出本,里面并不存在我們現(xiàn)在公認的所謂常識,而是一種更為傳統(tǒng)社會所認可的大團圓結(jié)局,陳世美不僅得以保全首級,連官銜甚至駙馬身份都安然無恙,而且依然是秦香蓮的丈夫。說是秦香蓮告狀不成,一怒之下效木蘭從軍,立下不世戰(zhàn)功,挾功臣之勢,回來要求重審陳世美,在包公已經(jīng)打了折的鐵面面前,陳世美被判有罪,在將要被鍘的緊要關(guān)頭,結(jié)果反倒是秦香蓮和她的一雙兒女動了惻隱之心,最后的結(jié)局是在包公和王丞相的斡旋下,陳世美充分地賠情認錯,陳秦夫妻和好,一家團圓。其實,類似這種富貴忘妻的負心漢的故事,在傳統(tǒng)戲劇小說中非常之多,如《張協(xié)狀元》、《瀟湘雨》、《崔君瑞》、《王魁負桂英》等,但是真的將負心漢鍘了的還真不多,最有名的小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處理負心漢的方式最為典型,那就是悄悄將鍘刀換成棒子,而且由被負的女人來打,纖纖玉手,舉著一根柴棒,縱下死力氣,在負心漢的屁股恐怕比搔癢也差不了多少——天下薄幸男子何其幸歟?

不過,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在傳統(tǒng)社會里,用棒子而不是鍘刀對付負心漢才是常理。如果在真的《秦》劇設(shè)計的年代——依包拯來判斷,應(yīng)該是宋朝,發(fā)生這么一件案件,秦香蓮有著一雙兒女的丈夫因為她的緣故把腦袋丟在了鍘刀的那一邊,那么以后的日子她將很難應(yīng)付,即使看著《秦》劇大聲叫好的人們,真的在生活中,恐怕也很難與她相處。她的一雙兒女長大以后,更是無法面對這樣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自己的母親恰是讓父親喪命的人,在一個父權(quán)社會里,這樣的尷尬足以令人無法安身立命。如果讓金庸來處理這樣的素材,主人公不能不報殺父之仇,但又不可能報,那么大概只好讓他們自殺了。按傳統(tǒng)的倫理規(guī)則,陳世美固然該殺,但卻不應(yīng)該出自秦香蓮之手,否則,“夫為妻綱”的夫權(quán)顏面何存?

其實,如果我們看戲看得足夠地仔細,就會發(fā)現(xiàn)《秦》劇負心漢因負心而挨鍘,只是一種表面的邏輯,陳世美的被殺,實際另有其原因。細推起來,《秦》劇為陳世美開列的罪名有四:不忠——隱瞞了已有妻室的事實,有欺君之嫌;不孝——雙親棄養(yǎng),親死不葬;不義——殺妻;不慈——滅子,等于更大的不孝。除此之外,還可以附帶一個“逼死韓琦”的罪過。這些罪名在一個正常的傳統(tǒng)社會里,有些實際上是很難發(fā)生的,考中而做官的人,拋棄妻子倒是有可能,但自己的爹媽都不要了,卻基本上沒有這個可能性,科舉制度本身的程序和規(guī)則就排除了這種可能。做官的人連爹媽死了不守制三年,都會遭到言官的彈劾,從此再也別想出頭,更何況將自己的爹媽死了不去安葬了。不是說做官的人個個孝順,但是為了堵別人的嘴(特別是政敵),他們裝樣子也得裝得像模像樣,相對于士紳而言,他們所承受的道德壓力顯然要比一般老百姓大得多,只要他們還打算維持自己的身份地位,就不大可能去冒這種天下之大不韙。《秦》劇之所以將陳世美說得如此沒人味,近乎禽獸不如,一則為了激起民憤,二則恰是為了給鍘陳世美尋找合法依據(jù)。顯然,從傳統(tǒng)社會的法律依據(jù)來講,作為一個高官,僅憑殺妻一條,似乎沒有必死的道理,就是山鄉(xiāng)窮壤,一介莽夫打死了老婆,真正抵命的也不多。所以如果沒有另外三條罪狀,秦香蓮未必會那么理直氣壯,包老爺?shù)凝堫^鍘也未必能挨得上陳駙馬的脖子。也就是說,盡管秦香蓮冤出大天來,如果不給陳世美加上另外三頂大帽子,那么包公的鍘刀也只好望著陳駙馬的脖子興嘆。

然而,盡管《秦》劇的作者(大概不止一個兩個)高明地把陳世美妖魔化了,讓一個簡單的負心漢變成了十惡不赦的惡棍,也讓秦香蓮十分決絕而痛快地逼包老爺把自己的夫君咔嚓一聲鍘了,但擺在秦香蓮尤其是她那一雙兒女面前的倫理困境卻依然存在,畢竟,她的夫和他們的父是由于秦香蓮的緣故才丟了吃飯的家伙。這里實際上存在一個悖論,按《秦》劇作者的設(shè)計,陳世美從法律上(根子是倫理上)該殺,但在現(xiàn)實中殺了他卻有倫理上的問題。在父權(quán)制的倫理性的法律體系中,女子只有熬到了婆婆的地步,才算有了一點位置,基本上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法律地位,面對丈夫,即使是橫暴的負心漢,并沒有有效的法律懲治武器,忍耐和原諒是她們最可能的選擇。不受氣的妻子,往往由于娘家的勢力在起作用,而娘家的地位與勢力則是由于存在另一些男人的緣故。即使那些娘家有勢力的女人,面對負心漢,也只能做到在鄉(xiāng)老或者官府的干預(yù)下出口閑氣,并沒有多大的可能選擇離婚或者給丈夫更重的法律懲處。越是出身大家有身份的女人,就越是在乎“從一而終”,不論出于什么理由,女人的再婚都是丟人現(xiàn)眼的事情。男人對于女人有“七出”之條,但女人反過來卻連“一出”也沒有。即使碰到了拋棄家庭和對妻子施暴的男人,官府和鄉(xiāng)里宗族對他懲罰之后,還是得讓那個惡人回到家里,讓飽受痛苦的婦女忍受他。只要傳統(tǒng)的基因沒有斷根,那么秦香蓮之輩的倫理困境就永遠沒有突圍的可能。

所以,如此多的反映負心漢故事的傳統(tǒng)戲劇小說,只有《秦》劇選擇了“鍘殺模式”,而其他的都歸于“棒打模式”,即使同為《秦》劇,也有“棒打”的處理演出本。戲劇學家趙景深說大團圓結(jié)局的《秦》劇庸俗,那是他站在現(xiàn)代人的立場上說話,而與他同時代的農(nóng)村,處理類似的“負心案”,鍘刀一般是要被丟在一邊的,“苦主”不會告官,宗族也不會將負心漢沉潭,像對待有點出格行為的寡婦那樣。惡人受到的薄懲,無非棒子之類的舞動,最終是在三老四長、七姑八婆的責罵與勸和中,夫妻趁亂和好,九九歸一,還是學者們所不喜歡的“大團圓”。甚至到了改革開放以后,面對越見其多的負心案,令各級婦聯(lián)、單位和法官感到頭疼的還是這樣的問題,如果允許離婚呢,似乎遂了“現(xiàn)代陳世美”的愿,如果堅持不許離婚呢,似乎也是便宜了那可惡的漢子。即使這樣,更多的面對負心漢的妻子,還是情愿選擇維持本來已經(jīng)破碎的婚姻關(guān)系。這也是眾多的“包二奶”的男人敢于如此放肆的原因。只要沒有平等的政治和經(jīng)濟地位,男女的法律地位也就無法真正平等。

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秦》劇的陳世美還是被鍘了?而且顯然這個結(jié)局深受人們的歡迎,所有類似劇目加起來,也沒有《鍘美案》這樣火而且火得時間那么長。小說《西游補》里的秦檜嘆曰:秦檜前面的秦檜也多,秦檜后面的秦檜也多,為什么單叫秦檜一個受苦?其實陳世美也可以說,陳世美前面的陳世美也多,陳世美后面的陳世美也多,為什么單叫陳世美一個吃鍘刀?道理其實很簡單,鍘陳世美是為了捧老包。從前的負心故事的戲劇和小說,講的是男人薄幸,女子癡情,基本上是男女對立的二元結(jié)構(gòu),而《鍘美案》講的則是包公如何地秉公辦案,不畏強權(quán),為弱者伸冤。由二元化為三元,但這第三元卻喧賓奪主,毫不客氣地占據(jù)了主角的地位,秦香蓮的冤與陳世美的惡都化為了包公剛正不阿、不畏權(quán)貴行為的陪襯。在這個劇中,大家最熱心的其實是皇帝女婿怎么沒良心,怎么沒人味,怎樣為非作歹,而皇家又怎樣昧著良心不講道理一味袒護自家姑爺,而包公最后怎樣頂住了天大的壓力,舍得一身剮,敢將皇帝的女婿拉下馬,而且還毫不客氣地鍘了他兩段,傳統(tǒng)包公案的戲劇,這是一個主基調(diào)。清官的公正清明,不僅是指日常百姓的官司上理得清斷得明,關(guān)鍵是要敢于碰硬。都說包公有三口鍘刀,一為狗頭鍘,一為虎頭鍘,一為龍頭鍘,一鍘平民百姓,二鍘貪官污吏,三鍘鳳子龍孫,而我們在各種包公戲中,只聽說用龍頭鍘和虎頭鍘,而絕少開啟狗頭鍘,包公在過去老百姓眼里,就是現(xiàn)在的“中紀委”,專治大個的,鍘些個牛二狗蛋,大概沒人樂意看。中國老百姓當然看不清政治背后的黑幕里到底在怎樣操作,但他們有一個非常簡明的判斷方法,就是看你在涉及有權(quán)勢人們的案件中到底怎么判,敢不敢向著弱者說話。如果碰上了那么一個半個敢于碰硬的耿直的官吏,那么老百姓就會將眾善歸之,千好萬好地傳誦一萬年。中國的老百姓其實也挺喜歡那些殺富濟貧的綠林好漢,更喜歡除惡鏟強的俠客,但是最樂意的莫過于讓清官為他們主持公道。豪強惡霸(特別是那些依權(quán)仗勢的皇親國戚豪門惡少)如果被俠客懲罰,固然也大快人心,但終不如被清官法辦來得過癮,具有官方和法律的意義。這也許可以說是中國老百姓的“法律意識”。老百姓一方面熱衷于嘲弄皇權(quán)(傳統(tǒng)戲劇里的皇帝大多昏庸、無能,愛聽小老婆的話,縱容丈人舅子為非作歹,《秦》劇讓皇帝的女兒嫁人做二房,也暗含著戲弄),一方面又讓來自皇權(quán)的權(quán)威為他們主持正義和公道,事情就是這樣不可思議。

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各級政府和婦聯(lián)組織一提起維護婦女權(quán)利,就斷不了要懲罰“陳世美”,保護“秦香蓮”,顯然,這是《秦》劇留給人們的印象。陳世美和秦香蓮已經(jīng)化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他們代表著自古以來就屢見不鮮的負心與婚變,然而實際上,《秦》劇留給人們的印象不過是觀眾的錯會意。劇中的老包,其實并沒有多少維護“婦女權(quán)利”的意思,《秦》劇咔嚓一聲鍘掉陳世美的腦袋,所捍衛(wèi)的依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quán)社會的倫理原則,而在這個倫理體系里,無論秦香蓮們冤深如海,也只能在合乎原則的條件下得到一點安慰。說實在的,真正的秦香蓮能有棒子已經(jīng)不錯了。

我們知道,所有的包公案都是戲劇和小說,真正的包拯其實遠沒有這么大的本事。

六百年的孤獨

——講史的儺戲,一個被遺忘部落族群的自身記憶

來到貴州腹地一個叫安順的小城,時常會看到一些身著對襟長袍的老年男女,女子尤多,腰系黑帶,頭上梳著古怪的發(fā)式,攔著一道帕巾,長袍上雖有繡花與否的差別,但一律絕對的右衽。開始,我以為是哪個不知名的少數(shù)民族,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當?shù)厮^的“屯堡人”。如果問這些古色古香的老人自己,他們會很自豪地說,他們是大漢族,如果再問他們是哪里人,他們會告訴你,他們是南京人、安徽人或者湖南人等,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安順人,可是他們的口音,卻離他們遙遠的“故鄉(xiāng)”差得很遠,更像是變了腔調(diào)的安順話?!按鬂h族”是什么樣的一群人?當我進入屯堡人居住的村寨,這個謎才逐步地被解開。我去的地方叫云峰八寨,聽起來好像是武俠小說里的地名,當然,住在里面的,并沒有什么武林人士,只是一些穿著古怪、口音也與當?shù)厝寺杂胁町惖霓r(nóng)民。不過,云峰八寨里的居民,跟武事還是有點關(guān)系,因為他們的祖先,都是駐屯軍人。原來,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遣傅友德、藍玉和沐英率大軍征云南。經(jīng)過四年征戰(zhàn),征服了整個云貴地區(qū)。為了防止被征服地復(fù)叛,大軍班師后,沐英率一部分軍隊留駐屯墾。由于安順系進入云南的咽喉,自然成為駐屯軍主要集居地,這些來自安徽、湖南等地的明軍,在安順一待就是六百余年。這六百年,屯軍們依軍隊的十戶、百戶、千戶的編制結(jié)寨居住,像這云峰八寨,一個本寨,住的是千戶長,其余分寨,則依首領(lǐng)的姓氏,叫做雷寨、王寨……而且,至今在安順劉官鄉(xiāng)還保留著傅大將軍墓(據(jù)查只是傅友德的衣冠冢)。

本寨往往建在相對平坦的地方,當?shù)胤Q之為“壩”。本寨由若干分寨拱衛(wèi)著,也有少數(shù)分寨設(shè)立在險要的山口,大概那是少數(shù)民族出入的要道。每個村寨都有堅固的寨墻和高大的寨門,經(jīng)過六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卻依然不失其舊觀。整個寨子的房屋都是用石頭砌成的,進入寨中宛若陷入石墻構(gòu)成的迷宮,到處是槍眼和陷阱,即使摸到了門,也是石頭的,不僅打不開,而且會被兩旁槍眼中的火槍射傷。不過只要進了石頭的堡壘,無論是古樸的石雕木雕,精美的垂花頭,還是門楣上刻著的家訓,看著都是那么眼熟。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中原建筑的石頭版本。至于每個寨子里堂皇的祠堂,更說明了屯堡人對故宗故土的深深眷戀。

今天的屯堡,最好看的除了身著明朝服飾的老婦人以及老墻老屋,還有每逢過年才演的儺戲。儺戲是從原始的驅(qū)鬼逐疫的舞樂儀式發(fā)展而來的一種古老劇種,中國內(nèi)地已經(jīng)幾乎絕跡,但在西南地區(qū)卻大量留存。西南其他地區(qū)的儺戲,一般都屬于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不脫請神娛神目的,戲劇故事情節(jié)不強,即使有劇情,也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劇目,而安順的儺戲(又稱地戲)則不同,基本上是講史性的,幾乎每個劇目都是一個歷史故事或者歷史傳說故事。從流傳下來的安順屯堡儺戲戲目來看,從《封神》、《東周列國志》到反映元末明初朱元璋等英雄事跡的《英烈傳》,大體上構(gòu)成了從西周到明朝的中國歷史(僅僅缺反映元代的戲目)。比較特別的是,安順儺戲每個故事都講得格外綿長而細致,一個戲一般得連演幾天甚至整個春節(jié)才能演完。我曾經(jīng)看過一出《說岳》,僅僅康王(趙構(gòu))逃難過江,就演了約個把小時。

儺戲的演員都要戴面具,安順儺戲的面具不僅色彩豐富而且種類繁復(fù),有點類似于京劇的臉譜,從面具上不僅可以反映出各種行當(生旦凈丑),而且表現(xiàn)出角色的身份。與多數(shù)西南少數(shù)民族儺戲面具不同,安順儺戲面具沒有視孔,不可以從眼睛部位向外看,演員只能從面具的底部觀察外面的情形,無疑增加了演戲的難度。儺戲不用舞臺,找個場子,圈出塊地方,鑼一響,戲就開演了。唯一的演出預(yù)告就是要提前在場子上一個高高的桿子上掛出一面“帥旗”。看到“帥旗”,四面八方的人就會趕來看戲。安順儺戲沒有什么樂器,只有一鑼一鼓,用來掌握節(jié)奏,但唱卻非常地多,一人唱罷必有眾人相和,一如現(xiàn)在的川劇,好聽煞人。只是演員在戲中的身份經(jīng)常轉(zhuǎn)換,一會兒是劇里的角色,一會兒又變成了劇情的解說者,如果不仔細聽,準會把你弄糊涂的,這一點據(jù)說跟古希臘的戲劇有相似之處。難怪人們把安順的儺戲稱為“戲劇活化石”。

嚴格講來,儺戲的演員都是業(yè)余的,但是肯定有師承。在演出過程中,總能看到幾個不上妝的老者從旁指指點點,無疑,這就是師傅了。儺戲不用舞臺,所以演出的時候劇內(nèi)劇外有點不分,師傅往往過分熱情,指導(dǎo)具體而入微,有時甚至直接插到正在演的演員中糾正動作,為演員扶好不慎弄歪了的面具,還不時地訓斥幾句。有的師傅指導(dǎo)累了,就徑自坐在扮演康王的演員身邊,好像天下“二主共治”的樣子。儺戲的服飾雖然比京劇的行頭差了許多,但也還稱得上是鎧甲鮮明、衣冠楚楚,離遠看,花花得令人眼暈。道具則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樣樣俱全,只是樣式、分量甚至尺寸上都比京劇差了些。安順儺戲的劇目基本上是武戲,不過真正的武打卻不多。在《說岳》中即使金兵殺到了眼前,雙方也只是在兜圈子,實在非打不可了,也就是比畫兩下。京劇中常見的跟頭把式,在這里幾乎找不見蹤影。令人不解的是無論文行武行,人人手中都必須拿一柄折扇,群體行進時,扇子翻飛上下,使得“眾將官”看上去好似在跳扇舞。

當然,我相信當年屯軍們演的儺戲武打水平肯定會比現(xiàn)在高得多,某些好手采用真刀實槍操練的可能也不是沒有,或者說,今天的演出水平并不能說明昨天。畢竟,我看到的安順儺戲,已經(jīng)是經(jīng)過了幾十年停頓過后重新?lián)炱鸬耐嬉猓h遠不足以再現(xiàn)它往日的光彩。安順儺戲令我不解的是,原本帶有驅(qū)鬼逐疫性質(zhì)的儺戲,本身更接近群眾性的社火與秧歌,其故事性情節(jié)性并不強,怎么到了屯軍手里,就變成了詳細演繹歷史的說唱藝術(shù)了呢?雖然,我們說安順儺戲依然保留著一些原始儺舞的形式,比如戴面具的舞蹈,比如每次演出前隆重的開箱儀式,但是這些只是殘存的儺舞的形式,而實質(zhì)則已經(jīng)跟中國其他的戲種(包括京?。┮粯?,從娛神轉(zhuǎn)變成了娛人。

在出黔的路上,望著那綿延起伏的山巒,感受著出了隧道就上棧橋的鐵路,我似乎有點明白了。自從屯軍們進入并駐扎在這云貴的大山里,實際上他們就跟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說自己跟自己的文化隔絕了。他們的首領(lǐng)也許還可以通過艱難的驛路獲得某些零星的信息,而士兵們則既不能指望驛站傳遞家書,又難以逃亡回鄉(xiāng),同時由于面前的少數(shù)民族是他們所要防御的敵人,雙方的文化差異又很大,所以基本沒有跟當?shù)匚幕诤系目赡?。在沒有盡頭的歲月和守望中,除了聽聽一代代漸漸模糊的故鄉(xiāng)的傳說,唯一與家鄉(xiāng)、與自己的根和原來的文化聯(lián)系媒介的,也就剩下了隨軍帶來的儺戲了。由于屯軍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個無文又與外界隔絕的群體中,本來應(yīng)該由文字負載的傳承本族歷史文化的功能,不得不交由儺戲來承擔。于是,儺戲開始演故事演歷史,所有在屯軍來到此地以前的歷史(除了不光彩的異族統(tǒng)治時期以外),均從最早一代的屯軍的記憶里(他們在故鄉(xiāng)時的耳濡目染)以某種傳奇式的形式融進了儺戲。這樣,屯軍的后代摻合儺戲不僅能感覺到故鄉(xiāng)的風情,而且了解了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由于從那以后屯軍的后代就基本上與世隔絕,后面的故事和歷史就再也進入不了儺戲的視野,安順儺戲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演繹著過去的故事。

歲月在異鄉(xiāng)貧瘠的土地和溫濕的氣候中流逝,曾經(jīng)矯健兇悍的屯兵的后代漸漸成了地道的農(nóng)民,過著和祖先大不一樣的日子。微薄的收入、困頓的生活、逐漸羸弱的身軀,使得他們除了殘留的服飾、建筑和戲劇之外,再也沒有新鮮的來自故鄉(xiāng)的給養(yǎng)。除了記憶,他們實際上已經(jīng)變成了大山里地道的土著。一年一年,冬去春來,在儺戲鏗鏘的樂音聲中,在跌宕雄渾的舞步里,他們頑強地保守著日漸萎縮的記憶。當新的漢人陸續(xù)遷移到屯軍駐扎的土地上,哪怕是屯軍們的鄉(xiāng)人,也難以理解這些自稱的南京人、鳳陽人……他們之間也難以有“老鄉(xiāng)”的認同。孤獨造就了獨特。于是,以儺戲為中心的獨特文化氛圍,將屯軍的后代造就成了屯堡人——一個自成體系的族群。屯軍的后代擁有的其實是一個只保存在他們記憶里實際已經(jīng)消失的“故鄉(xiāng)”。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屯堡人居然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穿著六百年前的服飾,保留著祖先演儺的風習。鄉(xiāng)音早改,卻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是南京人、鳳陽人……他們有故鄉(xiāng)卻已是模糊了的故鄉(xiāng),他們有根,但只是記憶中的根,講史的儺戲雖然賦予他們“大漢族”的自信,但在后來的漢人眼里,他們卻更像是奇奇怪怪的異族人。

今天,屯堡的年輕人已經(jīng)不再樂意穿著他們先人的服裝,他們雖然比我們這些旅游者更熟悉儺戲,甚至參與儺戲的演出,但在他們心中,更向往的其實倒可能是我們這些旅游者所膩熟了的文化。隨著屯堡文化的面紗被揭開,儺戲也逐漸成為招攬游客的工具。當屯堡不再孤獨的時候,它也許就快要消失了。

三十六計海洛因

中國有半個多世紀沒有正經(jīng)八百地打過仗了,但兵法卻異乎尋常地熱,只是那些侃兵法和聽人侃兵法的人們,基本上與戰(zhàn)爭無關(guān),只是想著在商場或者官場上一施拳腳。但是奇怪的是,在這輪兵法熱中,正經(jīng)的古代兵法典籍并沒有多少人在意,在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兵法經(jīng)典的“武經(jīng)七書”中,只有《孫子兵法》還能被人們提及,反倒是那個民國時期才見天日的地攤貨《三十六計》,火得一塌糊涂。實際上,人們在說《孫子兵法》的時候,不過在給《三十六計》作陪襯,有些人甚至干脆認為《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是一回事,講《孫子兵法》必須講《三十六計》。

嚴格來說,《三十六計》不能算是兵法,這個小冊子1941年才在陜西某縣的一個地攤上露面,作者與年代均不詳,據(jù)專家考證,很可能是民國早期或者晚清的產(chǎn)物。需要說明的是,此書自問世以來,沒有對任何一場戰(zhàn)爭,哪怕是最小規(guī)模的宗族械斗產(chǎn)生過影響。自明末以來,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們,有照著《三國演義》和《水滸》打仗的,但在他們那里從來沒有《三十六計》的位置,更不用說那些官軍的儒將們。三十六計的語源出于“三十六策”,見于《南齊書·王敬則傳》,南朝名將王敬則譏諷南齊末帝東昏侯:“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后來民間逐漸流傳“三十六計,走為上”的俗語。實際上,這里的“三十六”,是中國陰陽學說里的太陰數(shù),屬于民間常用的數(shù)字,王敬則不過順口一說,并非真的有三十六計或者策。有好事者將之鋪衍成篇,每計以成語冠名,配上雜湊的解說詞,然后再嵌上《易經(jīng)》卦辭,弄得很神秘,怎么看都像是文人的游戲筆墨。

當然,如果僅僅是筆墨游戲,那么大家看了喜歡,哈哈一笑,倒也無妨。可是《三十六計》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充斥全篇的陰謀氣息。三十六計篇名,不僅有圍魏救趙、暗度陳倉、遠交近攻、假途滅虢這樣跟古代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成語,而且有借刀殺人、趁火打劫、笑里藏刀、渾水摸魚之類絕對貶義的詞語,還有美人計、連環(huán)計這樣下作的詭計。人們在追求謀略的時候,似乎所要學的就是無所顧忌的“壞招”,而《三十六計》恰是這種壞招和詭道的赤裸裸的集大成者,在展示陰謀詭計的時候,一點掩飾都沒有。誠然,“兵者,詭道也”。但這個詭道主要是指技術(shù)的層面。宏觀的軍事理論,從來都是要講“道”的,得人心者與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中,無所顧忌地一味使壞,將詭計詐術(shù)進行到底,可能會有一時的效果,但真正的贏家卻往往不是這種面目,他們的謀略庫里,一般都有些別的東西。而在基本上不存在肉體消滅的所謂商戰(zhàn)中,總是瞄著置人死地的損招壞招,更是不能輕用。用詭計經(jīng)商,除了逞一時之快、得一時之利之外,最后禍害的是施用者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十六計》這種東西實際上是一種充斥了誘惑力的毒品,一旦陷進去以后,就只能靠戕害自身來打發(fā)時光,雖然有暫時的興奮,但終歸是摸著小鬼鼻子度日,離死不遠。

首先,商場和官場上的“戰(zhàn)爭”,是一種共處狀態(tài)的所謂戰(zhàn)爭,事實上誰也消滅不了誰,無論你有多大的能耐,都必須跟別人分享這個世界。從前有人曾經(jīng)幻想,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死光,只剩下一個漂亮姑娘和一個賣大餅的。但如果賣大餅的存在,后面還得有磨面的,磨面的后面還得有種麥子的,依此類推,最后還要演化出一個很多人共存的世界。如果跟每一個對手的博弈都是零和格局,一個全得,一個全失,將對手剝得干干凈凈,而你撈得滿盆滿罐,那么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淪為孤家寡人,在商場上沒有人敢跟你做生意,在官場你將成為眾矢之的。所以,現(xiàn)實是,你活別人也要活,大狗叫,小狗也要叫,高明的競爭者,都明白要給對手留有余地,讓你的對手也有利可圖。你的贏,只是比對手多占了一點先機或者便宜。商場上總是要保有更多的長久的客戶,交更多的生意上的朋友。行詭詐之術(shù),一錘子買賣,只有那些混不下去了或者安心坑人的人才干的,這種事情,連真正成熟的黑道中人都不屑于為。對于正經(jīng)的商家而言,詭計詐術(shù)如同諸葛亮的空城計,實在萬不得已,偶一為之也許勉強可以,用多了,不僅誠信全失,而且容易讓多年積累起來的資源消失殆盡。事實上,歷史證明,一個熱衷于詭道的人,是成不了大氣候的。

其次,我們常常想當然地認為除了自己之外,別人的智商都特別地低,這是一種許多人都情不自禁地喜歡犯的毛病,一犯就身輕如燕,自許甚高。可惜,事實恰恰相反,即使對于那些比較聰明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你聰明,別人也不笨,你能使詐,別人也能。你能用的東西,別人照樣可以請君入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往往沾沾自喜玩了別人一把的時候,很可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玩了人,人家報復(fù)起來很可能更加瘋狂。更可慮者,如果專業(yè)就是騙人也就罷了,如果不是,可以騙一次兩次,總是騙,人家就把你歸到騙子一類了。西方有言道:你可以在所有時間欺騙某些人,可以在某些時間欺騙所有人,但你不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在一個信息日益發(fā)達的世界,隨著我們國家跟世界的接軌,商業(yè)信息逐漸公開透明,那些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換一個地方騙一個地方坑一個地方的“商家”,日子將越來越不好過。同樣,在官場上,如果以金、色相賄,上司沒有道理不歡喜,但如果玩了空城計、美人計、苦肉計,比如把上司送上美人的床然后用針孔攝像機錄像,即使一時得計,日后的麻煩肯定少不了。即使沒有這么黑,如果老愛玩些拉拉打打、遠交近攻、借刀殺人的把戲,一旦名聲出來了,估計上級領(lǐng)導(dǎo)也不會喜歡,因為他也擔心說不定哪天被你玩了。

最后,詭道不應(yīng)該是一個正常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如果任憑陰謀詭計橫行,那么最可怕的是毒化了整個社會的空氣。輕則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十分費力,成本奇高;見了美女就擔心美人計,碰到交易,就擔心空城計(空手套白狼),人家哭,說是苦肉計,人家笑,說是笑里藏刀;你算計人,人算計你,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重則導(dǎo)致社會變成狼的世界,人吃人,從騙與詐變成明火執(zhí)仗的搶與殺。到了那個時候,所有的人,富的和窮的,將一同進入艱難時刻,誰也沒有好日子過。在20世紀2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地區(qū),盜匪橫行,窮人強者淪為匪盜,弱者填了溝壑,而那些有錢的華僑們,則把自己的住宅蓋成鋼筋水泥、鋼窗鐵門的碉樓,住在里面跟蹲監(jiān)獄一般,一有風吹草動,就心驚肉跳。在這樣的世界里生活,有錢又有什么意思呢?(現(xiàn)在廣東的開平,碉樓還在,有心者可以一觀。)

中國現(xiàn)在正面臨一個轉(zhuǎn)型時期,舊的規(guī)則已經(jīng)瓦解,新的規(guī)則還沒有最終形成。游戲規(guī)則的混亂,裁判下場踢球,僥幸者有了太多的僥幸,引得人們向往著新的僥幸。但是,混亂必須終止,轉(zhuǎn)型不能拖久,否則,已經(jīng)富的將要變窮,窮的也無法變富,前景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赤貧。所以,已經(jīng)僥幸的,不要再希圖僥幸;沒有僥幸的,也不要幻想僥幸。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在規(guī)矩的社會里,人們才都有希望,太平世界才是大家過好日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不必把財產(chǎn)弄出國境,不需要擔心不知什么時候落到頭上的無妄之災(zāi);發(fā)財?shù)穆冯m然可能沒有什么捷徑,但獲得的財富絕對是踏實的,有一分便是一分。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遺產(chǎn),何必把眼睛只盯在區(qū)區(qū)詭計上,說到底,詭計不過是些小把戲、小聰明。要想學點祖先的智慧,我們有兵家的廟算、奇正之變,儒家的留有余地、中庸之道,道家的以柔克剛、有為有不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有人說,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往往有成癮性,好的東西如此,壞的東西也如此。詭道之學就是一個,這是一種真正可以傾人身家的海洛因。

有關(guān)中國戲的一點涉外的往事

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絕對是個知名度非常高的名人。他的出名,半靠義和團,半靠賽金花,半靠德皇威廉二世。沒有義和團起事,大亂之中,德國駐華公使被殺,輪不到德國人做八國聯(lián)軍總司令,沒有德國皇帝的任命,瓦德西做不了司令,當然,最要緊的,沒有坊間流傳的我們的名妓賽金花、賽二爺跟老瓦之間那么些風流韻事,國人斷不會翻來覆去那么多年總是炒那點陳年舊事,從20世紀初八國聯(lián)軍打來,一直炒到30年代日本人打破門。害得魯迅臨死前還憤憤然:怎么那個傳說中跟瓦德西睡過的女人,居然被封為九天護國娘娘了。其實細說起來,這件事的余波還長得很,被西方某些左派人士至今奉為旗手的江青,年輕時的一件大事就是跟人爭演賽金花,沒爭到,憤而革命,由此種下了后來眾多演藝界人士遭迫害的禍根。

很令國人掃興的是,令我們?nèi)绱伺d奮的瓦賽公案,在瓦德西的日記里,卻一個字都沒提,根本找不出哪怕任何一丁點他認識賽金花的蛛絲馬跡。寫《孽?;ā返纳虾N娜嗽鴺?,寫《彩云曲》的清朝遺老樊增祥,以及跟著起哄的冒廣生、楊云史輩,不知聽了會做何想?不過還好,老瓦在日記里記了一次他在北京看京戲的經(jīng)過,馬馬虎虎可以算是一樁能引起好事者興致的事情。那是1900年11月23日,瓦德西實在扛不住一干北京商人的軟磨硬泡,應(yīng)邀去了一趟戲園子。那天演的什么戲,誰的開場,誰的壓軸,老瓦是一概不知(肯定有人給他解說),一個字也沒記,只記了他和隨從被迎到雅座,桌上備有香檳和西式糕點以及雪茄煙。顯然,這是為瓦大人特意準備的,一般戲園子里只有茶水、果子和瓜子,外加滿天飛的手巾板。老瓦的嘴舒服了,但耳朵卻難受,在他看來,京劇的音樂分貝大得足以讓石頭軟化,實在令他受不了,一個半鐘點之后,他和隨從離開了戲園子,感慨道:“得離苦海?!边@期間,我們青衣的婉轉(zhuǎn)歌喉,二丑的插科打諢,外加武生的跟頭把式,都不足以令瓦大人破顏一笑,雖然他注意到女角都是男人扮的,卻既沒有欣賞“扮女人”,也沒有驚訝“男人扮”(如果老瓦死后有知,知道了中國人后來把他也編進了京劇《賽金花》里,在他看過戲的戲園子里演,不知是會哭還是會笑)。

看來,老瓦畢竟是老了(其時已年過七旬),或者還加上文化的隔膜,還有德國人的刻板,中國傳統(tǒng)的風月場所與風韻佳事,都不足以令此公食指動上一動。不過,比瓦德西早四十年來中國的另一位西方武夫,英法聯(lián)軍法國軍隊的司令蒙托邦,卻敏感得多。他在率軍遠征中國途中,路過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被招待看中國戲(應(yīng)該不是京劇),雖然根本沒明白演了什么,但他對“漂亮的女演員”卻十分著迷,特別欣賞人家“梳那烏黑秀發(fā)的優(yōu)美姿勢”。掃興的是,陪同他看戲的英國人,馬上就告訴了他,“漂亮的女演員”其實是男人。那么,所謂“烏黑的秀發(fā)”,也不過是假發(fā)了。蒙托邦后來進入中國之后,沒有看戲的機會,開始是戰(zhàn)事緊張,后來仗打差不多了,他的軍隊恰在進入北京城之前,就搶了圓明園,同時由于清政府妥協(xié)得足夠迅速也足夠充分,進占北京沒有多久,就撤到天津擺攤出售圓明園的寶貝了,沒有給北京人留太多的機會請他們欣賞京劇,無從領(lǐng)略肯定是更漂亮的男人扮的女人。

瓦德西和蒙托邦都是侵略者,而且是給中國人造成最大傷害的兩次侵略戰(zhàn)爭的指揮官,蒙托邦還因為八里橋一戰(zhàn)(此役令作為清朝戰(zhàn)略預(yù)備隊的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損失殆盡),被拿破侖三世封為八里橋伯爵。兩個都是歐洲的武夫,卻也是歐洲文化熏出來的“紳士”,他們在中國做的壞事不用說,罄竹難書,但跟中國戲劇的邂逅,能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態(tài)度。在蒙托邦來華的時代,這些來自歐洲的人對于神秘的東方,還多少有點獵奇的心理,畫著臉譜、男扮女裝的中國戲劇還能給他們一點新奇的刺激,可是到了四十年以后,面對更加地道、更為華麗好看的中國戲,那個來自普魯士的將軍,卻只有厭煩的份兒了。兩人表現(xiàn)雖然各異,但骨子里對他們所入侵國度的文化的輕慢卻是并無二致。1860年的英法聯(lián)軍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意砸掉價值連城的瓷器,撕毀珍稀的字畫,把《永樂大典》用來墊馬槽;1900年的八國聯(lián)軍興之所至,就用大炮轟擊北京的古剎,用善本書當手紙。這一切,兩位司令官都沒有親手參與,但從二人對中國戲的態(tài)度來看,這一切的發(fā)生,一點都不奇怪。中國的東西,大概只有金銀珠寶可以用來填充西方財富寶庫的材料,其他的,成住壞滅,全不在他們心上。

西方的武夫,本來就是來征服“落后民族”的,有若干文化上的傲慢,倒也不奇怪,有意思的是,從1860年到1900年,中國人對西方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我們這個善于編故事演戲的民族,1860年的故事是有關(guān)女人的,那是一個弱女子馮婉貞組織獵戶打敗侵略軍的故事。故事里馮婉貞揮刀上陣,大呼小叫,而且深謀遠慮,堅持近戰(zhàn)肉搏,最終殺得鬼子落荒而逃。而1900年的故事主角依舊是女人,但已經(jīng)變成了賽金花用自己的身體取悅瓦德西,換取了北京滿城百姓的平安。其實不管當年的普魯士武夫有沒有淺斟低唱的雅致,能否領(lǐng)略賽金花吳儂軟語的風情,也無論賽金花是否真的住進了作為瓦德西司令部的儀鸞殿,有沒有可能在儀鸞殿著火的時候,被瓦德西抱出來,到了這步田地,國人對付洋人的態(tài)度,已經(jīng)在向軟的方面下工夫了。從馮婉貞近敵肉搏,使鬼子“槍炮終不得發(fā)”的中國功夫,變成了同樣貼身距離的床上功夫,只是一種象征,一種國人最終對洋人服軟的象征。服軟之后,就施展軟功,而1900年11月23日那邀請瓦德西去看戲之舉,其實就是這種軟功夫的一種,還有就是北京市民一批又一批給占領(lǐng)軍送來的“萬民傘”。一個比瓦德西晚一些來中國的西方人寫道,中國人對自己文化上的軟功夫相當自信,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磨軟了蒙古人,又磨軟了滿洲人,現(xiàn)在又開始磨西方人了。

進入民國之后,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京劇終于逐漸開始為西方人所接受了,特別是在那個由于懂外語,當年跟瓦德西的軍隊做過生意的齊如山投身京劇改革之后,京劇隨著梅蘭芳的輕歌曼舞走出了國門,男人扮女人,征服了歐美,于是梅蘭芳成了“博士”,而京劇成了Pe-king Opera(北京歌?。?。眼下,不少西方人已經(jīng)不滿足于《三岔口》與《挑滑車》的打斗,開始欣賞京劇的做唱念白,一撥又一撥的老外,趕著來學京劇,荒腔走板者眾,字正腔圓者稀,但認真倒是蠻認真的,有好事者還創(chuàng)造了英語京劇,有腔有調(diào),就是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也聽不懂。

不過,這一切,跟當年的軟功夫,其實都沒有關(guān)系。

戲里的戰(zhàn)爭不讓女人走開

英國“二戰(zhàn)”的英雄蒙哥馬利,1961年訪問中國,在河南洛陽見識了豫劇,不過演的是《穆桂英掛帥》。看完之后,蒙哥馬利說,這出戲不好,怎么讓女人當元帥。陪同人員解釋說,這是中國的民間傳奇,群眾很愛看。蒙哥馬利回答道:愛看女人當元帥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愛看女人當元帥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據(jù)曾經(jīng)以諜報工作聞名的中國外交官熊向暉回憶)。蒙哥馬利雖然活到了現(xiàn)代,領(lǐng)教過西方戰(zhàn)后文化的前衛(wèi)與頹廢,但畢竟是個老派的軍人,而且是老派的英國軍人,無論如何也難以領(lǐng)會中國戲劇的“女性主義”風情,想不通女人為什么要“掛帥”。

其實,蒙哥馬利盡管老派,卻不可能說“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在他當年率領(lǐng)的英國軍隊里,就存在著大量的擔任后勤、救護和通信的女兵,他只是不能理解女人做元帥而已。但是在我們戲文故事里所描繪的中國古代,軍隊里是不大可能有女人的(大詩人杜甫說過,“婦人在軍中,軍氣恐不揚”,有禁忌在)。商代的商王的妃子婦好,據(jù)說帶過兵打過仗,一把用過的大斧幾十斤重,但那是三代的古事,秦漢以后這種事似乎就沒有了。木蘭從軍的傳說,是進入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的事情,嚴格地說,是“可汗大點兵”點出來的,跟漢人沒什么關(guān)系。相反,倒是歐洲人曾經(jīng)有過女人掛帥的事,圣女貞德的歷史,距蒙哥馬利其實也不算遠,雖然那是法國人的事,想必英國人也都知道,因為貞德打的就是英國人,而且最后是被英國人當女巫殺掉的。

然而,奇怪的是,中國軍隊里沒女人,在中國人的戲文里,偏多女人打仗,甚至掛帥的故事。這些故事最妙的地方是,往往是男人打不過女人,連夫妻之間都如此。以楊家將故事為例,赫赫有名的楊六郎的兒子楊宗保,打不過一個山寨的女子穆桂英,被逼著,半推半就做了上門女婿,中間經(jīng)過了一些曲折,最后當然是楊家撿了便宜,大宋王朝多了個能征善戰(zhàn)的女元帥。不服不行,這種故事居然會往前復(fù)制,據(jù)說楊六郎的爹楊老令公楊業(yè),跟他孫子一個命,也是打不過佘太君,才上門的,佘太君雖然在年輕的時候沒機會上前線,但老了,卻來了個“百歲掛帥”,領(lǐng)著十二個寡婦出征了。

無獨有偶,類似的戲曲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薛丁山(傳說中薛仁貴的兒子)和樊梨花的故事,北宋大將高懷德之子高俊保與女寨主劉金定的故事等,大體上都是一個模子,靚男俊女,男的打不過女的,被女人抓到床上,然后靠老婆打勝仗,掙功名。最可笑的是,著名的秦香蓮和陳世美離婚事件,也有好事者把它改成這樣了:秦香蓮當聞之被陳世美甩了之后,沒有哭哭啼啼去找包拯,而是一咬牙一跺腳,上山學了一身武藝,然后去投軍,建功立業(yè),當了元帥,這回輪到陳世美來求著她了,幸虧此戲陳世美的角色是文官,沒法夫妻對打,如果打的話,陳世美連人家一個指頭都當不起,戲的結(jié)尾,跟所有類似的戲一樣,都是夫妻亂哄哄的大團圓。

最耐人尋味的是,我們上面講的種種古代“野蠻女友”,或者女元帥的戲劇,幾乎都是晚清以后的產(chǎn)品,在清朝中葉之前,人們的想象力好像很是不夠,編不出這么多男女之間床第之外的槍棒逸事來。然而,我們知道,那個時代,是男人打仗根本不用女人的年月,除了鴉片戰(zhàn)爭時的清軍將領(lǐng)楊芳,用過女人用過的馬桶,義和團的勇士,用過金刀圣母、黃蓮圣母之類的活的“女神”之外,女人基本上跟戰(zhàn)爭無關(guān)。但不幸的是,那也是個中國的男人打敗仗的時代,一個敗仗跟著一個敗仗,敗得旁邊觀陣的文人們不好意思了,于是編出一個又一個女人出征外夷而且戰(zhàn)而勝之的故事,過過干癮,裝裝門面。當然,也有細心人看出來破綻——女人還纏著足,怎么可能上陣,于是乎,大家一起來呼吁女人放足,發(fā)起“不纏足運動”。后世弄不明白,還以為那么早中國就有了婦女解放的先驅(qū),于是寫文章研究啊,歌頌啊,沒完沒了。

其實呢,說一千道一萬,打仗主要還是男人的事,連這個事都指望女人的話,中國的確就沒有真的男人了。

中國的事,演戲只當它演戲就是,要緊的是,現(xiàn)實生活別跟演戲似的就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嘉荫县| 阳春市| 彭州市| 襄汾县| 页游| 庆安县| 太湖县| 丰县| 永安市| 集贤县| 宜川县| 兴安县| 郴州市| 亳州市| 灵石县| 泸西县| 寻乌县| 绩溪县| 鹤壁市| 西丰县| 宝鸡市| 驻马店市| 永靖县| 莱州市| 呼图壁县| 烟台市| 伽师县| 呼伦贝尔市| 竹山县| 吴堡县| 榆树市| 扬州市| 凤凰县| 贵州省| 宾川县| 日喀则市| 承德县| 云林县| 东阳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