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城市臨海而建

連云港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海岸線的變遷息息相關。蘇州建城2530年,城址基本未動。連云港從公元前221年秦代首設朐縣到東魏武定七年(549年)建置海州,再到2019年的連云港市,已經有2240年的建置史,作為政治中心的城址,屢有遷徙,凸現了一個遷徙性很強的海濱城市的特點。

州縣治遷徙

州縣治的遷徙,是一個地區城市核心區遷徙的縮影。州治、縣治隨城市核心區而定,從古到今,莫不如此。

朐縣、朐山郡治所的遷徙

秦統一六國后,廢分封,行郡縣,朐縣是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的初設之縣,是古海州地區首設的三個縣——朐縣、贛榆縣和祝其縣之一。初設之朐縣,治朐山(孔望山),在《水經注》中有明確的記載:“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即朐縣初設縣治在朐山。

秦漢時期的朐縣位于朐山西,先屬薛郡,后隸東海郡,具體區劃為:北以云臺山北麓為界,2006年在蘇馬灣發現新莽始建國四年(12年)的東海郡與瑯琊郡的界域刻石,其中有“朐與柜(縣)分高頂為界。”連島為柜界屬地,云臺山屬朐。南以灌云縣的伊蘆山為界,“朐縣有伊蘆鄉。”東至海,西隔游水與利城、祝其為界。郡治在郯。

三國至兩晉仍設朐縣,魏屬東海國,國治郯。晉朐縣屬東海郡。南朝劉宋時期,設南東海郡,有朐縣,并非實土,此時朐縣僑置丹徒。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高齊文宣帝移海州理瑯琊郡,以瑯琊郡為朐山郡。”州治所在地原為瑯琊郡屬,改為朐山郡,海州徙置朐山郡。據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的記載:“瑯琊山在朐山東北”,朐山郡治即今天海州鼓樓以東、小礁山西的山麓臺地上,其時州領五郡,但縣的建置已大大縮減。

公元557年,宇文覺篡西魏自立,史稱北周。同年滅北齊,統一北方。北周元年,海州改為“朐山郡”,朐縣改為朐山縣為其直屬縣,州治駐朐山縣,其治所在今孔望山。朐縣延續的歷史比較長,歷經兩漢、三國、南北朝至北周,歷時778年。《隋書·地理志》載:“海州朐山縣,舊曰朐。后周改曰朐山,郡曰朐山。”

海州州治的遷徙

龍苴、海州、南城、朐山都曾作為海州治所的所往,在連云港的發展史上有“四個海州城”的說法。

龍苴治所。

連云港市歷史上第一次設立州級海州建置的時間是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是海屬地區被東魏正式占領的時期。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明少遐在青、冀二州任上“舉州附于魏”。魏收復郁洲島時,淮北地區已全部歸服東魏,州治再設于郁洲已遠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與統治的需要,于是將海州州治從郁洲徙至龍苴,此事在《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的記載是“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為海州,移理于舊城南龍苴故城。”《元和郡縣圖志》也載:“魏改青州為海州。”此青州即南朝時僑置于郁洲島的“青冀二州”,這是海州州治第一次遷徙。龍苴成為東南半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首設于龍苴的海州領六個郡、十九個縣,隸屬海州的六個郡分別是:東彭城郡(下轄龍苴、安樂、渤海三縣)、瑯琊郡(下轄朐、海安、山寧三縣)、海西郡(下轄襄賁、海西、陵海三縣)、武陵郡(下轄洛要、上鮮兩縣)、東海郡(下轄安流、廣饒、贛榆、下密四縣)、沭陽郡(下轄下城、臨渣、懷文、服武四縣)。其范圍廣及今魯南、徐淮以及今連云港市區,這是歷史上海州轄境最為廣闊的時期,開州大于郡的先例。

龍苴古城遺址

東魏之所以將統轄六郡十九縣的海州移往龍苴,是由龍苴的特殊區位決定的。當時龍苴位于沭河入海口,扼淮北而望山東,“北拒齊魯,南蔽江淮”,郁洲島成為其天然屏障。由膠萊南下淮海,此為必經之地,龍苴成為東南半壁江山的軍事要地。出于軍事和行政統治的需要,建置海州,置重鎮于龍苴,一方面掣肘南方政權的北上,又可防御齊魯北方政權力量的南下,進退自如,為南下奪取南朝政權作戰略準備。龍且扼守淮河入海口,已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龍苴城的始筑歷史要上溯到公元472年,即南朝劉宋時期。龍苴故城遺址位于現灌云縣龍苴鎮駐地東北1.5公里處,相傳為楚將龍苴始筑二壘以抵御漢將韓信進攻而得名。

據文獻記載,龍苴古城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蕭衍時始建的“龍苴縣城”,蕭衍置龍苴縣時,在原有城防基礎上加以修筑,現在的古城遺址就是該時期的歷史遺存。海州初設于龍苴,也是利用南朝劉宋時期所筑城垣作為州治駐地。城為方形,目前殘垣猶存,周長約3600米,殘高1—5米不等。城墻斷面可明顯看到逐層版筑夯土的痕跡,夯層中發現有漢代繩紋灰陶片。城內有一高臺遺址,在城北部,尚殘存高約3米,臺基周長720米,應是一處古建筑的遺址。城內地表多有漢代陶片,城址內還出土過漢陶罐、南北朝時期的箭鏃等物,特別珍貴的是一件“都督府”公牌,為南北朝時期遺物。

海州治所。

然而僅僅一年之后,在龍苴城建置的海州就離開龍苴而遷至“朐山之陽”,今海州。

東魏改青州為海州僅僅一年,公元550年,高洋廢掉魏孝靜帝,自立為齊文宣帝,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到北齊時,由于國力衰微,已無力窺視江南南朝政權,而南朝梁蕭氏的軍事力量大有再度北上、重奪海上重鎮云臺山的可能,于是,齊政權決定放棄龍苴,將海州州治又遷到原西漢時期的朐城故址——今日海州古城。據《淮安府志》記載,海州北齊年間由龍苴城遷至“朐山之陽”,即今天的二澗水庫一線,由錦屏山東山根到陶灣(原陶灣村)。

從北齊到北周,作為州一級建置所在的海州又第二次徙至孔望山,“海州治朐山”。其時,海州無論其所轄郡縣和地理范圍都已大大地縮水,北齊、北周時領有五郡,即東海郡,領縣廣饒、東海;朐山郡,領縣朐山;武陵郡,領縣上鮮、洛要;沭陽郡,領縣沭陽;海安郡,領縣襄賁。實際上已經大多郡縣合一。

南城治所。

隋代,隨著北方的統一,積極地推行南下平陳的戰略,海州的軍事地位又凸現,成為隋朝通過海路南下建康、奪取南朝陳的政權的重要通道。開皇初年,廢朐山郡又改為海州,領五縣,委派了“使持節上儀同”“開國侯”王謨為海州刺史并領海州諸軍事。此時州城主要在海州鼓樓以東。

唐朝立國不久,武德六年(623年)海州升為總管府,領沿海四州,即漣州、海州、環州、東楚州,地域擴大到今淮安以東,海州自領龍苴、曲陽、利成、厚丘、新樂五縣。這一區劃變動,再次提升了海州的地位。

歷經北宋100多年的比較穩定的發展,到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南宋政府割海、泗二州于金。南宋端平二年,李璮占據朐山(孔望山),為了與金對抗,將海州治遷往東海縣(南城),史稱“東海州”。“淳祐十二年(1252年),全子璮又據之治朐山。景定二年(1261年)璮降,置西海州。是時海州仍治東海縣,尋復以西海州。”從端平二年到景定二年26年間,海州兩遷治所。

元、明時期海州在行政區劃上不斷降格、裁并、省合,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由海寧州升為總管府,復又改為海寧府,未幾又降為州,下轄僅有朐山、沭陽、贛榆三縣,反映了海州地位的衰落。由于區行政建置上不斷下縮、裁并,元代海州,大量農田成為牧場。明代海州更是衰蔽,雖稱州卻僅領贛榆一縣,屬于淮安府管轄。

清雍正二年(1724年),海州升為直隸州,這是海州建置史上又一次重要的轉折。海州位置的提升,主要是淮北經濟的發展和淮鹽中心北移板浦的原因。民國初年廢州設縣,將海州析置東海和灌云兩縣,加上沭陽、贛榆,時稱海屬四縣。海州建置取消后,海州僅作為東海縣的治所。

海州瀕海筑城

“盛世修志,亂世筑城”。州治的遷徙隨之而來的是城池的建設,海州雖有歷史上的四次遷徙,但作為州城的建設,能夠代表海州而且長期作為州城形象的只有今日的古城海州。人們經常說的海州城,通常指的是今天的古城海州。

海州古城是一座建在海邊山前高嶺地上的城市,就如宋代詩人冉琇筆下的“波濤起天末,舟楫滿城隅。”張耒筆下的“城外滄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對城樓。”遠望,特別是從城北瞭望,古城就如一頭昂首雄獅,據守在東海之濱,其勢十分雄偉、險要。

海州筑城的歷史要溯源到兩漢。

秦代實行郡縣制,由于立國較短,其早期國都或郡縣治所是相沿于戰國城邑,秦漢早期新筑城邑較少。朐縣雖是首設之縣,也未見秦代筑城的文獻記載,直至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才“令天下縣邑城”。專家們據此推斷,朐縣城池首建最早也不會超過西漢早期。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游水“逕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這里的“朐縣故城”是指孔望山的朐山縣城,而不是今天的海州古城。

據古海州志記載,海州古城始為土城,建于梁天監十一年(512年)。起初規模較小,現在的海州鐘鼓樓為其西門。宋紹興三十一年(1162年),魏勝抗金來到海州,次年在城西部又以土圍城,將白虎山包在城內。元末,西城毀于兵火。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千戶魏玉等基本上沿著西城遺址筑土城,將東西二城連為一城。到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千戶殷軾以磚石加固土城,海州古城基本定型。

海州古城的規模,城周長九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城墻頂部筑有通稱“城垛子”的女墻2496個、敵臺9座,城之四角上筑有譙樓。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東門因面臨浩瀚的黃海,面對云臺山,主城門內側一面嵌“鎮海”二字碑額,外側一面嵌“云臺聳翠”四字碑額。西門主城門內側一面嵌“通淮門”三字碑額,外側一面嵌“沂沭朝宗”四字碑額。南門主城門內側一面嵌“朐陽門”三字碑額,外側一面嵌“錦屏如畫”四字碑額。北門主城門內側一面嵌“臨洪門”三字碑額,外側一面嵌“薔薇環帶”四字碑額。

新浦因水而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至新浦區、海州區合并為海州區為止,新浦地區一直是連云港市的行政中心,即傳統的“州治”。新浦作為城鎮形成的時間僅有200多年,是一個因水而興的河濱城市。

《兩淮鹽法志》卷五《圖說·下》關于臨興場的圖說中,有關于新浦形成的記載:“臨興舊為臨洪(今臨洪灘)、興莊(贛榆)二場。雍正六年并此,故名……運鹽河由各海口出場,舊皆運至板浦洪河堰。乾隆八年,開浚河道于洪河堰北卞家浦,筑壩堵水,名三岔口(今新壩鄉三岔子)。海運至口,舁鹽七里,貯于洪河堰。捆重后,即于卞家浦配捆。亦以海潮不至,艱于發運,嘉慶三年,于卞家浦東北,改立新浦,堆貯垣鹽……”這個河海交接、交通便利的新淤灘地,遂名“新浦”,成為又一處臨興場的鹽坨。清嘉慶九年(1804年)五月,知州唐仲冕開挖“甲子河”,該河“東自新浦口,西達城東門”。那個時候新浦的位置在現孔望山東北角的今玉帶河橋一帶。

20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中,在新浦公園發現刻于民國六年(1917年)由東海縣臨洪市新浦商會公立的一塊《創建新浦天后宮紀》碑,該碑也對新浦的開發和崛起作了歷史的記述。這塊碑記中的“新浦”不是前述位于玉帶河橋附近的“新浦口”,而是今日的新浦。

新浦由鹽而生,因水而興。由于泥沙淤積,各個河口灘涂日長,繼卞家口淤塞后新浦口也相繼淤塞,海潮不通。為了鹽斤運輸需要,西鹽河于光緒初年又繼續向北開挖伸延至今新浦與后河相接,成為海州漕運及臨洪、興莊兩鹽場重要的鹽斤運輸的航道。

新浦在成鎮以前是一個水鄉澤國,其境內北有薔薇河、臨洪河,東有龍尾河,西有西鹽河。市區內有兩條河流,北有后河(又稱后潮河),南有前河(今市化路),都呈東西流向,前河從今市區市化路東行和龍尾河相接,西接西鹽河,北通臨洪河入海。后來在紗廠附近向西開挖一條扁擔河,一根扁擔挑兩河,將西鹽河與龍尾河又連通起來,形成了“六河穿城”的發達水系。由于前河貫串南北、溝通東西,是商業貿易集散水道的重要聯結點,因此新浦開埠后,商業網點、店鋪建筑都順著前河西從西艞東至東艞外,在前河底和后河底東西約3里長的地段上一字排開,后河底中間位置就是過去的老大街,今天的民主路,行棧林立,商業興旺。

可以這樣說,它能由百余年前沿海灘涂變成新的原鹽集散地(鹽坨),繼而發展為魯南、蘇北的糧油貿易中心,成長為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經濟層面,因鹽而榮;地理層面,則是河流的貢獻:河流洗去了這塊新淤灘地的鹽堿,煥發了勃勃生機;河流帶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是河流使之成為渤海商船翔集、土貨泛而至焉的航運要道,成為對外開放的水路口岸。

新浦雖然從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前已經開發,但“新浦之興自有天后宮始。”天后宮興,是海運發達的標志,物流帶動了人流的匯集,新浦由一個漁村成為一個集散原鹽、小麥和雜糧等貨物的集鎮。“渤海商舶因是翔集”,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浦已成為“商業日興”的集鎮。至此,天后宮碑紀中所描述的“荒冢累累,于蒿萊一望間”的景象早已為馬路兩邊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興旺的商業街區所代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武市| 北宁市| 富裕县| 安康市| 西藏| 巍山| 汶上县| 屯昌县| 兴海县| 平湖市| 吉林省| 阳东县| 政和县| 巩义市| 商丘市| 巢湖市| 鄂伦春自治旗| 揭阳市| 商城县| 巩留县| 泾源县| 西峡县| 渝北区| 茶陵县| 阳泉市| 攀枝花市| 奉新县| 西盟| 青冈县| 阿瓦提县| 石柱| 鹤山市| 霍山县| 随州市| 沾化县| 日土县| 江西省| 宝坻区| 大田县| 惠州市| 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