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創業與投資啟示錄
-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編著
- 1836字
- 2019-09-29 14:00:30
2.2 移動互聯網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預言,信息技術對于知識濃度的要求越高,流程越復雜的行業改造的價值就越大。醫療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行業。互聯網幫助醫生更快、更好地工作,這樣就能為患者創造更多的福利;就好像農民手里的耙,工人手里的鉆一樣。
移動互聯網醫療是未來醫療的一個大的趨勢,它能更加合理地配給醫療資源,為百姓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一系列問題。也為醫生提供參考病例以及各種醫療知識。在當今國家推行醫改的趨勢下,移動互聯網無疑會是一股強大的推動力。
近些年,隨著移動網絡、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與用戶習慣的養成,移動醫療呈現“井噴”式增長。據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約為29.5億元;2015年增長44.7%,達到42.7億元;從用戶規模來看,2014年中國移動醫療用戶規模0.72億人,2015年增長到1.38億人。
從價值重構方面來看,首先,移動互聯網可以幫助醫生實現價值的釋放,移動互聯網可以幫助醫生更方便地學習以及獲得臨床參考。
總結起來,移動互聯網能發揮作用的,包括以下三類場景:(1)專業學習和臨床參考;(2)工作效率提升;(3)拓展服務的時空性。
目前,市面上針對醫生的移動醫療APP可以分為五大類:醫生社區類、品牌提升類、醫患交流類、知識學習類和工作優化類。
醫學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學科,醫生也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和培訓的職業。移動互聯網可以幫助醫生利用其碎片時間。
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Epocrates(2013年被Athena Health收購),它通過智能手機App為醫生提供全面的用藥和臨床參考,其用戶覆蓋了全美80%的臨床醫生。另一家公司Skyscape則是方便醫生在手機上購買電子版的專業圖書。還有知名的Uptodate,因為其內容的全面和及時性,成為國外醫生必不可少的行醫伴侶。
未來,針對醫師的教育和臨床決策支持,在個性化方面還有很多提升的空間。比如對于職業醫師考試的數千個知識點,能否快速地分析用戶的薄弱點,做針對性的訓練;臨床上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如何能最快速地從各類資料中找到最準確的答案;手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口,但更大的創新在內容的積累和數據的使用上。
其次,移動互聯網可以極大地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醫療服務因為流程復雜、質量要求高,每個病人的情況又各異,很難像流水線一樣標準作業,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了提高效率的機會。
以醫生收集患者信息、記錄病情為例。很多醫生都抱怨跟患者的溝通效率不高,患者很多問題想不起答案。如果患者能利用等候的時間提前準備好問題的答案,會大大提高醫生的效率。還有很多醫生都抱怨寫病歷費時間。其實在國外,很多醫生是用語音輸入、語音識別系統和聽寫員為其整理病歷資料。再比如,美國創業公司Augmedix正試圖用谷歌眼鏡來幫助醫生寫病歷。未來可以預見的一個場景是,戴著谷歌眼鏡的醫生給患者問診、檢查,眼鏡記錄患者信息和醫患對話。當醫生回到計算機前時,病歷的初稿已經寫好,醫生只需簡單地審閱即可。
還有一個例子是關于出院醫囑。在門診和急診,醫生很多時候需要重復地為同一類患者寫相同的醫囑,既耗時且患者也記不住。大醫院平均五分鐘的就診時間,醫生不可能很詳細地給病人解釋。Exit Writer把臨床常見的3 000多種疾病的出院醫囑做成模板,醫生只需要稍稍修改就可以打印或者發送給患者,省時省力,不會遺漏,病人查詢也方便。
最后,移動互聯網還可以擴展醫療服務的時空性,醫療是一個非常個體、私密、專業的服務。醫生和患者通過掛號建立起一種契約關系,于一個特定的時間在診室或病房見面,一對一地解決問題。
互聯網的出現拓展了相關服務的時空性:醫生可以給遠在千里之外的患者會診,可以答復患者幾天前提出的問題,還可以隨時隨地管理自己之前出院的病人。比如,協和醫院神經內科的李曉光教授,就利用病歷夾軟件管理了自己看過的幾百個“漸凍癥”患者,定期收集患者的反饋信息和預后數據,為需要的患者修改治療方案。從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可以是醫生的“第三只手、第二個腦”,幫助減少醫患信息不對稱,讓醫生的知識服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金蝶醫療總經理陳登坤認為,移動互聯網醫院將有如下三大趨勢。
第一,移動互聯網醫院將逐漸變為云醫院,變成遠程的診療平臺,現在只是連接傳統的醫療服務,優化其線下服務流程,未來將在移動互聯網上構筑患者問診、醫生診療的平臺。
第二,移動互聯網醫院將變成分級診療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先是連接大型三甲醫院,然后通過醫聯體二級醫院、社區零連接之后,變成區域移動醫療服務平臺。
第三,真正從醫療變成健康服務的平臺。醫療不是目的,醫療只是手段,健康才是目的。今天醫院是以治療為中心,未來醫院是以預防和康復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