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道德與中華人文精神
- 肖群忠
- 606字
- 2019-10-25 16:41:44
第五章 處己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對于每一個人只有一次,只有反思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人一生的境遇和幸福究竟是由某種先天的命或命運決定的還是由自己的主觀努力和道德修養決定的?人們常看到紅顏薄命、好人不得好報,而壞人卻常常大行其道、春風得意,這常常引起我們的不解和感嘆,這是力命、義命問題。應該如何看待人生與事業的困厄和顯達、順境和逆境?范進中舉的榮達卻使他樂極生悲而瘋了。司馬遷辱受宮刑,仍留《史記》于后人。能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這是窮達觀問題。孔夫子認為“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論語·衛靈公》),鼓勵人們建功立業,《左傳》更是鼓勵士人要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知恥近乎勇,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偉業,這是榮辱觀問題。“知者不惑,仁者不憂”(《論語·子罕》),“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能否素位而行,能否知足常樂,這是憂樂觀問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一種選擇;“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甚至達觀生死,“鼓盆而歌”,這也是一種選擇,這是生死觀問題。在漫漫人生長途之中,每個人總會遇到諸如力命、窮達、榮辱、憂樂、生死等問題,這些是主體人生觀的重要內容,因此我們將之稱為處己論。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的先哲們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可以滋養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