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道家
- 陸玉林 彭永捷
- 2231字
- 2019-10-25 20:08:00
三、發展脈絡
道家之所以稱為道家,乃在于它是以道為家或以道名家的文化派別。所謂以道為家或以道名家,就是視道為人的精神家園,人居留于道而不居于所成。此即老子所謂:“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人依道而行,以道行事,以道為指引,但不執著于所行,不以所成就之事邀功邀名以及邀利,唯以合于道或與道合一為旨歸。
以道為指引、為精神家園,乃是由老子率先提出的。在老子之前,人們不是跟從道,而是聽從于神,或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如王與巫。身為史官的老子,在讀古書、記史事之際,意識到神不佑民,人唯有依從“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的道才能自救救人。只有道,而不是神,才是萬物之宗,是天地萬物和人的根本。這種思想,如劃破沉沉夜幕的閃電,讓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道家自此正式誕生,創始人當然是老子。
老子以道引人上路之際,又不得不回答世人的提問:什么是道?道就是我們平常所走的路嗎?老子的回答是:道是路,是行事的規則,但并不是平常所走的路,也不是日常行事的規則,而是一條永恒的路,是永恒的行事規則,是精神的家園和依托。平常所說的路、日常的行事規則都是可說的,然而這條永恒的路卻是不可說的。一旦說出的時候,它已經不是一條永恒的路,是平常的道路,而不是“常道”。這個道雖然不可說,但它確實存在,“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而且天地未判之前它已存在,“先天地生”(二十五章),不但存在,而且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源、總動力;同時,雖然道不可說,但可以用,“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六章)。總而言之,道雖不可以用言語說出,但天地無言已彰顯了道,人可以從天地的運行中去領悟道,可以在拋除一切私欲、雜念而達到心境的空明寧靜中看到道。因此,人應該如嬰兒一樣無欲、無思也無智,才能把握永恒的道。在把握道之際,又應該像天地一樣無為而無不為,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否則就會淪于不道。從總體上說,老子確定了人以道為指引這一總規則,但并沒有用具體的語言(名)將道固定化,這也就為后人的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老子的弟子后學發揮老子所謂“唯道是從”(二十一章)之旨,并將道往各個方面引申。可惜的是因為文獻不足,現在已難以弄清具體的引申情況。大致是關尹由“唯道是從”而引出貴清之旨,列子由“唯道是從”而引出貴虛之論,楊朱由“唯道是從”而引出貴己、為我之說。這是道家發展的第二階段。如果稱第一階段為老學的話,這第二階段可以稱之為老子門徒之學。從零星的文獻來看,這一階段與第一階段一個顯著的不同是將“唯道是從”之旨落實到人自身這一層面,而不像老子大談以道治國或“以道佐人主”(三十章)。這也正是從老學向莊學的過渡階段。到了莊子,則明確提出“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展開了對人的價值和存在方式的追問。
莊子揭示了人生的荒誕和世俗君子小人追名逐利之存在方式的荒謬,在向人指示道無所不在之際,讓人以道為指引,并以道的觀點來看待世間萬物。以道的觀點看,世間萬物都體現了道,因而萬物平等;而以道為指引的人,應該有博大的胸懷,以平等的態度善待萬物。藉此“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平等觀念,莊子打破了生死、是非的對待,以一氣所化貫生死,以彼此相依破是非,讓人從有限走向無限、從短暫走向永恒、從不自由走向自由。可以說,追求心靈的自由與超越是莊子學說的核心,而這種形而上的樂觀在某種程度上說又是對人的現實存在的一種遺忘,也是對老子以道治國之治世助人的淡化。
如果說莊子讓人以道為指引是引導自身走上形而上超越之路的話,那么稷下道家則是在以道為指引下開出實用的處世智慧和治世方略。稷下道家的代表人如慎到、田駢、宋钘、尹文等人的活動年代雖早于莊子或略與莊子同時,但從學術的發展上來說,其啟下之功大于承上,因此我們將其歸為道家學術發展的第四個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學宗老子而貴術,并兼取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時,也實現了道家和其他各家(如法家)的結合,并推動其他各家學術的發展。
稷下道家實現了道家由“學”向“術”的轉變,而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則轉變為“術”“治”結合,使道家在現實政治實踐中取得重大成功。黃老之學在以道術治世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時,兼重以黃老之術養生,并出現了將老子神化的跡象,從而為道家發展的轉型埋下了伏筆或者說奠定了基礎。這是道家發展的第五個階段。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道家在政治上失勢,但并沒有因此失傳,直至東漢一直在曲折中發展。東漢時期王充、王符、仲長統等人以道家思想為本批判社會現實,使道家學說再次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從而為玄學的產生鋪平了道路。而嚴遵、河上公對老莊學說的闡發和東漢中期以后黃老道的流行又為道教的產生創造了條件。這是道家發展的第六個階段,也是道家轉型的前奏。
道家的轉型是道教。道教的創始時代是東漢順帝時期到東漢末年,這一時期出現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魏晉時期,道教內部逐漸分化,出現了更為適合統治階層口味的神仙道教。經過南北朝時期的改造和發展,道教在隋唐和北宋得到皇帝的支持而大盛于世。南宋、金、元時期,各種新的道教派別不斷涌現,道教組織不斷壯大。明、清時期,統治階層對道教的管理相當嚴格,特別是清代,更無高道的出現,道教逐漸衰微,然而,民間道教卻再度興起。在玄學沉寂之后,哲學性或思想性的《老子》《莊子》注疏也不斷出現。不過,道家文化的慧命主要靠道教來延續。此外,它還滲透到儒、釋之中,并通過對其他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來發展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