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唐美術空間表現研究:以敦煌壁畫為中心
- 張建宇
- 1007字
- 2019-10-25 20:01:41
第一章 前敦煌藝術
第一節 引言:風格辨識的意義
任何語言都有其語法,搞清楚語法規律是語言學家的分內之事。視覺語言同樣也有一套自己的語法,只有通曉這些規范程式,才可能正確解讀出蘊涵于其中的語義,否則恐有誤讀圖像之虞。李凇教授在一篇名為《中國圖像的邏輯》(2010)的文章中指出:
隨著藝術史學科中發生的“外史研究為主”的轉向[2],最近若干年來學者們對風格研究不再那么重視,而偏重于建立全新視角、闡發深層意義。曹意強曾提醒過試圖以“圖像證史”的史學家,圖像與文字一樣“有其特殊的語言與形式密碼”,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一目了然,如果忽視藝術史的基本方法,“歷史研究者必然成為‘視覺盲’”[3]。
以漢畫中的建筑圖像為例,黃厚明曾注意到,學術界對所謂的“樓閣圖像”產生了普遍的“誤讀”現象:
總之,熟悉圖像的“視覺語法”是藝術史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忽視圖像的內在形式邏輯,就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讀。之于中國藝術風格史,戰國至漢代至關重要,可謂再現性意識之初現階段。本章旨在立足于空間表現問題,考察中國早期藝術的“視覺結構”特點及其演變過程,重點討論漢代藝術在表現空間場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注釋
[1]李凇.中國圖像的邏輯//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學,2010:122.
[2]所謂“內部藝術史”,一般指鑒定、形式與風格分析和材料研究;與此相對的“外部藝術史”則是指社會學和相關的政治、文化史研究,諸如社會藝術史、圖像學研究、心理分析等。詳閱:曹意強.新視野中的歐美藝術史學(導論).新美術,2005(1):13。
[3]曹意強.可見之不可見性:論圖像證史的有效性與誤區.新美術,2004(2):12-13.
[4]黃厚明.藝術史與圖像:《圖像的意義》讀后.美術研究,2010(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