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前敦煌藝術

第一節 引言:風格辨識的意義

任何語言都有其語法,搞清楚語法規律是語言學家的分內之事。視覺語言同樣也有一套自己的語法,只有通曉這些規范程式,才可能正確解讀出蘊涵于其中的語義,否則恐有誤讀圖像之虞。李凇教授在一篇名為《中國圖像的邏輯》(2010)的文章中指出:

圖像作為解讀歷史文化的重要平臺,是有規則、有層次的表述系統。不論在單件圖像作品內,還是在多件相互聯系的成套組合之間,圖像的配置都存在內在的形式邏輯……其制訂和使用都有“潛規則”。理解圖像的形式結構才能正確“激活”圖像。[1]

隨著藝術史學科中發生的“外史研究為主”的轉向[2],最近若干年來學者們對風格研究不再那么重視,而偏重于建立全新視角、闡發深層意義。曹意強曾提醒過試圖以“圖像證史”的史學家,圖像與文字一樣“有其特殊的語言與形式密碼”,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一目了然,如果忽視藝術史的基本方法,“歷史研究者必然成為‘視覺盲’”[3]

以漢畫中的建筑圖像為例,黃厚明曾注意到,學術界對所謂的“樓閣圖像”產生了普遍的“誤讀”現象: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今天的研究者沒有弄清楚漢代的制圖語法及其變化過程,誤將圖二中的這類庭院建筑視為多層“樓閣”。筆者注意到,在《中國畫像石全集》、《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等重要文獻中,此種誤讀已成為學界普遍接納的一種“常識”。與此相關,中外考古界和歷史學界長期熱衷于討論所謂“樓閣拜謁圖”的圖像學意義,并因此衍生出數量龐大的學術成果。這種建立在錯誤判斷之上的學術研究,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對圖像空間結構的科學觀察。[4]

總之,熟悉圖像的“視覺語法”是藝術史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忽視圖像的內在形式邏輯,就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讀。之于中國藝術風格史,戰國至漢代至關重要,可謂再現性意識之初現階段。本章旨在立足于空間表現問題,考察中國早期藝術的“視覺結構”特點及其演變過程,重點討論漢代藝術在表現空間場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注釋

[1]李凇.中國圖像的邏輯//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北京:北京大學,2010:122.

[2]所謂“內部藝術史”,一般指鑒定、形式與風格分析和材料研究;與此相對的“外部藝術史”則是指社會學和相關的政治、文化史研究,諸如社會藝術史、圖像學研究、心理分析等。詳閱:曹意強.新視野中的歐美藝術史學(導論).新美術,2005(1):13。

[3]曹意強.可見之不可見性:論圖像證史的有效性與誤區.新美術,2004(2):12-13.

[4]黃厚明.藝術史與圖像:《圖像的意義》讀后.美術研究,2010(1):73-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埔区| 班戈县| 贺州市| 镇雄县| 九台市| 池州市| 永仁县| 玛多县| 旺苍县| 铜陵市| 台北市| 馆陶县| 万全县| 蚌埠市| 山西省| 织金县| 双桥区| 云和县| 二连浩特市| 汕尾市| 东辽县| 玉门市| 雷州市| 台州市| 泽普县| 孟州市| 宁南县| 安远县| 大宁县| 河池市| 渭源县| 景宁| 桐城市| 都昌县| 丰原市| 绥滨县| 聊城市| 洛隆县| 兴海县| 彰武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