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亦園:“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貫通

:與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相比,東亞文化人類學研究有什么特點?

:人類學研究是從西方開始的,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時西方文化人類學者研究的對象是殖民地、“原始”部落或“落后”民族,并形成研究異族文化的傳統。直到現在,他們大多主張人類學者要研究異族文化。東亞文化人類學者大多先接受西方文化熏染,接受西方文化人類學教育,然后研究本地區的少數民族,而后轉向本民族文化的研究。這一特點,我用一個圖來表示:

可見,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是二維的,只有一個文化參照系;而東亞文化人類學研究則是三維的,不論研究少數民族文化,還是研究本民族文化,都有兩個文化參照系。應該說東亞文化人類學者是占了便宜的,他們的研究模式使其更少帶價值偏見。對西方而言,東亞是殖民地,東亞文化人類學者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這樣,當他們去研究少數民族時,就會更自覺地放棄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帶“殖民意識”;而當他們研究本民族文化時,也不會完全用西方標準作參照,當然也不會完全用少數民族文化作參照,而是同時參照兩種文化系統,更多地從本民族文化自身特點出發,去發現本民族文化的獨特的“文法”或“邏輯”。

拿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來說,東亞人認為,人是可以達到完美境界的,所以人可以成神,如孔子,如關公,這在西方人是難以理解的,他們的神是完美的,而人是不完美的,人生而有罪,所以不可能成神。西方關于泛靈論、多神教、一神教的進化模式在東亞并不完全適用。他們經常問我們:“你信什么教?”這個問法本身就不妥當,中國大多數漢族老百姓既信儒教,又信道教,還信佛教,這對于他們也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他們的宗教是相互排斥的,只能信仰一種宗教,而不似東亞各種宗教可以相互包容。東亞文化人類學家通過對民間宗教的研究,就可以發現上述東亞宗教的特點,以修正西方宗教觀,甚至進而修正西方文明。

:為什么東亞文化人類學家大多在本土做田野工作?

:一方面,東亞地區民族眾多,尤其是中國,多達56個民族,每個民族地區都是很好的人類學者田野工作的場所,所以不一定非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研究異族文化,也用不著張口閉口把漢族文化拿去與西方文化比較,因為漢族文化與各少數民族文化、各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比較就是很好的題目,就可以找出許多文化參照系來。

另一方面,東亞曾創造過輝煌的文明,現在又在創造著驚人的奇跡,它有著自己的成就和特點。認為西方文明一直是人類文明的主流和樣板,用西方文明模式來裁量、臧否東亞文明和其他文明,這是一種無知和偏見。對于西方文明,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被迫接受,現在則可以有選擇地接受。的確應該也能夠停下來好好理解一下了。這當然主要靠我們自己去認識、去探索,人類學家對此責無旁貸,而且能夠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您能否用自己對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經驗來說明,人類學研究是如何將同一民族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士紳文化與民間文化貫通起來的?

:美國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家Peter L.Berger(P.伯格)在他的“A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一個東亞的發展模式》,1988)一文中曾寫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他1982年來臺灣,與我談論“新儒家的假設”,我對此一假設表示懷疑,我認為民俗宗教至少也與儒家一樣重要。這使他有點迷惑,但數周后他恍然大悟。后來他在新加坡看到一個神媒如何對待他奉祀的神靈的情形,便把我的看法總結為一個極為不同的假設,即包括儒家和大乘佛教的所謂“大傳統”,無論如何是深深地根植于較不精致的民間宇宙觀層面(包括認識與情緒的層面)的,并稱之為“李氏假設”。

對我個人來說,這自然不成其為什么“李氏假設”,不過我通過對臺灣民間宗教的多年研究,參考他人的成果,似乎看到在臺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中確實出現了若干功利、現實和積極因素,這些因素在民間社會里或者說在“小傳統”的廣大社會里發生了作用。

但當時只限于在民間宗教的范圍內做思考,后來又經數年的研究,我將其擴展到宇宙觀的層次。我的看法是,儒家的經典哲學與一般老百姓的行為之間,實際上存在著一層共同的文化意念,那就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及其基本的運作法則。由于此一共通的文化準則的存在,因而使中國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兩層文化間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仍表現出許多相同的行為,并借一定的社會機制與過程,使儒家思想(包括經典的與世俗的)與現實行為之間能互為轉換。那么什么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及其最基本的運作法則呢?就是對和諧與均衡的追求,它表現為三個方面:

以自然系統的和諧為例說,傳統文化的表現可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的理念與處理方法去理解,這在常民與士紳之間實際并無太大的差異。追求時間的和諧是算命卜卦的理念所在,它表現為把個人的生命配合著宇宙時間而加以解釋,如根據出生的年月日時四個定點,給予他天干地支的記號,就是所謂“八字”。這個“八字”決定他一生的歷程,這就是“命”。“命定如此”是不能改變的,但“命”有各種不同的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機緣,有時是好,有時是壞,這就是所謂“運”,運是可以改變的。所以中國人一生中都努力尋求對他最有利的時間定點,而每做一事都要尋找一個吉利時刻,以便“擇吉開張”;甚至更主動地尋求整個生命歷程中的吉與兇之點,以便“趨吉避兇”或“逢兇化吉”。

維持與自然的均衡和諧,只有時間的因素并不完整,除非在空間的領域也維持同樣的平衡,不然這一系統和諧性就不能令人完全滿意。空間和諧觀念仍然以陰陽為肇始,然后及于五行,進而有八卦,這些因素的綜合,表現出來的就是“風水堪輿”的行為。以現代臺灣民間信仰來說,仍保有傳統特色。一個村落或社區的地理位置仍以五行觀念來表達。在日常生活里,諸如求醫、旅行、失物也都以五方空間系統來做決定,而風水地理則可說是民間信仰空間觀念的核心,尤其表現在祖先墓地(陰宅)和居住房屋(陽宅)的尋定上,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事。

在現代社會變遷極為快速的情況下,這種傳統的對時間和空間和諧的觀念的追求,似乎有更流行的趨勢,不僅一般民眾如此,知識分子、達官巨賈也不能免俗,有時甚至表現得更熱衷。由此可見,時間和諧的卜卦觀念和空間和諧的風水觀念實在是漢族文化最基本的宇宙信念,它不僅連接大小傳統于其間,連接傳統與現代于其間,而且自然成為漢文化的一個共同特征。

:您主張文化人類學是研究文化的,那么它與哲學和思想史對文化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人類學是從日常生活中,主要是從民間,當然也可以從精英的日常生活中去看文化。它不像哲學和思想史著重詮釋古人和知識精英說什么、怎么說,而是著重觀察現實生活中的人做什么、怎么做,并透過這些去發現文化深層的“文法”或“邏輯”。這種文化深層結構是相當穩定的,但它活在普通人的生活里,而不是活在學者頭腦里和書本上。然而,人類學研究文化的視角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和重視,甚至經常被蔑視為“小兒科”。

(該稿由被訪者授權本刊校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平县| 固原市| 宜兴市| 漳州市| 西藏| 新邵县| 洞头县| 萨嘎县| 秦安县| 三穗县| 泉州市| 永川市| 二手房| 桑植县| 福海县| 修武县| 青神县| 巴塘县| 晋城| 济宁市| 临洮县| 宿迁市| 祁连县| 张家口市| 乐昌市| 镇雄县| 准格尔旗| 含山县| 澄江县| 金山区| 济宁市| 大新县| 呼图壁县| 隆昌县| 巴里| 百色市| 伊金霍洛旗| 商洛市| 湘阴县| 定襄县|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