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湖畔大師談(下·訪談)
- 陳永利主編
- 2168字
- 2019-10-25 16:10:37
喬健:中國大陸、香港特區、臺灣地區的關系與族群理論
問:中國大陸、香港特區、臺灣地區(以下簡稱“大陸、香港、臺灣”)的漢族原本屬同一文化,但由于長期隔離分治,其間的文化差異是否逐漸增長,甚至超過漢族與某些其他民族的文化差異,如大陸的滿漢文化差異?
答:由于長期的隔離分治,大陸、香港、臺灣的漢族的文化差異的確很大。以語言文字來說,現在香港年輕人說的一些話在廣東(尤其是鄉下)是不會有人聽得懂的,其特點是外來詞多,英字粵語化。如近幾年流行用“”表示“電梯”,來源于英國英語“lift”;廣告上經常出現“保持身體苗條”的字樣,香港人稱“喼弗”,源于keep fit。這些字詞都是漢字中沒有的。另外,說話腔調也變了。臺灣主張說國語,但與大陸的普通話不同,基本是受閩南話的影響。最麻煩的是漢字。中國地域廣大,一直有許多漢語方言,但自秦始皇始漢字一直是統一的。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大陸與港、臺的漢字便不統一了,大陸開始用簡化字,港臺則繼續用繁體字,學繁體字的認簡化字容易些,學簡化字的認繁體字則很困難。一位去美國做助教的大陸歷史系學生,老師讓他到圖書館找《後漢書》,他竟然說沒有。大陸復由簡入繁不可能,而港臺也無由繁變簡的意向。這是一大溝通障礙。除語言文字外,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有許多差異。從某種意義上說,大陸、香港、臺灣的文化差異并不比漢族與某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小。
其實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并不一定那么大,關鍵是大陸、香港、臺灣人各自怎么看。大陸人可能把大陸、香港、臺灣人皆視為漢族,而港臺人可能把自己視為不同于大陸漢族的族群(ethnic group)。
族群在根本上是對自己歷史和信仰的主觀認同,其目的主要是政治上的,核心是power(權力)。nationality(民族)是一個由學者在學術上、官方在政治上認定的,而ethnic group則主要是其成員的主觀認同。
問:具體來說,臺灣人持有怎樣的族群意識?這對中國統一有什么影響?
答:臺灣有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區別,本省人一般指日本占領期間甚至在此之前就已移居臺灣的閩南人,外省人一般指此后的新移民。李亦園先生也是閩南人,他與臺灣早期移民在語言、文化上本無明顯區別,但并不被認為是本省人。早期移居臺灣的閩南人自認為較多地吸收了臺灣土著平埔族文化,與新移民不同,與大陸漢族已不屬同一個族群。
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并不完全依據剛才說的標準,我們這一代中,有一些人可能出于對國民黨的不滿而加入民進黨,自我認同為本省人。出生在臺灣的年輕一代,家鄉觀念淡薄,過去填表有祖籍一欄,一般被視為外省人,現在一律填出生地,這樣他們可以很輕易地自我認同為本省人。不論本省人還是外省人,都有統派和獨派之分,各自找利于自己一派的依據??梢?,自我認同為哪一族群,往往有功利目的,其主觀隨意性很大。
人類學家要做的一項要緊工作是,為是否劃分族群找出客觀事實。但問題是人類學家提出的事實又總是有預設的,所以大陸、香港、臺灣在討論這一問題時,難免有爭論。但立足可靠的客觀事實依據總比缺少事實的主觀認同有說服力,雖然前者代替不了后者。
問:族群是由地理、歷史、經濟、政治等多種因素塑造而成的,如果按您的說法,現在大陸、香港、臺灣已出現不同族群,那么能否說這主要是由政治因素造成的事實?
答:族群意識是對共同經歷和信仰的主觀認同,政治顯然利用和強化了這種意識。為了爭奪資源和權力,就要增強相互之間的差異。平埔族對早期移居臺灣的漢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現在無法驗證,但顯然有被夸大的嫌疑。過去平埔族研究門前冷落,近年來則熱鬧非凡。用一句通俗的話說即“我就是要與你不一樣”。你說大陸人、香港人、臺灣人都是中國人,都是一家人,但我總擔心會排在你后面,被你吃掉,原來屬于我的東西可能變成你的了,所以背后有焦慮。如果強調和維持差異,就能減輕這種焦慮,就不會輕易受制于你,原來屬于你的東西可能至少也有我一份。
李登輝稱臺灣人為同一條船上的“生命共同體”,其真正目的是建立“獨立的政治實體”;民進黨則公開宣稱建立“獨立國家”。所以,對于族群不能僅從文化角度看,更主要的是要從社會角度、尤其是政治角度看,實際是一種structural opposition(結構性對抗)。當然,在結構性對抗還不足以抗衡時,往往會以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有些臺灣人就借用外來宗教信仰表達認同。盡管其主要方面與儒道佛并沒有多大差別,但名義變了。
問:面對統分這一重大而現實的問題,人類學除了作出科學的解釋外,在應用方面能否作出獨特的貢獻?
答:我是主張人類學具有獨特應用功效的,我在臺灣負責籌辦了一個“族群關系與文化研究所”,就是這一主張的體現。我用族群理論來解釋大陸、香港、臺灣的關系可能比其他理論更有解釋力,從中可見許多微妙之處,而這正是人類學家的有用之處。雖說族群意識的根源在于資源和權力的爭奪,但往往表現在文化的各個方面。文化是一套實際行為,而不是一個理想,僅僅在理想層面宣傳是沒有多大效用的。你說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都是中國人,但這不能消除其焦慮和恐慌。一不謹慎,有些不必要的言論就會引起不必要的刺激,加劇焦慮和恐慌。
未來20年是非常關鍵的時期,尤其是1997年以后,大陸與臺灣的交往不再以香港作為橋梁,更要小心謹慎。不論官方接觸還是民間交往,僅有一些政治與經濟方面的考慮是不夠的,他們更需要從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因而需要人類學家的幫助,以免出現不必要的誤解、制造不必要的麻煩。
(該稿經被訪者本人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