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以“兼愛”為核心的倫理思想

墨子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對立的方面。從相同的一面來說,他們都強調“愛人”,都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對立的一面來說,儒家強調“親親”,即更愛自己親近的人,強調對人的愛應有差等,愛應由近及遠,孝順父母、親愛兄弟,齊家然后才能平治天下。孔子主張“仁”,并強調“仁者愛人”。盡管實質上,孔子的愛是有先后輕重的差等之愛,但從一般意義上來看,他所愛的“人”,是包括所有的人在內的,這是他的思想進步的方面。可是,孔子為了維護西周以來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在“愛人”的問題上,特別強調“親親”,強調“愛有差等”。孔子認為,對不同的人,雖然都要愛,也都應該愛,但愛的程度應有不同,對自己的父母、親屬以及有親緣關系的人的愛,應該超過對別人的愛。孔子說:“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又說“君子不施其親”(《論語·微子》)等,就是強調對親人故舊的愛,要超過對一般人的愛。墨子從反對傳統出發,認為西周以來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親關系應該被打破。因此,他反對愛有差等,主張愛一切人,不分厚薄,不分彼此,不分親疏遠近。這種不分彼此、不分差等、不分親疏的愛,是一種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愛,它是墨子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

人和人之間,為什么應該相互施以彼此平等的、無差別的愛呢?墨子提出了理論的說明。孔子只說到愛人,并把愛人視作當然的道德準則。仁者為什么應當愛人?除了因為我們都是人外,孔子沒有看到社會的原因。墨子明確地指出,他所提出的這種無差別的對一切人都要施以同等的愛的思想,是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是維護人類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他所說的“兼愛”,是克服社會動亂、加強安定團結、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

墨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戰爭四起、烽火連綿的年代,是一個“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墨子·兼愛中》)的年代。在墨子看來,天下最大的禍害,就是各個國家、各個階層以及各個家庭之間的相互兼并和爭奪,這造成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極大的痛苦。這都是由于人們“不相愛”造成的。墨子認為,人們并非完全不知“愛”,誰都懂得“愛”的重要,但是,人們只知道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國家,而不知愛別人及別人的家庭和國家,也就是不知道“兼相愛”,于是才造成了彼此的兼并和爭奪。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天下大亂正是儒家的“親親”思想所造成的。墨子認為,只要人和人之間能夠“兼相愛”,人間的一切爭奪也就都可以解決了。他說: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同上)

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同上)

“兼相愛”就是要把人家的國看成和自己的國一樣,把人家的家看成和自己的家一樣,把人家的身體看成和自己的身體一樣。這樣,國之間的攻戰,家之間的篡奪,人之間的相害,也就最終消滅了。

墨子所說的“兼愛”,比起孔子的“愛人”來說,前進了一大步,確實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人類之愛,即不論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不論強者和弱者、貴者和賤者、富者和貧者,彼此都要相互親愛。作為小生產者思想代表的墨子,盡管深深地感受到當時的強者、富者、貴者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根源,但是,他還不能認識到這是一種階級之間的壓迫,不能意識到除了用暴力來改變這種狀況之外,任何愛的說教都是不可能的。他企圖去實現這種普遍的、沒有差等的愛,以達到天下太平。

墨子還進一步從邏輯上駁斥了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以便更牢固地確立自己“兼相愛”的理論。《墨子·耕柱》中載: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我與子異,我不能兼愛。我愛鄒人于越人,愛魯人于鄒人,愛我鄉人于魯人,愛我家人于鄉人,愛我親于我家人,愛我身于吾親,以為近我也。擊我則疾,擊彼則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子墨子曰:“子之義將匿邪?意將以告人乎?”巫馬子曰:“我何故匿我義?吾將以告人。”子墨子曰:“然則一人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利己;十人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利己;天下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利己。一人不說子,一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十人不說子,十人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天下不說子,天下欲殺子,以子為施不祥言者也。說子亦欲殺子,不說子亦欲殺子,是所謂經者口也,殺常之身者也。”

上述巫馬子的思想,就是從儒家愛有差等的思想推導出來的。儒家強調愛有差等,強調由愛親推及愛一切人。墨子通過巫馬子之口,依照其內在的邏輯,把儒家的“愛有差等”推向“愛我身于吾親”、“有殺彼以利我,無殺我以利彼”,即從“愛有差等”推導出了身重于親和殺人自利的結論。墨子還進一步指出,堅持這種主張的人要把這一主張宣傳給別人聽,如果人們喜歡這一主張,必定會殺人自利,堅持這種主張的人也就難免有殺身之禍;如果人們不喜歡這一主張,就會認為堅持這一主張的人傳播謬論害人,因此也就同樣難免有被殺的危險。墨子揭示了儒家愛有差等思想的自私本質以及它可能對社會產生的消極影響,從反面論證了“兼愛”主張在理論上的正確性。然而,墨子不懂得人是有階級的,不同階級的人在根本上是相互對立的,在他們之間從來就不能有什么對等的愛,因而,“兼相愛”理論在實際生活中也只能是一種良好的愿望罷了。

“兼相愛”是最高的道德原則,怎樣去實現它呢?墨子又進而提出了“交相利”。墨子認為,人和人之間都應當兼相愛;我愛別人,別人也應當愛我。但是這種相互的愛不應該僅僅是口頭上的愛、感情上的愛,而應當是實實在在的相互幫助,也就是說,愛必須體現在“利”上。具體地說,“交相利”是什么呢?墨子說:“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從而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同上),使“老而無妻子者,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墨子·兼愛下》)。這種思想,反映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由于墨子的“兼愛”是針對孔子所提倡的“親親”和“愛有差等”等維護血緣等級宗法關系的理論的,因此,后來遭到孟子的強烈批判。從《孟子》一書中,我們可以知道,墨子和另一個思想家楊朱的理論,在當時產生過很大的影響。所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因此,孟子才提出“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捍衛先圣之道,抵制楊墨學說,摒棄惑亂人心的言辭,使邪說不能興起,從而使孔子的思想又占了上風。孟子在批判楊朱和墨子時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同上)他認為墨子最大的罪過就是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但是,在墨子看來,一個孝子,如果希望別人能愛利自己的父母,必須先愛利別人的父母,然后別人才會“報我以愛利吾親”。如果不知道愛利別人的雙親,別人也就不會愛利自己的父母,那又怎么能算孝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衡南县| 垦利县| 通榆县| 万安县| 焦作市| 康马县| 青河县| 山阴县| 汾西县| 榆社县| 新疆| 上高县| 安阳市| 凤翔县| 南投县| 安阳市| 怀远县| 泉州市| 资兴市| 杨浦区| 松原市| 英吉沙县| 县级市| 永定县| 汉寿县| 玛沁县| 梅河口市| 吴江市| 兖州市| 和平区| 樟树市| 新晃| 阳朔县| 进贤县| 沂南县| 阜阳市| 新宁县| 神农架林区| 沛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