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義利并重的原則和倫理學上的功利主義

墨子針對孔子所提出的重義輕利和先義后利的原則,明確地提出了義利并重的思想,這是對孔子義利觀點的揚棄和發展。

義利問題,在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發展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鬃与m然沒有否定“利”在一定情況下的重要性,但從邏輯概念的運用上來看,孔子的思想是不清晰的。他對“義”、“利”都沒有作出明確的解釋。

墨子和孔子不同,他對“義”和“利”都作過許多解釋。

什么是“義”?墨子說:“義者正也。何以知義之為正也?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我以此知義之為正也。”(《墨子·天志下》)又說:“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墨子·貴義》)貴,有高、尊和重要等含義,所謂“萬事莫貴于義”,就是在一切事物中,只有“義”是最高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在墨子看來,世間一切事物中,沒有什么事物比“義”的價值更大了。所謂“義貴于身”,即“義”比生命的價值更高,人們為了獲得“義”,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那么,什么是“義”呢?“義”就是公正、正直、正義,據孫詒讓解釋,所謂“義者正也”,意思是“以正治人也”,即管理老百姓,必須公正和正直。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公平,即人的行為必須遵循“義”的準則。在墨子看來,當時最大的公正,就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什么是“利”?墨子明確指出,他說的“利”,作為一種原則,不是個人的私利,而是整體的利益,即社會、國家和萬民的利益。他說:“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保ā赌印し菢飞稀罚┧J為,不論什么事情,是否應該去做,都要看這件事是否“中萬民之利”,如果能“中萬民之利”,就應該去做,如果“萬民弗利”,就不應該去做。因此,“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是墨子所強調的一切行為的善惡標準。正是因為墨子把“利”理解為天下之利、國家之利和萬民之利,所以后期墨家在給仁和義利下定義時就說:“仁,體愛也”(《墨子·經上》),即仁是體驗自己去愛別人;“義,利也”(同上),即義就是利別人、國家和天下。

由于墨子把“仁人”的奮斗目標看成“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而他強調發展生產、為民興利并且使民富裕起來的重要意義。一個有道德的圣人統治和管理一個國家,不但要使人民都有兼愛的思想,彼此相愛,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們在生活上富裕起來,使生產能夠成倍地增加。他說:“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保ā赌印す澯蒙稀罚┻@里所說的“倍”,就是我們所說的翻一番,即要使物質財富的生產、國民的收入增加一倍。他不但要使一個國家的物質財富翻一番,而且要使天下的物質財富都翻一番。墨子甚至認為,只要能照他說的去做,就是翻幾番都是可以的。從小生產者的立場出發,墨子反對儒家的厚葬久喪,反對“當今之主”“暴奪民衣食之財”的腐敗行為,主張“節用”,反對奴隸主貴族依照周禮所進行的各種威儀和享樂、奢侈的行為。

墨子把這種是否對別人有利的判斷標準貫徹到各個方面。《墨子·魯問》中說:“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翟之為車轄,須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痹谶@里,墨子明確提出“功,利于人謂之巧”,就是以是否對他人產生功利為標準來判斷行為的是非、巧拙、智愚和善惡。

墨子把義利統一起來,并強調以對人們(“萬民”)是否產生“功利”為判斷是非、巧拙、智愚和善惡的標準,可以說最早提出了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的一種功利原則。他所謂的“萬民之利”、“天下國家之大利”,從一定意義上看,也可以說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a href="#jz_1_147" id="jzyy_1_147">[1]的提法是一致的。這一思想的提出,在中國和世界倫理思想史上都是最早的,具有重要的意義。

墨子講的“交相利”中的“利”是相互的,即我誠心誠意地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利”,同時別人也都誠心誠意地幫助我,我也就得到了“利”。這也反映了墨子倫理思想的功利論的特點。但墨子并不是那種狹隘的功利論者,他講“交相利”,不是作為一個條件或一種目的,而是“兼相愛”的必然結果或自然結果。也就是說,不是別人必須利我,我才去利別人,也不是說我利別人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利,而是大家都相互幫助,相互愛護,那么,彼此之間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利益。

墨子是一個強調功利原則的倫理思想家,因此,他同時又重視動機和效果的關系。墨子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甚至在世界倫理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動機和效果聯系起來作為一對倫理學的范疇,并創造了“志”、“功”這兩個概念來表示動機和效果,這是他對倫理學的又一重要貢獻。

“志”和“功”這兩個概念,在墨子以前就存在了?!渡袝分杏?a id="page148">“詩言志、歌詠言”(《尚書·舜典》),《論語》中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但是,這里的“志”主要是立志和意志的意思,并沒有動機的含義?!爸尽痹诠艥h語中,多表示知識、記識事物、志向等?!肮Α痹谙惹氐浼?,具有功績、成效的意思,加以引申,可有功效的意思。但在墨子之前,這兩個概念,沒有聯系起來,沒有成為倫理學上的一對范疇。

在對人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時,究竟應當根據什么,是看動機還是看效果?

首先,墨子認為,要把動機和效果二者結合起來,不能片面地強調一個方面。《墨子·魯問》中有這樣一段話:

魯君謂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學,一人者好分人財,孰以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蛩鶠橘p與(譽)為是也。釣者之恭,非為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觀焉?!?/p>

這里,墨子提出了一個“合其志功而觀焉”的動機和效果結合論??上?,墨子的這一思想,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進一步的研究。

其次,如果行為沒有產生效果,墨子認為,對人的評價,則主要應當看他的動機。《墨子·耕柱》中說:

巫馬子謂子墨子曰:“子兼愛天下,未云利也。我不愛天下,未云賊也。功皆未至,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子墨子曰:“今有燎者于此,一人奉水,將灌之;一人摻火,將益之。功皆未至,子何貴于二人?”巫馬子曰:“我是彼奉水者之意,而非夫摻火者之意?!弊幽釉唬骸拔嵋嗍俏嵋舛亲又庖?。”

這里主要是對“意”的理解。很顯然,這里的“意”,有動機的意思,雖然沒有產生效果,也可以說這種動機是可以由人的實踐或行為所證明或檢驗的。

西方倫理思想在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19世紀的邊沁、穆勒的倡導下,形成了著名的功利主義倫理學派。這一學派,在當前西方實際的政治、道德生活中,甚至在有關政治、道德的理論研究中,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功利主義的本質特征是:人們對一個人的行為的善惡評價所依據的主要標準,應該是行為者的行為所產生的效果或結果。在近現代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學者往往把功利主義分為兩種主要類型,一種被稱為行為功利主義,一種被稱為規則功利主義。

所謂行為功利主義,就是人們應該使自己的行為能為自己、他人或社會帶來有益的結果,但認為不必要也不可能為行為者制定出具體的道德準則。行為功利主義者認為,人們的道德行為要面臨各種復雜的情況,只要能根據功利主義的總指導原則去行動,隨機應變,使自己的行為達到一定的功利就是道德的。一般來說,說實話是道德的,但是在行為功利主義者看來,這不可能成為普遍規則,必須依據具體情況由行為者自己作判斷,有時候,只有說假話才能為他人、為社會帶來利益。

所謂規則功利主義,就是在強調行為的結果必須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會以外,還必須遵循一套能夠實現這一要求的規則。盡管在許多情況下,有些規則會出現例外情況,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認普遍的道德準則的重要性。雖然在有些情況下,說謊話(如對患有不治之癥的病人,如在敵人的法庭上)是必要的,對他人或社會是有益的,但是,一般來說,我們仍應該承認,誠實無欺是一條很重要的道德準則。我們不可能只靠行為者的當機立斷,不可能沒有道德規范體系。

墨子既強調行為的功利和效果,又積極主張建立起一整套以“兼相愛”、“交相利”為總的指導原則的規范體系。從這個意義上看,也可以說他的功利主義是一種規則功利主義。


注釋

[1]英國倫理學家哈奇森,在《論道德的善與惡》(1725)一書中,最早提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一詞,以后,邊沁正式把它作為一個倫理學的原則,這已經是19世紀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石城县| 湟源县| 峨眉山市| 阜宁县| 蓝田县| 历史| 湘乡市| 民权县| 昭觉县| 同仁县| 安仁县| 勐海县| 裕民县| 饶阳县| 仪征市| 房产| 贵阳市| 郁南县| 平邑县| 双鸭山市| 诸暨市| 金湖县| 会昌县| 延吉市| 桦甸市| 龙山县| 鄯善县| 乐陵市| 昭苏县| 江西省| 股票| 沁阳市| 吉木乃县| 宁津县| 通江县| 宁陕县| 莱芜市| 福清市| 那曲县|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