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增訂本)
- 羅國杰
- 2495字
- 2019-10-25 16:02:31
第四章 墨家兼愛和義利并重的倫理思想
第一節 墨子的生平及其著作
墨子,名翟,生于約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春秋末期魯國人。[1]《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因他曾長時期在宋國做官,故一說他是宋國人。
墨子在《墨子·貴義》篇中曾自稱為“賤人”,又說自己并沒有直接參加生產,“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因此有人說他既不是貴族,更不是奴隸,也不是一般的直接生產者,而是一個接近“農與工肆之人”,即接近下層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淮南子·齊俗訓》中說,墨子和當時最著名的木工公輸般,都能用木材制成一種精巧玲瓏的飛鳥,能在空中飛三天都不落下來。有一次,墨子和公輸般在楚王面前比賽,公輸般用他制造的九種攻城器械進攻,墨子以他的九種守城器械抵御,最后還是墨子取得了勝利。從這兩個故事來看,墨子原來可能是一個技術熟練的木工,經過自學,成為一個知識分子,即所謂“士”。墨子在宣傳自己的思想時,經常引經據典,表現出很高的歷史知識造詣。
《淮南子·要略》說:“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見墨子是因不滿儒家學說而另立新說的。他創立起一個墨家學派,以與孔子的儒家學派相對立。墨學曾經和儒學并稱,在當時都有很大的影響,被稱為“孔墨顯學”。但是,墨家的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壓制,到西漢以后,墨子及墨家學派的思想、事跡逐漸湮滅無聞。[2]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墨子是第一位代表小生產者的思想家。小生產者直接參加生產勞動,承受著長期的戰爭所帶來的沉重災難,在當時的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下過著極其困苦的生活。墨子站在勞動人民一邊,反映了他們正義的呼聲,因而,他的倫理思想超出了同時代其他思想家所固有的局限性,而具有更廣泛的人民性。他強調勞動的重要性,賦予勞動以道德意義,強調勞動果實不可侵犯,這在世界倫理思想史上也是具有革新意義的。他所提倡的兼愛學說,盡管是一種全人類的因而也是抽象的愛,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幻想,但確實是從勞動人民的立場出發,反映了勞動人民的迫切要求、善良愿望和高尚情操的。墨子在對兼愛思想的表述中,處處表現了他對當時“強執弱、貴傲賤、富侮貧”現象的強烈不滿,以及他對人與人之間“兼相愛”的理想社會的真心向往。
就墨子一生的活動來看,可以說他既是一位倫理思想家,又是一位道德實踐家。他以“兼相愛”為目的,宣傳人與人之間應當彼此相愛,反對攻戰,強調和平。他也曾周游列國,宣傳他的主張,先后到過齊國、衛國、宋國、楚國等地,所謂“墨子無暖席”(《淮南子·修務訓》),“墨突不黔”(《漢書·敘傳上》),就是說他匆匆忙忙奔走各國的事情。墨子的一個朋友曾經勸說他:“現在天下的人都不肯做正義的事,你何苦這樣努力去干呢?還不如算了吧!”墨子回答說:“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處,則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則食者眾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墨子·貴義》)意思是說,一個人有十個兒子,九個兒子好吃懶做,只有一個兒子盡力耕田,吃飯的人那么多,耕田的人那么少,那一個耕田的兒子不能不愈加努力。現在天下的人都不肯做合乎義的事,你正該勸我多做正義之事才好,為什么反而勸我不要做呢?他和他的弟子組織了一個嚴密的團體,為止息天下的戰爭,為使所有的人都“兼相愛”而奔忙。《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這個團體的領袖稱作“巨子”。墨子死了以后,“巨子”還傳了幾代。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像這樣嚴密組織的、以篤行道德為宗旨的團體,也是絕無僅有的。以后的儒家,雖也有自成一個學派并強調實踐篤行的組織,但沒有一個組織能像墨子所建立的組織那樣有嚴密的紀律性。從歷史上來看,這個嚴密的組織并未存在很長時間,100多年后,也就完全衰落,不為當時的人們所注意了。正是由于墨子及其一派有這種為人、救世的精神,所以他們都極端重視為百姓謀利益。因此,我們可以說,以人民大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這一原則的實質內容,并力求把它付諸實踐,是墨子倫理思想的主要方面。墨子的倫理思想對后來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強調實踐、注重功利的一些思想家,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當然,小生產者階層本身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當時社會的生產方式以及他們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的地位,決定了他們具有散漫性、狹隘性和保守性的弱點。作為小生產者代表的墨子,在反映小生產者階層的要求和愿望時,也反映了他們所固有的弱點,即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對王公大人進行道德上的勸說,希望他們能推行兼愛,甚至最后陷入了相信上帝鬼神能賞善罰惡的弊端,把上帝鬼神作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社會的最后精神支柱。這些是墨子思想中的嚴重缺陷。當然,我們應根據當時的社會發展程度和人們的認識水平考慮問題,不能過分苛求古人。
現存的《墨子》一書,據近人考證,是由墨子的弟子們整理而成的,其主要部分,可以看作對墨子的活動及其思想的比較可靠的記載。《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子》共有七十一篇,流傳下來的只有五十三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六篇,主要是邏輯學、認識論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為戰國時期的后期墨家所著。對于研究墨子的倫理思想來說,比較重要的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貴義》、《魯問》、《修身》和《所染》等篇。
注釋
[1]孫詒讓《墨子考證》說:“生于魯而仕于宋。”
[2]墨子及墨家學派的思想、事跡在西漢以后的存亡、流轉,史家多有所論。孫詒讓《墨子間詁·墨子傳略》說:“太史公述其父談論六家之旨,尊儒而重道,墨學非其所喜。故《史記》摘采極博,于先秦諸子,自儒家外,老、莊、韓、呂、蘇、張、孫、吳之倫,皆論列言行為傳,唯于墨子則僅于孟荀傳末附綴姓名,尚不能質定其時代,遑論行事。然則非從世代綿邈,舊聞散佚,而墨子七十一篇,其時俱存,史公實未嘗詳事校核,亦其疏也!今去史公又幾二千年,周秦故書雅記百無一存,而七十一篇亦復書闕有間,微討之難,不翅信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