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原因分析

一、動力革命的進展

關于這個時期制造業的結構變動的原因,我們認為首先可以考慮是由于動力革命得到長足的進展而帶來的。根據日本學者南亮進的研究,日本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共發生了兩次動力革命,第一次從1890年到1905年前后,從水車轉變成蒸汽機,第二次從1905年到1930年,從蒸汽機轉變成電動機(也稱為電氣化)。[13]本章考察的時期正好處于第二次動力革命時期,因此我們以電氣化為核心進行分析。

電動機既可以制作成大型的,也可以制作成小型的,控制起來也很容易,因此比較適合于各種領域。根據南亮進的研究,大工廠引入電動機意味著替代蒸汽機,那里的動力化并不是從電氣化開始的,而是從蒸汽機開始的;而中小企業則不同,那里引入電動機實際上意味著工廠的動力化,因為大多數中小企業原來并沒有使用蒸汽機或者其他動力,最多有些企業使用了傳統的日本水車。[14]雖然我們的分析并不直接研究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但是事實上傳統行業多為中小企業,而近代行業多為大企業,因此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應該看成是一回事(見表33)。

圖3-4描述了1909—1920年動力化的進展情況,這期間所有行業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均位于45度線上方),制造業整體上從約30%上升到約60%(平均值)。另一個特征是1909年動力化率較高的行業而后也較高,1909年較低的行業后來也處于低水平。換句話說,近代行業在1909年動力化率較高,1920年依然較高,只是絕對水平發生了變化,而傳統行業依然處于較低水平。不過包括一些傳統產業在內,一些行業的增長速度很快(可以依據與45度線的距離進行度量),如武器、印刷、鑄造、飲料、食品雜項、車輛、編織、化學雜項、織物、機械雜項、火柴、制茶、帽子、紙制品、點心等行業就是這樣。

picture

圖3-4       動力革命的進展(1909~1920年)
資料來源:(日本)《工廠統計表》1909年和1920年版。

這個時期動力革命的進展可以看成是從蒸汽機向電動機的轉變,圖3-5顯示了這種情況。1909年,從制造業平均來看,蒸汽機比率約為60%,電氣化率約為20%,到了1920年,前者變成了約20%,而后者變成了約70%。近代行業的蒸汽機比率從57. 0%下降到25. 2%,電氣化率卻從25. 4%上升到65. 4%。傳統行業的蒸汽機比率從66. 2%下降到24. 4%,電氣化率卻從15. 7%上升到68. 4%。傳統行業的變化幅度大于近代行業,有些行業如刺繡、漆器等,它們的電氣化率從零一下子變成了100%。

picture

圖3-5     從蒸汽機向電動機的轉換(1909~1920年)
資料來源:(日本)《工廠統計表》1909年和1920年版。

動力革命的進展在20世紀20年代也在繼續,但是已經不能認為是電動機替代蒸汽機的過程了,因為到了1930年制造業的平均動力化率已經達到7 7. 7 3%,電氣化率為8 8. 4%[見表3-3]。1930~194 0年動力化率只有很小的提升,傳統行業和近代行業的差距也很小,因此這個時期的動力化率已經不能成為兩個產業群的結構變動的主要原因了。

二、技術進步的影響

上一節討論的動力革命屬于通用技術的進步,對于提高20世紀頭十年至20世紀20年代的制造業的生產率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后,動力革命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其他的技術進步和規模經濟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如前所述,所謂規模結構的變化,這里意味著傳統行業的大規模化和近代行業的二元結構化。[15]工廠的大規模化并不是單純地擴大規模,實際上還伴隨著某種資本設備的增加和技術進步。

二戰以前,傳統行業有約11萬件發明,近代行業有約12萬件發明。這當中,傳統行業有專利數大約3. 5萬件,實用新型大約7. 5萬件,而近代行業分別大約為5. 7萬件和6. 4萬件。從這些數字中可以看出兩個行業群之間存在的技術差距,因為通常專利的技術水平高于實用新型,專利(或比例)越多,說明技術水平越高。[16]那么這些技術創新的成果對于生產活動是否具有直接的影響呢?圖3-6和圖3-7顯示了專利數與生產額之間的關系,1909年和1939年都顯示了二者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而且這種相關關系有所增強(相關系數增大)。因此可以初步認為,技術創新對于生產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十分緊密。

picture

圖3-6     產業別專利數與生產額的關系(1909年)
說明:①專利數為1906~1909年的合計。 ②橫軸是專利數的對數,縱軸是生產額(10萬日元)的對數。 資料來源:生產額為(日本)通商產業省(1961),專利數為專利局資料。

picture

圖3-7     產業別專利數與生產額的關系(1939年)
說明:相關系數 r(1)包括圓圈內兩個點,相關系數 r(2)不包括這兩個點。 資料來源:(日本)通商產業省(1961)。

下面,通過近似生產函數的變化顯示全部行業的技術進步情況,圖3-8顯示了這種情況。這里使用了人均馬力度代替人均資本存量,使用人均生產額代替勞動生產率(或人均增加值),這就構成了近似生產函數的關系。理論上說,隨著人均資本的增加,人均產出也會增加,圖中顯示出了這種變化狀態,能夠鮮明地看出,從1909年這個起點開始,一直到1937年這個結點都是一路向右上方移動的,雖然中間一部分時期有原地踏步的傾向,但也十分正常,不可能總是一路飆升。原地踏步當然也有原因,可能是經濟的調整期,可能是技術進步的緩和期,也可能是孕育著更大進步的時期。圖3-8中兩次出現了這種情況,一次是1914~1925年,在原地踏步的同時也在向右上方移動,應該說是轉移到了另一個生產函數的組合上面。當然中間也有回落,就是一下子沒有跳躍成功,然后順著中間的生產函數向右上方移動。1930~1937年又出現了一次調整,同樣調整到了更上方的生產函數上。

盡管圖3-8中的數據并不能完全代表事實,但是這種將近30年的變動如此合理是十分難得的。這意味著日本制造業整體的進步,也包含技術進步在內,就是所謂的產業的升級換代,首先應該是生產函數的升級換代,這里就顯示了這種形態。

picture

圖3-8     1909~1937年的技術變化:全部行業
資料來源:(日本)通商產業省(19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仪陇县| 定边县| 八宿县| 舟曲县| 荆门市| 福海县| 保康县| 伊吾县| 松江区| 城固县| 巴林左旗| 海伦市| 平原县| 吉水县| 崇阳县| 资中县| 昭苏县| 民勤县| 百色市| 商南县| 陕西省| 抚远县| 休宁县| 灌南县| 长春市| 富阳市| 成安县| 边坝县| 屯昌县| 临沂市| 东丰县| 曲靖市| 唐河县| 卓尼县| 雅江县| 肥西县| 嘉峪关市| 宁晋县| 泉州市|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