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國的工業發展:與日本比較
- 關權
- 1289字
- 2020-08-13 19:31:17
第五節 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第一,傳統行業和近代行業的定義和區分雖然有很多困難,但是可以通過比較相對的處理方法進行,而且這可能是一種可行的辦法。只要能夠比較好地選擇指標變量和數據,就有可能達到目的。本章從1909年《工廠統計表》中選擇了6個變量,通過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分類。其結果與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而且從中得出了一些具有啟發意義的結果。另外也應該指出,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不同的年份和變量可能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如何選擇這些數據和變量就成為有爭議的問題,本章只是其中的一種。
第二,整個20世紀二戰以前這段時期,出現了傳統行業和近代行業同時增長的局面。具體地說,傳統行業通過動力革命以及其他類型的技術改良提高了生產率,雖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通過擴大規模實現了規模的經濟性,進而維持了較高的增長率,近代行業則通過新的資本設備的投入和較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加速了增長。這當中,20世紀20年代傳統行業甚至超過了近代行業的增長速度。
第三,傳統行業與近代行業的結構變化原因,因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1909~1920年動力革命(即從蒸汽機向電動機的轉換)的作用較大,而后來的時期則更多地依靠其他技術進步。不過就廣義而言,動力革命也是技術進步的一種,只不過它具有更加廣泛的用途,因此將單獨進行討論。[17]
第四,這里的其他技術創新是根據專利和實用新型測量的,它們并不一定都被用在實際的生產活動中了,然而這里所說的技術創新與熊彼特的概念不完全相同[18],這里重視純粹的技術創新即研發(R&D)。即使有很多發明沒有得到應用,作為一種技術創新的成果,它們可能為他人的創新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進一步說,這些技術的出現和應用有其背后的經濟利益的驅動,我們通常所說的“需求乃發明之母”正說明了這一點,作為企業家,只有看到了經濟利益才有動機引入新的發明和技術。
注釋
[1]南亮進(2002),第76頁。
[2]南亮進(2002),第203頁。
[3]關于這個問題,參見關權(2014)。
[4]《中國統計年鑒》(2006)。
[5]南亮進(1991)研究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與日本的差距,本書第十九章也做了一些討論。
[6]關于近代中國工業方面的統計資料,參考前言和第二篇相關章節。
[7]大川一司(1962)。
[8]中村隆英(1976,1985)。
[9]松田芳郎等(1984)。
[10]關于工廠動力化的問題有南亮進的著名研究,參見南亮進(1976)和Minami(1987)。
[11]事實上,在當時差不多都以30人作為標準,中國1931年制定的工廠法也是以30人作為標準,《中國工業調查報告》也是按照這個標準調查和編輯的。
[12]由于篇幅所限,這里沒有顯示樹狀圖。
[13]南亮進(1976)和Minami(1987)。
[14]日本水車是一種傳統型的水車,多用在河流旁邊,利用水的落差或者通過水車上攜帶的碗狀盒子盛滿了水的一側和沒有水的一側形成的重量差而帶動輪子,也就是將上下運動的力變成旋轉的力,可用于碾米、磨面以及其他很多生產領域。
[15]或本土化,即一部分企業為了適應本土環境而進行了資本淺化。
[16]關于專利和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和經濟學分析,參見本書第八章或Guan(2001)、關權(2005)。
[17]本書第五章和關權(1997)研究了地區的動力革命。
[18]熊彼特意義上的創新,指的是企業家如何將新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引入企業的生產和服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