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明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
- 張藝曦
- 4798字
- 2019-09-30 10:38:37
第二節 宋元明浙江地區的理學發展
湖州府在宋代曾有胡瑗在此開湖學,但它與嘉興府都無比較自成一格的理學傳統,也因此后來王守仁起而講學時,董澐以六十八歲的高齡,會從嘉興府前來聽講就學。[3]
寧波府在宋代則是陸九淵的弟子楊簡的故鄉,程朱學者黃震也曾遷居此處。楊簡、沈煥、舒璘、袁燮等,人稱甬上四先生,都是入太學識陸九齡,而接觸陸九淵之學。朱熹的門人輔廣,也在太學而傳其學于余端臣,余端臣回到寧波以后,從游者百余人,黃震的學術即淵源于此。[4]不過黃震因為在此居住時間較短,學術影響力較小,所以當地士人與楊簡有較多直接或間接的學術往來,方志指出:
慶元以來,慈湖楊簡,得象山之學,以訓迪后人,而文潔黃震獨宗朱子,雖門戶不同,而淵源有自……[5]
元與明初當地研習理學著名的人并不多,尤其楊、黃兩支的學術并無直接的傳承人物。元代如趙偕系自修并讀楊簡書而有所得,明初曾任國子監祭酒聞名當世的陳敬宗跟理學的淵源也不深[6],其他被列入成化本郡志《儒林傳》的幾位亦皆未有明顯可見的理學淵源。[7]
嚴州府的學術風氣不盛。由于方志作者的學術立場傾向程朱學,所以萬歷本府志《理學傳》卷首指當地“后先羽翼不詭紫陽斯文一脈”為“吾黨之光”,但其實《理學傳》宋元兩代人物兼有各家門人,先有人從楊時學,此后既有人問學朱熹、呂祖謙門下,也有人游楊簡之門,若細究其實,陸學勢力恐較朱學更盛。[8]至于宋末元初另有方逢辰為代表:
逢辰天稟卓絕,無書不讀,而會極于周、程、朱子之學,以格物為窮理之本,篤行為修己之要……家居講學,生徒常數百人……[9]
方逢辰與其弟方逢振、其孫方一夔的學術傾向程朱學,與元代金華四先生的學術路數相近,方一夔更曾從金華何基游,《宋元學案》遂將之附入《北山四先生學案》,并指出方逢辰的學術異于當地學術主流之處:
蓋淳安之學,皆宗陸氏,而先生獨為別派也。
很能凸顯方氏學術在此地獨樹一格的特色。[10]
元末當地除了邵大椿“勵志明于理學”、“倡明理學以淑人心”以外,便未再見其他理學傳承,萬歷本府志甚至以邵大椿為《理學傳》的下限,明代人物包括邵大椿的門人鄭棠在內,都被列入《儒林傳》中,而除了鄭棠以外,其他人的學術皆無所師承。[11]金華章懋與王守仁在他地倡學時,當地士人亦出其門下者,盡管如此,明中晚期的嚴州理學學風確已不如前代之盛,因此以理學著名的士人也甚少見。[12]
其他如金華府,宋代的著名理學家甚多,如呂祖謙、陳亮、唐仲友等人,其中又以呂祖謙門人最多。當地士人從呂游,或因呂而得入朱熹門下者,不勝枚舉。[13]此后以徐僑甚著名,徐僑先習業于呂祖謙門人葉邽,此后轉學朱熹門下,遂以倡明朱熹之學為己任,徐僑門下如葉由庚,與王柏、何基相友,如朱元龍、樓大年、龔應之亦以學聞名。但徐僑門下似無知名人物顯揚其學。入元以后,僅見其再傳弟子如王炎澤而已。
入元以后,金華四先生最著名。先是何基在黃干來當地任官時習業門下而傳其學,王柏則執贄在何基門下為弟子,金履祥則師王柏,許謙又受業金履祥之門。四先生門人弟子甚多,許謙最晚,所以明開國之際,不少人都是出身其門下。[14]若參看本文關于其他地區的討論,可知四先生的學術流風所及,又不止于金華一地而已。
但入明以后,四先生之學的傳承卻很快隱沒下來,未再見著名傳人。此后當地繼起的著名儒者章懋,盡管他身處金華此一擁有豐富悠久學術傳統的地區,但他的學術并未見有明顯的師承淵源,也因此《明儒學案》將其列入《諸儒學案》中。章懋之學在當地亦曾掀起一股風潮,吸引不少當地或他地士人習業門下,章拯、黃夢弼、陸震、唐龍皆其得意門生。唐龍與王守仁同時,兩人更曾在江西因為學術異同而有過競爭,最后王守仁勝出。下一節將再詳論。[15]
王守仁的故鄉紹興府的理學傳統不強,因此萬歷本府志在《理學傳》首卷還須稱引朱熹及其門人曾來越中一帶任官或游寓以為重:
吾越自考亭來領常平,游、楊、羅、尹諸先生或官于斯,或寓于斯,風之薦自者遠矣。[16]
宋、元兩代當地著名的只有石墩曾與朱熹為師友,以及元代韓性博綜群書而明性理之學,因此萬歷本府志僅錄二人,加上明初潘府,其余盡皆王守仁及其門人弟子,因此方志上又說:
石子重羽翼乎程朱,韓莊節講道于亂世,潘太常振響于東隅,彼皆生乎文成之先,故以世次而先之,乃其學則考亭之派也,道固并行而不悖也。若夫生乎文成之后者,孰為見知乎,孰為聞知乎,公論在千百世,余小子何敢知焉。[17]
《儒林傳》人物較多,但所師從的也較雜[18],入元以后,徐昭從會稽韓性讀書,楊璲師事浦江柳貫,申屠澄之父受業義烏黃溍之門,其二子皆得其淵源。陳大倫則師事浦江吳萊。除了韓性系當地人外,其余三位都來自金華。顯然金華一帶學術勢力甚大且廣,影響所及,不僅金華而已,還及于其他地區。
明初趙謙師承于徽州胡炳文,但其足跡多在廣東一帶講學,對紹興當地學術的影響不大。成化年間進士潘府,因讀程朱學的書籍有得而在南山書院聚徒講學,但他跟任何程朱學傳統也沒有明顯師承或直接淵源。羅纮、羅新、羅頎祖父孫三代,都以儒學為鄉人所重,人視為“吾越儒宗”,但三代皆未對理學有何發明。其他如徐壽卿從陳獻章、莊昹游,人皆目為巨儒,但也未見有何理學方面的發明或著作。等到王守仁在當地提倡新學,從游者有百數十人,以下更有徐愛、季本、錢德洪、王畿、夏淳、張元忭、周汝登、陶望齡、陶奭齡、劉宗周等人相繼而起,這一股新興的理學風氣直迄明末而未衰。[19]
宋代杭州府一帶的理學學者以張九成最著名,張九成師承楊時,他的學術與朱、陸不同而另成一格。至于陸九淵的弟子楊簡是明州慈湖縣人(入明劃入寧波府),他曾任杭州富陽縣主簿,因此也有當地士人從其問學。[20]
不過,杭州府這一帶在入元以后便未再見重要的理學人物,即使是具地方性聲望的理學學者也很少見,目前僅知元代有董鎮曾負笈裹糧往從金華許謙學習理學:
聞金華許謙為朱子之學,裹糧往從,謙深器之。謙卒,鎮筑室仙華山,三年而后歸。仙華山,謙講學處也。歸作嘉會堂于靈泉,右畫朱子象,左書儒行篇,從游日眾。[21]
入明以后,無論是預修《永樂大典》的袁時億,家傳春秋學的夏賚,或者是博洽群書、淹貫經史的周禮,都不再見與宋元學術有何明顯可見的師承淵源,當地理學傳統至此潛沒下來。直到明中期王守仁講學,當地理學風氣才又盛起,如王潼:
幼讀朱子語錄,遂絕意舉業。聞余姚王守仁講學,負笈往從,守仁嘉其篤志,命其子與之共學。潼勤于著述,于程子、張子遺書,皆有補注。[22]
王潼從最初讀朱子的語錄,到補述程子、張子遺書,他的學術傾向其實跟兩宋理學的路數比較相近,但他卻須待王守仁起而講學,才負笈前往學習。其他如孫景時、陳善等人亦游王守仁門。不過程朱學術在當地并未消失,如正德年間進士邵銳:
學以程朱為鵠,所與切劘道義者,同邑胡世寧、昆山魏校、永豐夏尚樸而已。[23]
魏校與夏尚樸都是《明儒學案》中有名字的理學家,兩人的學術都淵源于吳與弼,因此被列入《崇仁學案》中,其學術則較傾向程朱學。不過在邵銳之后,當地王學勢力日盛而程朱學勢力日晦。[24]
元明之際杭州府當地的理學傳承已經潛而不顯,因此給了新興的王學很大的發展空間。當然我們亦不應忽略程朱學術強固傳統的力量,即使在當地并無著名程朱學者的環境下,仍然有人繼續自修,或與他地程朱學者往來。尤其明中晚期的學術場域是多元競逐的,不同的思潮與學派都在競爭領導權,即使王學甚盛時,仍會有其他學術繼續存在與發展。
弘治本衢州府志有《理學傳》,但內容不多,列入傳中的只有徐霖、徐存、柴中行、柴禹聲、鄭升之、鄒補之等人??滴醣靖緞t根本不分理學、儒林等傳,但細檢其內容,仍可看到一些有志于理學的人,如鄒補之受業朱熹、呂祖謙之門,如柴禹與徐存皆習于楊時門下,而徐存在當地有眾多門人弟子:
徐存,字誠叟,號逸平,江山人。嘗從楊時學,隱居教授,執經門下者千余人?!祆渖贂r相與講明理學,敬服之,門人如同縣周賁、周孚、柴衛,西安鄭雍、陸律,常山江泳,皆著名當時。[25]
此外如鄭升之、江介也是徐存的弟子,江介是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他先從徐存學,后又與朱熹相與講明學術。如柴中行即無師承淵源,根據方志記載:
與弟中守、中立講學南溪之上,學者稱南溪先生,從游若東澗湯伯紀、雙峰饒伯興等數百人,皆有名于時。[26]
湯伯紀即湯漢,饒伯興即饒魯,都是饒州人。如徐霖學術則淵源于饒州湯巾。無論柴中行與徐霖,都與饒州有關,顯然南宋晚期衢州與饒州兩地的學術頗有往來。
但入明以后,當地理學傳承卻未見再有明顯的延續性,于是先有士人師事金華章懋,待王守仁倡學,當地理學風氣又轉向王學,都是跟隨他地的學術風氣而變。[27]
處州府在宋代的理學風氣甚盛,各派學說都曾在當地流行,但以程朱學為主,[28]所以在方志《理學傳》卷首開宗明義便說:
自朱紫陽倡明理學,從之游者,友教于甌閩越婺間,括蒼薪傳,實有所自,言心言性,根柢淵源,雖間出入于姚江之學,而與考亭互相證明,志傳俱在,班班可考也。[29]
當地比較著名的理學家,先后有葉適、葉味道、真德秀等人,其中葉味道直接師承朱熹,葉味道傳王夢松,王夢松傳余學古,余學古傳洪師中。真德秀崛起南宋晚期,他師承于福建朱熹高弟詹體仁,成為處州朱子學的后勁,劉炎游其門下。因此直到宋末,當地學術發展可謂十分蓬勃,既有不少直接師從朱熹的士人,同時也有不少大儒在當地主持學術,形成當地重要的理學傳承。
由宋入元以后,當地未再見有大儒出身此地,學術風氣漸現衰落之勢。相對于金華何基、王柏、許謙、金履祥四先生起而為學術宗主,吸引包括處州在內的各地士人前往學習——如處州吳梅師事何基,并參質于王柏。處州的學術勢力已不足與金華相提并論。另一方面,當地學術發展到元與明初之際,不少人都以自悟成學,兩宋以來的程朱學傳承已漸隱沒不顯。如王文煥:
以元季之亂,不屑仕進,遂取孔孟諸儒緒言,研極精微……[30]
如王毅:
少有神異,勤苦嗜學,盡通經史。一日讀周子書,慨然以斯道自任……[31]
當地的理學傳承幾乎形成斷層,直到明中期朱應鍾外出學習理學:
聞王陽明先生倡道紹興,往從之,深為器重。一時名公若開化方豪,青田陳中州輩,皆與之游,著聲吳越間。[32]
但因處州府在明中晚期已非學術中心所在,所以當地的理學風氣已甚衰而不易復振了。[33]
溫州一帶在宋代先后有士人師事程頤、楊時等人,南宋以后當地士人以師事朱熹之學者為多,同時與朱熹學術并立的則是葉適。當地理學家甚多且勢力龐大。[34]
但入元以后當地理學傳承卻越來越隱伏難見,如史伯璇、章仕堯二人,盡管《宋元學案》將之歸入陳埴的《木鐘學案》之下,但都是“朱學之余”,宗主朱熹學術而自我成學的。如陳剛師事金華府的胡長孺,但胡長孺本身亦未有其師承淵源。至于陳宏磬、葉葵則明顯是自修有得:
陳宏磬,字則善,瑞安人,……一日,得龜山、南軒□語錄,昕夕玩味,豁然若有所得……[35]
葉葵,……年十八,閉戶十余年,玩索群籍,窮□義理,每終日危坐,反身以求誠,超然有得于窮理盡□之要……
入明以后,當地理學勢力明顯衰弱下來,僅見史伯璇這一支的學術仍然流傳未斷,其門人有徐興祖,以及徐興祖的門人有張文選。[36]但其理學發展卻已日趨消沉,待王學興起時,當地僅見王叔果仍對理學有興趣。[37]至此,曾經盛極一時的溫州府,在理學史上已失去其作為學術中心的地位。
綜合以上所見,浙江除了朱熹的學術勢力以外,以陸九淵的門人楊簡的影響力最大,不同地區的士人都有出自其門下者。朱熹的門人弟子在浙江的學術勢力稍遜。若跟下一節關于江西的討論相較,可以發現陸學的勢力衰于江西而盛于浙江,楊簡是造成此一轉變的關鍵。
即使如此,在楊簡以后,陸學未見其他突出人物,反而元代金華地區成為理學淵藪,金華四先生的學術前后相承,吸引許多士人不惜遠道前往求學。但元末明初之際,許多地方的理學發展幾乎都有傳承中斷或沉潛不顯的現象,繼起的一些著名儒者多是自悟自學而成的,因此當王守仁起而倡學時,不僅不必直接面對任何學術傳承或淵源的反對,加上一些在宋、元兩代是學術中心的地方也不復昔日盛況,他所在的紹興地區的學術發展卻漸甚,此后更以浙中學派獨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