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人類行為機制研究的對象

從直觀和常人的觀點看,人對外界的接觸,始于各種感覺。包括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手和身體(包括體表、舌頭等)碰觸到的,鼻子聞到的,這些心理學上統統稱為感官感覺。我們對外界事物認識,不是將其分解成各種不同的感覺,然后僅僅停留在各種分開的感覺上。相反,我們是把各種感覺統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整體或主體,再去辨別外界事物各種不同的主體身份。換句話說,每個外界事物身份的認定,不是單一的感官感覺,而是多種感官感覺綜合在一起,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或認定,這種以整體感覺來認定或認識事物的方式,心理學上稱為知覺。在日常語言中,感覺和知覺的區分并不明顯,經常混用,通常就稱為感知。

我們來看看人是如何開展心理和身體活動的。

每當我們一覺醒來,心靈就會恢復正常工作,接收和處理各式各樣的內外信息。比如外界事物的信息:你睜開雙眼,看到窗外的亮光;扭個頭,你看到了床邊的鬧鐘;聽到了清脆的鳥鳴;手機接收短信的嗶嗶聲;鼻子似乎聞到了一股食物的清香;等等。

心靈接收的另一類信息,是身體本身狀態的信息。比如,一方面覺得還有點犯困,另一方面又感覺到小腹微微漲滿,小便有點急。

心靈接收處理的第三類信息可能是來自心靈內部原來存儲的現在開始浮現或蘇醒的意識中的任務信息。比如,突然想起來,昨天有一場約會:今早要和朋友一起去公園晨練。于是,你的心靈就會產生這樣的念頭:不能再睡了,該起床了。你起身先上了趟廁所,然后洗漱,穿戴整齊,直奔公園而去。

就是這樣,你開始了心理活動,和身體活動二者一直頻繁交替進行的一天,直到你又躺下睡覺為止。

行為機制研究的就是人的心靈和軀體,究竟都有哪些類型的工作,這些工作又是按照何種規律互相連接和展開,各種心理活動和身體軀體的各種活動是怎樣聯系在一起,它們之間又如何互相影響、互相牽制,共同引領個體進行適合生存的紛繁復雜的生命活動。

顯而易見,心靈工作的目的和意義,就在于能夠正確地引導和指揮人外軀體,包括手腳等開展有目的性的活動。可以說,心靈就是外軀體行為的引導器。

而外軀體活動的目的,則是干涉和改變客觀存在的事物,以使個體及種族生命可以得到生存、延續和發展。軀體活動試圖改變的客觀事物,包括外界事物和自己的軀體本身。外界事物又包括自然界的各種事物,他人、社會以及生活中存在的各種事物。對于每個正常人而言,身體(實際上稱為外軀體更合適),包括手腳、口鼻、眼睛、舌頭等都可以是心靈引導下開展對外干涉活動的工具。如果它們不受心靈的引導而自己活動(生理層級的內活動除外),通常一定是神經出了問題,通俗地說就是神經有毛病。

既然心靈的工作任務,就在于引導軀體的行為對客觀事物做出合適的干涉,以實現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心靈除了必須收集、解讀外在事物的信息外,還必須收集、解讀自我軀體的內外活動信息。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對象系列。

心靈如果要能實現它引導軀體行為對各種內外事物做出正確的活動反應,無論如何,它就至少必須開展這幾方面的工作。第一,對自我內外事物和自我軀體行為進行認知信息收集。第二,在對所收集信息加工的基礎上,必須在心靈內部形成和存儲許多用于解讀理解和預測事物信息的工具,以及積累應對這些事物所形成的機會或挑戰的一般干涉行為模式。第三,根據心靈自己已經加工存儲的工具去解讀各種內外信息。解讀的內容就是對事物進行盡量詳細的身份識別,對事物進行未來的預測,并根據這種預測結果做出與自我相關的利益評價。第四,根據這些當下的解讀,以及先前存留的未完成的軀體行為任務,不斷形成、選擇和篩選當下的心理和軀體任務。第五,根據先前存儲的,應對相同情景下,發動和引導自己當下的軀體行為對事物做出自認為最合適的干涉活動,以實現心靈提出的軀體任務。第六,任務結果反饋調整:對任務實際完成程度作認知和評價,然后再去調整、修正當下具體的行為活動,另外,根據其任務完成好壞,還會引發心靈去調整、修正和更新內心加工存儲的應對一般問題的行為模式,以及解讀和預測事物的工具本身,使得解讀和預測工具與一般行為模式能更加貼近客觀現實,更能解決環境事物引發的各種問題。

這就是一種心理活動和軀體行為本身,以及二者相互關系的一種最簡單的描述,也可以說是對人的行為機制的一種最為簡單化的表述。

它可以用來說明,自意識恢復清醒開始,心靈如何工作,以及它如何來指揮和引導軀體活動,而軀體活動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和改變心靈工作本身的一個循環過程。

我們用這個簡單的理論,看看能不能大致解釋清楚,某人從早上起床到去公園這個活動過程中,心靈和軀體活動是如何匹配發生的。

一覺醒來后,這個人的大腦中樞神經和身體各個感官開始逐步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這時,他可以開始收集周邊事物的信息和自我軀體的信息:眼睛看到屋內外的亮光,看到床頭的鬧鐘,耳朵聽到鳥的鳴叫,鼻子聞到味道。這些外界事物發出的信息,都被他的感官接收并轉換為各種神經信息送達他大腦的神經中樞。這些信息,我們將其叫作事物具體的當下感知信息。如果這時,他心里明白或想明白他所看、所聽、所聞的事物大約是什么,那這就是他的心靈已經或正在試圖對事物信息進行解讀和理解。為了這種解讀能夠進行,他的解讀就需要一個解讀用的工具,這個工具,我把它稱為事物認知的模具。關于這些模具從哪里來,又是如何產生,這個問題目前只能首先擱置。因為心靈具有解讀工具,所以他明白了這些感知信息傳遞過來的客觀含義。

隨著那個人的意識注意力轉移,他又感受到一些身體的信息:覺得還犯困,又覺得有點尿急。

這時他的心靈覺得,外界環境事物的信息平和正常。而尿有點急這種身體信息,則是一種由身體內部事物變化引發的生理挑戰或問題,只是它是一個還可以再忍一陣的小問題。這時,因為他還有睡意,他的心靈還是趨向于睡覺而不是馬上起床。想再睡覺,這是心靈根據犯困的身體感受企圖發出的軀體任務,想起床,也是心靈企圖發出的另外一個軀體任務。從理論上說,心里想要做什么,就是心靈企圖去設置某種軀體的行為任務。想起以前想做的事,就是原來存儲的任務重新出現在心靈的意識中。

想起來和朋友的公園約會,心靈經過價值權衡后,覺得這個任務比繼續睡覺重要得多,因此,心靈立即設定和執行了當下的軀體任務:起床,趕去赴會。可能你會問,如果說起床確實是心里先出現明顯的念頭,然后引導了起床的行為。可是上廁所,洗漱,穿戴整齊,這一系列身體動作是自動化完成的,好像不需要心靈的額外引導。其實,在那一連串活動中,心靈也不斷地在引導著軀體的工作,只不過它是依照和過去相同情景下,必須優先處理的軀體任務的順序設定和執行,即早上起床必須先洗漱、穿衣,才能開始一天的工作,因此洗漱、穿衣的軀體行為任務是一種習慣性插入任務。而上廁所小便,當然是心靈應對當下尿急而提出的突發性軀體任務。

在通常情況下,每個具體軀體任務的執行,都有相對固定的存儲于內心的模糊而又正確的軀體活動模式,心靈就是根據存儲的這些模式,指揮當時的軀體進行活動。這個過程,由于心靈和身體的肢體動作配合太過熟練和默契,其活動進入了半自動化的狀態,多數人都不太需要分配過多的注意力于其上,所以就感覺不到,以為不需要心靈的指揮。當然,這些軀體活動模式和前面說過的事物信息的解讀模具一樣,都不會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是心靈生來就有的。此為后話。

有人會說,你說為了認識事物和引導軀體行為,心靈內必須建立和存儲許許多多的認知模具和行為模式,可這些東西我們在自己的心靈意識中從來都沒有觀察到,所以它們根本不存在。對此,我們只能回答,大腦神經中樞里的活動,其中只有一部分會出現在意識中,為我們自己的心靈所覺知。另有很大一部分大腦中樞的活動,盡管和自我可覺知的心理活動有不可割斷的關系,或支撐著可覺知的心理活動,但它們始終都處于意識之外,其存在和活動根本無法被意識心靈所覺察。

比如,記憶。我們只能感知記憶的結果,即一件事是否容易被我們回想起來。至于記憶如何保留原來事物的信息,又是如何根據自我的要求重新出現在意識中,雖然我們無法通過意識和感官觀察到,但是,如果因此認為根本就沒有這兩個心靈活動環節,那就是不可理喻了。

一個人從早上起床到趕赴公園約會,這個生活的片段,基本上可以用我們所說的行為機制來解釋。根據這個行為機制理論,我們基本上都可以知道或回答,為什么他會出現這樣一些行為,而不出現另外一些行為。同時,他又是怎樣實現那些行為的。

行為機制理論,就是要對人類心靈如何引導軀體行為作合理的客觀解釋,找出人類各種心理和軀體活動產生、維持或終止的原因,找出制約或支撐這些活動的各種基本的客觀機理。

對上述生活片段的解釋,有人會說,這個生活片段,太過簡單了。因為它居然連心靈大量的情緒感受都沒提及,而我們人并不是機器,我們的內心除了會有很多觀念活動,除了經常在建立和執行心理任務外,還有許多非常豐富的情緒體驗。

這個提法是對的,我們的心靈確實經常處于情緒體驗中。說到情緒,我們都知道,它指的是我們意識心靈所感受到的某種激動。從程度看,有極度輕微,有極度猛烈;從內容看,有恐懼悲傷,有高興快活。中醫認為,人的心靈活動歸結起來就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和驚。除了“思”外,其他六項指的都是情緒。這種激動,只是一種體驗或感受,它不關乎任何事物身份的認識,而只能撼動心靈,讓心靈知道必須按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程度動起來。

從日常經驗看,我們往往是心靈先感受到某種好惡而處于激動,然后才產生“想要”或“不想要”某人某事的情緒,之后才決定去行動。在行動過程和行動結果出現后,我們的心靈也都彌漫著各種情緒。良好的情緒不僅讓我們容易親近所遇事物,同樣也使我們容易維持相關的軀體行為。我們沒有哪一天不為情緒所包圍。甚至,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其實就是為了好心情而活著。好心情甚至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終極目標。

可是,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經常來去不由人,它們每天時常在我們內心輪番上演,由此演繹了每一個人的悲喜人生。

誰都知道自己心中有哪些情緒,或遇到什么情況,就會有哪些情緒。也知道,自己有了不同的情緒時,我們就會有不同的行為。

我們討厭一個人,當我們和他相遇,心里就很不爽,心里感受到的這種不爽,就是一種情緒,它使我們心靈明白,少和他在一起,離他遠點。這樣一來,如果你怕得罪他,你的心靈就會利用一些時機命令你的軀體“走開”。如果你肆無忌憚,你可能就不管不顧,一見到他,扭頭就走。如果,你很強大,脾氣又火爆,你可能會說,滾開,讓他遠離你而去。

反過來,你喜歡一個人,你見到他,你心里就覺得舒坦。舒坦也是一種爽的情緒。這種舒坦如果強烈,就會變成溫暖和快樂,當很強烈時,心靈就會出現類似酥麻的狂喜感受。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熱戀中的情人最容易獲得這種體驗。有這樣的情緒驅使,這個人才會對戀人喊出“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當然,如果那個人是一個感情的騙子,那他的內心根本就不會有那種情緒。

因此,情緒引導著我們的行動,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切身體會。反過來,我們的不同行動,或者不同的行動結果,又會引來不同的情緒。如果我們能弄清楚情緒的本質,知曉情緒為何產生,以及如何產生,那我們對待情緒,就能變被動為主動,我們就能夠對自己的情緒作合適的管控,而不再是任由情緒“橫沖直撞”,而我們卻只能“逆來順受”。從更高的層次看,只有懂得情緒的本質和來龍去脈,你才能夠為自己爭得更多的美好心情。

要正確回答上述問題,同樣只能借助人類行為機制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姜堰市| 科尔| 德阳市| 临高县| 赣州市| 涟水县| 黎平县| 鹰潭市| 甘洛县| 海宁市| 南郑县| 闵行区| 息烽县| 丹东市| 平阳县| 泰兴市| 循化| 威宁| 许昌县| 郧西县| 凤山县| 合江县| 天长市| 休宁县| 沙田区| 靖州| 遵义县| 贵德县| 怀集县| 大田县| 静海县| 甘孜| 潞西市| 西林县| 水富县| 武宁县| 达尔| 邓州市| 襄汾县| 靖西县|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