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從漢代風俗觀念看國家治理與區域文化的發展

彭衛

區域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既包含著特定空間范圍內人們精神世界的表現,也包含著在這一精神的支配下人們的創造,從而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風俗民情是在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風俗民情具有了自然與人文的雙重意義。由于不同地區的人群在不同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下成長起來,并對這個地區獨特的文化表現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風俗民情便成為該區域文化的核心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一個地區區域文化的思考,實際上也就是對這個地區風俗民情各種表現的認識。

與今天的“風俗”概念有所不同,中國古代的“風俗”有兩層意義。其一,定位于政治性和文化性含義的風俗,如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有“周末風俗”、“兩漢風俗”和“宋世風俗”條,所論內容是這三個時代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氣象和風尚。其二,定位于風土人情,即風俗的范圍和內容包括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人們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風俗,如班固所說“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1]這種大“風俗”概念,可能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獨有的。它所包含的大量的歷史信息,體現了歷史上區域文化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也有理由為今天的研究提供經驗和借鑒。下面我們以漢代為例略作說明。

筆者曾指出,漢代風俗觀念集中于五個方面。(1)風俗是一種差異,而這種差異源自不同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是為風俗觀中的環境影響說。(2)上古時期風俗淳厚質樸,后世風俗澆薄敗壞,是為風俗觀中的厚古薄今說。(3)物質財富的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定帶來風俗的淪喪,是為風俗觀中的財富與風俗背離說。(4)大一統的王朝需要統一的風俗,統治者應致力于風俗的一致化,消弭差異有助于保證國家穩定;相反,風俗的多樣化則必然瓦解統治基礎。是為風俗觀中的“齊同”說。(5)良好的風俗要依靠社會上層尤其是君主或圣人的努力來建立,是為風俗觀中的圣人施教說。[2]這五個方面大都與國家治理有關,其思想萌芽在春秋以來的百家爭鳴中均有程度不同的體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風俗觀念正是在秦漢時期才得到全面展開,并顯示出明顯的思維同一性,即風俗與社會尤其是與政治方面的關系貫穿著上述這些觀點。這既是秦漢風俗觀的中軸,也是中國古代社會風俗觀的一條基本脈絡。在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這些觀點的許多痕跡,就此而言,漢代風俗觀念的上述表達,具有里程碑和導向性的意義。

何以漢代政論家和學者將風俗與以國家為代表的政治體制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個重要的原因乃是在于,風俗是一種非制度化的社會表現,它通過信仰、習俗將單個的個體連接成彼此聯系的有著共同價值觀念的群體;而國家則是通過權力進行控制的最高組織,它通過行政管理、法律等制度化的內容,使社會得以運轉。這是兩種立足不同、方式不同、內容不同的力量,而它們的相同之處則是,人群的生存、社會的發展不能離開一個有效率的、公正和廉潔的政府,也不能離開養育著不同地區人群生存的文化土壤。因此,將民間和地方風俗與國家治理聯系在一起,順理成章地成為漢代人思考的基本內容。

實施風俗一體化的“齊同”說的提出和實踐都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在商、周(西周和春秋時期)王制社會,否認不同地區的風俗存在的合理性的聲音即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对娊洝肥濉皣L”顯示了人們對各地風俗差異的認可。這種情狀與當時的“封建”制度密切相關:受到商王和周王分封的方國和諸侯國保持著自己的在政治上的獨立性,從而也就使得它們所控制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保有自己的合法性。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這種情形發生了改變。

大一統的政治和軍事表現從戰國時逐漸成為一個歷史趨勢。而在思想文化方面,齊同風俗成為構建大一統理論的一個要點。戰國后期儒家代表性人物荀子指出:“風俗以一”是“政令以定”結果,如果“有離俗不順其上”,就會導致“百姓莫不敦惡,莫不毒孽”的惡果。[3]漢代思想家和政論家大抵以荀子之說為依歸,并在大一統皇權社會的背景下,發展了“齊同”觀。其基本點是“《春秋》所以大一同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的結果是“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樸日銷,恩愛浸薄”。[4]這即是說,統治者應致力于風俗的一致性,取消風俗的區域差異有助于保證國家穩定,而風俗的多樣化則必然瓦解統治基礎。平帝時,王莽遣風俗使者分行郡國覽觀風俗,以證“天下風俗齊同”,[5]顯示了國家在這種觀念指導下的努力。

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是經歷了漫長過程而形成的,它的存在顯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體現了它是區域文化中無可替代的力量。其實,戰國以來風俗觀中的環境影響說已經觸摸到了這一點?!秴问洗呵铩び帽姟分赋觯骸叭秩松跞帧㈤L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6]《淮南子·地形訓》和應劭《風俗通義·序》認為,自然環境和食物攝取與不同地區人群的性格和品質具有因果關系,所謂“衍氣多仁,陵氣多貪,輕土多利,重土多遲……中土多圣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7]、“風者,天氣有寒暖,地形有險易,水泉有美惡,草木有剛柔也。俗者,含血之類,像之而生。故言語歌謳異聲,鼓舞動作殊形”[8]。賈誼則強調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群“生而同聲,耆欲不異”,但在其成長過程中,因“教習”的不同形成風俗差異。[9]這些表述從自然論和人文論的角度說明“齊同”缺乏必要的立論前提,即沒有解釋何以各地風俗民情可以擺脫各自所處環境的影響,而成為統一的模版,因而不過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幻覺。

漢代歷史的實踐同樣證明,王莽等人的“齊同”實踐不過是編飾出的謊言,“齊同”主張不過是一種烏托邦式的虛幻。王莽之前的司馬遷和依附了王莽的揚雄在《史記·貨殖列傳》和《方言》中使用的區域分布標準不是漢代的行政建制,而是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區域空間——這個空間的許多分野就是《詩經》十五“國風”。在王莽之后的班固同樣使用的是司馬遷、揚雄模式。他們的描述反映了歷史與現實的密切關聯,反映了春秋戰國以來所形成的諸國風俗在漢代依然穩固地存在著,從而顯示了一個時代風俗與國體和國家政治主張并不完全重合的復雜關系,顯示了民間秩序與國家秩序的差別,顯示了一個時代的風俗習尚在“變”與“不變”中糾葛和合流,也顯示了保留了區域文化的漢帝國文化景觀是那樣的絢爛多彩。在漢代和漢代以后的歷朝各代,還沒有發現因區域文化的保存和蓬勃發展而導致的影響國家安全的變亂。這些歷史提示我們:要尊重包含風俗習尚在內的區域文化的特點;要承認在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中,多元文化的存在不是國家的離心力量,而是一種富有活力的寶貴的精神和文化資源。因此就不能用行政手段強制將風俗整齊劃一。

在以往風俗史的研究中,人們似乎忽略了司馬遷的一個重要主張。在《史記·貨殖列傳》開篇,他即寫下了對從先秦至西漢前期長時段的不同地區經濟和風俗民情總趨向的評論,寫下了應當如何應對這些情狀的主張:“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使俗之漸民久矣,雖戶說以眇論,終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a id="w10">[10]與其父相同,司馬遷思想中有著濃厚的黃老因素,因此“因之”等等的出現不足為奇。但值得注意司馬遷的判斷,是通過他對歷史的觀察而獲得的,借用今天的話說,是論從史出而非以論代史。他承認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存在的合理性,以辯證的態度看待歷史和現實的經濟活動和風俗民情,提出絕對的“善”與“惡”、“好”與“壞”是不存在的,從而展現了一個偉大歷史學家的歷史縱深感和思想的厚度。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司馬遷的這段話提倡讓人性自由地表現和發展,反對壓抑人性,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古代對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最深刻理解。[11]

一個地區的風俗習尚是否會出現變化?國家是否就是簡單地“因襲”這種風俗而不會有所變化?在《貨殖列傳》中司馬遷沒有明確指明此點。不過,從司馬遷所秉持的歷史是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如“物盛而衰,固其變也”“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12]等)和歷史上的人是有作為的而非消極的基本歷史觀念來看,盡管司馬遷強調的是對于一個地區有著長期歷史傳承的風俗習尚,當政者應當慎重行事。這從邏輯上應當能延伸出一個地區的風俗不是凝固不變的,國家在這一方面應當與時俱進有所作為的結論。司馬遷的一些認識雖有著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但在區域文化和國家治理的關系上,“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正是先賢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思想財富。

(彭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史研究》主編)


[1]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1962,第1640頁。

[2] 彭衛、楊振紅:《轉型與契合——解讀秦漢風俗》,《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3期。

[3] 王先謙:《荀子集解》卷十,中華書局,1988,第286頁。

[4] 《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第3063頁。

[5] 《漢書》卷十二《平帝紀》,第359頁;《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第4071頁。

[6]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卷四,學林出版社,1984,第232頁。

[7]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卷四,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第451頁。

[8] 吳樹平:《風俗通義校釋》,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第1頁。

[9] 《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第2252頁。

[10] 《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2014,第3949頁。

[11]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第238頁。

[12] 《史記·平準書》,第1714、173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右旗| 都安| 栾川县| 泉州市| 新丰县| 河源市| 偃师市| 浦县| 长兴县| 丹东市| 锡林浩特市| 建昌县| 南和县| 湄潭县| 洛隆县| 平塘县| 揭东县| 会理县| 美姑县| 登封市| 昌图县| 江油市| 新巴尔虎右旗| 孝义市| 辽中县| 灌阳县| 叶城县| 仙游县| 仁怀市| 南陵县| 柯坪县| 安平县| 玉山县| 潼南县| 格尔木市| 安吉县| 德州市| 成都市| 东兴市| 平定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