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區域文化研究(第1輯·創刊號)
- 卜憲群
- 4231字
- 2019-10-18 16:35:30
區域社會文化研究的當代意義
——以閩臺區域文化研究為例
陳支平
改革開放以來,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學者們對于區域社會文化的研究,進行了多角度、多視野的探索和開拓,取得了諸多引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我認為,區域社會文化史的研究,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與現實密不可分的社會問題,因此,區域社會文化研究,應當注重這種學術研究的當代意義。這些年來,我也對東南沿海特別是閩臺區域社會文化史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下面,我就開展閩臺區域社會文化史研究所展現的當代意義,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閩臺區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文化中的一種極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閩臺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閩臺兩地的家族血脈相連等多種因素所逐漸造就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臺文化的茁壯成長,而獨具地域特色的閩臺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閩臺區域文化是一種輻射型的區域文化。從地理概念上說,所謂閩臺區域,指的是海峽兩岸包括福建與臺灣兩省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說,閩臺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區域。由于面臨大海的自然特征與文化特征,使得閩臺文化在長期的傳承演變歷程中,不斷地向東南的海洋地帶傳播。不用說,中國大陸的浙江溫州沿海、廣東南部沿海、海南沿海,都深深受到閩臺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帶有變異性的閩臺方言社會與鄉族社會。即使是在東南亞地區以及海外的許多地區,閩臺文化的影響所及,都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因此,閩臺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世界性特征。
文化的偉大意義,就在于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政治、經濟、社會的種種局限性,呈現出其較有永恒性的跨時空的功能。文化的傳承及其弘揚,雖然也會受到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及社會等種種因素的干擾,但是其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卻往往能夠穿越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干擾,沿著自己發展的應有軌道向前邁進。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來探討閩臺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時代必要性與緊迫性。
在東南沿海與臺灣間文化關系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移民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成為兩地文化關系形成的基礎。自東南沿海民眾移居臺灣以來,臺灣漢人社會使用的語言是和閩、粵兩省一樣的閩臺話和客家話,—直延續到現在,臺灣民間交流使用的語言還是和大陸一樣的普通話(臺灣稱為“國語”)、閩臺話和客家話。同樣的,臺灣使用的文字也是和大陸的主要文字一樣的方塊漢字。用共同的語言和文字進行思考、表達和溝通,這是共同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早期移居臺灣的閩粵民眾首先帶去的是基層的庶民文化,盡管這種文化較為粗糙、富于感性色彩,但它建立在生活傳統、信仰傳統、社區組織傳統、經驗傳統的基礎上,是一種具有明顯非理性、自發性和承傳性的文化。東南沿海移居臺灣的民眾按照不同祖籍進行組合,形成地緣性明顯的社會群體,這種移民社會保持著家鄉的語言、民間信仰、民俗禮儀、戲劇等,因此這種隨閩粵移民播遷至臺灣的庶民文化,在祖籍地相同的人群聚居社會環境中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堅韌性。隨著移民數量的增加,中國大陸的家族制度、倫理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意識形態也逐漸傳入臺灣。當然,到了近現代時期,由于臺灣與大陸在政治上的變遷,臺灣的社會文化也產生了某些變異性的因素,但是從整體上而言,閩臺兩地文化的核心價值,依然根深蒂固地保存在社會的各個層面之中,建立在共同文化基礎之上的民族意識成為臺灣人民保持與大陸聯系的精神紐帶。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不僅在—定條件下可以對經濟發展產生某種促進或抑制作用,而且本身也具有知識經濟價值,特別當諸多文化形態組合成—定的生態網時就會加強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中華文化、東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和發展同樣表現出這種作用。特殊的地緣等因素,形成了閩臺文化中比其他地區更明顯的以海為田的重商主義的特質。特別是歷史上閩臺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頻繁,不但有力地促進了兩地商品經濟的繁榮,而且使得閩臺兩地文化的國際性特征,表現得尤為突出。
文化現象與經濟間的促進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從歷史上看,一方面東南文化向臺灣傳播發展的過程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兩岸間更大規模的人員交流和多角度、多層次的各種交往,從而擴大了中華文化在臺灣傳播的范圍、深度和廣度。由于兩地經濟交往的不斷拓展,吸引了更多大陸東南沿海民眾移居臺灣或前往進行經濟、科技、文教等活動,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而對福建祖籍地來說,臺灣的迅速開發、農業的發達、兩岸商業關系的密切與市場網絡的形成,對福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保障起到了積極的補強作用。到了國際化日益擴展的今天,海峽兩岸文化與經濟的雙向互動,尤其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閩臺傳統文化中的國際性特征,必將在21世紀發揚光大。閩臺區域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輝煌,兩岸間大規模、不間斷、互惠互利的促進往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就文化與政治的關系而言,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非永久性的,政治始終處于不斷的調試與變化的動態之中。而這種調試與變化,文化的因素在其中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臺灣當今的政治生態,固然存在許多負面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表象。然而我們還應該看到,閩臺兩地所共有的語言特征、社會基層的傳統組織特征,以及民間信仰、民俗禮儀、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等的文化表現形態,依然具有共通性和延續性。以宗教信仰與民間信仰為例。絕大部分的臺灣政治人物都是閩臺區域民間崇拜神祇的信仰者。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是與兩地深刻的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等有密切聯系。首先,閩粵臺宗教信仰的思想基礎相同,均源于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文化,既有敬天思想、儒家倫理思想,又有道家等思想,這種深厚的基礎決定了兩地民間宗教信仰交流融合中難舍難分的關系。其次,閩粵臺人民既有向海外發展的傳統做法又有著根深蒂固的故土觀念。這種強烈的傳統觀念有各方面的表現形式,其中世代信仰具有祖籍特點的神明,正是人們眷念故土、不忘祖根觀念在神緣文化方面的強烈反映。再以閩臺兩地民間盛行的祖先崇拜為例。中國傳統文化培植起來的“天、地、君、師、親”構成信仰體系的主要類型,這同樣對臺灣民眾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產生很大的影響。臺灣的絕大多數民眾,包括政治人物在內,始終奉行中華文化中“慎終追遠”的觀念,在大陸福建等地尋根訪祖、不敢絲毫忘情于祖先。這樣的文化情感,是具有永恒性而又與生俱來的。這種跨越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的文化訴求,無疑更容易得到人們的共識與接受。可以預見,對閩臺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將是今后兩岸政治和解的首要突破口。臺灣文化現象及諸多文化形態組成的生態網絡不僅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建立海峽兩岸民族文化認同的精神紐帶,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我們在談到文化傳承的時候,往往會有意無意地忽視文化的負面成分。毋庸諱言,無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整體結構,還是各個不同的區域文化,必然都會存在某些負面的成分。閩臺區域文化也不例外,需要我們予以正視。例如,宗族鄉族觀念是保持和加強大陸與臺灣交流的無形紐帶,宗族鄉族組織在閩粵臺地方事務中發揮著一定作用,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它畢竟還有愚昧、落后的一面。每當其消極面惡性膨脹時,各勢力經常為了局部的、小集團的榮譽、權益而大動干戈,從而危害地方社會經濟穩定。閩臺人民的文化心理還包含著重義氣、急相助的內容。崇尚義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應該說這種文化心理在移民互助協作開發建設臺灣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當族群義氣受到家庭、鄉族利益局限時,便有可能朝極端化的方向發展,暴露出消極的一面。另外,由于臺灣獨特的歷史遭遇,臺灣人民為擺脫殖民統治、反抗專制壓迫、實現自主的愿望,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同時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形成復雜的心態。歷史上荷蘭人和日本人的殖民占領,外來文化通過政權力量的強力灌輸,對臺灣本地文化也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些因素使得臺灣文化在—些方面展現出它的草根、本土化的屬性,甚至包括民眾中頗為普遍地表露出來的自大與自卑相結合的島民心理。
我們需要清醒認識的是,閩臺區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負面的內容,畢竟只是閩臺文化中的非主流因素。我們需要予以正視,更需要予以正確的區分和引導。特別是我們對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應該深入了解閩臺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中負面的內容,因勢利導,切不可高高在上,以一成不變的面孔,指責臺灣當今政治與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奇異現象。而只有在充分理解閩臺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后,才能對當今的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做出符合區域文化實情的決策,從而推進海峽兩岸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祖國的統一大業。
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區域社會文化史學術研究所蘊含的重要當代意義之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區域社會文化史學術研究的重心所在,更好地把持我們應該具有的學術立場。近30年來臺灣島內對于“臺灣史”研究的興盛,自然引起大陸學者的關注,然而遺憾的是,大陸的少部分學者對于臺灣“臺灣史”研究中的某些“臺獨”的政治化偏見,卻缺乏應有的鑒別意識。例如,近年來一部分“臺獨”為了尋求臺灣與祖國大陸互不相干的所謂歷史依據,大肆操作“南島語系”和“南島語族”的所謂學術研究,把臺灣本島說成“南島語系”和“南島語族”的中心發源地。本來,“南島語系”和“南島語族”確實是很值得探討的一個學術問題,但是臺灣少部分人借此研究來操作臺灣與大陸互不相干的用心,確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但是同樣讓人遺憾的是,大陸的少數學者,對此研究十分欣賞,亦步亦趨,喪失了自我的學術立場。最讓我不可理解的是,我們政府部門的一些管理階層,居然也會忘記自己的立場,在客觀上附和了臺灣島內的這種學術研究的奇談怪調。臺灣的“高山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確認的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最近這些年來,臺灣的“高山族”研究為了強調臺灣本土的主體性,以及適應選舉政治的需求,“高山族”已經變成9族以至于15族的所謂“原住民”民族了。這眾多的分支,實際上不過是“高山族”涵蓋之下的不同部落而已。
區域社會文化史是屬于中國的區域社會文化史,作為中國的研究學者,我們必須秉持自己應有的學術立場。假如因而喪失了自我的學術判斷能力,那么這種學術交流將是毫無意義甚至有害的。
(陳支平,廈門大學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明史學會會長)